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集

巴利语佛教经典·.《经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良鋆译译者序巴利语佛教经典的汉译在我国尚属有待开垦的领域。古代中国虽有千余年的佛经译史,但历代高僧翻译的主要是梵语佛教经典。因为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而巴利语佛教经典属于上座部佛教,即南传佛教。近代国际上兴起的印度学研究,我国起步也很晚,但在梵语研究方面还是卓有成就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五卷书》《沙龚达罗》《优哩婆湿》《云使》《小泥车》《伐致诃利三百咏》和《摩奴法论》等等梵语古典名著都已相继翻译介绍过来。然而,巴利语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一片空白。直至近十年中,才相继出现叶均居士译的《清净道论》和《摄阿毗达摩义论》。这两部著作是巴利语三藏经典后的经文。叶均居士还译了《法句》,这是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的经典,是部道德格言集。此外,我与黄宝生同志合译的《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是部寓言故事集。这就是国内巴利语佛典汉译的现状。在浩瀚的古代汉译佛经中,我们很难找到一部全面反映原始佛教的经文。虽然汉译佛经中的《四阿含》常被称作早期佛教基本经典,实际上也属于部派佛教。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巴利语佛典《经集》汉译本也许可以略微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读者可以通过它看到原始佛教,或者说,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状况: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辨。它对于我们研究佛陀的原始教义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对《经集》的初步研究心得,已写成《经集浅析》一文,作为本书附录,读者可以参阅巴利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中古印度雅利安语,词汇和语法很接近梵语和吠陀语。“巴利”(Pāli)一词原意是“经典”,直至很晚(大约十四世纪以后)才作为这种语言的名称。巴利语三藏是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佛教经典,佛教自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斯里兰卡后,巴利语三藏于公元前一世纪在斯里兰卡阿褥维诃罗寺庙录写成文。公元五、六世纪,印度著名佛教学者觉音(Buddhaghosa)前往斯里兰卡,他撰写了许多巴利语佛经注疏,还把许多僧伽罗文佛经注疏成巴利语。此后,巴利语三藏及其注疏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早期佛教的宝贵资料。所以,西方有学者称巴利语是打开佛教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年,英国著名印度学家里斯·戴维斯(T.W.RhysDavids)创立了“巴利圣典协会”(PāliTextSociety)。自那时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这个协会已经陆续出版了几乎全部巴利语三藏经典和许多经典注疏的校刊本,同时也出版了大量巴利语经典和经典注疏的英译本,为国际佛教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经集》属于巴利语经藏中的小部,是一部佛教早期经文汇编。《经集》的巴利语文本有浮士德尔(V.Fausboll)的校刊本()及安德森(D.Andersen)和史密斯(H.Smith)的校刊本(),均由巴利圣典协会出版。我所采用的是安德森和史密斯的校刊本。《经集》的英译本主要有浮士德尔德译本(《东方圣书》第十卷)、海尔(E.M.Hare)的译本(巴利圣典协会,)和诺曼(K.R.Norman)的译本(巴利圣典协会,)等。我于-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临行前,金克木先生赠我巴利语《经集》一书,嘱我在斯里兰卡可学此经。在斯里兰卡,我在佩兰特尼耶大学(PeradeniyaUniversity)巴利语与佛教研究系主任西尔佛(LiLeedeSilva)教授的指导下,学完了《经集》。在此期间,西尔佛教授曾一度前往美国讲学,我便在该大学哲学系普雷摩希利博士(P.D.Premasiri)的指导下,学习《经集》中的第四品。因此,这部《经集》汉译本的问世凝聚了中斯两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教诲和期望。然而,限于本人才疏学浅,译文中存在不足之处,概由本人负责,敬希读者不吝指正。我当继续努力,在巴利语研究领域中竭尽自己绵薄之力。郭良鋆一九八八年五月·巴利语佛教经典·经集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者序巴利语佛教经典的汉译在我国尚属有待开垦的领域。古代中国虽有千余年的佛经译史,但历代高僧翻译的主要是梵语佛教经典。因为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而巴利语佛教经典属于上座部佛教,即南传佛教。近代国际上兴起的印度学研究,我国起步也很晚,但在梵语研究方面还是卓有成就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五卷书》《沙龚达罗》《优哩婆湿》《云使》《小泥车》《伐致诃利三百咏》和《摩奴法论》等等梵语古典名著都已相继翻译介绍过来。然而,巴利语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一片空白。直至近十年中,才相继出现叶均居士译的《清净道论》和《摄阿毗达摩义论》。这两部著作是巴利语三藏经典后的经文。叶均居士还译了《法句》,这是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的经典,是部道德格言集。此外,我与黄宝生同志合译的《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是部寓言故事集。这就是国内巴利语佛典汉译的现状。在浩瀚的古代汉译佛经中,我们很难找到一部全面反映原始佛教的经文。虽然汉译佛经中的《四阿含》常被称作早期佛教基本经典,实际上也属于部派佛教。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巴利语佛典《经集》汉译本也许可以略微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读者可以通过它看到原始佛教,或者说,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状况: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辨。它对于我们研究佛陀的原始教义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对《经集》的初步研究心得,已写成《经集浅析》一文,作为本书附录,读者可以参阅巴利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中古印度雅利安语,词汇和语法很接近梵语和吠陀语。“巴利”(Pāli)一词原意是“经典”,直至很晚(大约十四世纪以后)才作为这种语言的名称。巴利语三藏是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佛教经典,佛教自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斯里兰卡后,巴利语三藏于公元前一世纪在斯里兰卡阿褥维诃罗寺庙录写成文。公元五、六世纪,印度著名佛教学者觉音(Buddhaghosa)前往斯里兰卡,他撰写了许多巴利语佛经注疏,还把许多僧伽罗文佛经注疏成巴利语。此后,巴利语三藏及其注疏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早期佛教的宝贵资料。所以,西方有学者称巴利语是打开佛教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年,英国著名印度学家里斯·戴维斯(T.W.RhysDavids)创立了“巴利圣典协会”(PāliTextSociety)。自那时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这个协会已经陆续出版了几乎全部巴利语三藏经典和许多经典注疏的校刊本,同时也出版了大量巴利语经典和经典注疏的英译本,为国际佛教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经集》属于巴利语经藏中的小部,是一部佛教早期经文汇编。《经集》的巴利语文本有浮士德尔(V.Fausboll)的校刊本()及安德森(D.Andersen)和史密斯(H.Smith)的校刊本(),均由巴利圣典协会出版。我所采用的是安德森和史密斯的校刊本。《经集》的英译本主要有浮士德尔德译本(《东方圣书》第十卷)、海尔(E.M.Hare)的译本(巴利圣典协会,)和诺曼(K.R.Norman)的译本(巴利圣典协会,)等。我于-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临行前,金克木先生赠我巴利语《经集》一书,嘱我在斯里兰卡可学此经。在斯里兰卡,我在佩兰特尼耶大学(PeradeniyaUniversity)巴利语与佛教研究系主任西尔佛(LiLeedeSilva)教授的指导下,学完了《经集》。在此期间,西尔佛教授曾一度前往美国讲学,我便在该大学哲学系普雷摩希利博士(P.D.Premasiri)的指导下,学习《经集》中的第四品。因此,这部《经集》汉译本的问世凝聚了中斯两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教诲和期望。然而,限于本人才疏学浅,译文中存在不足之处,概由本人负责,敬希读者不吝指正。我当继续努力,在巴利语研究领域中竭尽自己绵薄之力。郭良鋆一九八八年五月目录第一品蛇品1第一章蛇经1第二章特尼耶经3第三章犀牛角经5第四章耕者婆罗豆婆遮经10第五章贡陀经13第六章毁灭经15第七章无种姓者经17第八章仁慈经21第九章雪山夜叉经22第十章林主夜叉经25第十一章胜经27第十二章牟尼经28第二品小品30第一章宝经31第二章荤腥经34第三章羞耻经36第四章大吉祥经36第五章针毛夜叉经38第六章法行经39第七章婆罗门法经40第八章船经44第九章戒行经45第十章起来经45第十一章罗睺罗经46第十二章文基娑经47第十三章正确游行经49第十四章如法经51第三品大品56第一章出家经56第二章精进经58第三章妙语经60第四章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经60第五章摩伽经67第六章娑毗耶经71第七章赛罗经79第八章箭经87第九章婆塞特经88第十章拘迦利耶经95第十一章那罗迦经第十二章二重观经第四品八颂经品第一章爱欲经第二章洞窟八颂经第三章邪恶八颂经第四章纯洁八颂经第五章至高八颂经第六章衰老经第七章提舍弥勒经第八章波修罗经第九章摩根提耶经第十章毁灭以前经第十一章争论经第十二章小集积经第十二章大集积经第十二章迅速经第十二章执仗经第十二章舍利弗经第五品彼岸道品第一章引子第二章阿耆多问第三章提舍弥勒问第四章布那迦问第五章弥德古问第六章陀多迦问第七章乌波湿婆问第八章南德问第九章海摩迦问第十章都提耶问第十一章迦波问第十二章阇多迦尼问第十三章跋陀罗弗达问第十四章乌德耶问第十五章波娑罗问第十六章摩伽罗阇问第十七章宾吉耶问第十八章彼岸道经《经集》主要词汇译名表《经集》浅析第一品蛇品第一章蛇经1、他抑制冒出的怒气,犹如用药抑制扩散的蛇毒,这样的比丘①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2、他摒除一切爱欲,犹如拔掉池塘里的莲花,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3、他摒除一切贪欲,犹如使快速流动的河水枯竭,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他摒除一切傲气,犹如洪水冲垮脆弱的芦苇桥,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他不在生存中寻找精髓,犹如不在无花果树上寻找花朵,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6、他的内心没有忿怒,超越这样那样的变化,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①比丘是巴利文Bhikkhu(梵文为Bhik?u)一词的音译。在印度佛陀时代,凡具有宗教目的的乞食者均称比丘。佛教盛行后,则成为佛教术语,专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僧。皮。7、他从内心深处驱散和根除一切思虑,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8、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克服一切妄想,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9、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世界上一切虚妄,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10、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虚妄而摆脱贪欲,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11、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虚妄而摆脱爱欲,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12、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虚妄而摆脱忿怒,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13、他既不往前赶,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虚妄而摆脱痴迷,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他没有偏执,铲除了邪恶之根,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了衰老的皮。、他没有那些导致重返这世的恐惧,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了衰老的皮。16、他没有那些导致执着生存的欲念,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了衰老的皮。17、他己排除五盖①,没有烦恼,没有疑虑,没有痛苦,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第二章特尼耶经18、“我己煮熟米饭,挤好牛奶,”牧人特尼耶说道,“与我的家庭一起住在摩喜河②岸。我的房子有遮蔽,火儿己点燃。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19、“我没有忿怒,没有思想障碍,”世尊③说道,“我在摩喜河岸住上一夜。我的房子无遮蔽,火儿已熄灭。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20、“没有发现牛蝇和蚊子,”牧人特尼耶说道,“牛群在草儿茂盛的牧场游荡。它们能承受来临的大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①五盖(Pa?canīvara?a)是指贪欲盖(Kāmacchanda,对感官对象的执着),瞋恚盖(Abhijjhāvyāpāda,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忿怒),睡眠盖(Thīna-middha,昏沉迟钝),掉悔盖(Uddhacca-Kukkucca,焦急忧虑),疑法盖(Vicikicchā,怀疑犹豫)。按照佛教观点,人若有这五盖,便不能达到清净。②巴利文Mahī。③世尊(Bhagavat)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21、“我己扎了木筏,”世尊说道,“渡过水流④,到达彼岸。木筏己经无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22、“我的妻子忠诚,不轻浮,”牧人特尼耶说道,“长期与我生活在一起,十分可爱。我没听说她有任何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我的忠诚的心己经获得解脱。”世尊说道,“它长期受到陶冶的控制,在我身上不再出现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我靠自己挣钱过活,”牧人特尼耶说道,“孩子们跟我一样身体健康。我没听说他们有任何罪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我不受雇于任何人。”世尊说道,“我带着获得的东西周游世界。酬金对我无用。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26、“我有母牛与牛犊,”牧人特尼耶说道,“我有孕牛和种牛,我也有作为母牛之主的公牛。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我没有母牛和牛犊。”世尊说道,“我没有孕牛和种牛,我也没有作为母牛之主的公牛。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木桩牢固,摇撼不动。”牧人特尼耶说道,“绳索用蒙阇草②搓成,崭新结实,就是牛犊也不能将它扯断。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犹如公牛挣脱羁绊,”世尊说道,“犹如大象④水流(ogha)指生存的水流。②巴利文:mu?ja。挣脱臭藤③,我将不再投胎。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30、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灌满低地和高地。听到雨声,牧人特尼耶说道:31、“我们见到世尊,确实获益非浅。我们皈依你,有见识的人②啊!请你做我们的导师,大牟尼③啊!32、我和我的妻子都是忠诚的,让我们在善逝④身旁过梵行⑤生活;让我们超越生死,结束痛苦。”33、“有子者享受有子之乐,”邪恶的摩罗⑥说道,“有牛者享受有牛之乐,因为执着是人的快乐,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快乐。”34、“有子者为子忧虑,”世尊说道,“有牛者为牛忧虑,因为执着是人的忧虑,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忧虑。”第三章犀牛角经③巴利文:pūtilatā。①指佛陀。②牟尼(muni)是古代印度对圣人的尊称。佛教中常为修禅者的尊称。③善逝(Sugat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④梵行(Brahmacariya)在婆罗门教中是指婆罗门生活四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的第一阶段,即从师学习阶段。在佛教中泛指摆脱世俗争执的清净生活。⑤摩罗(Māra)是佛教神话中的恶魔,代表邪恶和死亡。35、“不向众生⑦施加棍棒。不伤害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不渴望儿子,更不渴望朋友,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36、爱念从交往中产生,而痛苦伴随爱念产生。他看到爱念带来的危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37、同情朋友,思想受缚,便会失去目标。