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皮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403/8811252.html
说起太谷医药业我们先从“广帮药商”谈起,广帮是专门经营药材进出口生意和营销广东土产药材的帮口,曾经垄断北中国药材进出口年,与卫帮、淮帮共同担负着进口南亚、东南亚地区热带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矿物性药材批发和中国大陆人参、鹿茸、当归、枸杞等山地药材的出口重任。
广帮以太谷药商为主,以太谷广升远、广升誉为魁首,因大部分药店均在广州设有分号,经营着进出口药材的批发生意,商号名称又均带有“广”字,所以又称为太谷广帮。
在解放以前的四个世纪,太谷广帮药商驰骋大江南北,经营着南方土产药材北运,北方山地药材南运的生意,垄断了北中国的进口药材供应近一个半世纪,在中国药材流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太谷广帮药商还特别重视中成药研制,研制出许多诸如牛黄安宫丸、玉枢丹、救产丸、射雄丸等等余种,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龟龄集、定坤丹花落太谷,带动了太谷药材业的发展。
明初统治者夺取政权后,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休养生息制度,大力奖励垦荒,屯田、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解散奴婢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
明弘治十八年(),山西北部重镇大同开通与蒙古族的茶马互市,极大地刺激了全国经济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商业繁荣的条件成熟,商品经济复苏,商业资本开始活跃,“弃本经商”,“弃儒经商”成为时尚,新兴的大中城市“商贩往来之所聚”、“四方百货,繁荣兴盛”,颇具地方特色的商业城镇出现,地域性的商品交换向全国范围扩展。
太谷便是这个时候众多新兴商业城镇中的一个。太谷商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兴盛起来,出现了白家、孙家、孟家、阳邑杜家等商业大家族,“穷不离当铺,富不离药铺”,的确,太谷因商致富后,不少名医慕名而来,在太谷定居行医,襄桓名医石先生便是其中一位,石先生是位游医,多年在外行医,到太谷后,因医术高明,颇受富商大家族信任,于是流连于太谷,专门行走于大户人家服务,久之,积存了余两白银,于是便在太谷县城钱市巷开设医馆广盛号,悬葫济世,看病兼售药,兼做些汤片丹膏的成药。
当时,太谷商业始兴,钱市巷是太谷财富集中之地。明万历二十四年()版《太谷县志》这样记载当时的情景:“太谷夙称勤俭,崇经术,尚节义,诚为美俗。今观士敦行谊,农力于野,商贾勤于贸易,无问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可谓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其勤不减古昔矣”。
商业兴盛,财富积累,药学知识丰富,使得试制龟龄集成为可能。
公元年,15岁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由于之前两任皇帝都早逝,所以朱厚熜一心想做个长寿皇帝,即位第二年就在宫中到处建道场,做法事,即使乾清、坤宁宫也不能幸免。第三年,请回了龙虎山上的道士邵元节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并在京城建真人府,拜为礼部尚书。
后又请回道士陶仲文,尊之为师,封为少保、少傅、少师,一人身兼三孤之尊号。
