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物治疗白癜风有效果啊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54007.html
这篇文章不错,点赞转发到朋友圈吧!想看到很多更好的文章,记得 中医之魂 补续。
薛东庆原创,转发者请注上本人姓名,谢谢配合
大纲: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经典论据: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东垣),李时珍),
3“气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能升能降”
4“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6“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7“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达下焦;沉者引以酒,则浮而上巅顶”(李时珍)
药物升浮沉降举例:(仅供参考)
升浮:麻黄、桂枝、附子、肉桂,荆芥、防风、黄芪、党参、辛夷、荷叶、升麻、桑枝、升麻、苏叶、白芷、独活、柴胡、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
沉降:苁蓉、枳壳、冬瓜仁、大黄、黄连、黄柏、芒硝、知母,五味子、诃子、黄芩、黄连,龙骨、苏子、、磁石、牡蛎、牛膝、决明、瞿麦、车前子、白芥子、葶苈子、牛膝、 通草、椿根皮、等。
说明一下:上述分类只是大概上的分类。因药物炮制、份量可影响升浮沉降之性,在配伍中更是变化多端。故上述分类,实在只能作参考。
临证主要采用的辩证立法大纲:
1,升降出入,纵横论治。
解说:纵者,静则可言三焦,动则升降也,横,静则阴阳六经也,动则出入也。
“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
2,病证合参,据证立法,方随法出,方随证变。
附本人总结的临床组方遣药的常用方法:
1君臣佐使组方法
2,主证+次证相合组方
3,脉舌相参,方证对应法。
4,系统组方。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全息汤等。
5相生相克法:例如升降并用、培土生金、泻南补北法、肝肾同治,肺肾同治,脾肝同治,心肾同治、寒温并用、表里并用、润燥相济、、、、等。
6,基本方出入组方法:一般以常用有效方方剂,根椐相关证侯进行加减。此法临床常用。
7,其他组方:相恶组方(此法少用)代表方剂:疡科心得录中的八反丸对药组方、等。
备注:前五法,都是组方的大纲。
临床组方遣药的主要考虑因素:
一,病情虚实寒热、体质强弱、病位(表、中、里)、病势(趋上、炎下等)、病史、治疗史等。
药物相畏、相恶、煎煮、服药方法、禁口等。
二,用药的一般原则,新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
久病阴阳渐损,补正扶元,宜用其平。
三,用药顾及胃气。
四,苦寒、辛热过燥、有毒性猛等药,用时注意,胆大心细。
治学法要二则
1经论、本草、经方,中医之规矩,为临证根基,功夫也
历代明家经验方案笔记,仍达临证灵悟变通之径,灵气也。
2识证不明,万法废用。治疗无效,皆是空论。
第三篇:
赵绍琴论升降并用
升降并用是临床组方遣药的常用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用药的技巧。
升指升药,即具有升浮作用的药物;降指降药,即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升降两类不同作
用趋向的药物并用于同一方中,既升且降,相反相成,调畅气机,开发郁结,通上达下,升清降浊,消胀除满,止利通便,健胃助运,种种功效,不能尽述。概而言之,升降并用的目的在于调整脏腑功能以复其常。其机理何在?盖自天地自然至万事万物,其运动变化不外升降出入。
经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东垣云:“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人身脏腑功能万千,欲一言而概之,唯气机升降而已。升降正常则脏腑各司其职,人斯无疾。反常则为病矣。诸如肺失宣肃,脾不升清,胃失通降,肝失条达,心肾不相交济,无非升降失常之病。又,丹溪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云:“百病多有兼郁者。”何谓郁?曰:“郁者,当升者不能升,当降者不能降,当变化者不能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凡气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火郁,诸郁为病不同,其本于升降失常则一。郁则病,病则郁。是以献可有凡病俱宜作郁看之论,可谓一语中的。故治病宜兼治郁,治郁宜调升降,升降并用乃治郁用药之诀窍。
昔贤妙用升降之例甚多,仲景葛根芩连汤主治阳明热利,君葛根升浮以散火郁,合芩连苦寒以坚阴止利,可谓升降并用之祖方。补中益气用升柴大升阳气,若阴火上冲较重,东垣主张加黄柏、知母苦寒泻火,亦升降并用。治疗大便不通的通幽汤、济川煎,于通降群药中配入一味升麻,是以升助降,古人组方之妙如此。要之,病在下应知当升,病在上须晓宜降,欲降之必先升之,欲使升之必先降之,非纯升纯降之用,当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并用以复脏腑之常。
临床常用的升药,凡味薄体轻辛散宣发之风药皆可用之,不独升柴也;而凡寒凉泻火渗泄下行之品皆属降药,不独硝黄也。至于具体的配伍应用又在乎临证斟酌矣。
赵绍琴论升降散
升降散 僵蚕、蝉衣、片姜黄、大黄
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不能升,当降者不得降,则必郁,郁久则生热,是为郁热,故脏腑功能失调诸证多伴有郁热之象。赵氏于此等症推崇清代杨栗山所制升降散,以为调整升降之良剂。方由僵蚕、蝉衣、片姜黄、大黄四药组成。僵蚕味辛咸而性平,有轻浮上升,升阳清化之功,蚕以桑叶为食,又感风而殒,故能祛风泄热,轻疏升和,兼能解毒定惊;蝉衣辛咸寒入肝经,祛风清热,开郁疏表,升散透疹,亦以升发为用;姜黄辛苦而性温,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辛能行气疏风,苦泄温通,为疏调气机兼活瘀滞之品;大黄苦寒攻泄,能荡涤肠胃,攻积导滞,推陈出新,兼入血分行瘀,是下行泄火清热,宣郁化瘀之良药。四药配伍,升降并用,寒温互参,共奏行气解郁,宣上导下,通利三焦,开达气机,活血行瘀之功,升清阳,降郁热,而复升降之常。临床用治肝胆郁热,三焦不畅,脾胃停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低热不退,月经不调,或状若血虚阴伤诸症,莫不应手取效。治证虽多,功能其一,曰调整气机,复其升降而已矣。