他看到交往的危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38、爱怜妻子和儿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纠缠。犹如幼嫩的竹子互不纠缠,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39、就象鹿儿不受羁绊,在林中随意觅食,聪明人追求自由,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40、朋友之间互相问候起居行止。而他追求别人不追求的独立无羁,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的独自游荡。41、朋友中间有娱乐,儿子身上有挚爱。他不愿与亲人离别②,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42、周游四方,毫无怨忿,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43、有些出家人,还有住在家里的在家人,他们难以相处,不必为他人的儿子操心,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44、抛弃在家人的标志,犹如俱毗陀罗③树叶落尽;果敢地斩断在家人的束缚,让他象犀牛角一样⑥众生(Sabbabhūta)指一切有生命者。②意思是独自生活,就不会有离别之苦。③俱毗陀罗(Kovi?ara)是天国的一种神树。独自游荡。45、如果得到一位聪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那就应该克服一切险阻,愉快地、自觉地与他同行。46、如果得不到一位聪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那就象国王抛弃征服的王国,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47、确实,我们称赞朋友的益处,应该结交高于自己或同于自己的朋友,得不到这样的朋友,也应该过清白的生活,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看到金匠精心制造的一对明晃晃的金镯,在同一条手臂上互相碰撞,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同样,我与同伴在一起,也会胡说和谩骂。看到这种将会出现的危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0、爱欲花样繁多,甜蜜迷人,以丑陋或美丽的形式搅乱人心。看到爱欲的危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1、这种爱欲对我来说是瘟疫、脓疮、灾祸、疾病、利箭和恐惧。看到这种爱欲的可怖,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2、冷热饥渴,风吹日晒,牛虻长虫,克服这一切,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3、犹如一头魁伟的花斑大象离开象群,在林中随意生活,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4、热衷交往并不能获得片刻解脱。听从太阳亲属①的话,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5、我已经超越论争,找到法门,走上正道,获得智慧,无须他人指引,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6、不贪婪,不欺骗,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57、避开心术不正、行为不端的坏朋友,不要与执着的、懈怠的人交往,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应该结交学问渊博、恪守正法②、高尚聪明的朋友;应该明了事义,消除疑惑,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不装饰打扮,不向往世间的娱乐和欲爱,不涉足繁华之地,言语真实,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抛弃儿子、妻子、父亲和母亲,抛弃钱财、谷物和亲属,抛弃一切爱欲,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61、智者懂得:“这是束缚。其中幸福很少,快乐很少,痛苦倒是很多。这是钓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冲破这些桎梏,犹如水中鱼儿冲破鱼网。犹①太阳亲属(ādiccabandhu)指佛陀,因为佛陀的祖先属于太阳族。②正法(dhamma或译法,法门),这个术语在佛教文献中大致有三种用法:一、指佛的教法,二、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三、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这里指的是第一种。如火苗不再返回燃烧过的地方,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目不斜视,足不踌躇,守住感官,保护思想,不怀欲望,不受烧烤,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抛弃在家人的标志,犹如波利质多树①抛弃树叶,穿上黄色袈裟出家,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不贪图美味,不犹豫动摇,不养育他人,挨户行乞,心无牵挂,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66、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67、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68、竭力获得至善,诚心诚意,行动积极,勤奋努力,坚韧不拔,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坚持隐居和修禅②,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企求灭寂欲望,谨慎,聪明,博学,深思,知法,自制,努力,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犹如狮子不怕声响,风儿不怕罗网,莲花不怕污水,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犹如兽王狮子四处游荡,以利牙征服众兽,①波利质多树(Pārichatta)是因陀罗天国镇南关的珊瑚树。②禅(jhāna,梵文为dhyāna,音译禅那)的意思是静虑沉思。它是佛教修行悟道的一种方式。而栖息在僻静之处,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忻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74、摒弃爱欲、忿怒和痴迷,斩断种种束缚,不惧怕生命灭寂,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人与人交往为谋私利,不谋私利的朋友今日难得,谋私利的人不纯洁,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第四章耕者婆罗豆婆遮经如是我闻①,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摩揭陀国②南山一个名叫爱迦拿勒③的婆罗门村中。那时,正值播种季节,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④的五百架犁都套上了轭。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带上钵和袈裟,来到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①“如是我闻”是佛经经常用的套语,意思是“我曾经这样听说”。②巴利文:Magadha。③巴利文:Ekanā?a。④婆罗门(brāhma?a)是印度古代种姓制度中的第一种姓,另外三种种姓依次是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佛教中,婆罗门一词有时也泛指过清净生活的人或苦行者。门干活的地方。那时,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世尊走到分发食物的地方,站在一旁。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世尊站着乞食,便望着他,说道:“哦,沙门①!我耕田,我播种,耕了、种了,我有吃的。沙门!你也应该耕田,也应该播种,耕了,种了,你就有吃的。”“婆罗门啊!我也耕田,我也播种,耕了,种了,我有吃的。”“可是我们不曾看见世尊乔答摩②的轭、犁、犁头、刺棒和耕牛。”世尊乔答摩又重复说道:“婆罗门啊!我耕田,我耕种,耕了,种了,我有吃的。”然后,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用偈颂对世尊说道:、“你声称自己是耕者,我们未见你耕种。请你说说耕种之事,让我们知道你如何耕种。”77、“信仰是种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轭和犁,谦逊是犁把,思想是辕轭,意念是我的犁头和刺棒。78、“控制身体,言语谨慎,饮食有节,我以真话作砍刀,柔顺是我的解脱。79、“勤奋是我驾辕的牛,运载解脱,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达那里,没有悲哀。①沙门(samana)即出家人。佛陀时代教派林立,凡反对婆罗门教的各派出家人均称沙门,形成沙门阶层和沙门思潮。佛教盛行后,沙门专指佛教僧人。②一般认为乔达摩(Gotama)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家姓,释迦(Sakka)是他的族姓。80、“进行这样的耕种,它结出永恒之果;凡这样耕种的人,他摆脱一切痛苦。”然后,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用大金碗盛满牛奶粥,递给世尊,说道:“请世尊乔答摩吃牛奶粥吧!世尊是位耕者,因为世尊乔答摩的耕种结出永恒之果。”、“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罗门啊!那样做,对智者是不合正法的。佛陀们①拒受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婆罗门啊!只要正法存在,这就是一条准则。、“对于灭寂烦恼、摒弃恶习、获得圆满的大仙②,你应该提供另一种食物和饮料,因为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那么,乔达摩啊!我把这牛奶粥给谁呢?”“婆罗门啊!在这神界、魔界和梵界③中,在这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我没有看到哪一个喝了牛奶粥能消化的,除了如来④,或如来的弟子。所以,婆罗门啊!你或是把牛奶粥倒在无草的地方,或是倒在无生命的水中。”于是,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①佛陀们(buddhā)在这里是泛指智者们。佛陀(Buddha)一词原意是觉者,得到智慧者。在早期佛典中,佛陀一般用作释迦牟尼的专称。②大仙(mahesi)即圣人。③梵界(brahmaloka)是梵天居住的世界。④如来(tathāgata)一词原先是阿罗汉的称号,后来演变为佛陀专用的称号。此处是前者的意思。把牛奶粥倒在无生命的水中。而倒入水中的牛奶粥嘶嘶作响,冒出浓烟。确实,被晒了一整天的犁头扔进水里,就会嘶嘶作响,冒出浓烟。这倒在水中的牛奶粥也是这样,嘶嘶作响,冒出浓烟。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诚惶诚恐,汗毛直竖,走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行触足礼,然后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答摩!妙极了,乔答摩!正象一个人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答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我要在世尊乔达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①。”于是,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后不久,可尊敬的婆罗豆婆遮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婆罗豆婆遮成为又一个阿罗汉②。①具足戒(upasampadā)指佛教比丘戒律。出家人接受这种戒律,便取得比丘的资格。②阿罗汉(Arahant,在汉译佛经中,有时简称罗汉)一词在佛教以前是对高贵人物的尊称。在早期佛教中,是指通过修行而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人。第五章贡陀经、金匠贡陀说道:“我问大智者、牟尼、法主、人中之杰、上乘御夫、无欲者佛陀:世上有多少种沙门?请告诉我。”、世尊说道:“有四种沙门,此外没有第五种,贡陀啊!我作为目睹者,告诉你这四种沙门:胜道者、示道者、命道者、污道者。”、金匠贡陀说道:“佛陀们称什么样的人为胜道者?示道者怎样无与伦比?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命道者?然后再告诉我,什么是污道者?”、世尊说道:“消除疑惑,摆脱痛苦,乐在涅磐①,弃绝贪欲,是人界和神界的导师,佛陀们称这样的人为胜道者。、“在这世上,懂得什么是至高者,并宣讲和阐述正法,他们是斩断疑惑、摒弃欲望的牟尼,佛陀们称这第二种比丘为示道者。、“遵循法句②阐明的生活道路,自制,专心,言论无可指谪,佛陀们称这第三种比丘为命道者。89、“伪装有德,鲁莽唐突,辱没家族,胆大妄为,虚伪欺诈,不能自制,嚼舌多嘴,装模作样,这种人就是污道者。90、“在家人、圣贤的学生、有学问者和智者了解①涅槃(nibbāna)是佛教徒企求的最高境界,在早期佛教中,它主要是指灭寂尘世欲望而摆脱生死轮回。②法句(dhammapada)指关于佛法的箴言。了这四种沙门,目睹这四种沙门是这样的,就不会抛弃自己的信仰。他们怎会将高尚和卑下、纯洁与污秽一视同仁呢?”第六章毁灭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①给孤独园②的逝多林③里。这天夜晚消逝时,有一位美丽的神灵照亮整座逝多林,走到世尊那里,行礼问安,站在一旁。然后,这位神灵用偈颂对世尊说道:91、“我们请教乔达摩关于人的毁灭。我们前来询问世尊:毁灭的原因是什么?”92、“生存容易明白,毁灭也容易明白:热爱正法的人生存,仇视正法的人毁灭。”93、“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一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二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94、“他亲近恶人,不亲近善人。他热衷恶行,这是毁灭的原因。”95、“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二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三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96、“生性嗜睡,喜欢聚会,萎靡不振,懈怠懒惰,好发脾气,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①舍卫城(Sāvatthī)是憍萨罗国的京城。②巴利文为Anāthapi??ika。③巴利文为Jetavana。97、“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三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四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98、“生活富裕,但不瞻养青春己逝的年迈父母,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99、“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四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五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用谎言欺骗婆罗门,沙门或其他行乞者,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五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六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有很多财产,有金子、有食物,但独自享用这些好处,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六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七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以出身自傲,以财富自傲,以家族自傲,看不起自己的亲友,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七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八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沉湎于女色,爱喝酒,好赌博,将一切所得挥霍一空,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八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九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与妓女厮混,与他人的妻子厮混,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九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十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青春己逝,还将乳房如同町婆罗果①的女子带回家;出于对她的猜忌而不能安睡,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十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十一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对嗜酒和挥霍的女人或男人推崇备至,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我们懂得这个了,这是第十一种毁灭。世尊啊!请说说第十二种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出生在刹帝利家族,财产微薄,野心很大,渴求在这世上取得王国,这种人是毁灭的原因。、“智者圣人具有洞察力,考虑到世上这些毁灭,向往极乐世界。”第七章无种姓者②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国城给孤独园的逝多林里。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带着钵和袈裟进入舍卫城乞食。那时,拜火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家中点燃了火,正在祭祀。世尊挨家沿户①巴利文为Timbaru。②无种姓者(Vasala)指卑下低贱的人,也指低级种姓或被逐出种姓的人。