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风精选吴绍林潘鉴宗的身后事

潘鉴宗的身后事

吴绍林

潘鉴宗于一九三八年七月三日,即农历六月初六在瞿溪潘宅逝世。潘鉴宗的成长历程及军旅生涯,已有不少人士予以评述,我仅将自己了解到的潘鉴宗去世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记叙如下。

棺木由瞿溪转到庙后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加紧了侵华步伐。

一九四一年四月,温州第二次沦陷。

瞿溪潘宅和林垟庙后的潘氏后人及乡民,都预感到潘鉴宗的宅邸和灵柩危在旦夕。潘宅总管林志轩及大娘、三娘们都为此担忧。因为当时郭溪的普明寺、瞿溪的上桥都已遭受日机的轰炸。

抗战时期的永嘉县抗战指挥部为保存实力,故将指挥部撤退到林垟乡。第八区(温州)专员张宝琛带着永嘉驻军、永嘉保安队、“八国联军”小分队、永嘉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撤退到林垟乡政府所在地。时任林垟乡乡长季壮生,在安排落实到林垟一千左右撤退人员时,深受张宝琛的赞许。须知,当时林垟本地人才一千两百上下。

季壮生有一女儿叫季阿芬,她丈夫名叫大佐,是张宝琛的秘书。季壮生的夫人是庙后潘鉴宗的堂妹。

张宝琛带抗战指挥部到林垟,所以潘宅应尽快将潘鉴宗的棺木移到庙后。庙后派人到潘宅,经沟通后,双方都同意尽快将潘鉴宗灵柩转运到林垟庙后。

当时张宝琛一到林垟,首先是修复当地五个自然村的道路,以利开展民兵训练,便于各方沟通。张宝琛住在胡坦村胡福贵家,和季壮生家正好面对面。永嘉县的其他机构设在季壮生家的下一座房子里,各类队伍分住在各自然村。

当年瞿溪到庙后的路线是这样的,从潘宅出发,经大岙、陈岙、仙宅山、山后、林垟,至庙后。季壮生就调集原张宝琛在林垟修路的队伍,先将以上线路作一次全面检查,凡不能抬货搬运的路段,事先予以修整拓宽。因为这条线路日后必然是张宝琛手下人生活、军事上的唯一补给线。

因潘鉴宗的寿棺是上等的紫檀木料,份量很重,搬运难度很大。为此,庙后派出三十二人的“抬班”,连夜赶到瞿溪潘宅,做好各类准备,拟定第二天搬运,争取一天之内抬到庙后。

现年九十岁的陈凤钗,是这一幕的见证人。当时她还是小姑娘,住林垟村林垟外地方,当年正赶上这“抬班”运棺的大场面。她说,那年潘鉴宗棺木运至庙后,当地人早一天就知道了,村民们相互告知,约好出来接灵。陈凤仪家方位偏僻、视野不宽,要跑到下垟村才看到。据她回忆:一组“抬班”十二人,分批轮换。因那时正值日军轰炸期,为安全起见,抬班不配置吹打班,也不放鞭炮,尽量不张扬,不把动静搞大。

抬到庙后时,庙后小学的全体师生都到路旁迎接。

潘鉴宗的棺材就抬到“学堂儿”(即庙后小学的前身)。

“学堂儿”为三间二层木头结构房,潘鉴宗的棺材就平安放在“学堂儿”中间照镜前。

棺木由屋内移至道坦

我林垟老家离庙后有点距离,步行三十来分钟,我家在南,庙后在北,中间隔一座不高的山叫垟山。一九五〇年夏秋之间的一个晚上,我们吃了饭,坐在道坦上看星空。因那时没有其他活动,夜间看星空是经常的事。大家正看得入迷时,突然一颗流星好像不是从高处往下降,而是斜着飞。这流星特别大,特别亮,大家都很惊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观星的人都未散,有人发现,村北那山的另一边有一股黑烟滚滚升腾,大人们都叫喊着,起火啦!起火啦!因不知失火的具体方位,无法救助,只能隔山观火。第二天一早,有人传话,昨晚是潘鉴宗家学堂儿失火了。

后来,庙后人还原了当时的救火情景。学堂儿失火了,全村人都拼命去灭火。救火中,潘陈星、潘崇吉、潘崇喜、潘林楷等七八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立即抢运潘鉴宗的棺木。他们在地上垫两根木料,把潘鉴宗的棺材推到这木料上,沿着这木料,铆足了劲儿,把棺木推到屋外的道坦上。接着,堂内众人在扑火,他们几位就去用水浇棺木……

经村民紧急抢救,棺木总算保住了。后来,就在学堂儿前面的道坦上,搭一间小砖屋,厝棺于此。失火数年后,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子,但因主人已非潘鉴宗,所以棺木不能再入此屋,只能放在屋外的道坦上。这一放就是二十多年。

房族及潘长生终得平反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国民以“阶级”划分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从土地改革起,农民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年的地、富、反、坏是“四类分子”,是专政的对象。土改中,潘家的潘权娒、潘鉴仁、潘国棋、潘鉴夫等都划定为地主,还有几户被定为富农。虽然本地的地、富、反、坏民愤不大,但按政策都必须接受管制,要定期检查,这叫“群众专政”。比如,村里有什么重大活动,“四类分子”要事先去整理场地,打扫卫生,且不能拿报酬,不能为此挣工分。

我一九六三年在庙后小学教书,潘鉴宗的侄子潘长生是地主成分,是管制对象,就得经常接受各式各样的劳动改造。

潘长生其实是潘家一个较出色的人,庙后小学毕业后就读黄埔军校的,共有六人,瑞安、永嘉(瓯海)各三人,庙后本地仅潘长生一人。不过庙后小学毕业进入黄埔军校的都比较迟,都是十五、十六、十七期的,都不是什么大官。潘长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中任一个连长,解放战争中他们所属的这个团起义。起义后,经整编,潘长生这个连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从朝鲜归来,回家后还戴上“地主”的帽子,得接受劳动改造。后来算是给他平了反,但已经很迟了。幸亏当年 入朝作战时,上级给每个战士颁发“革命证明书”寄回家乡,怕 在朝鲜牺牲后家属不知情。这份革命证明书,统战部予以认可,所以潘长生后来才得以平反。当然,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了。

一九六四年,我仍在庙后小学工作,张其畴老师任庙后小学校长。我们都住在学校,住校老师五六个,潘岩辉是炊事员。一段时间,张其畴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临近周围的寺庙里,探探这寺庙的佛像,是木材结构的还是泥塑结构的。是泥塑结构的他不理睬,是木头结构的,都把它背回学校。大的背一个,小的背两个,背回放在学校的道坦里,再用斧头把它劈开,拿到食堂里当柴烧。那几个月,庙后周边的寺庙他走遍了,还到社山、安进、外叶等村的寺庙里,寻找木料,解决“能源”。这样的事,学生看见了,回家向家里人说,家长也不怎么理睬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4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