李昌源的胃痛论
.升清降浊,以通为用:胃脘痛的发病机理常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所谓
“不通则痛”。胃为六腑之一,泻而不藏,以通降和畅为顺。通法可使气血调畅,纳运复常,则其痛自已。李氏把“胃宜通降”、“脾宜升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作为指导临床治疗胃脘痛的理论依据,将胃脘痛分为气滞、血瘀与虚证三大类,采取以通为主的治法,主张理四气,即“疏肝气、升脾气、降胃气、宣肺气”,同时辨其虚实寒热,分别施治:寒凝者治以散寒行气,主以附子理中汤与良附丸合方;食积者以消积导滞,主以保和丸酌加鸡内金、砂仁;气滞者治以疏肝理气,主以柴胡疏肝散酌加佛手、香橼、郁金;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主以膈下逐瘀汤酌加丹参、三七;阳气虚者治以温阳益气,主以黄芪建中汤酌加太子参。正如清·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附:
中医理论与形意的诸多一致。
上清下浊,与拳术中的上虚下实一致。二者皆取法于自然,
上焦法天,下焦法地。中立者,人也。故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丸意可参。
拳经中的三节,与中医理论中的三焦理论异曲同工。
形意讲究整体劲,与中医讲究整体观,一致。
拳论中节不明一身是空的观点与上下交病,治其中的观点一致。
形意中的腾龙搜骨功法,实与中医的水火相济一致。
形意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一致,实与中医的阴阳互济整体理论一致。
形意拳术是练出来的,与中医临证是实践出来的一致。
形意实实在在练功夫,与中医治病,疗效实实在在的一致。
形意五行拳、四梢学说取法于医理。
形意中的桩与中医中的证,理则一,活法也。
习形意实贪多,习中医也是如此,多则杂,失其中正之意。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
第四篇:
法升降浮沉气化用药论
作者:王勇
中医先贤仰观俯察,知“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观宇宙自然造化之机,浮沉为阴阳之本体,升降为造化之妙用。升含乎开,降含乎合,是以升降合度则天地之气和,成交泰之势。天地并气,故能生物。人在天地气交之中,人身乃造化的大气所生,人身亦是一小造化,升降浮沉出入归常则健康,反之,升降失调,出入无序,亢害生则病矣。故临床用药必本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理。
1.升降有序气化有常
中医认为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天地阴阳相通。正如《医学源流论?阴阳升降论》指出:“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无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产生四季气化而化生万物。阳动阴静,阳升阴静,在一年之中,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相因而气化有常。一日之中亦相应之,早为春,午为夏,傍晚为秋,夜为冬。人身阴阳之气亦相应之,如肝应春之气等等。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揭示:人的血压、体温、基础代谢、脑细胞电活动等基本的生理活动就存在日变化节律中,而这种日变化节律又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在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都反映升降出入有序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司鼓运血流,肾司水精藏化,肝胆司升降疏调,反应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有序平衡状态。人体五脏六腑之间,阴阳表里还相互配合,气化运动相互协调,五脏属阴主里,六腑属阳主表,五脏藏升为和,六腑通降为顺。生理上来说,脾升胃降,肝升胆降,心宜升小肠降,肾宜升膀胱降。人体还有一些脏与腑具有特殊密切关系,比如肾与三焦、肾与胆、肾与胃、肾与大肠、心与胆、心与胃、肝与大肠、脾与小肠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没有表里关系,但是气化气机相通,使其整体联系。
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流通要靠气化运动互相联通来实现。如水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由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气化活动完成。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其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精的生成及转输,即饮水入胃,胃气通降,脾气升清,上归于肺,肺气宣发,水精四布;第二部分为水浊的处理,即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精复升,水浊下降,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又如人体呼吸运动是肺、肝、肾三脏共同气化活动来完成的,肺气宣发根于肝气升动,肺气肃降赖于肾气摄纳。再如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有心、肾、脾、胃、肝、胆等脏腑参与,心降肾升,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沟通牵和;肝升胆降,拨转调解。人体脏腑经络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要依据经气的气化来完成。人体皮毛、肌肉、筋膜、骨骼及九窍的功能活动同样是以气、血、津、精为基础,以气化运动来完成。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2.升降失常出入无序