嘉靖十八年(),竟然让4岁的太子监国,自己专心修道。一面天天上醮坛烧青词,祈求神仙佑护,一面下令让道士炼制“金丹”服用。
于是,邵元节将宋代道士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中老君益寿散增删后,配以各种辅药,炼制成金丹,名曰龟龄延寿丹,嘉靖皇帝服用后,果然精神焕发,于是邵元节大受恩宠,龟龄延寿丹也被钦定为御用圣药。
皇帝对道家的崇拜,对炼丹术的沉醉,使得整个明朝社会也大兴起尊道炼丹之风。龟龄延寿散后由太谷籍提医院抄出,辗转传回了家乡山西太谷县。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龟龄集传到太谷后,经过了多次试制,均末成功,留传日广的一次试制是在嘉靖二十年(),太谷名医石先生为筹集资金,试制从宫廷里传出的龟龄圣药,把自己开办多年的广盛号药铺转让给当时的商业大户阳邑村杜氏。
明天启六年(),太谷北洸村吴氏又在其家庭药房内进行了试制,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延龄堂之名也因此而得。于是,龟龄集便成为仅供北洸吴氏家庭使用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龟龄集一经出现便在太谷风靡一时,并逐渐从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发展到专供富户人家的使用的特殊商品。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龟龄集的传说很多,最早源起谁家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1、太谷北洸村延龄堂药店最后一位财东吴会隆回忆说:“吾家七世祖营商于西藏拉蕯,因连年亏累,无法收拾残局,竟忧郁成疾,卧床甚久,医药无效。幸得某寺精于医术的老僧相救,方转危为安。之后,吾五世祖至拉蕯整理号务,因感老僧施救之恩,即给某寺以巨资布施,而老僧遂又以‘龟龄延寿丹’处方相赠,谓可益寿延年。经服用后,果见奇效,从此成为吴家的传家之宝,悉心虔制,馈赠亲友,渐渐流传于太谷”。
2、有一宦游山西多年的云南人,卸任后返原籍,路过太谷时,身患重病,盘缠用尽。北洸村吴氏以经商为生,路遇此人便救回家里,不仅供给食宿,而且为其延医买药,精心调治,终于痊愈。后又出资助其返回老家,这个南方人万分感激,在临别时对吴氏说:“吾以异乡人宦游山西,不料一病几殆,承蒙不弃,得以庇居府上,获得重生。今又复资助回乡,这样的大恩大德实在无法报答。吾有一药方,乃自宫中传出,修制颇为不易,以你的力量或许可以办到,今愿相赠,作为报答。不仅可以济世,而且可以养家。”吴氏得到药方后,潜心研究,并大量投资多次试制,终于研制成功,于是在北洸村兴隆街开设延龄堂药铺,挂起济世救人招牌,购进中药材进行配售。
3、相传唐三藏由西天(今印度)取经回来,道经太谷,将一部分经卷留存于资福寺之藏金楼(年,迁于太谷迎泽公园),历代为官者,为了所谓行善积德,防蠧蛀经,就在每年的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聘请当时的读书士子(一般多用秀才)进行翻经。清乾隆年间,太谷名宦孙延夔在翻经卷中获得了藏经上所载长生不老药方名龟龄集,便开始在他家的药铺里配制,后因馈赠戚友而留传于日广。
4、我国古代曾有《龟龄集》一书,其中所载都是益寿延年之方剂,根据选择的一个处方加以增删修改后制为成药,取名曰龟龄集。以上传说虽则有许多附会的成份。但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哪家药铺也想取得正宗龟龄集的招牌,以促进其商业发达。于是在一片吵嚷声中,各家都努力延请名医修改龟龄集处方,使之疗效更好,各家都在龟龄集所用药材上打主意,试图以质取胜……,太谷药材业兴盛起来了。
入清后,随着清政权一统,社会安定,内地与北部民族割据对峙局面结束,蒙汉贸易进一步扩大,商品流通盛况空前。
