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3981.html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古籍产地:茈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飞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也。承曰︰柴胡以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
原形态:
①北柴胡,又名:竹叶柴胡(《植物名实图考》),铁苗柴胡、蚂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茎直立,丛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弯曲。叶互生;广线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3厘米,先端渐尖,最终呈短芒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平行脉7~9条。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长1~4厘米,不等长;总苞片缺,或有1~2片;小伞梗5~1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径1.5毫米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曲成2齿状;雄蕊5,花药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柱2,极短。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左右扁平,长3毫米左右,分果有5条明显主棱,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个,接合面有油管4个。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②狭叶柴胡,又名:红柴胡、细叶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长,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红褐色。茎单1或数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伞梗3~15;总苞片缺,或有2~3;小伞梗10~2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花瓣5,先端内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无毛。双悬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毫米,分果有5条粗而钝的果棱,成熟果实的棱槽中油管不明显,幼果的横切面常见每个棱槽有油管3个。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干燥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性状
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
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
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
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干燥草原,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
采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宜选干燥山坡,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和低洼地栽种。
炮制:1.柴胡: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沙,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随即晒干。
2.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每柴胡斤,用醋12斤)。
3.鳖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柴胡斤,用活鳖个取血)。
4.酒柴胡:取柴胡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柴胡片kg,用黄酒10kg。
5.柴胡炭:取柴胡片,用文火炒至外黑内袍色,喷入少量水,取出,晾干。
6.蜜柴胡:取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柴胡片,用文火炒至深黄,不粘手为度。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肝经、胆经、肺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解郁退热。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2.《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3.《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经者勿食。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3.《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肓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4.《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5.《四声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
6.《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附方:
1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2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喝、伏暑:柴胡四两(洗,去苗),甘草一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后热服。(《本事方》柴胡散)
3治外感风寒,发热憨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至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4治肝气,左胁痛:柴胡、陈皮各-钱二分,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钱,炙草五分。(《医医偶录》柴胡疏肝饮)
5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柴胡、黄芩、山栀、青皮、白芍、枳壳。(《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
6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甘草半两(炙微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局方》逍遥散)
7治盗汗往来寒热: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柴胡黄连膏)
8治荣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柴胡二两,鳖甲二两,甘草、知母各一两,秦艽一两半。上五味杵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枣二枚,煎六分,热服。(《博济方》柴胡散)
9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
10治肝黄: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亦,锉),决明子、车前子、羚羊角屑各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11治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仙方》)
配伍:
1.柴胡黄芩:柴胡泄半表半里的外邪,黄芩泄半表半里的里邪。相配能解少阳邪热,为治外感疾病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诸症的重要配伍。
又柴胡长于解郁,黄芩善能泄热,相配则既能疏理肝胆气机不舒,又能清泄内蕴湿热,故对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痞痛者,亦为常用配伍。
2.柴胡白芍: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敛阴。一散一敛,有疏肝和血止疼的功效。常用于肝郁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及月经不调,并常佐当归、川芎之和血,党参、白术之补气,以增强调气血、止疼痛的效果。
3.柴胡枳壳: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枳壳行气消积而降浊。一升清,一降浊,能和肝脾、理气机。常用于治胸胁满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并常与健脾和胃药同用。
4.柴胡羌活:柴胡升阳散表泄热,羌活散风,祛寒湿止痛。相配有和解退热、祛风湿止痛之功。常配防风及益气和胃药治脾虚湿盛而见身重、肢体酸痛、口苦咽干等症状者。
5.柴胡青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青皮破气疏肝而降。相配一升一降,畅达气机,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常用于肝经气滞的胁痛。
6.柴胡薄荷:柴胡升散解郁,薄荷凉散舒肝。常相配入益气养血药中,起养气血而舒郁的功效,用于治肝郁血虚的情志不快、胸胁满闷、月经不调等。
7.柴胡甘草:柴胡疏理肝气而解毒,甘草补脾缓急而解毒。相配有舒肝解毒、止痛的功效。治肝炎、肝区痛有效。
8.柴胡配鳖甲:柴胡甘而微寒,功能清退虚热,善于潜入阴分,使虚劳肌热、骨蒸赢热由内出外;鳖甲咸平,善理肝肾之阴,也可退热除蒸。二药相使配伍,清中寓补、补中寓清,清补同用,合为清退虚热之良剂,故无论有汗之骨蒸或无汗之劳热,均可选用。
9.配青蒿:青蒿性寒,味苦微辛,气芳香,善清热透络,可引胃中之火出于肌表;银柴胡甘而微寒,专清退虚热,善于潜入阴分,使虚劳肌热、骨蒸赢热由内出外,两药合用,可加强清虚热、退骨蒸之功效。
10.桂枝配柴胡柴胡为少阳药,桂枝为太阳药,两药相合,里合枢机,外散风湿。两药相配,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和,外有风寒湿邪之证,见如柴胡桂枝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