从病因论升降失常出入无序,人体气机气化亢害失常,有内外因素。《内经》言二因学说,生于阳者,风雨寒暑;生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开病因之先河。《金匮要略》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实为二因。外感六淫慨外邪,内伤七情慨体质。由于六淫致病特点不同,所以致病后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影响也不同,如风火为阳邪,其性升浮,寒湿为阴邪,其性沉降,暑有阴阳之别,燥有温凉之分,暑多挟湿,所以暑与燥致病后,对气化升降影响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阳热升,阴寒降。七情致病更直接地影响气化升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在人体病理过程中,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升降出入失常,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发而为病。五脏的气化升降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不及、太过及反作。如:肺气失宣,心火上炎,脾气下陷。六腑气化升降失调,主要是通降不利,气机上逆。如:胃气上逆,胆热上炎等。气血津液出入无序,运行失常,不仅可以出现气血的虚证和实证,津液的不足与聚积,还可能由于气血津液运行动态趋向变化,而引起脏腑的升降失调,甚至会出现危重证候,阴阳气不相接为厥证,窍闭神昏为闭证,精气外泄为脱证。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调理升降治以归常
在指导临床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张介突说:“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举之,欲其升也。有余者折之,攻其实也,不足者补之,培其虚也。”临床上许多病证都可涉及阴阳升降失常的问题,根据人体发病部位的上、下、表、里不同和病机过程中气机上逆及下陷差异,采取调和升降,调和开合的不同治法,应用升降浮沉的方药,使之升降调和,气化归常。治肺病应注意宣降,宣降正常,则津气通畅,呼吸调匀。脾胃为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升降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心肺气血得以下行,肝肾精气得以上升。如果脾胃升降失常,不仅水谷的纳运发生障碍,五脏气机亦将受到影响。治肝病亦应注意升降。肝性升发,气的上升外达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升降失常,常从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若系升发之机被遏,则呈肝郁。根据抑者散之的治则,治当疏肝解郁,遂其升发之性。若系肝气升腾太过,呈为肝阳上亢,根据高者抑之的治则,又宜平肝潜阳,使肝阳不致过亢。治肾病应注意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肾为主水之脏,水液能在体内运行不息,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治宜温阳化气以调其水液的升降出入。以上从五脏有病,均宜调其升降,证实了“升降出入,无器不能”,“升降之道通,天地之泰合,卫生之法,无逾于此。”
在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上,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临床上有升降气机、升降肺气(宣降法、升降法)、升降脾胃(升清降浊)、升降肠痹、升阳泻火、升阳散火、升降相因、升水降火(交通心肾)、开上通下(腑病冶脏、下病上取)、提壶揭盖(以升为降)、上病下取(脏病治腑)、轻可去实、逆流挽舟、滏底抽薪、行气降气、引火归原、介类潜阳(养阴潜阳、潜阳熄风)、重镇摄纳等十八大法。临床总宜重视整体辩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脏腑联系。恰如《素内?六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乃制,制则生化”。
第五篇:
怎样理解中药“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
作者:贾海忠
下面我想讲一个就是我们在临床用药时经常谈到的药物的升降浮沉,以及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说的升清降浊,这些概念怎么来理解,我觉得大家好象是理解了,实际上心里面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说我们这个题目叫“怎样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性,就是寒热温凉,五味,还包括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前面的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四性、五味、归经、有毒无毒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升降浮沉这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就是让人们感到模糊不清,把握不准。
如果你不搞清楚每个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具体所指,必然能够影响到你准确的选择用药。比如说在中医古籍里面经常提到说柴胡升麻是升阳举陷,对肝阳上亢者慎用,但是在临床上由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属于肝阳上亢,所以就应该高血压肝阳上亢者应该慎用。药物药性的升降本来是与具体的脏腑气机、气血和清浊密切相关的,所以才有了药物升降浮沉这么一个提法,但是实际上药物本身没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它只不过是作用于这些具体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它真的有什么升降浮沉,这也跟寒热温凉不一样,寒热温凉确实是它固有的属性,升降浮沉实际上不是固有的属性,而是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不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