乞食,向拜火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家走来。拜火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世尊从远处走来。他望着世尊,说道:“站在那里,秃头!站在那里,沙门!站在那里,无种姓者!”听了这话,世尊对拜火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说道:“婆罗门啊!你懂得无种姓者,或无种姓者的行为吗?”“乔答摩啊!我确实不懂得无种姓者,或无种姓者的行为。请世尊得答摩为我说法,让我懂得无种姓者,或无种姓者的行为。”“那么,婆罗门啊!好好用心听着!我讲给你听。”拜火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回答世尊道:“好的。”于是,世尊说道:、“怀有怒气,怀有敌意,邪恶狡诈,见解错误,弄虚作假,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在这世上,伤害各种生物,无论是一次生者,还是两次生者①,毫不怜悯众生,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围攻侵害乡村和城镇,以压迫者闻名,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如果在乡村或森林,偷取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确实借了债,但要还债时,跑掉了,说道:‘我没欠你债,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①两次生者(dvija):生物中卵生动物均属于两次生者,如鸟类先产卵,再从卵中孵出小鸟。印度古代种姓制度中,前三种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也被称为两次生者,因为他们出生后,年满学龄,要举行意味着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圣线礼。、“贪图一点小财,杀害路上行人,取得那点小财,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为自己,为别人,或为钱财,出面作证时提供伪证,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出没在亲戚或朋友的妻子中,或强逼,或引诱,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生活富裕,但不赡养青春己逝的年迈父母,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用言语伤害或激怒父母、兄弟、姐妹和岳母,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别人请教有益之事,他教唆无益之事,说话遮遮盖盖,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做了坏事,一心希望别人没有发觉,行动鬼鬼祟祟,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到了别人家里,享用各种美味,而别人来到他家,却不肯款待,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用谎言欺骗婆罗门、沙门或其他行乞者,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用言语羞辱在吃饭的时候来到的婆罗门或沙门,不予施舍,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满嘴不实之辞,执迷不悟,贪图小利,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吹嘘自己,蔑视他人,因骄傲反显渺小,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暴躁,贪婪,心术不正,妒忌,诡诈,毫无廉耻,胆大妄为,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辱骂佛陀或佛陀的弟子,辱骂行乞者或在家人,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没有成为阿罗汉,却自称是阿罗汉;他是梵界中的窃贼,最卑鄙的无种姓者。我讲给你听的这些人都是所谓的无种姓者。、“不是由于出身,成为无种姓者;不是由于出身,成为婆罗门,而是由于业,成为无种姓者;由于业①,成为婆罗门。、“我举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了。举世闻名的摩登格是旃陀罗②的儿子,是贱民。、“摩登格获得了难以获得的至高荣誉,许多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去侍奉他。、“他己登上神车,进入圣洁的大道,摒弃爱欲和贪求,走向梵界,出身并不阻碍他在梵界获得再生。、“而有些婆罗门出生在书香门第,熟悉经典,但他们经常作恶,被人发现。、“在这世,他们受人鄙视;在下世,他们坠入地狱。出身并不阻碍他们坠入地狱或受人鄙视。、“不是由于出身,成为无种姓者;不是由于出身,成为婆罗门;而是由于业,成为无种姓者;由于业,成为婆罗门。”听了这些话,拜火者婆罗豆婆遮波罗门对世尊①业(Kamma),佛教将人的行动、言语和思想活动统称为业。②旃陀罗(Ca??āla)是四种姓以外的最低贱的种姓之一,属于贱民。说道:“妙极了,乔答摩!妙极了,乔答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答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达摩接受我为优婆塞①。从今以后,我将终生寻求庇护。”第八章仁慈经、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让他们快乐!、凡有生命者,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近或远,或生下或有待生下,让一切众生都快乐!、不要欺骗他人,不要蔑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唯一儿子,对一①优婆塞(upāsaka)意译为“居士”,指奉守五戒的在家男性佛教徒。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无论在高处、低处或地平处,不受阻挠,不怀仇恨,不抱敌意。、无论站着、走着、坐着、躺着,毫不糊涂,恪守这一思想。人们说这是人世的梵界生活。、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那就肯定不会再投胎。第九章雪山夜叉①经、“今天是十五斋戒日②,”乐山夜叉说,“神圣的夜晚降临,让我们去见大名鼎鼎的老师乔达摩吧!”、“此人是否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雪山夜叉说,“是否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此人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乐山夜叉说,“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他是否不拿没给他的东西?”雪山夜叉说,“是否克制自己,善待众生?是否不懈怠?是否①夜叉(yakkha)也译药叉,在印度神话中是一种半神的小神灵,财神俱毗罗的随从;而在佛教中,常常是吃人的魔鬼。②斋戒日(upostha)出家的僧人每半月集会一次,忏悔说戒。在家的居士每月四次(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遵行“八戒”生活,也称斋戒。不放弃修禅?”、“他不拿没给他的东西,”乐山夜叉说,“克制自己,善待众生,不懈怠,不放弃修禅。”、“他是否不说谎?”雪山夜叉说,“是否不尖刻?是否不毁谤?是否不胡扯?”、“他不说谎,”乐山夜叉说,“不尖刻,不毁谤,不胡扯。”、“他是否不染爱欲?”雪山夜叉说,“是否心地纯洁?是否克服痴迷?是否洞悉诸法?”、“他不染爱欲,”乐山夜叉说,“心地纯洁,克服痴迷,洞悉诸法。”、“他是否有知识,”乐山夜叉说,“是否品行端正?是否摒弃烦恼,不会再生?”、“他有知识,”乐山夜叉说,“品行端正,摒弃烦恼,不会再生。”a、“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你依法赞美他吧!b、“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你依法感谢他吧!①、“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让我们去见乔达摩吧!、“他的双腿象羚羊,他瘦削,坚定,节食,①A和B这两句偈颂只出现在英国伦敦皇家亚洲协会和印度国家图书馆的两个缅甸抄本和《经集》注释(《真理之光》)中。没有贪欲,在林中修禅。来吧!我们去见乔答摩。、“他象独来独往的狮子或大象,不寻求感官享乐。我们去询问他关于摆脱死亡套索的问题。、“他是宣讲者,导师,精通诸法;他是摆脱了仇恨和恐惧的佛陀。我们请教乔达摩。”、“世界产生于什么?”雪山夜叉说,“世界与什么亲近?世界执着什么?世界受苦于什么?”、“世界产生于六①,雪山夜叉啊!”世尊说,“世界与六亲近,世界执着六,世界受苦于六。”、“何谓执着,由此世界受苦?我们询问出路,请说说怎样才能摆脱痛苦?”、“据说世上有五种感官快乐,心是第六种;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我己如实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的出路。我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痛苦。”、“谁能越过水流?”雪山夜叉说,“谁能越过海洋?谁能在下不着地、上无依附的深水中不沉没?”、“有德行,有智慧,镇定自若,思想深邃,有见识,这样的人经常越过难以越过的水流。、“摒弃欲念,摆脱一切束缚,灭寂欢喜,这样的人不会在深水中沉没。”、“你看,这位大仙具有深邃的智慧,洞幽察微,不染爱欲,一无所有,摆脱了一切束缚,行走在神圣的道路上。①六(cha)指六中感官——眼、耳、鼻、舌、身、心。、“你看,这位大名鼎鼎的大仙洞幽察微,提供智慧,不染爱欲,无所不晓,聪明睿智,行走在高尚的道路上。、“今天,我们确实看到了美丽的光芒升起,看到了这位摒弃烦恼、越过水流的正等觉①。、“这一千个具有神力、享有声誉的夜叉全都皈依你。你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老师。、“我们将从这村到那村,从这山到那山,四处游荡,向正等觉和法中之妙法顶礼致敬。”第十章林主夜叉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森林里林主夜叉的地域里。一天,林主夜叉走到世尊那里,对世尊说道:“出来,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来。“进去,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进去。第二次,林主夜叉又对世尊说道:“出来,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来。“进去,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进去。第三次,林主夜叉仍对世尊说道:“出来,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来。“进去,沙门!”“遵命,朋友!”世尊走了进去。第四次,林主夜叉还是对世尊说道:“出来,沙门!”“朋友,我不出来了。你想干什么就干吧!”“沙门啊!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不①正等觉(Sambuddh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了,我将捣毁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提起你的双脚,把你扔到恒河对岸去。”“朋友啊!在这神界、魔界和梵界,在这婆罗门、沙门、神和人中间,我还没遇见过谁能捣毁我的思想,撕碎我的人,提起我的双脚,把我扔到恒河对岸。朋友啊!你想问什么就问吧!”于是,林主夜叉用偈颂对世尊说道:、“在这世上,什么是人的最宝贵财富?遵行什么,带来幸福?什么味儿最美?什么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在这世上,信仰是人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带来幸福;真理味儿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怎样渡过水流?怎样渡过海洋?怎样克服痛苦?怎样获得纯洁?”、“凭信仰渡过水流,凭勤勉渡过海洋,凭勇力克服痛苦,凭智慧获得纯洁。”、“怎样获得智慧?怎样获得财富?怎样获得声誉?怎样获得朋友?从这世到那世,怎样临终不悲伤?”、“乐于聆听和信仰达到涅磐的阿罗汉法,勤勉努力,有见识,这样的人能获得智慧。、“行为正当,有耐心,有活力的人获得财富,凭真理获得声誉,凭施舍获得朋友。、“有信仰的持家者,具备四法:诚实、公正、坚定、慷慨,他从这世到那世,临终不悲伤。、“请去问问其他各位沙门、婆罗门:在这世上,是否有比诚实、自制、慷慨、忍耐更重要的美德?”、“何必还要去问其他各位沙门、婆罗门呢?现在我已经懂得将来的利益。、“为了我的利益,佛陀来到森林居住,今天我已经懂得在何处施舍能获得大功果。、“我要从这村到那村,从这城到那城,四处游荡,向正等觉和法中之妙法顶礼致敬。”第十一章胜经、或走,或站,或坐,或躺,蜷曲和伸展,这是身体的动作。、身体由骨和腱连接而成,粘上膜和肉,裹上皮,这样,身体的真相就看不见了。、身体里装满肠、胃、肝、膀胱、心、肺、肾和脾。、还有鼻涕、唾液、汗液、桨液、血液、润滑液、胆汁和脂肪。、从它的九窍中,经常有污秽流出:眼屎从眼中流出,耳屎从耳中流出。、鼻涕从鼻中流出。从口中有时吐出胆汁,有时吐出痰。汗液从身体排出。、它的头颅充满窟窿,里边装着脑子。傻瓜出于无知,才认为它是好东西。、身体一旦倒毙,浮肿发青,被扔在坟场,亲人们不再照看。、狗、豺、狐狸、蛆虫、乌鸦、兀鹰和其他生物都来吃它。、世上具有智慧的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理解了身体,因为他看到了真相。、那个就象这个,这个就象那个;从里到外,抛弃对身体的渴望吧!、世上具有智慧的比兵摒弃欲望和贪求,获得永恒的宁静,达到坚定不移的涅磐境界。、具有双足的身体需要照看,它污秽不洁,气味难闻,充满各种腐臭,到处流淌液汁。、具有这样的身体,还要自以为了不起,蔑视他人,这种人只能是瞎子。第十二章牟尼经、从亲昵中产生恐惧,从家室中产生污秽,不要亲昵,不要家室,这就是牟尼的看法。、铲除出生者,不让它成长,不让它再生,人们称道这位独来独往的牟尼:这位大仙看见宁静的境界。、洞察根源,毁弃种子①,摒除挚爱,这位牟①种子(bija)指再生的种子。尼看到出生和毁灭的终极,抛弃疑惑,不再归属哪一类①。、认识一切居处,不企望其中任何一处,这位牟尼不执着,不贪恋,无所渴求,因为他己到达彼岸。、驾驭一切,洞悉一切,聪明睿智,无所沾染,摒弃一切,灭寂欲望而解脱,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有智力、有德行、镇定自若,乐于修禅,有见识,不执着,不粗鲁,摒弃烦恼,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独来独往,勤勉努力,任凭褒贬,就象狮子不怕声响,风儿不怕罗网,莲花不怕污水,他指引别人,而不受别人指引,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犹如竖立在沐浴地的柱子,别人都说他寡言少语;他摒弃烦恼,调伏感官,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思想坚定,犹如笔直的梭子;厌弃恶行,明辩是非,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控制自我,不作恶事;青年和中年时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别人的气,也不惹别人生气,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依靠别人布施生活,无论获得上等的、中等的或其他的饭团,即不赞扬,也不抱怨,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四处游荡,戒绝淫欲,青年时期不执着任何地方,弃绝迷狂和懈怠,获得解脱,智者们称①意思是不再轮回转生。这样的人为牟尼。、认识世界,洞悉至善,越过水流和海洋,斩断束缚,独立不羁,摆脱烦恼,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人养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而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孔雀)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第二品小品第一章宝经、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一切众生都快乐,让他们专心听讲。、一切众生啊!你们听着!对人类要仁慈,他们日夜贡献食物,所以,要尽心保护他们。、这个世界或另一个世界的财富,或天国的珍宝,都不能与如来①相比。在佛陀那里,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镇静安定的释迦牟尼达到灭寂、无欲和永恒,这种正法无与伦比。在正法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无上的佛陀赞美纯洁。人们说那是无间②禅定。这种禅定无与伦比。在正法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为贤者称颂的八补特伽罗③,他们是四对,①如来:Tathagāta,此处是指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②无间禅定(ānantarika-samadhi)不中断的禅定。③八补特伽罗(A??haoyggala)指上座部佛教修行的八个果是善逝的门徒,值得施舍。向他们施舍将获得大功果。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他们摒弃爱欲,专心致志,遵行乔达摩的教诲,达到至高目的,进入永恒,享受寂静之乐。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犹如打入土中的因陀罗柱①,四方来风吹不动,我称这样的人为贤者,他完全领悟了圣谛。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他们通晓智慧深邃者②教诲的圣谛,即使漫不经心,也不再会有第八次生③。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为了获得真谛,他摒弃三法:灵魂说、疑惑和戒规礼仪。他摆脱四地狱④,不可能犯六大罪位: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合称“四向四果”或“四双八辈”。这里是说应该向达到这些果位的圣人们施舍。①因陀罗柱(indakhīla)指树立在城门前的柱子。②智慧深邃者(gambhīrapa??a)指佛陀。③第八次生(a??habhava),按上座部教义,获得阿罗汉果位需要经过四个阶段: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第一阶段预流还会有七次再生。第二阶段一来,还有一次再生。第三阶段不还,便没有再生。第四阶段阿罗汉即进入涅槃。这里说不会再有第八次再生,指进入了预流阶段。④四地狱(Catur-apāya)在这里是指在畜生、饿鬼、阿修①。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倘若他的身、言或心犯了罪过,他不可能隐瞒,因为据说对于有见识的人,这是不可能的。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正如初夏树丛上鲜花盛开,他教诲通向涅磐的无上之法,使人受益。在佛陀那里,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这位无上者知道无上物,给予无上物,带来无上物。这位无上士②教诲无上之法。