北京手足癣医院医师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505800.html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本病成因,多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透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本病治疗,应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
标实者,可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
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与本病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常见于肺胀的危重变证。
目录
一、痰挟瘀血用方
二、身发浮肿用方
三、大汗如雨用方
四、除上面症状外的喘症用方
五、儿童用方
六、其他症状用方
一、痰挟瘀血用方
1.地黄饮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别名:五汁汤(《普济方》卷一九○)。
主治:肺壅热极,肺胀喘,吐血不止。
组成:生藕汁二合,生地黄汁二合,刺蓟根汁二合,牛蒡根汁二合,生蜜一合,生姜汁半合。
用法:上药汁调和令匀,每服一小盏,不拘时候温服。
2.加味四物汤
来源:《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主治:痰挟瘀血,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酒炒),桃仁,诃子,青皮。
用法:上锉。水煎,加竹沥、姜汁服。
3.养血疏气汤
来源:《医钞类编》卷六。
主治:肺胀而嗽,或左右不得眠,动则喘急,乃痰挟瘀血所致。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竹沥,桃仁,红花,诃子肉,青皮。
用法:水煎,加韭汁、姜汁冲服。
4.养血顺气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主治:肺胀咳嗽,不得眠,动则喘急。
组成: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诃子,青皮,竹沥,姜汁。
5.宁心止咳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温阳通脉,活血止咳。
主治:肺气肿,肺心病。发病特点为咳则胸闷刺痛,多咳咽中腥气,或见咳血,或吐痰泡沫挟腥,面唇青暗,甚或气短乏力,心悸怔忡,恶寒肢冷,舌下静脉瘀黑,脉涩或结代疾而无力者,均可使用。
组成:紫河车15克,红参10克(或党参30克代之),炙甘草9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桃仁15克,当归12克,田七末6克(冲服),葶苈子20克,桑白皮20克,茯苓20克,制附子10克(先煎),麦冬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服。
二、身发浮肿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主治:肺胀。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用法:上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论:
1.《金匮要略心典》: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逆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于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2.《金匮要略方义》:本方所治之肺胀,系饮热内蕴,复感风邪所致。
风邪外束,肺气不宣,饮热内蕴,肺失通调,故上气喘咳,身形如肿,其目如脱。
治当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发散风邪;
臣以石膏清泄内热;
佐以半夏降逆散结,燥化痰湿;
更以生姜之辛散,外配麻黄发越水气,内助半夏降逆化饮;
大枣补脾制水,与生姜合用,调和营卫;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缓麻黄之散,石膏之寒,使攻邪而不伤正。
3.《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咳逆肺胀,外感风寒,内气郁塞也。喘而目如脱,气上逆之甚也。诊之脉浮大,外有风寒,内有蓄热也。越婢汤之义,寓发散之理于柔道也,且以摄孤阳之根,不令随上逆之气飞越也。加半夏者,意在开其闭塞,
知郁而气逆如此,肺窍中必有痰涎之结聚,为肺痈之根基也。麻黄、生姜解其郁,石膏清其热,半夏开其痰,大枣、甘草益其胃,而表里兼治矣。
验案:小儿百日咳《江苏中医》(,1:15):用越婢加半夏汤:麻黄2~5g,生石膏15~30g,制半夏5~7g,甘草、生姜各5g,大枣5枚,
痰黏稠或色黄者加黄芩5g,赤芍5g,鲜竹沥30ml(冲服);
咳嗽剧烈者加前胡、杏仁各5g,僵蚕10g,用药剂量随年龄和病情轻重增减,
治疗小儿百日咳50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4%。
2.加减未蔓汤
来源:《女科指南》。
主治:身发浮肿,大便不实,及治肺胀、胃泄之症。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苍术,厚朴,泽泻,木通,陈皮,半夏,桑皮,白芍,紫苏。
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三、大汗如雨用方
1.泻肺通窍汤
来源:《医方一盘珠》卷四。
别名:泄肺通窍汤(《医钞类编》卷六)。
