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不仅仅是一片树叶大力弘扬茶文化,做

白癜风袪白 http://m.39.net/disease/a_6511103.html

陈东升

中国是茶的国度,是礼仪之邦。中国茶文化分茶道、茶艺等,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自古以来,茶道作为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直为儒、佛、道所推崇。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实现以茶养生、以茶励志、以茶悟道,进而增进友谊,美心修德。

中国沿袭几千年的茶道、茶礼仪等茶文化的影响力远不及传承并改造了我们传统的日本茶道。提炼中国茶道精神、规范茶道流程、推动中国茶道为联合国遗产,促进茶文化产业大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提升生活品味、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都有积极意义。

一、中华茶道博大精深

1.中国茶道始于唐朝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又如,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2.仁者见仁的茶道表述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代陆羽、皎然,宋代蔡襄、欧阳修,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中国茶道内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近现代品茗论道者,如吴觉农、庄晚芳、陈香白等,从不同层面揭示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

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认为,“茶道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庄晚芳先生把中国茶道概括为“廉、美、和、敬”四个字,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可简称为“七义一心”。七种义理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道大师周作人先生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属综合性文化体系,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二、中国茶道分四大流派

中国茶道在传承和发展中,由于人们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四大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和百姓茶道。

贵族茶道,来源于中国的贡茶制度,重在“茶之品”,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的品质,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重在“茶之韵”,讲究文雅,讲究雅致的环境、精致的茶品、名贵的字画等,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重在“茶之德”,讲究“静寂”的氛围,旨在参禅悟道;百姓茶道重在“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

三、雅士茶道是主流

1.品茶是高雅的享受

中国是文明古国,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会活动。自古文人雅士,大多为品茶专家。茶助文思,通过品茶,兴起品茶文学、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诗、茶戏等,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文人们将茶事活动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形成雅士茶道。

国人品茗,重在一个“品”字,品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相适应;也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因此,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都以崇尚茶为荣,特别喜欢在品茗时,吟诗议事、弈棋作画,以最求高雅的享受。

2.雅士茶道是茶道主流

中国文人嗜茶在魏晋之前不多,魏晋是中华酒史上一个异峰突起的辉煌时期,饮酒的名士层出不穷,“竹林七贤”如刘伶等领数代风骚。

唐以后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从唐朝开始的文人墨客,为茶提供了多种功能。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

唐以后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较多的有白居易、皮日休、杜牧、李白、杜甫、陆羽等;宋代写诗较多的有陆游、欧阳修、苏辙等。雅文之中,对于饮茶,非在乎止渴、清津、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感悟人生。

雅士茶道对中国茶道影响颇深,国内的茶馆、茶膳坊、茶艺厅,倡导的茶道多为雅士茶道,不仅能体验香茗、茶具、茶艺之美,还能体验其建筑、内部装饰的文化风韵,具有审美欣赏、社会联谊、休闲娱乐等功能,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四、中日茶道的区别

1.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

日本茶道历史,分三个大阶段。一是学习引进阶段,远在隋唐,当我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开始随缘联姻时,即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为之后的日本茶道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两宋时期,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盛时,名僧荣西两度入宋,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回国后撰写了日本茶经——《吃茶养生记》,为后来日本茶道的普及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理念的刺激和引导下,日本茶道的“开山祖”村田珠光创立了日本国自己的茶道。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不过,日本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四规”,过于拘重形式。

2.中日茶道的区别

中国茶道的主角是雅士茶道;日本茶道的主角是佛禅茶道。

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

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成了一种传统;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

五、复兴中华茶文化时不我待

中国茶道由于没有具体的程序,崇尚自然随和,影响了茶文化传播,被传承并改造了我们传统的日本茶道超越。复兴中国茶道的重任落在当代中国人身上。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国家倡导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消费的权重会日益增大。

1.国际上,日本茶道空前繁荣

在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向国外游客宣传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日本茶道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有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的人口达五百万之多。

2.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据《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万公顷,茶叶产量.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农业产值亿元。另据《中国茶叶产业“十二五”时期发展建议》,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茶园总面积控制在万公顷以内,茶叶总产量达到万吨,茶叶农业产值达到亿元。

然而,茶叶产量高、产值低一直是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综合资料显示,年我国茶叶总产值为亿元人民币,茶叶农业产值亿元。中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中国茶叶总产量5%的原料,创造了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占中国茶叶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服务环节的产值仅有70亿。

笔者认为,我国茶叶产值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产值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偏低,整体抑制了茶产业的发展潜力。

另外,我国目前茶业产能趋于饱和状态,竞争趋于白热化。因此挖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潜力,增加生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生态旅游茶园,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笔者呼吁,应该把我国茶叶三产产值由目前的“倒金字塔”型打造成“正金字塔”型。即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延伸,全面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六、做大茶文化产业的利好因素多

1.政策环境利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了部署。中国茶产业应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以振兴中华茶文化为己任,进一步挖掘潜能,在茶产品层面和营销层面进行创新,做大品牌、做强品质,增强海外对中华茶文化的认同,增强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重返中华茶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

2.茶产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产业。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建设生态茶园和生态茶旅游观光园,有利于提高信阳森林覆盖率,可进一步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3.是我国茶产业转型的需要。“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城市化已经达到50%,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元,按照国际惯例,处于产业转型期。笔者认为,茶产业转型发展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提升茶叶品质,做大品牌,由第一产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通过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附加值;二是通过挖掘茶产业的文化属性,促进茶文化产业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我国文化消费正步入快速增长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消费增长期。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年,我国人均GDP超过美元,文化消费正步入快速增长期。

根据国际经验,按人均GDP美元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总量为5万亿元。数据显示,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而我国茶产业在服务环节的产值仅有70亿,具体到茶文化产业更是少的可怜。相比日本茶道的繁荣景象,中国茶文化传承和弘扬任重而道远。

七、促进茶文化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消费率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不仅表现在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还表现在从单一追求功用性消费向观赏、情调、体验、服务等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对于茶文化,有人疾呼:“没有深厚的文化支撑,茶业就只是一片普通的树叶。

我们将大力弘扬中华茶文化,做大做强茶文化产业。产业超越传统文化范畴,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涵盖茶道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史展览、茶学教育、茶具收藏、茶园旅游、茶文化论坛等多种业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csdscy/16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