蘼芜亦是王孙草,莫送春香入客衣。
川芎
产于四川
珏之说草药
川芎气味香浓,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是常用的活血行气药,善于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等,也是妇科调经要药。
川芎成药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自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别名:
山鞠穷、芎䓖、香果、胡䓖、马衔芎䓖、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浓烈香气,以根茎入药,夏季采挖。地下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2~3回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又作不等齐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渐尖,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茎。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有短柔毛;总苞和小总苞片线形;花小,白色;萼片5,线形,有短柔毛;花瓣5,椭圆形,先端全缘,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弯曲;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丝细软,伸出于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双悬果卵形。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01
药用价值
“走而不守”。活血而兼能行气开郁,为“血中气药”。“能通周身血脉”,“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活血止痛而能祛散外风,尤长于止头痛。川芎炒去油,生用痹痛攻。
1.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的月经不调如月经后期限、痛经、经闭,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故前人称“血中气药”。常与当归相须为用,以增强活血、行瘀、止痛之效,如《血府逐瘀汤》。2.祛风止痛:用于感受风邪(感冒)引起的头痛、身痛及风湿痹痛等,如《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羌活胜湿汤。
02
常见配伍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漱口。
1.用于血瘀气滞的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常配当归、桃仁、香附等同用。
2.用于头痛,风湿痹痛。本品丰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脘、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治风湿痹证,肢体疼痛麻木,本品能“旁通络脉”祛风活血止痛。常配独活、桂枝、防风等祛风湿通络药同用。
03
推荐药膳养生方
1.消斑美容汤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芷10克,女贞子15克,紫草10克。
(加减)月经量少或过期不行,少腹胀痛者加制香附10克、红花10克,以理气活血。
每天1剂,煎两遍和液,早晚分服。连服1~2个月。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生熟地、女贞子滋养肝肾;白芷、紫草祛风凉血消斑。
2.川芎黄芪大枣鸡汤
川芎15g,黄芪15g,大枣6个,枸杞子9g,小香菇20g。土鸡斩块g。
土鸡块焯水,药材泡发;将所有材料除枸杞子外全部倒入砂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分钟(水不能少),倒入泡好的枸杞子,煮熟即可加盐调味出锅。
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能治血瘀气滞引起的各类疼痛,还能补益气血,使瘀去血不虚,调和血瘀体质。
3.银杏叶川芎红花茶
川芎10g,银杏叶5g,红花4g。
砂锅烧开,放入药材,煮至析出有效成分,搅拌片刻,关火后盛出药茶过滤,装入杯中趁热饮用。
主治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当归50g,川芎25g,荆芥穗10g,水煎服,每天一剂,适治产后血晕。
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
四物汤是一道传统药膳。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材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膳。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非常适合长期服用调养。是临床常用的补血活血调经的良方,所以被称为“妇科圣方”。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