主治:肺胀,两鼻煽动,汗出如流,胸高气喘,肺脉急数。
组成: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北芥子各一钱,麻黄(捶,水泡过)一钱,杏仁,枳壳,黄芩,桑皮各七分。
加减:大便不通,加大黄、槟榔。
2.泻肺通窍汤
来源:《医方一盘珠》卷八。
主治:肺胀,大汗如雨,大便不通,肺窍闭塞。
组成:麻黄(捶,水泡过,微炒用),北细辛各二分,桑皮,黄芩,马兜铃,葶苈子,苏子,大黄各五分,杏仁五分。
四、除上面症状外的喘症用方
1.小青龙加石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
1.《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2.《备急千金要方》:胁下痛引缺盆,其人常倚伏。
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用法: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一日三次。小儿服四合。
方论:
1.《医宗金鉴》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汁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2.《金匮要略论注》:《伤寒论》中寒得风脉而烦躁者,主以青龙汤,故此亦主小青龙;然壅则气必热,故仍加石膏耳。
3.《金匮要略心典》:此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4.《金匮要略方义》:本方所治之肺账,乃系外感风寒,内有饮邪化热之证。
素有寒饮,肺失肃降,风寒外東,肺气被郁,水饮不化,发为咳而上逆,痰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其兼见烦躁者,是为寒饮怫郁微有化热所致。
治法应外散风寒,内化寒饮,嘉以清泄郁热。
方以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配芍药以和营卫。
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半夏燥湿化痰。
少佐石膏以清微热而除烦躁。
用五味子者,取其酸收以敛肺止咳,并防麻、桂、细辛发散太过,耗伤肺气之弊。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润肺和中。
众药相合,则外散风寒,内化水饮,兼清内热,故对外寒内饮,兼有郁热之咳喘而见烦躁者颇宜。
本方与越婢汤加半夏汤,均属表里双解法,皆主内外合邪,咳逆上气之证。
其不同点: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邪,偏于风热;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寒饮化热。
前者热甚于饮,此则饮甚于热。
同时,越婢加半夏汤证是其人喘,目如脱状,其喘甚于咳;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烦躁而喘,其喘咳并重。
2.麻黄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
组成:麻黄,芍药,生姜,细辛,桂心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石膏四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于射干麻黄汤中除去生姜、半夏、细辛、五味、紫菀、款冬,但加甘草一味以和中气也。
3.大腹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
主治:咳嗽上气,肺胀喘急,胸中满闷。
组成:大腹皮三分(锉),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百合半两,紫苑三分(去苗土),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赤茯苓一两,桔梗三分(去芦头),桑根白皮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玉液散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三引《指南方》。
主治:
1.《普济方》引《指南方》:喘。
2.《鸡峰普济方》:咳喘,肺胀。
组成:团参,川芎,茯苓,官桂,知母,杏仁,葶苈,柴胡,半夏各一两,麻黄,石膏,橘皮,白术各一两,诃子,羌活,秦艽,甘草各半两。
方中秦艽,《全生指迷方》作马兜铃。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一盏,去滓温服。
5.木通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肺胀,胸膈膨胀,喘嗽,缺盆中痛。
组成:木通(锉),桔梗(炒),桑根白皮(锉),升麻,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恶实(炒)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地黄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6.夺命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别名:牛黄夺命散(《田氏保婴集》)、牛黄散(《幼科发挥》卷二)、无价散(《万方类纂》卷五)。
主治:
1.《儒门事亲》:小儿胸膈喘满。
2.《卫生宝鉴》引《杨氏极济方》: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潮塞。
3.《普济方》:小儿急惊风搐。
组成:槟榔,大黄,黑牵牛,白牵牛各等分(皆各半生半熟用之)。
用法:上为细末。蜜水调服。
宜忌:《普济方》:切忌不得于胸腹上灸之。
7.麦花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五。