在佛陀那里,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旧业己铲除,新业不再生。他们心厌来生,毁弃种子,意志坚定,欲望无增,犹如一盏油灯。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佛陀致敬,但愿获得幸福。、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正法致敬,但愿获得幸福。、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僧团致敬,罗和人四者之间的轮回再生。①六大罪(cha-abhi?hāna)是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分裂僧团、伤害佛陀、追随外道。②无上士(Anuttar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但愿获得幸福。第二章荤腥经、“那些食用正当取得的娑摩迦①、金古罗迦②、支那迦③和叶果、根果、藤果的人,他们不为了感官欲望而说谎。、“吃别人施舍的、精心制作的精美食品,吃稻米制作的食品,迦叶④啊!这样的人吃荤腥。、“你说道:‘荤腥⑤对我不适宜。’梵天的亲属⑥啊!而你又吃精心制作的鸟肉米饭。迦叶啊!我问个问题,你说的荤腥是什么?”、“毁灭生命,杀,砍,捆,偷盗,说谎,行骗,欺诈,虚伪,与他人之妻同居。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放纵爱欲,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虚无,不公正,难顺应。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粗暴,鲁莽,背后骂人,背叛朋友,冷酷,①娑摩迦(Sāmāka)是植物名。②金古罗迦(Dingulaka)是植物名。③支那迦(Cīnaka)是植物名。④迦叶(Kassapa)是佛陀的弟子。⑤荤腥(āmagandha)印度佛教并不禁荤,迦叶所说的“荤腥”是指污浊的行为。⑥梵天的亲属是指婆罗门。迦叶出身婆罗门,所以这样称呼他。骄傲,吝啬,不肯向任何人施舍。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恚怒,迷醉,固执,偏颇,欺诳,妒忌,吹牛,骄傲自大,与恶人交往。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恶,他们品行恶劣,负债累累,造谣诽谤,弄虚作假。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那些人在世上对众生肆无忌惮,取人之物却又伤人之身,邪恶,残忍,粗暴,无礼。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那些人贪婪,充满杀机,经常作恶,因此,他们死后走向黑暗,头朝下堕入地狱。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鱼肉,斋戒,裸体,削发,束发,身上涂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许多不朽的苦行,颂诗,供奉,祭祀,顺应节气,所有这些都不能净化一个没有摆脱疑惑的人、“智者守护感官,控制感官,立足于正法,喜欢正直和温和。他摆脱束缚,抛却一切痛苦,不执着所见所闻。”、“世尊①就这样反复地讲述这个道理,这位摆脱晕腥、无所执着、难以效仿的牟尼用各种偈颂阐明这个道理,这位通晓颂诗①世尊在这里是指迦叶。者①明白了这个道理。、“听了佛陀②讲述的这些摆脱晕腥、排除痛苦的妙语,他谦恭地向如来③致敬,当场选择出家。第三章羞耻经、一个不知羞耻、蔑视羞耻的人说道:“我是朋友。”但他从不做力所能及的事。智者知道:“这样的人不是我的朋友。”、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热衷于找裂痕、挑差错的人不是朋友;与他相处就像儿子睡在母亲怀中,这样的人才是朋友,不会受别人离间。、想要获得果实的人,肩负人生职责,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和幸福,带来荣誉。、品尝了隐居和平静的美味,摆脱恐惧,涤除罪恶,进而品尝正法的美味。第四章大吉祥经①通晓颂诗者(mantapāragū)是指向迦叶问话的婆罗门。②佛陀在这里指迦叶。③如来在这里指迦叶。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逝多林里。这天夜晚消逝时,有一位美丽的神灵照亮整座逝多林,走到世尊那时,行礼问安,站在一旁。然后,这位神灵用偈颂对世尊说道:、“许多神和人思索吉祥,祈求幸福,请你告诉我:什么是最高的吉祥?”、“不与愚者交往,而与智者交往,崇敬值得崇敬者,这是最高的吉祥。、“住在合适的地方,前生积有功德,正确理解自我,这是最高的吉祥。、“学问渊博,技能高超,训练有素,富有教养,善于辞令,这是最高的吉祥。、“侍奉父母,爱护妻儿,做事有条不紊,这是最高的吉祥。、“施舍,依法生活,爱护亲属,行为无可指责,这是最高的吉祥。、“断绝罪恶,节制饮酒,努力遵行正法,这是最高的吉祥。、“恭敬,谦逊,知足,感恩,适时听法,这是最高的吉祥。、“忍耐,文雅,与沙门交往,适时讨论正法,这是最高的吉祥。、“苦行,梵行,洞悉圣谛,实现涅槃,这是最高的吉祥。、“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做到这些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不可战胜,无论去哪儿都安全,他们的吉祥是最高的。”第五章针毛夜叉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迦耶城①针毛夜叉地域的一个石榻上。那时,佉罗夜叉和针毛夜叉从世尊附近经过。佉罗夜叉对针毛夜叉说道:“这是一个沙门。”针毛夜叉说道:“他不是真沙门,他是假沙门。但我要弄清他到底是真沙门还是假沙门。”于是,针毛夜叉走向世尊。到了那里,他挨近世尊的身体。世尊挪开身体。针毛夜叉对世尊说道:“沙门!你怕我呀?”世尊回答到:“不,我并不怕你,朋友!只是接触你是个罪过。”针毛夜叉说道:“我要问你一个问题,沙门!如果你回答不了,我将捣毁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提起你的双脚,把你扔到恒河对岸。”“朋友啊!在这神界、魔界和梵界,在这婆罗门、沙门、神和人中间,我还没遇见谁能捣毁我的思想,撕碎我的人,提起我的双脚,把我扔到恒河对岸。朋友啊!你想问什么就问吧!”于是,针毛夜叉用偈颂对世尊说道:①巴利文:Gaya。、贪爱和忿怒从哪儿产生?厌恶、喜乐和恐惧从哪儿产生?思虑折磨着心,就像孩子折磨乌鸦。这思虑从哪儿产生?”、“贪爱和忿怒皆从这儿产生。厌恶、喜乐和恐惧从这儿产生。思虑折磨着心,就像孩子折磨乌鸦。这思虑也从这儿产生。、“它们产生于爱念,产生于自我,就像榕树的气根①;它们各自依附爱欲,就像林中遍布的蔓藤②。、“那些人知道它从哪儿产生,便把它铲除。你听着,夜叉!他们越过了难以越过的水流,越过了过去未曾越过的水流,由此,他们不会再生。第六章法行经、人们说,即使对于从有家到无家的出家人,法行和梵行也是最高的理想。、如果他恶言脏语,像喜欢伤人的野兽,那么他的生活是邪恶的,他的污垢不断增长。、喜欢争论、愚昧痴迷的比丘,即使教他,他也不懂佛陀宣示的法门。、由于无知而伤害高尚的人,他不知道这是导①意思是榕树的气根产生于榕树自身。②意思是蔓藤依附树木。向地狱之路的罪孽。、堕入恶道,,从黑暗到黑暗,这样的比丘死后必定走向痛苦。、正如积聚多年的粪坑,这样的有罪之人难以净化。、比丘们啊!你们要知道,这种人执着家庭,有罪恶的欲望、罪恶的思想、罪恶的品行。、让一切和谐协调,你们要避开这种人,扫除污秽,清除污垢。、你们要象剔除秕糠一样,剔除那些自称是沙门的假沙门,清除罪恶的欲望、罪恶品行。、让有见识的纯洁者与纯洁者生活在一起,和谐相处的智者将结束痛苦。第七章婆罗门法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逝多林里。那时,憍萨罗国许多年迈、衰老、高龄的富裕婆罗门来到世尊那里,与世尊友好地互相问候,愉快地互相交谈,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这些富裕的婆罗门对世尊说道:“世尊乔答摩啊!从当今婆罗门身上能看到古代婆罗门的风习吗?”“众婆罗门啊!从当今婆罗门身上看不到古代婆罗门的风习。”“那么,如果没给世尊乔答摩添麻烦的话,请世尊乔答摩告诉我们古代婆罗门的风习。”世尊说道:“众婆罗门啊!请你们用心听着,我将告诉你们。”“好吧,世尊!”这些富裕的婆罗门答应道。世尊说道:、“古代仙人控制自我,修习苦行,摒弃五官享乐,按照自己的目的生活。、“那些婆罗门没有牲畜,没有金子,没有谷物,吟诵是他们的财富和谷物,他们守护这个梵宝。、“人们认为应该虔诚地为婆罗门准备好食物,并把准备好的食物放在门口。、“准备好各色衣服、床榻和居室,城内和国内的富人出来,向婆罗门致敬。、“那些婆罗门不可侵犯,不可战胜,受正法保护,无论出现在哪家门前,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婆罗门修习四十八年梵行,努力追求知识和善行。、“那些婆罗门不与其他种姓女子结婚,也不买妻子;他们婚后相亲相爱,和睦地共同生活。、“除了行经之末,那些婆罗门不在别时进行房事。、“他们称颂梵行、戒行、正直、温和、苦行、和善、仁慈和忍耐。、“他们中的最高者勤奋努力,即使在睡梦中,也不沾染房事。、“世上一些智者效仿他的品行,赞美梵行、戒行,忍耐。、“那些婆罗门乞求了大米、床榻、衣服和酥油,放在一起,准备祭祀。在举行祭祀时,他们不杀牛。、“正如父母兄弟或其他亲属,牛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们身上产生良药。、“牛提供食物、力量、美丽和幸福,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不杀牛。、“那些婆罗门文雅,魁梧,俊美,享有声誉,热忱地履行他们的各种职责。只要他们生存在这世界上,人类便繁荣幸福。、“但他们渐渐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看到国王享有的荣华富贵、盛装的女子。、“套有高头大马的精致车辆,绚丽的华盖、精心间隔成室的宫殿和住宅。、“看见这个大人物牛群围绕,美女簇拥,那些婆罗门也贪图这种享受。、“于是,他们为此编了一些颂诗,到乌迦格①国王那里,说道:‘你己拥有许多财富和谷物。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物!’、“于是这位车主国王②在那些婆罗门指导下,顺利地举行马祭、人祭、掷棍祭③和苏摩祭④,举行完这些祭祀,他赐给婆罗门财富:、“牛群、床榻、衣服、盛装的女子、套有高①乌迦格(Okkāka)是释迦族的祖先。②车主国王指乌迦格国王。③巴利文:Sammāpāsa。④巴利文:Vācapeyya(或Vājapeyya)。头大马的精致车辆、绚丽的华盖、、“精心间隔成室的舒适住宅,屋中装满各种谷物。国王赐给那些婆罗门这些财富。、“他们得到财富后,渴望积聚财富,他们充满渴望,贪婪增长。为此,他们又编了些颂诗,到乌迦格国王那里,说道:、“‘对于人来说,牛的重要如同水、土地、金子、财产和谷物,因为牛是众生的必需品。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富!祭祀吧!为了大量的财物!’”、“于是车主国王在那些婆罗门指导下,杀了数十万头牛作祭品。、“这些牛从未用蹄角伤人,像羊羔一样驯顺,提供成罐的牛奶,国王却让人抓住牛角,用刀宰杀它们。、“屠刀落在这些牛身上时,天神、祖先、因陀罗①、阿修罗②、罗刹③惊呼道:‘正法休矣!’、“从前只有三种弊病:愿望、饥饿和衰老,而今由于杀牛,出现了九十八种弊病。、“这种古老的非法施暴的行为从此出现。无辜的牛遭到宰杀,祭司们背离了正法。、“这种古老的卑劣行为受到智者谴责。人们看到这种行为,就谴责祭司。①因陀罗(Inda)印度神话中的战神和众神之王。②阿修罗(asura)印度神话中的天国恶魔。也译非天。③罗刹(rakkhasa)印度神话中的人间恶魔。、“正法崩溃,首陀罗、吠舍四分五裂,刹帝利四分五裂,妻子不尊敬丈夫。、“刹帝利、婆罗门和其他人都受族姓保护。现在他们无视种姓说,而沉溺于爱欲之中。”听了这些话,这些富裕的婆罗门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答摩!妙极了,乔答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答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们要皈依世尊乔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达摩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庇护。第八章船经、人应该崇敬能从他那里学到正法的人,正如众神崇敬因陀罗。这种受崇敬、受欢迎、学识渊博的人能晓喻正法。、一个坚定、勤奋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领会精义,铭记于心,依法行动,他便成为聪明睿智的能人。、如果追随低能愚昧、不明事义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领悟正法,驱除疑惑,而只能走向死亡。、正如一个落水者,他自己只能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中随波沉浮,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渡过河去呢?、同样,一个人不明了正法,又不请教学问渊博的人,他自己都一窍不通,没有驱除疑惑,怎能教诲别人?、正如登上一条备有桨和舵的坚固的船,他技术高明,经验丰富,能载运其他许多人过河。、同样,一个精通知识、自我完美、思想坚定的人,他能教会其他专心致志的人。、因此,应该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善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义,付之实施,便能获得幸福。第九章戒行经、凭什么戒行,凭什么行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才能真正确立自己,达到至高目的?、他应该尊敬长者,不妒忌,懂得按时拜见老师,抓住机会讨论正法,专心聆听精妙言辞。、他应该按时拜见老师,驱除愚执,举止谦恭,记住事义、正法、自制和梵行,并付之实施。、他应该以正法为乐园,喜欢正法,坚守正法,精通正法,不散布玷污正法的言论,在至理妙言指引下生活。、他应该抛弃嘲笑、噜嗦、悲叹、卑劣、欺骗、虚伪、贪婪、骄傲、抱怨、粗鲁、堕落和愚痴,摆脱迷妄,思想坚定。、妙语是理解的精华,理解的知识是禅定的精华;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那些人热爱圣贤宣示的正法,他们的言语、思想和行为无与伦比,他们达到平静、温顺和禅定,获得知识和理解力的精华。第十章起来经、起来!坐起来!睡觉有什么用?对那些被箭射中而受痛苦折磨的人,睡觉有什么用?、起来!坐起来!坚定地学习,求得平静。别让死神知道你懈怠,把你愚弄,落入他的掌中。、越过天神和世人都渴求和执着的贪欲;不要错过你的时机,因为错过时机的人在坠入地狱时不胜悲哀。懈怠是污垢,继续懈怠是污垢;应该通过勤奋努力和学习知识,拔出自己的箭。第十一章罗喉罗经、“你是否因为与智者常住一起而轻视他?你是否尊敬手持火把为人类照明者?、“我不因为与智者常住一起而轻视他。我始终尊敬手持火把为人类照明者。”①①以上是世尊和罗睺罗的一问一答,从下是世尊对罗睺罗的、“愿你摒弃美丽迷人的五官享乐,虔诚地出家,结束痛苦。、“与品行高尚的朋友交往,在僻远安静的地方隐居,节制饮食。、“不要贪图衣服、饮食、供养和住处,你就不会返回这世上。、“以戒律约束五种感官,思考身体①,充满厌倦。、“避开美丽而伴有爱欲的形相,凝思静虑,转向丑陋的形相。、“不受外在形相干扰,抛弃骄傲的习性;通过认清骄傲,你将平静地生活。世尊用这些偈颂反复教诲可尊敬的罗喉罗。第十二章文基娑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阿罗维②的阿迦罗婆寺③,那时,尼俱陀迦波长老是可尊敬的文基娑的老师,不久前在阿迦罗婆寺涅磐。可尊敬的文基娑独自隐居时,心里寻思道:“我的老师是涅磐了,还是没有涅磐?”傍晚,可尊敬的文基娑离教诲。①“思考身体”的意思是认识万物无常。②巴利文:ā?avi。③巴利文:Aggā?ava。开隐居处,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敬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可尊敬的文基娑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我独自隐居时,心里寻思道:‘我的老师是涅磐了,还是没有涅磐!’”然后,可尊敬的文基娑从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对世尊念偈颂道:、“我们要问智慧高超的老师:阿迦罗婆寺的这位比丘死了,他在这世驱除了疑虑,心境平静,声名远被,人所共知。、“他的名字叫尼俱陀迦波。世尊啊,这是你给这位婆罗门起的名字,他一生尊敬你,渴望智慧,精进努力,见识高明。、“洞悉一切的释迦啊!我们都希望知道这位佛徒。我们准备洗耳恭听,你至高无上,是我们的老师。、“消除我们的疑虑!请说说这位佛徒,说说涅磐,大智者啊!请告诉多们,洞悉一切者啊,犹如千眼天帝释①告诉众神。、“在这世上,任何导致愚痴、带来无知、容纳疑惑的束缚,在如来面前都会消失,因为他是人中慧眼。、“如果一个人从不像风驱散云团那样驱散污染,那么,整个世界就会被黑暗笼罩,即使具有光辉的人,也发不出光芒。、“智者带来光明,我认为你就是这样的智者。①天帝释(Sakka)是指因陀罗。我们来到你这位敏锐的智者面前,请你当众讲述迦波的情形吧!、“可爱的人,请赶快发出可爱的言词吧,就像天鹅起飞时,发出圆润柔和的鸣叫,我们所有人将专心聆听。、“我请完全摆脱生死、获得纯洁的人说法,因为普通人不能按自己心愿做事,而如来能按自己的目的行事。“你具有完美的智慧,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双手合十,致以最后的敬礼,智慧高超者啊!你知道一切,请解除我们的疑惑。、“你洞悉圣谛,请解除我们的迷惑。你知道一切,无比勤奋的人啊!犹如夏天受炎热折磨的人渴望雨水,我渴望你的言词,请下知识之雨吧!、“迦波正确地遵行梵行,他的梵行不会徒劳吧?他是涅槃了,还是仍然剩有部分生存因素?他是怎样解脱的?我们想听听。”、世尊说道:“他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①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②,完全超脱了生死。”五③中最优秀者世尊这样说道。、“听了你的言词,我很高兴,无上的仙人啊!我的问题确实没有落空,这位婆罗门④没有欺骗我。①名色(nāmarūpa)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②暗流(Ka?hassaSota)是指罪恶的欲望。③“五”是指曾经陪伴释迦牟尼修苦行的五位婆罗门。④指迦波。、“他言行一致;是佛陀的弟子。他斩断了欺诈的死神张开的、结实的罗网。、“世尊啊!迦波看到了执着的原因,他确实越过了难以越过的死亡领域。”第十三章正确游行经、“我要问你这位达到彼岸、坚定平静、聪明睿智的牟尼:一位离俗出家、抛弃爱欲的比丘,怎样在世上正确游行?”、世尊回答到:“摒弃吉兆、凶兆、梦兆和命相,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摒弃对人间和天上的欲乐的贪恋,越过存在,理解正法,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摒弃毁谤、忿怒和悭吝,摒弃赞同和反对,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抛弃爱憎、无所取、无所依,摆脱束缚,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不从生存因素①中寻找精华,排除对生存因素的渴望和贪求,独立不羁,无须他人指引,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言语、思想和行动没有障碍,理解正法,追求涅磐境界,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受人尊敬不骄傲,受人贬责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抛弃贪欲和存在,远离宰割和捆绑,消除①生存因素(upadhi)指生存的基础或对再生的执着。