明朝中后期走西口,闯东口,下江南闯天下而致富的太谷人抓住时机,闯入了商品流通领域,运用其聪明才智,进行着全国性的商品流通。
早在明末,太谷沟子村贠氏即贩茶于汉口,清康熙年间,四世贠成望更频繁往来于广东—北京之间贩运药材和杂货,并在广东开办万隆公参茸庄,自制龟龄集赠送王公大臣、达官贵人。
雍正五年(),恰克图被辟为中俄商品交易市场。北洸村曹家、武家堡王家等一批商人先后投入蒙俄贸易。一批商业大家如南席武家、上庄王家、白燕张家、城内武家、东里乔家、里美庄郭家、要家等等先后凭商起家。
太谷逐步发展成为山西商品集散中心,山西乃至中国的金融中心,并于清代中期达到极盛。
光绪二十年《太谷县志》这样记载当时太谷县城繁荣盛况:“百货所极,列为肆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
太谷以偏居内陆一隅之劣势,却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商品集散地,调拨全国金融长达二个世纪之久。“小北京”、“旱码头”之誉由此而起。
太谷商业以批发业务为特色,各大商号的分号、联号分布于全国,在“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的广大范围内,谷帮商人从容地进行着货物流通与金融调拨。
太谷遍布全国的分号、联号的开设,金融业势力的形成,异地划拔资金成为现实,为太谷广帮药店进行全国性药材贸易创造了条件。正在太谷广帮药商涉足全国性药材流通生意之时,又一个宫廷圣药——定坤丹传入了太谷……
满清统治者每年都往内廷选送宫人,一般十五岁就入宫了,长期封闭的宫廷生活,致使这些后妃嫔嫱们个个精神抑郁,身体衰弱,普遍患有郁血症。严重影响到皇室子孙的繁衍。
乾隆四年,医院集中全国名医,修订《医宗金鉴》,普遍收集和研究验方、秘方,于是,皇帝下令将宫妃郁血病的治疗列入研究萿范畴。
名医荟萃,集思广益,定坤丹处方成功研制出来,且屡试不爽,遂成为皇宫内苑的“御用圣药”,因系内宫用药,所以《医宗金鉴》也未将定坤丹列入。
当时,监察御史太谷人孙迁夔因母病求药,就将定坤丹医院御医处抄出,交其家庭药铺保元堂配制,供家眷服用。从此定坤丹花落太谷。
与龟龄集一样,定坤丹先仅供家中女眷治病使用和作为贵重礼物赠送亲朋,因疗效奇特,而声誉鹊起,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龟龄集、定坤丹在太谷引发了场制药狂潮,于是,各富商大户纷纷开办药庄,仅北洸曹氏在本村就开办有9个药庄。
龟龄集、定坤丹也随着商路一路扩散开来,享誉全国。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当时太平天国攻克南京以后,分兵北上,天医院,曾令其部将孙某在攻克山西时,保护制造龟龄集、定坤丹的药店,并将全部成员和设备迁移南京。后太平军失败,孙某在没有打到山西以前就阵亡了,所以迁移药店的计划未能实现。
广升聚投身药材进出口生意
在杜家广盛号、吴家延龄堂、孙家元寿堂、贠家万隆公参茸庄、曹家豫生堂、德顺成药店等药店为升制龟龄集、定坤丹,不断到当时川广药材集散中心湖北汉口,和生地、山药等主要药材产区河南怀庆等采购药材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了药材生意所蕴涵的巨大商机,并适时投入进行起了药材批发生意,药材批发不同于其他生意,所需资本巨大。
于是在嘉庆十三年()年,阳邑杜氏率先对广盛号进行改组,招入了姚聚上、武棣秀、程克明等五家资本,使资本额总计达到两白银。股东姚聚上被推选为当家。广盛号更名为广升药店聚记,简称为广升聚。
广盛号至此由独资经营变为合股经营。改组后的广升聚在原址上加以扩建,同时扩大了经营范围和经营种类,业务从制售汤剂饭片迅速向零整批发药材方向发展。
首先在汉口和怀庆设立分庄,进行药材购销活动。仅过了两年,到嘉庆十五年(),广升聚在汉口、怀庆两个分庄的存货额,即达余两。占到其资产总额.51两白银的61.6%,很明显,药材批发业务已经成为其业务重点。
