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眼看创新枫语聊转型导读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社群经济或推动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企业社群打通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产品的连接,通过商品品类、兴趣等分类社区,使消费者高频互动,提高消费者与企业的黏性,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价值认同、产品体验和消费者口碑并重的立体社群,打造社群经济。企业还可以通过线上社群,实现“CTOB”式产品创新,在主营产品之外,通过社群商业服务功能平台,经营销售关联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去中心化时代的社群经济新形态传统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促进了各类社群的发展。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社群形式进行业务拓展,很多企业也在这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良好的社群管理与运营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企业积极创新,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在认识到社群的价值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社群化运营来进行品牌推广。举例来说,小米正是在社群运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粉丝经济”模式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各类社群纷纷崛起,为社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社群经济”一词的核心是“社群”,对于社群的分析,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在进行信息接收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用户地位的转变,加上社群的快速发展,为“社群经济”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媒体平台纷纷崛起,使社群的意义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用户之间的情感需求代替了传统的因素成为社群建立的主导因素。借助网络平台,用户因兴趣爱好、各类需求等组建成不同类型的社群,并为其所属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表示,部落化整体性时代将在未来重新出现。在文字尚未出现的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的生活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语言符号承载着人类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功能,因此,那个时期的信息很难实现广泛的触达。文字的出现给人类记录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传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社会整体的开放程度。继文字之后,电视的诞生及电子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革了人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能够使人们跨越时空因素进行信息交流,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再次走向部落化整体性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之间的互通沟通不必再受时间、地域因素的限制,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获取,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求。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对人体功能的拓展,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则能够使人们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互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在企业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20世纪,企业的结构化特征比较明显,员工为了企业发展而共同努力,相比之下,社群在21世纪取代了企业的地位,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中心化特征不再明显。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快速发展的社群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商业价值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在互联网时代,社群是由一个个社会人在不同动机、需求的驱动下自主创建、形成的。社群不同,其定位与性质也不同。以此为依据社群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产品型社群:优质的产品能广泛吸引用户,积聚大量粉丝群体。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产品就是连接中介,在产品的作用下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社群功能化,以豆瓣为代表。豆瓣类产品的功能本身就存在社群,其目的主要是增强用户粘性,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以推动社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功能社群,以我厨网为代表。这类功能社群会引导第一次购买产品的用户进群,在群内发布新品链接,引导用户二次购买,将社群当成一种功能进行运营。(2)兴趣型社群:人们因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人们很容易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之人,基于这些兴趣爱好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这类社群的典型代表有36氪、大众点评、美丽说等等。(3)品牌型社群:品牌型社群是产品型社群的延伸。产品型社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群成员逐渐对产品隶属的品牌产生了信任,与其建立了某种情感联系,开始追求品牌旗下的其他产品,并对品牌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品牌型社群逐渐形成。这类社群的典型代表有哈雷车友会、StarTree、星巴克等等。(4)知识型社群:知识型社群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取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社群,事实上,知识型社群可隶属于兴趣型社群。(5)服务型社群:有些社群仅是服务工具与流程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引导用户加入社群,再加上线上宣讲,即便是伪社群也能满足产品运营需求。而服务社群则是将社群当成服务性产品,以更好地开展业内交流,不断输出内容为社群服务,以做好社群运营。上述五种类型的社群,每一类都可以地域、人群、使命为依据进行垂直细分,细分之后可产生许多小型社群。不同的社群虽然其定位与功能不同,但其性质与类型却会在某方面交叉、融合。虽然社群运营的门槛较低,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好社群运营。从本质上看,社群就是需求,如果价值及需求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之后的运营及变现也无法实现。只有将根本问题彻底解决,其他“术”层面的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企业社群社会科学视角下的企业社群要素从社会科学角度,社群自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时就已存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家族、民族、阶级、阶层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在政治学领域,社群成员有共同的特定政治利益诉求。一般意义上的社群,则代表了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特征个体组成的群体,社群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制度,每个社群有特定的功能和目的。其中,社群成员在某一方面具有的共同特征,成为社群差异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群命名的重要依据,比如:某个学校、某一班级、某一年入学的个体组成的××学校××级××班同学社群等。社群成员、社群价值及社群规则是社群的三大基本要素。社群价值是吸引社群成员加入的关键所在。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Sandel)给出了社群的三种定义方式:工具意义上的社群、情感意义上的社群、构成意见上的社群。在社群运行规则方面,我们可以将社群分为中心控制型社群、自组织型社群及中间型社群。中心控制型社群存在可以促使社群稳定运行的指挥控制中心。自组织型社群没有指挥控制中心,拥有一种多中心、分布式的结构。不过自组织型社群内部也存在一套运行规则,这种规则受到传统文化、道德、法律法规,以及社群成员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鲜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型社群,绝大部分的线上社群更多的是中心控制型社群和自组织型社群的融合体。社群内部同时存在组织者、运营者及规则制定者,与此同时,社群又提供了让社群成员自由连接并交流分享的有效途径。以大学中的班级为例,班级中有学校方面的辅导员,学生选出了班长、纪律委员等领导机构,学生还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每个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互动,根据地域、宿舍、特长、兴趣等结成各种小团体,组织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生命力,为成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和社群内涵比较接近,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一些人认为成员联系较弱的是社区,联系较强的是社群,但现实中很多社群成员(尤其是网络社群)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还有些人认为没有情感价值的是社区,有情感价值的是社群。虽然社群运营人员为了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会尽可能地让社群成员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但有些为了利益组建的社群,其成员之间显然不存在情感。还有人认为社区范围大,社群范围小,入群门槛较高,但如果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一个民族也可以称为一个社群。从特定的语境中,相对更容易区别社区和社群。线下社区通常带有一定的区域或地理属性;线上社区的成员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社群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社区带有平台、生态属性,而社群则强调成员及其内部关系。从营销视角下,社群是一种由企业运营的、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目标、长期为社群成员输出价值的群体,可以是线上社群,也可以是线下社群,还可以线下线上同时存在。社群形式十分多元化,粉丝QQ群、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