疑惑,没有烦恼,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知道自己适宜什么,不伤害世上任何人,如实理解正法,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没有任何偏执,根除邪恶,摒弃欲望,无所贪求,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灭寂烦恼,摒弃骄傲,越过一切贪欲之路,控制自我,平静坚定,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有信仰,有学问,看到解脱之路,不追随外道宗派,铲除贪婪、忿怒和忌恨,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纯洁,胜利,排除障碍,掌握正法,达到彼岸,摆脱欲望,精通断绝诸行①的学问,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超越过去和未来的劫波②,智慧无比纯洁,摆脱一切生存因素,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知道涅磐之路,理解正法,明了通过灭寂一切执着而解除烦恼,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①行(Samkhāra)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行也是五蕴之一。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组成:色、受、想、行、识。行是指受意念支配的行为。这里的“行”是前者的意思。②劫波(kappa,或译劫)是指世界“成、住、灭、空”的时间周期。确地游行。”、“世尊啊!确实是这样。以这种方式生活,控制自我,摆脱一切束缚,这样的比丘将在世上正确地游行。”第十四章如法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逝多林里。那时,有位名叫如法的优婆塞带着五百优婆塞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行礼,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如法优婆塞用偈颂对世尊说道:、“大智者乔达摩啊!我问你:离家的出家人或在家的优婆塞,怎样行事才能成为好佛徒?、“因为你知道人界和神界的行动和归宿;你洞悉妙义,无与伦比,人们称你为无上佛陀。、“你掌握一切知识,阐明正法,怜悯众生;你排除障碍,洞察一切,纯洁无暇,照亮整个世界。、“名叫蔼罗筏拏①的象王听说你是胜者②,来到你身旁,与你商讨;听到你说:‘善哉’后,它喜气洋洋离去。、“吠舍婆那俱毗罗大王③也来请教正法,智者啊!经他询问,你讲述正法。他听后,也喜气①蔼罗筏拏(Erāva?a)是因陀罗的象。②胜者(Jin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③吠舍婆那俱毗罗(Vessava?aKuvera)是护卫佛陀的四大天王之一。他掌管北方,随从是夜叉。洋洋。、“那些能言善辩的外道,无论是正命外道①,露形外道②,他们的智慧都超不过你,就像一个站立不动的人超不过一个快步行走的人。、“那些能言善辩的婆罗门,甚至是年长的婆罗门,还有被认为是论师的婆罗门,他们全都受益于你。、“世尊啊,我们全都渴望聆听你阐述的精妙幸福的正法。无上的佛陀啊,我们向你求教,请你告诉我们吧!、“让所有的比丘和优婆塞都坐下聆听。让他们聆听无垢者③领会的正法,犹如众神聆听婆娑婆④的妙言。”、“听着,比丘们!我告诉你们排除障碍的正法。你们要修持它。让寻求真谛的有识之士遵行适合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比丘不应该非时游行,而应该适时去村庄乞食,因为欲望依附非时游行者,所以,佛陀们不非时游行。①佛教称同时代的其他教派为外道。正命外道(ājivika)是宿命论派,认为万物均受命运支配,个人的任何努力都无从改变。②露形外道(Nigantha)即耆那教,主张以严格的苦行消除罪业,求得解脱。其中一派主张裸体,故称露形外道。③无垢者指佛陀。④婆娑娑(Vāsava)指因陀罗。、“色、声、味、香、触使人迷醉,应该驱除对所有这些的贪恋,适时用早餐。、“比丘适时乞得食物后,回来独自静坐,凝虑深思,控制自我,不让思想外逸。、“如果与其他佛徒或比丘交谈,应该谈论精妙的正法,而不应该毁谤或责备他人。、“因为有些人放言攻讦,我们不称赞这些缺少智慧的人;因为他们放纵思想,欲望总是依附他们。、“让聪明睿智的佛徒听取善逝教诲的正法,审慎地求取食物、住处、床椅和涤除衣服尘垢的水。、“因此,比丘犹如莲花上的水珠,不执着食物、住处、床椅和涤除衣服尘垢的水。、“我还要告诉你们优婆塞怎样行事才能成为好佛徒,因为完整的比丘之法,在家的优婆塞是达不到的。、“不应该杀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上是强者,还是弱者。、“佛徒应该自觉戒绝在任何地方偷窃任何东西,也不指使他人偷窃,也不赞同他人偷窃,他应该戒绝一切偷窃。、“智者应该避开非梵行生活,就像避开烧红的木炭;即使不能过梵行生活,也不应该占有他人的妻子。、“在大庭广众或社交场合,不应该对人说谎,也不指使他人说谎,也不赞同他人说谎,他应该戒绝一切谎言。、“热爱正法的优婆塞不应该饮酒,也不指使他人饮酒,也不赞同他人饮酒,他懂得:‘酒使人迷醉’。、“因为愚人由于迷醉而犯罪,也使其他人懈怠,应该避开这种罪恶的渊薮,只有愚人才喜欢这种迷醉痴妄。、“不杀生,不偷窃,不说谎,不饮酒,不淫欲,不非时夜食,、“不戴花环,不敷香膏,席地而睡,这就是摆脱痛苦的佛陀教诲的‘八戒’。、“在每半月的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八日,在波底诃利耶①半月,虔诚地遵守全部八戒。、“守戒之后,在早上,智者应该虔诚地尽自己能力,向众比丘分送饮食,使众比丘高兴。、“依法侍奉父母,依法经商,优婆塞努力遵行此道,便会成为名叫‘自光’的天神。”①波底诃利半月(Pā?ihāriya)是古代印度的喜庆节,现已失传。第三品大品第一章出家经、我将赞美出家,正如明眼者①出家,正如他经过考察,选择出家。、“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他便出家了。、“出家后,他避开以身作恶,摒弃以言作恶,过洁净的生活。、充满妙相的佛陀前往王舍城,②进入摩揭陀国①的基利跋阇②乞食。、频毗沙罗③国王站在宫殿上看到了他,见他具有妙相,便说道:、“你们看,这个人俊美,魁梧,洁净,行为高尚,前视一寻④。、“他目不斜视,富有思想,不像出身低贱的人,让御使跑去探听一下:这位比丘去哪里?”、那些御使奉命尾随佛陀,心想:这位比丘去哪里?他住在哪里?、他善于控制自己,守护感官之门,聪明睿智,富有思想,他沿路乞食,很快装满了钵。、这位牟尼沿路乞得食物后,便出城回到般度婆山⑤,他的住处在那里。、御使们见他进入住地,便耽在附近。一位御使回来,向国王报告道:、“大王啊!这位比丘坐在般度婆山东边,象一头老虎或公牛,像一头山洞里的狮子。”、听了御使的话,这位刹帝利登上御车,匆忙赶往般度婆山。、这位刹帝利到达适宜车辆行驶的大道尽头,便下车徒步走向比丘①那里。、国王坐下后,与比丘友好地互相问候寒喧。然后,国王说道:、“你年轻娇嫩,正值青春初期,具有漂亮肤色和魁梧身材,像是刹帝利出身。、“我将装备一支精良的军队,站在象队前赐给你财富,请享用吧!告诉我:你的出身。”、“国王啊!就在喜马拉雅山山麓,有个乡村部族,繁荣富强,属于憍萨罗国。、“部族名为太阳,我出身的家族名释迦。我离开这个家族出家,不再贪恋爱欲。、“看到爱欲的危险,我视出家为安全。我将精进努力;我乐于此道。”第二章精进经、世尊在尼连禅河②边精进努力,意志坚定,专心修禅,为了获得解脱。、那摩支③来到我那里,说着怜悯的话语:“你消瘦羸弱,气色不好,死亡已经临近。、“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您活命吧!还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种种好事。、“通过梵行生活,通过供奉祭火,你已经积累了许多功德,何必还要这样精进努力呢?、“精进努力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难以通过,难以成功。”摩罗站在佛陀身旁,说着这些偈颂。、摩罗说了这些话,世尊回答道:“你这懒惰的亲友!罪恶者!你来这里干什么?”、“我不需要哪怕一丁点儿的功德,摩罗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说这些话。、“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既然风能吹干河水,那么当我精进努力时,它怎么不会吹干我的血液呢?、“血液干涸时,胆汗和粘液也干涸;肌肉消耗时,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坚定。、“我这样生活着,虽然体验到最强烈的感觉,但我的心不渴求爱欲。请看看这个人的纯洁性。、“爱欲是你的第一支军队,第二支叫做忧恼,第三支是饥渴,第四支叫做贪欲,、“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做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是虚伪自私。、“靠不当手段获得利益、荣誉、崇敬和名声;吹嘘自己,贬低别人。、“那摩支啊,这就是你这个黑家伙①赖以进攻的军队,懦夫不能战胜它而获得幸福。、“我拿着蒙阇草②;可怜啊,活在这世上。我宁可死于战斗,也不愿屈辱求生。、“那些执着现世的沙门和婆罗门没有看到,也不知道有德之人所走的路。、“看到摩罗乘坐大象,统率全军,我上前应战;他不可能把我从这地方赶走。、“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军队,我将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头击碎未经焙烧的泥罐。、“我将控制思想,集中意念,从一个王国到另一个王国,教诲许多弟子。、“他们勤奋努力,按照我这个摆脱爱欲的人的教诲行事,走到哪里都不悲哀。”、“我亦步亦趋跟随世尊七年,在这个富有思想的佛陀身上找不到任何机会。、“就像乌鸦盘旋在色如肥肉的石头附近,心想:我们能在这里找到软食,或许是美味的。、“乌鸦没有得到美味的肥肉,只能从那里飞走,正像乌鸦飞近石头又失望地离去,我们也将离开乔达摩。”、于是,满怀悲哀,琵琶从腋下失落,这邪恶①黑家伙(Ka?ha)即摩罗(Māra)。②这句意思可能是指佛陀拿蒙阇草(mu?ja)作坐垫,以禅思击溃摩罗大军。的夜叉①从那里消失。第三章妙语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逝多林中。世尊说道:“比丘们啊!具有四种特点的言语是妙语,不是恶语,智者听来没有错误,无可指责。”“哪四种特点?”世尊说道:“比丘们啊!比丘说妙语,不说恶语;说合法之语,不说非法之语;说动听之语,不说难听之语;说真实之语,不说虚妄之语。比丘们啊!具有这四种特点的言语是妙语,不是恶语,智者听来没有错误,无可指责。”善逝这样说道,然后这位老师又说道:、“善人道:说妙语这是第一;说合法之语,不说非法之语,这是第二;说动听之语,不说难听之语,这是第三;说真实之语,不说虚妄之语,这是第四。”然后,可尊敬的文基娑从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向世尊说道:“善逝,我有点想法。”世尊说道:“文基娑,说说你的想法。”于是,可尊敬的文基娑站在世尊面前,用合适的偈颂赞美道:、“应该说这样的话,它即不折磨自己,也不伤害他人,那就是妙语。、“应该说动听的话,令人高兴,不带来罪恶,应该说别人听来悦耳的话。、“真实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恒的,人们说:善人恪守真实、利益和正法。、“佛陀说的话令人宁静,导向涅磐,结束痛苦。这样的话确实至高无上。第四章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憍萨罗国逊陀利迦①河岸。那时,有位名叫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的婆罗门正在逊陀利迦河岸向火供奉祭品,举行火祭。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的婆罗门正在逊陀利迦河岸向火供奉祭品,举行火祭完毕后,从座位上起身,环顾四周,心想:“谁来享用这余下的祭品?”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看到世尊坐在不远处的树根旁,从头到脚披盖着。于是,他左手拿着剩下的祭品,右手提着水罐,来到世尊那里。听到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的脚步声,世尊露出头来。而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心想:“这个人是削了发的,他是一个削发者。”他想返转身去。但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转而又想:“在这世上,也有一些婆罗门是削了发的,我还是去问问他的出吧!”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走向世尊。到了那里,对世尊说道:“你是什么种姓?”世尊用偈颂回答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我不是婆罗门,不是王子,也不是吠舍,什么也不是。看透了俗人的门第出身,我这个智者一无所有,在这世上游行。、“身穿袈裟衣,离开家庭,四处游行,剃去头发,心境平静,不与世人交往。婆罗门啊,你询问我的种姓出身是不合适的。”、“婆罗门与婆罗门相遇时,总要问:你是婆罗门吗?”“如果你说你是婆罗门,说我不是婆罗门,那我要问你三音步、二十四音节的萨维蒂韵律。”①、“为什么这世上的仙人、刹帝利、婆罗门都要祭供天神?”“我说,谁在祭祀时,精通知识、达到终极的人获得他的祭品,那么,他的祭供会有成效。”②、婆罗门说道:“确实,这个祭供会有成效,因为我们见到你这样精通知识的人。如果没有见到你这样的人,别的人便会享用祭品。”、“因此,你来这里是有所求的,婆罗门啊,你提问吧!你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位平静、无恨、无恼、无欲的智者。”、“我喜欢祭祀,乔达摩啊!我愿意举行祭祀,但我不理解祭祀。你教教我吧!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祭供,才有成效?”“那么,婆罗门啊!你听着!我来教你此法。”①、“不问出身,但问品行,正如火从木头中产生,一个坚定的牟尼即使出身微贱,也能成为有廉耻感的高贵者。、“诚实,忍耐,精通知识,恪守梵行,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抛弃爱欲,出家游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样正直,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摒弃贪欲,调伏感官,像月亮摆脱罗候的控制②,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在这世上游行,无所执着,富有思想,摒弃自私,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抛弃爱欲,超越一切,理解生死的终极,像清凉的湖水那样平静,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接近正直者,远离虚伪者,智慧无边,不受今世或彼世的玷污,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不虚妄,不骄傲,不贪婪,不自私,不渴求,摒弃忿怒,心境平静,清除悲哀的污染,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驱除思想的执着,没有任何财物,在今世或彼世无所贪求,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凝思静虑,越过水流,洞悉正法,灭寂烦恼,持有最后的身体①,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生存的烦恼和粗鲁的言语都被灭除,不复存在;精通知识,在一切方面都获得解脱,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束缚被摆脱,不复存在;在骄傲者中间不骄傲;理解痛苦及其领域和内容,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不追逐欲望,善于辨别,摆脱他人的观点,不依赖任何感觉对象,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通过理解,各种事物被灭除,不复存在;平静,摒弃贪求,获得解脱,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洞悉束缚的产生和毁灭,避开一切贪欲之路,纯洁,无过失,无污垢,无瑕疵,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不考虑自己,凝思静虑,正直坚定,无欲望,无障碍,无疑惑,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没有任何内在的痴迷,洞察一切事物,持有最后的身体,达到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幸福,以至能净化夜叉,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让我的祭品成为真正的祭品吧,因为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精通知识的人,梵天已经亲证。请世尊接受我的祭品吧!请世尊享用我的祭品吧!”、“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罗门啊!那样做,对智者是不合正法的的。佛陀们拒受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婆罗门啊!只要正法存在,这就是一条准则。、“对于灭寂烦恼、摒弃恶习、获得圆满的大仙,你应该提供另一种食物和饮料,因为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好极了,世尊!听了你的教诲,我懂得在祭品祀时应该找怎样的人享用我的布施。”、“摆脱争执,思想平静,摒弃爱欲,驱懒惰。、“教诲受束缚的人,懂得生与死,这样的品行完美的牟尼在祭祀的时候来到。、“你应该驱除傲慢,双手合十,向他致敬,供奉他食物和饮料,这样的布施会有成就。”、“佛陀你值得享用祭品。你是最高的功德之地,全世界的供奉对象。向你布施会带来大功果。”然后,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答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我要在世尊乔答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后不久,可尊敬的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成为了又一个阿罗汉。第五章摩伽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王舍城鹫峰山①,青年摩伽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致问候。问候之后,又互相寒暄。然后,青年摩伽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他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我是个慷慨大度的施主,乐于施舍。我合法地寻求财富,在合法地获得财富后,我把它们施舍给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七个人,八个人,九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四十个人,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更多的人。乔达摩啊!我这样施舍,这样祭祀,会产生许多功德吧!”世尊说道:“确实,年轻人啊!你这样施舍,这样祭祀,会产生许多功德的。年轻人啊!一个慷慨大度的施主,合法地寻求财富,在合法地获得财富后,把它们施舍给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七个人,八个人,九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四十个人,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更多的人,会产生大功德的。”