之后,广升聚相继在禹州、彰德、祁州设立分庄。业务范围迅速向全国各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产地扩散。
道光七年()是广升聚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也是太谷广帮药店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广升聚在广州设立分庄,开始了进口红花、豆蔻、砂仁、木香、牛黄、犀角等南药的购销生意,他们从广州进口南药,然后北运禹州进行批发。
与此同时,广升聚在医药研究方面也成绩蜚然,研制出如麝雄丸、玉枢丹、千金散等十余种颇具特效的成药。同时龟龄集、定坤丹这两种男妇滋补药也由于在汉口、怀庆、禹州、彰德、祁州、广州等分庄的大力推销而享誉全国。
随着药材业的发展,道光年间,广盛庆、广胜庆、义成德等一批经营药材批发的商号相继成立,投入运营。
据道光二十年()大观楼重修碑记记载:当时太谷的药店已有一昌药店、泰兴药店、广和药店、晋亨药店、广升聚、天和德、存仁堂、济生堂、寿之堂等九家药店。
之后又有广盛庆、广茂兴、广亿义等相继开办。药材业投资甚大,需进货、加工、保存、运输4付资本才能开办,所以太谷广帮药店大都采取招入大商贾投资或与家资雄厚的世族合作的方式,增加投资以扩大经营范围。
他们推选一名资本和权势较大的股东出任当家,主管药店的经营方针、从事任免等事宜,相当于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的董事长。以年薪和身股形式聘用药店的掌柜和高级伙友进行经营,三或五年开一次帐,所赢利润按财股和身股的份额平均分配。极大地调动了药店伙友的经营积极性,药店得到了极大发展。
为了避免因开帐引起药店资金不足,影响经营,还创立倍股、厚成等办法加大资本积累。这些管理办法使药店得到了快速发展,分号年有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大,从药材产地到药材集散中心均设立有分号,进出口生意越做越大。
龟龄集、定坤丹的年产也扩大到瓶和合,已经使用了畜力碾磨及其他手工操作的脚蹬铁碾、手推碾、杵臼、竹簸以及银锅、烘炉等等生产工具,生产已然初具规模了。
在广升聚改组后的第62年,即光绪四年()的齐年总帐显示,各分号存货额已达两白银,相当于资本总额两白银的四倍多,盈利更高达,两白银。
到光绪11年(),广升聚以开股形式分去的红利就达两白银,是原资本的42.9倍。
广升远后来居上,成为进出口药材批发的霸主
光绪四年(),广盛聚又一次改组,太谷协成谦票号股东段纯意以静修、三慎、五福三个堂入股,拥有总股金30%,而出任当家。广升聚因之更名为广升蔚。因段纯意用人任人唯亲,引起广升蔚主将不满,光绪十年(),在广升蔚第一次开帐后,太谷总号二掌柜申守常辞号。
翌年,广州分号掌柜陈永泉、禹州分号掌柜乔锦泉、祁州分号掌柜吴会文三人集体辞号,同时带出七家股东,成立了以申守常为首的广升药店远记,简称广升远。打起广升药店招牌,承袭广升蔚原来的经营方式方法和路线,与广升蔚展开了激烈竞争。因申守常、陈永泉、乔锦泉、吴会文对南药的进口批发业务非常熟悉,所以很快就投入到药材进出口生意中,而广升蔚在申守常等辞号后,资本金减少,老主顾被带至广升远,经营上遭遇了很大困难,为换回信誉,段纯意又招集益泰谦、李赞先等入股0两,凑足资本金00两,重整旗鼓,与广升远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两广升激烈的竞争,带动了太谷药材业的快速发展。嘉庆、光绪年间,相继又有广源兴、广茂兴、广福正、广升庆、富有药店、永和药店、谦和药店、广成药店、裕成药店、广升恒、广元聚、乾亨药店、永成药店、泰兴药店、广元兴、东永和堂、西永和堂、义成德、蔚生堂药庄、允生堂药庄、三隆堂药庄、金寿堂药庄、永济轩药庄等等药店相继成立,投入到药材的批发业务中来。
