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的西大人

“人文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简称,乃国家文学方面最高级别的出版社。文学院赵俊贤教授出了不少书,最得意的是在“人文社”出了一本《中国当代小说史稿》,当时在“人文社”出版理论著作的陕西作者,只有两人,一是霍松林大师,再就是他“赵某人”。由此可见“人文社”之非同等闲。而“人文社”的著名资深编辑、作家、翻译家,有多位出身西大,我因此也有几分得意和自豪。分别简介如下:

刘辽逸年生,安徽濉溪县人。他在北平大学附中上的高中,随后考入北平大学商学系,又随北平大学流亡西安,经历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年毕业时学校改名西北大学。曾做过一年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应该说,他和西大渊源很深。年进入“人文社”,任编审,翻译出版了许多苏俄文学名著。早在年,他就翻译了柯涅楚克的名剧《前线》,此剧当时曾在延安上演,轰动一时,剧中的记者“克里空”成为虚夸作风的典型。他后来翻译的波列伏依的《斯大林时代的人》、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都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前副总理吴仪当年上大学,在西工国防系撤销后,选择去北京石油学院,后来长期在西部甘肃工作,就是受了《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一书的影响。刘老得知此事,特赠此书新版本给吴仪。刘老晚年精心翻译的托翁巨著《战争与和平》,研究者经过比较,以为远超此前诸译本,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孙绳武年生,河南偃师人。年毕业于西大法商学院商学系。年进入“人文社”,先后担任第三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他早在年就开始发表作品,译有白俄罗斯诗人库巴拉的诗集《芦笛集》,伊萨科夫斯基《谈诗的技巧》等。上世纪50年代与蒋路合译了三卷本《俄国文学史》,成为大学文科普遍采用的教材。“文革”后,他在社里主持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等大型系列丛书的翻译出版,包括将近两千部作品。

卢永福年生,西安人。年肄业于西大外文系俄文专业。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人文社”,先后任外国文学编辑室组长、主任、编审。经手翻译内扎米(波斯)长诗《蕾莉与马杰农》、纪伯伦散文诗《大地神》《人子耶稣》、屠格涅夫《新散文诗》,合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普希金诗选》《德古里亚诗选》、罗马尼亚《托马诗选》、古巴《马蒂诗选》、伊拉克《流亡诗选》、阿尔巴尼亚《恰佐比诗选》,主持出版《高尔基选集》,主编7卷本《普希金文集》。年为纪念普希金诞辰周年,他和学长孙绳武一起主编了一本《普希金与我》的书在“人文社”出版。

牛汉年生,山西定襄人。年肄业于西大外文系俄文专业。年进入“人文社”,初为现代部编辑,任社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先后在编译所、资料室、鲁迅编辑室工作,主编《新文学史料》,担任《中国》杂志执行副中编兼编辑部主任。与前三位校友不同,牛汉的主要精力不在编译工作,而是诗歌创作。比起刘孙卢,他的人生更多坎坷,长期被打入另册,但是折腾来折腾去,始终没有完全脱离“人文社”。

综合而言,这四位校友有几点共同之处:

一、上大学前后,都是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刘是“九一八”后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队伍的一员,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是民先队员、共产党员。孙也入过“民先”,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卢和牛汉,都是西大进步学潮的先锋人物,校史稿上有记载。

二、由于思想进步,向往社会主义苏联,热爱苏俄文学,他们上大学时都选择了俄文专业。而西大前身之一的北平大学素有俄文教学传统,有一批优秀的俄文教师,这在当时国内大学中几乎是独门。因此,他们先后都上了西大。卢和牛汉上的是外文系俄文组,刘和孙上的商学系,实际主修俄文。

三、出了西大校门,他们或教中学,或做编辑,或搞翻译,或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殊途同归,都来到“人文社”,一干半个多世纪,在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贡献卓著。刘是“人文社”建社元老之一,孙是“人文社”第一个外国文学选题规划的主持人,卢是中国翻译文化产业的铺路人。

四、他们尽管多受磨难,却都高寿。刘在联大时曾遭遇牢狱之灾,“文革”中因脱党问题被扣上“大叛徒”帽子受到冲击,1年辞世,享年86岁。孙的家境不堪,一女一子一媳皆为聋哑人,今年6月辞世,享年97岁。牛汉在西大被反动当局抓捕,因反抗遭毒打,脑部受伤,留下后遗症,伴随终身,上世纪50年代又成为胡风集团大冤案第一个被捕者,去年辞世,享年91岁。卢老健在,已92岁高龄,他曾谈到“文革”中下放咸宁干校被打成“五一六幕后操纵者”的故事,颇具戏剧性。

赞赏

长按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1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