于是,青年摩伽用偈颂对世尊说道:、“请问身著袈裟、出家游行,仁慈的乔达摩: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这样供奉的祭品给谁带来纯洁?”、世尊说道:“摩伽啊,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这样的人会获得成功。”、青年摩伽说道:“我就是这样一个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世尊啊!请告诉我:什么人值得施舍?”、“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在这世上游行,无所执着,无所占有,完美,自制。、“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斩断一切束缚和桎梏,自制,超脱,无烦恼,无贪求。、“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摆脱一切束缚,自制,超脱,无烦恼,无贪求。、“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摆脱贪欲、忿怒和痴迷,灭寂烦恼,恪守梵行。、“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虚妄,不骄傲,不贪婪,不自私,不渴求。、“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沉溺贪欲,越过水流,无私地游荡。、“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贪求世上的一切,也不贪求今世或彼世的生死存亡。、“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摒弃爱欲,出家游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样正直。、“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驱除贪欲,调伏感官,像月亮摆脱罗候的控制。、“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完全平静,排除贪欲,消除忿怒,离开这世后,毫无踪迹①。、“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彻底摆脱生死,完全消除疑惑。、“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在世上游行,以自我为灯,无所占有,在一切方面都获得解脱。、“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真正懂得这是最后一次,不再转生。、“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精通知识,喜欢修禅,富有思想,达到最高智慧,庇护众生。”、“确实,我的问题没有落空,世尊啊!你告诉了我什么人值得施舍,因为在这世上,你真正知道这个事情,懂得这个法则。”、青年摩伽说道:“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世尊啊,请告诉我怎样祭祀才能取得功果?”、世尊说道:“摩伽啊,你祭祀吧!在祭祀时,始终保持思想纯净;祭礼者所依赖的是施舍;坚持这样做,便能消除过失。、“驱除贪欲,消除仇恨,使仁慈之心广大无边;日日夜夜精进努力,使仁慈之心遍布四面八方。”、“谁获得纯洁、解脱和觉醒?凭借什么,一个人能自己达到梵界?我不知道。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我今天见到世尊,梵天已经亲证,因为对我们来说,你确实与梵天相同。光辉的人啊!怎样才能进入梵界?”、世尊说道:“摩伽啊!我说一个人成功地举行三重祭祀①,这样的人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便会达到目的。因此,乐于施舍的人正确地举行祭祀,便能进入梵界。”青年摩伽听后,便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答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答摩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将终生寻求庇护。”第六章娑毗耶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王舍城迦兰陀②竹林③。那时,有位前生与娑毗耶游方僧有血缘关系的神灵对娑毗耶提出一些问题,并说道:“娑毗耶啊!哪个沙门或婆罗门能解答这些问题,你就在他身边过梵行生活。”娑毗耶游方僧从神灵那儿得知这些问题后,他前往沙门、婆罗门那里。这些沙门、婆罗门都是有团体,有信徒,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①、末伽黎拘舍罗②,阿耆多翅舍钦婆罗③、婆浮陀迦旃延④、珊阇夜毗罗胝子⑤和尼犍陀若提子⑥。婆毗耶游方僧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他们都不能解答娑毗耶提出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他们反问娑毗耶游方僧问题。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心想:“这些沙门、婆罗门都是有团体,有信徒,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们都不能解答我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反问我问题。现在,我还是回到世俗去享受感官快乐。转而,娑毗耶游方僧又想:“沙门乔答摩有团体,有信徒,是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我现在还是到沙门乔答摩那里去问这些问题吧!”接着,娑毗耶游方僧又想:“那些沙门、婆罗门年迈,高龄,衰老,是早己出家的长老,有团体,有信徒,是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们都不能解答我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他们反问我问题。那么,沙门乔答摩能解答我问的这些问题吗?因为沙门乔达摩年轻,新近出家。”转而,娑毗耶游方僧又想:“不能因为沙门年轻便轻视他;即使沙门年轻,也有伟大的潜力和威严。现在我还是到沙门乔答摩那里去问他这些问题。”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前往王舍城。他一路行乞,渐渐到达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他来到世尊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娑毗耶游方僧用偈颂对世尊说道:、“我怀着惶惑和疑问而来,我渴望询问一些问题。请你回答我询问的问题,正确地解答这些问题。”、世尊说道:“娑毗耶啊!你远道而来,渴望询问一些问题。我会回答你询问的问题,正确地解答这些问题。、“娑毗耶啊,你问吧!你心里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吧!我会为你作出解答。”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心想:“奇妙啊,真奇妙!我在其他的沙门、婆罗门中都没有得到机会,乔答摩沙门却给了我。”他欢喜满怀,兴高彩烈,向世尊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比丘?怎样才被称作仁慈者?怎样才被称作自制者?怎样才被称作佛陀?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沿着自己铺设的路,达到涅磐,消除疑惑,摒弃生死存亡,达到圆满,灭寂再生,这样的人是比丘。、“超然一切,富有思想,在一切世上不伤害任何生灵,这沙门越过水流,没有烦恼,不傲慢,这样的人是仁慈者。、“在一切世上,控制自己外部和内部的感官,洞悉这世和彼世,等待时间①,这样的人是自制者。、“明察一切劫波和生死轮回,涤除尘垢,没有污点,纯洁,灭寂再生,人们称这样的人为佛陀。”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婆罗门?怎样才被称作沙门?怎样才被称作洁净者?怎样才被称作无罪者?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摒弃一切罪恶,去除污垢,凝思静虑,控制自我,超越轮回,达到圆满,毫无执着,这样的人被称作婆罗门。、“平静,摒弃善恶,涤除尘垢,懂得今世和彼世,超脱生和死,这样的人被称作沙门。、“在一切世上,涤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罪恶;在隶属于劫波的神界和人界,不进入劫波,人们称这样的人为洁净者。、“在这世上不犯任何罪恶,摒一切束缚和桎梏,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这样的人被称作无罪者。”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佛陀们称什么人为战胜领域者?怎样才被称作通达者?怎样才被称作智者?怎样才被称作牟尼?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领域,彻底摆脱一切领域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战胜领域者。、“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宝藏,彻底摆脱一切宝藏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通达者。、“洞察内部和外部的感觉,智慧纯净,超脱善恶,这样的人被称作智者。、“洞察一切世上内部和外部的善恶,受到神和人崇敬,越过束缚的罗网,这样的人是牟尼。”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精通知识者?怎样才被称作觉察者?怎样才被称作精进者?怎样才被称作优秀者?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洞悉沙门、婆罗门的所有知识,摆脱对一切知识的贪求,超越一切知识,这样的人是精通知识者。、“觉察虚妄的名色是内部和外部的贪欲之根,彻底摆脱一切贪欲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觉察者。、“厌弃世上一切罪恶,越过地狱之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这样的人被称作为坚定者。、“根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束缚,彻底摆脱一切束缚和桎梏,这样的人被称作优秀者。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采烈,继续向世尊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有学问者?怎样才被称作高贵者?怎样才被称作善行者?怎样才被称作游方僧?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世尊说道:“娑毗耶啊!闻听一切正法,理解世上一切正确和错误,驾驭一切,没有疑惑,获得解脱,没有任何烦恼,人们称这样的人为有学问者。、“铲除烦恼和欲望,聪明睿智,不再投胎,摆脱三名想①泥淖,不再进入劫波,人们称这样的人为高贵者。、“在这世的善行中达到至高的目的,通达,一贯懂得正法,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没有仇恨,这样的人是善行者、“从上面,下面,平面和中间,摒弃带来痛苦的行为,理智地生活,灭除虚妄、骄傲、贪欲、忿怒和名色,人们称这种达到至高目的的人为游方僧。”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他从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向世尊致敬,用合适的偈颂当面赞美世尊:、“大智者啊!你克服了六十三种依据名想和词汇概念的沙门观点,你越过了水流。、“你达到尽头,越过痛苦。你是阿罗汉,三藐三佛陀②。我认为你己灭寂烦恼。你有光辉,有思想,充满智慧。消灭痛苦的人啊!你使我越过水流。①名想(Sa??ā,或译想)五蕴之一,意思是知觉、概念。三名想事指色想、瞋想和异想。②三藐三佛陀(Sammāsambuddha)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称号。、“你知道我的惶惑,你使我越过各种疑问。向你致敬,牟尼啊!在智慧之路上,你己达到至高目的。你毫无障碍,太阳的亲属啊!你是仁慈者。、“你解答了我先前的疑问,明眼者啊!你确实是牟尼,正等觉,完全没有障碍。、“你驱除和毁灭一切烦恼;你平静,自制,坚定,诚实。、“你是龙中之龙①,大英雄。你说话时,所有的那罗陀②和波跋多③天神都高兴喜欢。、“高尚的人啊,向你致敬!卓越的人啊,向你致敬!在神界和人界,你无与伦比。、“你是佛陀,导师,降服摩罗的牟尼,你斩断偏执,越过并使人越过生存。、“你超越生存因素,铲除烦恼,你是狮子,无所执着,没有疑惧和惊恐。、“正如美丽的莲花不沾水,你也不沾善恶。英雄啊!伸出你的双脚,娑毗耶向导师行礼。”于是娑毗耶游方僧以头触世尊的双脚,向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答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我当着尊者的面出家,我能受具足戒吗?”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按照佛教戒律,过去属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须等候四个月。四个月以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他举行出家和受戒仪戒,使他成为比丘。在这件事上,我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娑毗耶说道:“世尊,如果按照佛教戒律,过去属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须等候四个月。四个月以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他举行出家和受戒仪式,使他成为比丘。那么,我将等候四年,四年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我举行出家和受戒仪式,使我成为比丘。”于是,娑毗耶游僧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后不久,可尊敬的娑毗耶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娑毗耶成为又一个阿罗汉。第七章赛罗经如果我闻。从前,世尊曾经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①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安古多罗波国的名为阿波那①的小镇。苦行者吉尼耶听说沙门乔达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阿波那镇,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②、善逝、世间解③、无上士、调御大夫④、天人师⑤、佛陀,他自己洞察和亲证之后,教诲神界、魔界、梵界中的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他教诲的正法在开始、中间、结尾都是美好的,内容充实,意味丰富;他教诲完美纯洁的梵行;见到这样的阿罗汉是幸运的。于是,苦行者吉尼耶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致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暄。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世尊说法,教诲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使他高兴喜悦。苦行者吉尼耶听了世尊说法,受到教诲,高兴喜悦,对世尊说道:“请乔答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听后,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吉尼耶啊!这比丘僧团是庞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罗门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二次对世尊说道:“乔答摩啊!尽管这是个庞大的比丘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罗门的,但还是请乔答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第二次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吉尼耶啊!这比丘僧团是庞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罗门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三次对世尊说道:“乔答摩啊!尽管这是个庞大的比丘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罗门的,但还是请乔答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以沉默表示同意。苦行者吉尼耶知道世尊已经同意,便从座位起身,回到自己的净修林。到了那里,他召集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说道:”尊敬的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请听我说,沙门乔达摩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你们务必帮忙。”苦行者吉尼耶的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回答道:“好吧,尊者!”于是,有些人挖灶,有些人劈柴,有些人洗器皿,有些人安置水罐,有些人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则亲自支圆帐篷。那时,有位名叫赛罗的婆罗门住在阿波那镇。他精通三吠陀①、尼犍豆②、礼仪学、文字学、语音学、历史传说、吠陀读法、语法、顺世论和大人相③,教三百青年念颂诗。那时,苦行者吉尼耶与赛罗婆罗门关系密切。赛罗婆罗门带着三百青年徒步游行,来到吉尼耶苦行者的净修林。赛罗婆罗门看到苦行者吉尼耶的净修林中,有些人在挖灶,有些人在劈柴,有些人在洗器皿,有些人在安置水罐,有些人在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则亲自在支圆帐篷。见此情形,赛罗婆罗门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尊敬的吉尼耶是要娶媳妇还是嫁女儿,或是准备举行大祭,或是摩偈陀国王频毗沙罗统帅应邀明天率军光临?”“赛罗啊!我不是娶媳妇,不是嫁女儿,也不是摩偈陀国王频毗沙罗统帅应邀明天率军光临,但我确实是在准备举行大祭。沙门乔答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阿波那镇,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陀。他接受了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这里。”“你是说佛陀吗?吉尼耶!”“我是说佛陀,赛罗!”“你是说佛陀吗?吉尼耶!”“我是说佛陀,赛罗!”于是,赛罗婆罗门说道:“佛陀之个词,在这世上是不轻易说的。