广升远成立后,采取扩大资金,加强成药研制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取代广升蔚成为太谷广帮药店的首户,以广升远为首的太谷广帮药店把购销进口南药作为业务重点,他们购销药材以质优取胜,常常不惜重金购买质量上等的药材,逐渐在药材市场上赢得声誉,在禹州和祁州药材市场,只要是由太谷广帮药店,特别是广升远购买的药材,或是货面上标有“远”标记,买主就不查验货物。每年禹州、祁州药材市场的开盘,往往是由太谷广帮的首席广升远来决定,特别是砂仁、荳蔻之类的大宗货物价格的开盘。因此以广升远为首的太谷广帮药店的进出口业务相当兴盛。
仅广升远所出口的黄芪、甘草、当归等土产药材,年可达白银三万两左右,而进口药材的数量则更大,以年为例,仅禹州、祁州两地的销货额即达16万两,光绪十五年又提高了整整一倍。太谷广帮药店凭借太谷县金融实力,发挥太谷商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特长,相继在在汉口、禹州、怀庆、彰州、祁州、广州和省内鲍店等中药材市场设分庄,大规模购销川广名药,东北参茸。成为祁州药材市场的大户,一度垄断了祁州名贵中药材的进出口批发业务。广州的濠畔街,大多数房子是太谷广帮药店的分号,如广生远、广懋兴、广益义等等。广升远进口南药后,首先在香港分号雇用20余名工人,对药材进行分档,如牛黄要分成珍珠黄、尖子黄、片黄、整黄等档次;而冰片要先劈成小片,喷上水,才能上市等等。药材分档后,上等南药运回太谷总号用以升制龟龄集、定坤丹、玉枢丹等等成药,二等南药通知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雷充上等大制药商前来选购,三等以下运至禹州、祁州药材市场批发。太谷广帮药商把进口的南药投入禹州、祁州药材市场批发后。再从营口药材市场选购上等人参、鹿茸;从宁夏分号购进枸杞、当归;从四川分号购进黄连、贝母、川芎、泽泻等等中药材运至香港分号出口。太谷广帮药店的这种垄断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全国解放。
在长期的药材鉴别过程中,太谷广帮药店的广州、香港分号经理们摸索出一套贵重药材鉴别和保存的办法,如鉴别麝香时,用手指揉擦,手指上沾上黑色的药材是掺有假货,握住麝香的园圪塔可以自己松开的是真货,松不开的不纯净;用嘴尝辛辣苦味强的为上品,弱的为下品;以香火烧,发泡,慢慢将泡缩下去,且有尿味的是真货,有燎毛味的掺有杂货。鉴别鹿茸时,砍下后以开水沾住,血越多越好。保存鹿茸时,不能靠近鼻子闻嗅,鹿茸好生小虫,吸入小虫会引发头疼症。鉴别逊逻角时,有天勾地鼻的说法,有一道隆起的棱,一直勾到底下,角底有蜂窝孔,脑底均匀的为雄角;盘大兴细,没有天勾地鼻的为雌角。鉴别桔络时要注意以柑络、橙络冒充桔络,桔络色黄、味甜;柑络色白、味酸等等。
另外药材的加工、保存技术性很强,在长期与药材打交到的过程中,太谷广帮药店人员总结也一套药材加工、保存的方法,如夏天要注意防湿防潮,防霉烂、防变质、防虫蛀,带面性的、油性的药材,如人参、鹿茸、龙衣、乌蛇等;萝芹子、小茴香不能捣烂存放。黄芪要用热水泡,才会更黄亮,如用凉水泡就会变绿;颜色白的药材喜太谷晒,会越晒越白;而元胡、马斗令、冬花等却不宜太谷晒。购货要合乎销路“先买出,后买入”等等不胜枚举。太谷广帮各药店为了深入药材产地采购,又分别在河南彰德、山东济南、四川重庆、重庆,甘肃等主要药材产地设立分庄,大规模经营川产黄连、贝母,鲁产山楂、银花、阿胶,豫产山药、生地等土产药材。当时,甘肃产当归、大黄;四川产川芎、泽泻、枳壳、枳实、附子、麦冬、恙活、木瓜、川牛膝、玉金、茣龟、常山、橘红、干姜;山东产银花、山楂、香附、前胡、白布、萝芹子、地龙、萬花、海螵蛸、昆布、海澡;东北产木通、黄植、细辛、龙胆草、人参、鹿茸、五味子;广东产木香、砂头王、砂末、毛桔红、广丹、叩仁、用片、洋参、三七、梅片、琥珀、沉香、海马;北口外产赤芍、莴本、郁李仁、玉竹、黄芪;东南产生地、熟地、山药、牛夕、竹斤子、菊花等;宁波产白术、丹皮、贝母、元参、拎术、元胡、土元、菊花;禹州产茯苓、红花、银花、香附、全蝎、白果、白圤、红花;彰德产天花粉、何首乌、蝉螁等等都是广帮药店经营的大宗。
