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必须理解服务业这关键一环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汪时锋,第一财经综合新闻中心、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

占GDP比重超过工业后,服务业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经济表现。

随着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中国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消费率上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等,这也是让海外中国经济“硬着陆”论一次次“流产”的重要原因。

服务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新经济成长的重要源泉。

然而,这一历史性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其间曾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跨越。直到年,中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快速上升至35.7%,真正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年,中国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5.3%,首次与第二产业持平。从年开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年均3.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升,到了年已经达到了58.2%的新高度。可以说,年前后正是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动能位势转换的历史节点。

在相似的历史节点,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大约7~11年左右的转型期。

其中,美国的转型时间节点在年左右,其后完成这一经济转型跨越的时间大约是10年;德国在年前后,跨越时间大约是11年;日本是在年左右,跨越时间大约是7年,韩国在年前后,跨越时间大约是8年。

从这个角度来回顾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确实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卓识的。为适应“新常态”所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确实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为完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使命和战略性任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其中,对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总结规律、拿出对策,应该成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主编完成的《新常态下的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已经付梓出版。这本书集结了国家统计局专家在服务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公众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经济资料。

从统计的角度出发,该书首次搭建了一个研究中国服务业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并首次披露了官方从投入产出角度对中国服务业的研究结论。该书为厘清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服务业快速发展与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中可提炼出三点启示。

第一,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的长期工业化曾经形成了“无工不富”的固有理念,很多人对当前服务业超越工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还有一定的疑虑。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泡沫化”,其比重快速提升是经济增长潜力不足的表现;也有观点认为服务业快速发展会挤占中国工业增长空间,加大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

但从服务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主要国家的国际比较来看,服务业和工业之间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两者融合发展将是新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国际元左右的国家,第二产业占比通常都是最高的,并呈现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在这一阶段,工业生产率和服务业生产率直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将通过相对价格变化促进要素投入、带动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按照年国际元计算,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国际元,恰好也是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见顶回落、服务业占比快速上升的有机协同互促时期。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为工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组织支持。

一方面,优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零售广告等服务直接提升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工业产品升级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工业升级也加速了服务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甚至有很多服务业本身就是从工业体系中分化出来的。

从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历程看,当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向更为明显,服务业内涵呈现“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的特征。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以及服务业的制造业化趋势,这两种双向而行的融合趋势将更为明显,并且已经在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发生。

中国政府颇具前瞻性地主动推动了这一融合趋势的发展。年1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为当前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指出了可行的道路。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手段。

相对于G7国家服务业的表现,中国的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大而不强”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这本书中所做的一项国际比较显示,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中国仅有工业为关键部门,而G7国家中除工业外,还有6个服务业行业也是关键部门,分别是:批发、零售和机动车修理,运输和存储,信息和通信,金融和保险,科学和技术,行政和辅助。

进一步的量化研究显示,以服务业的增加值与相应行业总投入(总产出)之比所代表的增加值率为指标,来衡量部门或行业增值能力强弱,则年的国际数据比较会有三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3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