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以数字经济和就业为研究对象,从规模、结构和质量等角度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第一,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维度阐释了数字经济的理论特征,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就业理论和文献,归纳出数字经济影响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的理论机制;
第二,通过文本分析和数据测度,总结归纳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和就业市场发展的演进过程和现状特征,从中归纳出数字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特征和趋势;
第三,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有序概率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考察:
首先,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和居民就业概率的影响,印证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
其次,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探究数字经济对就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能结构以及性别结构的不同影响;
最后,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探究了数字经济影响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的效应和内在机制。最后,对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应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
本论文在对数字经济与就业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利用宏观省级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在理论基础部分,本文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对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进行理论论述:(1)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中观产业组织理论、微观市场主体理论中的理论作用和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关于就业的经典理论论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根据数字经济与就业的关系,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主要涉及相关研究对于数字经济对就业“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涉及数字经济影响就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能结构以及性别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涉及数字经济影响就业质量及工作满意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三章为数字经济与就业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首先,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指标测度,分析了数字经济的时变特征及区域差异。
其次,对中国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及就业质量进指标测度,分析了中国就业市场的时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最后,对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新特征进行考察分析,总结数字经济下就业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第四章为数字经济对影响就业规模的实证研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和个体就业概率的总体影响效应、分项影响效应、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区域异质性、群体异质性、门槛效应等。
第五章为数字经济对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行业结构、就业的技能结构、就业的性别结构的总体影响效应、分项影响效应、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区域与群体异质性、门槛效应等。
第六章为数字经济对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
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总体影响效应、分项影响效应、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区域异质性、群体异质性、门槛效应等。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中的文本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就业规模稳中向好,就业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能结构不断升级,就业质量呈线性上升趋势,且未来仍具有持续上升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的出现对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促进就业发展的特征。
(2)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地区的就业规模,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个体就业概率的提高。
()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向第三产业以及高端行业转移,同时增加了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女性就业概率的提高。
(4)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地区的就业质量。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在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可能得创新在于:
(1)研究视角的创新。不同于既有文献从就业规模角度单纯考察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本文从就业规模、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行业结构、就业的技能结构、就业的性别结构、就业质量与满意度等方面,多角度考察了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视角更加全面,所得结论更加丰富。
(2)研究数据的创新。一方面,对于数字经济和就业质量的衡量,本文结合既有文献,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对数字经济以及就业质量等变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度。同时也结合腾讯研究院公布的数字经济指数对数字经济进行了稳健性分析。
另一方面,不同于既有文献利用宏观数据对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进行考察,本文综合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考察。
()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不仅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
还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影响就业的间接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内在机理;不仅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整体影响效应,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各个分项对就业的影响,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影响效应;
不仅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线性影响,还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非线性影响。
同时,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方面,在研究数据方面,由于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标以及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相关指标难以获得。
因而宏观层面仅采用省级数据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在研究对象方面,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是数字经济下最典型的就业模式,但是由于其数据难以全面获得,因而实证分析中未能对该群体进行专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