当时太谷广帮药店购进济南特制补品阿胶后,经过加工,制成福、、寿、财、喜五种牌号的阿胶出口,一度垄断了济南阿胶的出口。当时,香港、广州分号进口南药、出口中药材,祁州、禹州、武汉、彰德分号销货,其他分号购进山货药材。
太谷广帮药店所营药材以贵、细为主,吞吐量也以贵、细药材大宗。如广升远营口分号每年仅鹿茸、人参的吞吐量就价值达4万两白银。在批发药材的同时,太谷广帮药商也兼做太谷产特有中成药的销售,许多颇具疗效的成药相继被研制出来,仅从我们收集的北洸曹氏豫生堂药庄随药散出的广告单看,就有20余种成药。招牌成药除龟龄集、定坤丹外,还有牛黄安宫丸、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六味地黄丸、救产丸等等。
民国年间,太谷广帮药商在继续驰骋南北做药材进出口批发生意外,还向外大力推销太谷产成药,特别是龟龄集、定坤丹,民国四年(),“远”字牌龟龄集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质奖,之后连续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获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头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
龟龄集在国内外的声誉,正如广升聚演掌柜告诫伙友的那样成“满天飞”之势,并一度风靡南亚、东南亚地区。于是龟龄集、定坤丹的销售大增,广升聚时,龟龄集平均年产仅瓶,定坤丹合。
广升远最鼎盛时期,龟龄集平均年产0瓶,定坤丹00合,到民国十七年(),龟龄集年产量达到70万瓶,超过了光绪十一年()广升蔚产量的30倍,定坤丹1万合,增长8倍。且每年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
民国年间,:广升达、广恒庆、广福正、广金巨、广晋川、广成玉、广升晋、广和隆、蔚成德、大成药店、晋隆裕、义记药庄、庆记药庄、仁记药店等一批广帮药店相继设立,投入到药材营销中。太谷广帮药商的进出口批发生意一直持续到年,年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大,太谷广帮药商也日渐萎缩,直至全国解放。
在太谷广帮药商驰骋大江南江的同时,带动太谷药材业极大发展,据统计,解放前太谷计有各类药店余个,其中,经营进出口批发生意的有广升誉、广升远、广茂兴、广益亿、广福正、广恒庆;经营川广药批发生意的有广源兴;经营川药批发生意的有广升庆、广盛庆、广胜庆、广升达、广升恒、广金巨、广晋川、广成玉、广升晋、广和隆、广和庆;经营参茸批发生意的有义成德、盛言达、巨兴顺、合山堂、元寿堂、保元堂、存仁堂、蔚成德、大成药店、晋隆裕、晋隆玉;经营山货药材批发生意的有永和成、永和德、永和乾、永和见、永和协;经营药材零售的有永和公、永盛德、蔚成德、义记药庄、庆记药庄、仁记药店、永盛合、广茂药店、口生药店、富有药店、晋亨药店、庆义成、泉德乾、晋三堂、广和药店等等,此外还有一批总号设在农村的药店也同时经营着药材的批发和零售,仅曹氏就在北洸村开设有永生堂、豫生堂、广元堂、三隆堂、德顺成药店、允生堂药庄、金寿堂药庄、永济轩药庄、蔚生堂药庄等9个药店。此外还有专门利用中药材制售香料、料面的卫生馆,专门制售成药的延龄堂,这两家都是开设于明朝的老字号。
年,国民党政府议决要逐渐消灭中医,同时规定中医药学校不得列入国家教育。繁荣的中药材市场也呈现日益萎缩的状态,此后,中国一直处于内乱纷纭之中,中国社会陷入了内乱外侮的境地,中国的工商业遭到外国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掠夺,祁州、禹州药材市场大受影响,货源阻塞,客商零落,太谷广帮的营业额锐减了1/3以上。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东北市场,中药材市场受到严重影响,关东帮(东北药商)往年在祁州的购货量达祁州药材市场总销量的50%以上,但在日寇的重重限制下,交易额大减,如此,太谷广帮的营业额又锐减了50%。谷产龟龄集、定坤丹的主要原料——大山参和黄毛茸完全仰仗于营口市场,而东北是人参、鹿茸的主要产区,东北被日寇控制后,以两广升为首的太谷广帮各药店龟龄集、定坤丹的年产量也下降了一半还多。