在我们的颂诗中,有三十二大人相。凡具备这些相记的大人物只有两种情况,别无其他。如果他是在家人,则是一位国王,一位转轮王①,一位依法统治的法王,征服四方,国泰民安,拥有七宝。他的七宝是轮宝、征。①转轮王(Cakkavattin-rāja)指统一天下的国王。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司库宝、将领宝。他有一千多个儿子。他们是气慨非凡的英雄,能击溃外敌。他不是靠权杖,不是靠武器,而是靠正法征服和统治大海围绕的大地。如果他离俗出家,则是一个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排除了尘世的蔽障。吉尼耶啊!世尊乔达摩,这位阿罗汉、三藐三佛陀现在住在哪里?”苦行者听后,举起右臂,对赛罗说道:“赛罗婆罗门啊!他就在那一排青林里。”于是,赛罗婆罗门带着三百青年前往世尊那里。赛罗婆罗门对青年们说道:“你们来吧,轻轻挪步,因为这些世尊难以接近,就像独来独往的狮子。当我与沙门乔达摩谈话时,你们不要随意打断。你们要等到我与世尊谈话结束。”于是,赛罗婆罗门走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赛罗婆罗门坐在一旁后,在世尊身上寻找三十二大人相。赛罗婆罗门在世尊身上发现了几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只除了两个。他对这两个大人相产生犹豫、怀疑,不满意,没把握那是阴藏隐秘和广长舌头。于是,世尊心想:“这位赛罗婆罗门看到了我的几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只除了两个。他对这两个大人相产生犹豫、怀疑,不满意,没把握那是阴藏隐秘和广长舌头。”于是,世尊施展神通,让赛罗婆罗门看到阴藏隐密。然后,世尊伸出舌头,碰到左右两耳孔,又碰到上面两鼻孔,直至用舌头复盖整个前额。于是,赛罗婆罗门心想:“沙门乔答摩确实具有完全的三十二大人相,而不是部分的大人相。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佛陀?我听年迈衰老的婆罗门老师的老师说过,那些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受到赞美,会显示自己。我最好是当着乔达摩的面,用合适的偈颂赞美他。于是,赛罗婆罗门用合适的偈颂当面赞美世尊。、“世尊啊!你身躯完美,光彩熠熠,出身高贵,相貌动人,肤色金黄,牙齿洁白,精力旺盛。、“高贵出身者的标志,所有的大人相,在你身上一应俱全。、“你眼睛清澈,面庞漂亮,身材高大,威仪端庄,在沙门僧团中,像太阳一样发光。、“你这比丘相貌堂堂,肤色如金,具有这样的绝妙相貌,何必要做沙门呢?、“你配做国王,转轮王,御者之主,四方征服者,赡部果园①之主。、“刹帝利和诸候都归顺你,乔达摩啊!你应该作为王中之大王,人中之因陀罗,治理王国。”、世尊说道:“赛罗啊!我是国王,一位无与伦比的法王。我以法转轮不倒退。”、赛罗婆罗门说道:“乔达摩啊,你说:‘我以法转轮。’你知道你是正等觉,无与伦比的法王。、“谁是你的将领、弟子、传承人?谁将继续转动这法轮?”、世尊说道:“赛罗啊!我所转动的这无上法①赡部果园(Jambusa??a)即瞻部洲,指印度。轮,在如来之后,由舍利弗继续转动。、“应该知道的我都知道,应该具备的我都具备了,应该抛弃的我都抛弃了,所以,我是佛陀,婆罗门啊!、“消除对我的怀疑,婆罗门啊,相信我。见到正等觉一向是难得的。、“我就是这世上一向难得出现的正等觉,婆罗门啊,我是无与伦比的医生。、“我是众生魁首,无与伦比,摩罗大军的降伏者;我征服了一切敌人,满怀喜悦,无所畏惧。”、“朋友们,听着!正如这位明眼者所说,他是医生,大英雄,像森林中的狮子发出吼声。、“见到了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众生魁首,摩罗大军的降伏者,谁会不高兴呢?即使出身低财贱者也是如此。、“愿意者跟随我,不愿意者请离开,我将在这里当着无上智者的面出家。”、“如果您喜欢三藐三佛陀的教诲,我们也将当着无上智者的面出家。”、这三百婆罗门双手合十,请求道:“世尊啊,我们愿在你的身边修习梵行。”、世尊说道:“赛罗啊!我精心教诲的梵行是现世的、直接的,对努力修习者来说,出家不会徒劳无益。”于是,赛罗婆罗门带着追随者们当着世尊的面出家受戒。而苦行者吉尼耶在夜晚过后,在自己的净修林中,准备好上等的硬食和软食,让人去通知世尊吃饭:“乔达摩啊!到时间了,饭已经准备好了。”于是,在清晨,世尊穿上衣服,带着钵和袈裟,来到苦行者吉尼耶的净修林。到了那里,与比丘僧团一起按位就座。苦行者吉尼耶亲自用上等硬食和软食侍奉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使他们高兴满意。当世尊吃完饭,手从钵上移开时,苦行者吉尼耶拿一个低座,坐在一旁。世尊向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念了这些偈颂,使他高兴:、“祭祀中,以火祭为首;韵律中,以萨维蒂为首;凡人中,以国王为首;河流中,以大海为首。、“星宿中,以月亮为首;发光体中,以太阳为首,在渴求功德和举行祭祀的人中,以僧团为首。”世尊念了这些偈颂,使吉尼耶苦行者高兴后,从座位起身离去,而可尊敬的赛甸带着追随者们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赛罗带着追随者们成了阿罗汉中的一员。然后,可尊敬的赛罗带着追随者们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他偏覆左肩,双后合十,向世尊致敬,用偈颂向世尊说道:、“明眼者啊!八天前我们皈依你。世尊啊!第七天夜晚,我们按照你的教诲,调伏了自己。、“你是佛陀,你是导师,你是降伏魔罗的牟尼,你斩断烦恼,越过水流,也使人越过生存。、“你超越生存因素,铲除烦恼,你是狮子,无所执着,没有疑惧和惊恐。、“这三百比丘站在这里,双后合十,英雄啊!伸出你的双脚,让这些无罪者向导师行触足礼。”第八章箭经、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没有办法能使生者免于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这是众生的规律。、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正如陶工制作的陶器,最终总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幼者和长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的归宿都是死亡。、当他们在死神控制下,前往另一世界时,父亲救护不了儿子,亲人救护不了亲人。、请看,亲人嚎淘大哭,眼望着一个人、一个人被带走,就像牛进屠场。、人世就是这样,受衰老和死亡折磨,所以,智者懂得人世的规则,不再悲伤。、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愚者悲伤,只能伤害自己。如果悲伤有用,那么智者也会这样去做。、哭泣和忧伤不能使心境平静,只会加深痛苦,损害身体。、消瘦,憔悴,自己伤害自己,死者并不因此复活,悲伤徒劳无益。、为死者哀号恸哭,会陷入悲伤;摆脱不了悲伤,会陷入更深的痛苦。、请看另一些按其业死去的人,他们受死神控制,在这世上战战兢兢。、人们抱有种种想法,但实际并非如此。死别就是这样。请看,这是人世的规则。、一个人即使活上一百年,甚至更多年,最终也要与亲人分离,抛弃这世的生命。、因此,听取阿罗汉的话,排除悲伤,看到一个人死去时,便想:“我不会再见到他了。”、正如用水扑灭燃烧的房子,一位坚定、聪明、通达的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愁。、拔掉了这箭,便无所执着,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第九章婆塞特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愿望犁①的愿望犁丛林。那时,许多著名的、富裕婆罗们住在愿望犁,诸如旃吉②婆罗门、达罗佉③婆罗门、波佉罗萨帝④婆罗门、阇努索尼⑤婆罗门、多提耶⑥婆罗门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富裕的婆罗门。那时,有两位青年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边走边谈这个问题:“一个人是怎么成为婆罗门的?”婆罗德婆阇青年说:“他父母双方都是好出身,上溯七代血统纯洁,在种姓问题上从未降格,无可指摘。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而婆塞特青年说:“他具有德行和善行,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婆罗德婆阇青年不能说服婆塞特青年;婆塞特青年也不能说服婆罗德婆阇青年。于是,婆塞特青年对婆罗德婆阇青年说道:“婆罗德婆阇啊,沙门乔答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住在愿望犁的愿望犁丛林,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陀。可敬的婆罗德婆阇啊!让我们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去。到了那里,我们问沙门乔答摩这问题。他怎么回答,我们就怎么接受。”婆罗德婆阇青年对婆塞特青年说道:“就这么办吧!”于是,婆塞特①愿望梨(Icchāna?kala)是地名。②巴利文:Ca?kī。③巴利文:Tārukkha。④巴利文:Pokkharasāti。⑤巴利文:Jā?usso?i。⑥巴利文:Todeyya。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他俩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俩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婆塞特青年用偈颂对世尊说道:、“我们是公认的三吠陀学者,我是波佉罗萨帝的弟子,这位青年是达罗佉的弟子。、“我们精通三吠陀学者讲述的一切;我们是语法学家,精通吠陀读法,在吟诵方面,与老师不相上下。、“乔达摩啊!在种姓问题上,我俩有分歧。婆罗德婆阇说一个人由于出身才成为婆罗门,而我说由于行为。你知道这个问题,明眼者啊!、“我俩互相不能说服对方,前来向你请教,因为你以‘正等觉’闻名。、“正象人们双手合十,向新月敬礼那样,在这世上,人们也向乔达摩敬礼。、“我们请教世上的明眼者乔达摩:一个人成为婆罗门究竟是靠出身,还是靠行为?我们不知道。请你告诉我们,让我们懂得何为婆罗门。”、世尊说道:“婆塞特啊!我将逐一地、如实地向你们解释生物的出身区分,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你们知道草和树,尽管它们自己不知道,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还有蛆、蛾和蚂蚁,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大大小小四足动物,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你们知道爬行的蛇,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你们知道水中游动的鱼,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你们知道振翅飞行的鸟,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在这些种类的生物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种多样。、“不是由于头发、头、耳朵、眼睛、嘴、鼻、嘴唇、眉毛,、“不是由于头颈、肩、腹、背、臀、乳房、阴户、交媾,、“不是由于手、脚、手掌、指甲、小腿、大腿、肤色和声音而形成出身特征,像其他生物那样。、“人类不存在身体上的差异,人类中的区别由名称表示。、“人类中以养牛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农民,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以手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手艺人,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以经商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商人,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侍候他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仆人,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以偷盗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盗贼,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以射箭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士兵,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以祭祀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祭司,不是婆罗门。、“人类中享受村庄和王国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国王,不是婆罗门。、“我不根据出身或母系出身称一个人为婆罗门,他可以称作‘薄婆底’①,可以富裕有钱。而我称一无所有、毫无执着的人为婆罗门。、“斩断一切束缚,无所畏惧、超越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斩断束缚人的套索、皮索和绳索,铲除障碍,达到觉智,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即使无辜,也能忍受责骂、鞭打和囚禁,以忍耐力作为自己的坚强阵容,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不忿怒,有善行,有德行,不狂妄,自制,此生是最后一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就像荷叶上的水珠,针尖上的芥末,他不沾染爱欲,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他懂得在这世灭寂自己的痛苦,卸下重负,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智慧深邃,聪明,明辨正路和邪路,达到①“薄婆底”(bhovādi)的意思是“说bho者”,bho是婆罗门表示亲近的常用称呼。至高目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即不与在家人交往,也不与出家人交往,出家游荡,没有欲望,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不对众生施暴,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乖违者中,他不乖违;在暴虐者中,他平静;在执着者中,他不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贪欲、仇恨、骄傲和欺妄都己消除,犹如芥末从针尖上掉落,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说话温和、有益和真实,不对任何人发脾气,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这世上,不拿任何不是给他的东西,无论是长的、短的、大的、小的、还是好的、坏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对此世和彼世都不企求,毫无欲望,达到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毫无执着,通过知识消除疑惑,进入永恒境界,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克服善恶束缚,摆脱忧愁,涤除尘垢,纯洁无瑕,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像月亮一样清澈,明净,纯洁无瑕,灭寂喜悦之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越过难以越过的轮回泥潭,越过痴迷,到达彼岸,专心修禅,没有欲望,没有疑惑,没有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这世抛弃爱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爱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这世抛弃贪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贪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摒弃人的束缚,克服神的束缚,摆脱一切束缚,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摒弃欢喜和厌恶,镇静自若,排除生存因素,成为制服一切世界的英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通晓众生的消亡和再生,无所执着,成为善逝、佛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神、乾闼婆①和人都不知道他的踪迹;他灭寂烦恼,成为阿罗汉,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一无所有,毫无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他是人中之公牛、贤者、英雄、大仙、胜利者、无欲者、纯洁者和觉醒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他知道前生情况,目睹天国和地狱,于是灭寂再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在这世上,用作名字和族姓的只是名称,所有各处采用的都是名称。、“无知者的错误观点长期流行;无知者告诉我们:婆罗门由出身决定的。、“婆罗门不由出身决定,非婆罗门也不由出身决定;婆罗门由行为决定,非婆罗门也由行为①乾达婆(Gandhabba)印度神话中的半神。决定。、“农民由行为决定,手艺人由行为决定,商人由行为决定,仆人由行为决定。、“盗贼由行为决定,士兵由行为决定,祭司由行为决定,国王由行为决定。、“智者洞悉因缘,懂得行为的果报,所以能如实地看待这种行为。、“由于行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为,人类才存在;众生受行为束缚,犹如转动的车轮受车闸束缚。、“凭苦行,凭梵行,凭自制,凭柔顺,一个人才成为婆罗门。这才是最好的婆罗门。、“他掌握三吠陀,平静,灭寂再生,婆塞特啊,你要知道,这是智者中的梵天和帝释天。”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听了之后,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答摩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庇护。”第十章拘迦利耶经如果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逝多林中。那时,有位名叫拘迦利耶的比丘来到世尊乔达摩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拘迦利耶比丘对世尊说道:“世尊啊!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听后,对拘迦利耶比丘说道:“别这么说,拘迦利耶!别这么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二次对世尊说道:“对我来说,世尊啊,你是虔诚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二次对拘迦利耶比丘说道:“别这样说,拘迦利耶!