主治:肺气胀实,喘急胸满。
组成:大麦面,芫花(醋浸一宿,煮干,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柳枝煎汤调下。
8.凉膈白虎汤
来源:《保命歌括》卷十七。
主治:
1.《保命歌括》:上焦积热,肺胀而咳,胸高上气而渴。
2.《医宗金鉴》:火热刑金作喘;胃热口干舌燥作渴,面赤唇红。
组成:凉膈散合白虎汤。
9.三因神秘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主治:肺胀。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
组成:苏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陈皮,木香,枳壳。
10.平喘固本汤
来源:《中医内科学》引南京中医学院附院验方。
功用: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治:肺胀。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
组成: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坎脐,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
五、儿童用方
1.小青龙加石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
1.《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2.《备急千金要方》:胁下痛引缺盆,其人常倚伏。
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用法: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一日三次。小儿服四合。
2.夺命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别名:牛黄夺命散(《田氏保婴集》)、牛黄散(《幼科发挥》卷二)、无价散(《万方类纂》卷五)。
主治:
1.《儒门事亲》:小儿胸膈喘满。
2.《卫生宝鉴》引《杨氏极济方》: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潮塞。
3.《普济方》:小儿急惊风搐。
组成:槟榔,大黄,黑牵牛,白牵牛各等分(皆各半生半熟用之)。
用法:上为细末。蜜水调服。
宜忌:《普济方》:切忌不得于胸腹上灸之。
3.贝母煎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小儿肺热胀满,发为龟胸。
组成:贝母,桑皮,苏子,花粉,沙参,百合,前罔,射干,薄荷,枇杷叶。
4.一捻金
来源:《理瀹骈文》。
主治:小儿肺胀,胸满,喘粗,气急,两胁扇动,两鼻窍张,痰涎壅塞,闷乱喘渴,死在朝夕。
组成:白丑,黑丑(各半生半炒,取头末)各五钱,大黄一两,槟榔二钱半,木香一钱半。
用法:上为末,入轻粉一字,和匀。蜜水调饼,贴脐内,微利为度。
5.白狗肺汤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
主治:少小咳逆善呕,面肿涕出,胸满肺胀,短气肩息。
组成:白狗肺一具(切),紫菀五分,清酒一斗,人参,乌韭,款冬花,细辛,桂心,白术各一两,生姜三两,饴糖半斤,豉一升,甘草(炙)一寸,麻黄(去节)二分,吴茱萸半斤(一方无桂心,有杏仁七个)。
用法:用前清酒一斗,同药微火煮至七升。每服一合,日三夜一。
六、其他症状用方
1.石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肺胀。
组成:石膏,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桑根白皮(锉,炒),甘草(炙,锉),款冬花(去梗,焙),熟干地黄(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桔梗(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竹叶少许,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2.皱肺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肺胀。
组成:五灵脂(研)二两,柏子仁半两,胡桃八枚(去壳,研)。
用法:上药研成膏,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煎木香、甘草汤送下。
3.槟榔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肺气胀,心腹满闷。
组成:槟榔二枚(锉),诃藜勒两枚(去核),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甘草(炙)半两,桑根白皮一两三分,豉(去皮)半合。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葱白五寸(切),同浸一宿,次日煎至一盏半,去滓温服。
4.桔梗香薷汤
来源:《松崖医径》卷下。
主治:肺胀咳。
组成:桔梗,香薷,陈皮,枳壳,黄芩,贝母,桑根白皮,地骨皮,青皮,柴胡,泽泻,甘草梢,天门冬,灯心。
5.润肺通窍汤
来源:《医方一盘珠》卷八。
主治:体虚,肺胀无汗,白面肌瘦,但气急鼻蔼。
组成:茯苓,陈皮,当归,白术,威蕤,杏仁各六分,肉桂,北芥子,半夏,莱菔子各三分,干姜,苏子各三分。
6.海青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主治:火郁肺胀,气急息重者。
组成:海蛤粉,青黛,瓜蒌仁,诃子皮,便香附,半夏各一两。
用法:姜汁糊为丸。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新西兰。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