而在山西境内,年爆发的蒋、阎内战,又使山西境内物价飞涨,一贯以对外放贷、采取赊销形式经营的太谷广帮又蒙受了巨大损失。太谷药材业呈现一片萧条。
年,日寇大规模入侵中国,太谷广帮各地分庄虽因交通断绝,而陷入货源枯竭,税务繁重,有的药店分号停止营业,撒归总号。太谷各广帮总号也曾一度纷纷卷馕避难,只留人看守店房,停止营业。但也辗转做着少量药材进出口生意,以供应市场,维持生计。
年,太谷广帮药店减少近半,只有广升远、广升誉等大药店生存了下来,但经营范围缩小了一半,分号也只剩下了北京、天津、济南、郑州、香港五处,资金也由年的7元减少至20元。而龟龄集的产量也降至00瓶左右,尚不及年的17%。年,由于蒋介石反动政府发动了全国性的大内战,全国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再加阎锡山的“兵民合一”政策,使得素称商业繁荣的太谷县竟到了“街道无人走,厂店关了门”的境地。广帮各药店迫于生计,只得将多年积存的货物、“厚成”变卖以维持最低开支。称雄商场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广帮魁首——广升远沦落到了出卖广升远招牌以维持生计的境地,然而,有过辉煌过去的广升远竟连招牌卖不出去。不得已只得保守残局,束手待毙。
年,太谷解放后,广帮各药店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振旗鼓。生产经营恢复后,两广升生产营业恢复很快,年,广升远北京分号义丰庆获得进出口贸易营业许可证,恢复对外贸易。年后,陆续收撤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地分号、调回人员及资金,致力于成药生产。年,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开始,太谷药材业所有药店都进行了公私合营,两广升公私合营为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归属省轻工业厅领导。年初,广源兴、延龄堂这两个百年老药店也合并到公私合营的“广誉远制药厂”。至此,太谷药材业结束了它私营商业性质,走上了全新的经营生产道路。
太谷药材业因龟龄集、定坤丹而兴起,借助太谷的商业势力和金融势力,发展为垄断北中国进口南药批发和中国药材出口的药材进出口贸易大商帮——广帮,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出口药材批发生意中,太谷广帮药商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推动了全国性的南北、东西药材大流通。在中国南北药材交流、成药研制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在西医西药强烈冲击,中医中药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太谷广帮药商由药而商,商药并重的经营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太谷广帮药商参与竞争,勇于开拓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阅读:.太谷医药业的发端——滥觞于“广盛号”.太谷的--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太谷名人录--中国医药界大师-杨巨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