别这样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地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三次对世尊说道:“对我来说,世尊啊,你是虔诚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三次对拘迦利耶说道:“别这样说,拘迦利耶!别这样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地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于是,拘迦利耶比丘从座位上起身,向世尊施右巡礼,然后离去。拘迦利耶比丘回去后不久,周身发出芥末粒般大的脓疱。然后,这些脓疱由芥末粒般变成菜豆般,由菜豆般变成鹰嘴豆般,由鹰嘴豆般变成枣核般,由枣核般变成枣子般,由枣子般变成庵磨罗果①般,由庵磨罗果般变成未熟的贝罗婆果②般,由未熟的①巴利文:āmalaka。②巴利文:Be?uva。贝罗婆罗果般就成比利果①般。变成比利果般后,这些脓疱破裂,流出脓和血。拘迦利耶比丘由于这个疾病而死去。拘迦利耶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夜晚逝去时,光辉灿烂的梵天萨汉波提②照亮整座逝多林,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站在一旁。站在一旁后,梵天萨汉波提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梵天萨汉说了这话后,向世尊施右巡礼,然后消失。夜晚逝去后,世尊对众比丘说道:“众比丘啊!昨天夜晚逝去时,光辉灿烂的梵天萨汉波提照亮整座逝多林,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站在一旁。站在一旁后,梵天萨汉波提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梵天萨汉波帝这样对我说的,说了之后,向我施右巡礼消失。”有个比丘尊听完后,对世尊说道:“世尊啊!一个人在莲花地狱里要生活多长时间啊?”“比丘啊,一个人在莲花地狱里生活的时间是漫长的,不是用几年、几百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能数清的。”“世尊啊,你能举个例子吗?”“能的,比丘啊!”世尊说道:“例如,一辆憍萨罗国大车装①巴利文:Billi。②梵天萨汉波提(Brahmā,Sahampati)是居住梵界的天神之一。有二十斛芝麻,有个人每过一百年取走一粒芝麻,那么,比丘啊!用这个办法,这辆憍萨罗国大车装有的二十斛芝麻也会取完的,而在水泡地狱里的时间还没这么快,比丘啊!水泡裂地狱的时间是水泡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婆婆①地狱的时间是水泡裂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诃诃②地狱的时间是阿婆婆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吒吒③地狱的时间是阿诃诃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白莲地狱的时间是阿吒吒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水莲地狱的时间是白莲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优钵罗④地狱的时间是水莲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芬陀利⑤地狱的时间是优钵罗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莲花地狱的时间是芬陀利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怀有恶意,他堕入莲花地狱。”世尊说了这些话。说完后,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出生之人嘴中都长有一把斧,愚者口出恶言,用这把斧劈砍自己。、“一个人赞美该受谴责的人,或者谴责该受赞美的人,他以口积恶,因而,得不到幸福。、“在赌博中输掉钱财,甚至输掉连自己在内的一切,这还是小罪,而对善逝们怀有恶意,则是大罪。①巴利文:Ababa。②巴利文:Ahaha。③巴利文:A?a?a。④巴利文:Uppalaka。⑤巴利文:Pu??arīka。、“心怀恶意,口出恶言,责骂圣人,便堕入地狱,从十万水泡裂地狱到四十一水泡地狱。、“说谎者或抵赖者都堕入地狱;这两种人死后,在另一世界同样是行为卑劣的人。、“侵害无辜者、纯洁者、无罪者,这恶行回报愚者,犹如逆风抛撒灰末。、“沉溺贪欲,谩骂他人,没有信仰,吝啬,小气,自私,惯于诽谤。、“口出恶言者!虚伪者!低贱者!杀生者!有罪者!作恶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贱者!你在这世上无须多说,你己注定堕入地狱。、“作恶者啊!你污辱不幸者,谩骂善人,做了许多恶事,肯定长久地堕入地狱。、“因为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他到那里,受铁棒捶打,受铁针穿刺,并得到相应食物,这食物像烧红的铁球。、“他们说话难听,不企求庇护,也得不到庇护;他们进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烧的地方,躺在遍地烧红的木炭上。、“他们被罩在网中,受铁锤敲打;他们陷入浓密的黑暗,这黑暗无边无沿,像大地的身躯。、“他们进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烧的地方,在铁锅中长时间受煎熬,像在火葬堆上蹦跳。、“作恶者怎样受煎熬?他在脓和血中受煎熬,他四处乱爬,爬到哪儿沾污哪儿。、“作恶者怎样受煎熬?他在长满蛆虫的污水中受煎熬。他无法爬到岸边,因为这铁锅完整无缺。、“他们带着血肉模糊的肢体进入锋利的刀叶林地狱,被钩子勾住舌头,遭受捶打。、“他们进入难以越过的吠多罗尼①地狱,那里充满锋利的剃刀;作恶的蠢才做了恶事,堕入这个地狱。、“当他们哭叫时,成群凶猛的黑乌鸦啄吃他们,狗、豺、秃鹫、兀鹰和乌鸦撕吃他们。、“这里的生活确实悲惨,作恶者已经看到。因此,在这世上,一个人应该在余生恪守职责,不要放纵。、“智者能数出堕入莲花地狱一车芝麻的数目;五俱胝②的那由陀③,再加一百二十个俱胝。、“地狱的生活如此悲惨,里面的时间又如此漫长,因此,纯洁、仁慈、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始终慎思谨言。”第十一章那罗迦经、仙人阿私陀在昼间休息时,看到三十位天神①巴利文:Vetera?i。②俱胝(Ko?i)是极大的数字,一般认为是十万。③那由陀(nahuta)是相当于亿、兆之类的极大数字。身穿洁净衣,手持妙衣,喜气洋洋,热烈地向因陀罗庆贺。、看到这些天神兴高采烈,他尊敬地问道:“众天神为什么如此高兴,手持妙衣,挥舞不停?、“过去与阿修罗遭遇,天神胜利,阿修罗失败,那时也没有这样兴奋激动。见到了什么奇迹,众天神如此高兴?、“众天神欢呼,歌唱,奏乐,手舞足蹈;我问你们这些住在须弥山顶的众天神,请赶快解除我的疑惑,尊敬的众天神啊!”、“无与伦比的宝中之宝菩萨①①为了人间的利益和幸福,降生在蓝毗尼城释迦村,所以,我们非常高兴快乐。、“他是众生之最,人中之杰,人中之公牛,人中之魁首,他将在名为‘仙人’的林中转动法轮,像威武的兽王狮子发出吼声。”、闻听此言,他迅即降临人间,来到净饭王宫中,坐下后,对释迦族说道:“王子在哪里?我想看看他。”、于是,释迦族让这位名叫阿私陀的仙人观看王子。这王子相貌出色,犹如高明的金匠锻造的金子,闪闪发光。、见到王子像火焰一样明亮,像空中行走的月亮一样皎洁,像秋天冲破乌云的太阳一样灿烂,①菩萨(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埵)是指最终会成佛的人。在早期佛教中,菩萨专指尚未成佛的释迦牟尼。他满怀喜悦,十分高兴。、众天神在空中张着一顶有无数支的千轮华盖,金柄拂上下摆动;但看不见那些手持华盖和拂的众天神。、这位束有发髻、名为根诃希利①的仙人看到王子像金首饰放在浅红色的毯子上,头上高悬白色的华盖,他感到高兴愉快。、他精通相术和颂诗,急切地接过释迦族之公牛②,满怀喜悦地说道:“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无上。”、然后,他想起自己即将去世,便神情沮丧,落下眼泪。释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问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看到释迦族黯然神伤,仙人说道:“我不认为王子会有不幸,他也没有不祥之兆。他不是平庸之辈,你们尽管放心。、“这位王子将达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纯洁,转动法轮,怜悯众生;他的梵行将传扬四方。、“而我在这世剩下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取这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了,因此,我伤心,难过,痛苦。”、他使释迦族感到极大快乐。然后,他离开王①根诃希利(Ka?hasiri)指阿私陀。②指王子。宫,过梵行生活。他怜悯自己的外甥,勉励他追随那位举世地无双者的正法:、“当你听到别人说起‘佛陀’,或者听说‘他达到最高智慧、遵行正法之路。’那么,你就去那里求教,与世尊一起过梵行生活。”、他心怀善意,看到未来的最高纯洁。在他的教诲下,那罗迦积了大量功德,控制感官,等待着胜利者①。、听说“杰出的胜利者转动法轮”,他愉快地前去拜见仙人中之公牛②,向这位优秀的牟尼求教最高智慧,阿私陀的教诲得到实现。序诗结束、“阿私陀的话已经如实证明,乔达摩啊!你通晓一切事物,我们要问你问题。、“我己出家,渴望过比丘生活,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最高智慧的状况。”、世尊说道:“我将为你讲述这难以达到、难以获得的智慧。现在,我将告诉你。你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在村庄里,无论受辱骂,还是受赞扬,都应该一视同仁;要克制心中的忿怒,不骄傲,平静的生活。①指佛陀。②指佛陀。、“各种事情出现,好像木柴上的火焰,让诱惑牟尼的那些妇女不要诱惑他。、“厌弃交媾,摒弃各种爱欲,对一切生物,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既不干扰,也不溺爱。、“我跟他们一样,他们跟我一样;对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既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明眼者应该摒弃普通人执着的愿望和贪欲,迈步越过这个地狱。、“他应该空腹,节食,无欲望,不贪婪;他不渴求欲望,成为无欲望者,宁静幸福。、“牟尼应该游行乞食后,回到林边;走到树根旁坐下。、“他应该专心修禅,在林边得到快乐;他应该在树根旁入禅,自得其乐。、“他应该在夜晚逝去后,前往村边;他不应该喜欢受到召请,也不应该喜欢从村里送来食物。、“牟尼来到村庄后,从容地挨家游行乞食;乞食时,沉默不语,不说不得体的话。、“‘我得到,说声好;我不得到,也说声好’。他对两者一视同仁,回到树根旁。、“他手持钵盂游行;他不是哑巴,但象哑巴;他不应该嫌弃微薄的施舍,不应该轻视施舍者。、“各种各样途径己由沙门阐明:它们不通向彼岸两次,也不被认为一次①。①此颂含义不明,现按原文勉强译出存疑。、“比丘截断水流,摒弃各种责任,无所执着,无所痛苦。”、世尊说道:“我将告诉你智慧:让他像刀刃一样;他应该用舌头顶着上颚,控制口腹。、“他应该心地坦然,不左思右想,无污垢,不执着,恪守梵行。、“应该学会沙门奉行的独居生活;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听了智者、修禅者、摒弃爱欲者的话后,你将照亮四方;而作为我的信徒应该更加虔诚和谦恭。、“你们凭坑里和沟里的水,可以知道这一点: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空虚发声,满盈静默,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沙门讲述很多富有意义的话;他知道正法,教诲正法;他知道很多,讲述很多。、“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说很多;这样的牟尼配有智慧,这样的牟尼获得智慧。”第十二章二重观经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东园①鹿母精舍②。那时,在圆月十五斋戒日的夜晚,世尊露天而坐,比丘僧团围坐一旁。世尊环视沉默无言的比丘僧团,对他们说道:“众比丘啊!这些正法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如果人们问:‘为什么学习这些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的正法?’众比丘啊!应该回答道:‘为了正确理解二重观法。’‘你说说哪二重?’‘这是痛苦④,这是痛苦的产生⑤,这是第一重观;这是痛苦的灭寂⑥,这是灭寂痛苦的道路⑦,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⑧。”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产生,不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①巴利文:Pubbārama。②巴利文:Migāramātupāsāda。④痛苦(dukkha),四圣谛之一,旧译“苦”。⑤痛苦的产生(dukkhasamudaya),四圣谛之二,旧译“集”。⑥痛苦的灭寂(dukkanirodha),四圣谛之三,旧译“灭”。⑦灭寂痛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āmini),四圣谛之四,旧译“道”。⑧不还(anaāgāmitā)指达到阿罗汉果位四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不再生还欲界。不可能达到终极,只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生存因素,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在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无知①,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执着生存因素。”“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无知,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无知,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①无知(avijjā,也译无明)指愚痴,不明白事物真谛。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那些人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这便是无知的状况。、“因为无知是最大的愚痴,所以,长久轮回转生。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行,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灭寂诸行,痛苦就不再产生。、“知道诸行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行,灭除诸想,真正理解这一点,痛苦也就消除。、“学问渊博,有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样的智者超越摩罗的束缚,不再走向再生。”“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②,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识,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①行(Sa?khara)泛指人的身心活动。②识(Vi??ānā)泛指人的意识活动。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知道诸识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识,比丘便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触,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受诸触控制,追逐生存水流,进入歧路,这样的人无法消除束缚。、“理解诸触,乐于平息诸触,这样的人洞悉诸触,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②,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受,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①触(phassa)指感官与外界的接触。②受(Vedanā)指感官与外界接触而获得的感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快乐或痛苦,以及不痛苦或不快乐,都从内部和外部被感受。、“知道这是痛苦,一再接触虚妄之物和毁灭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厌恶诸受。比丘灭寂诸受,毫无欲望,达到彻底平静。”“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贪爱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贪爱,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与贪爱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知道贪爱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贪爱,不执着,有思想,四处游荡。”“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摄取②,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摄取,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①贪爱(Ta?hā)指对感官对象的渴求。②摄取(upādāna,或译取)指求取所爱之物。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生存的根源是摄取;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这是痛苦的原因。、“因此,智者具有正确的知识,灭寂摄取;他知道灭寂生存,不走向再生。”“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发起,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灭寂发起,痛苦就不再产生。、“知道发起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摒弃一切发起,由于没有发起而获得解脱,、“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这样的比丘不走向再生”“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②,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食,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①发起(ārambha)指开始或企图。②食(āhāra)有吃食、触食、思食和识食四种。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灭寂诸食,痛苦就不再产生。、“知道诸食产生痛苦这种危险,理解诸食,不依赖诸食。?、“正确地知道健康在于灭寂烦恼,比丘聪明睿智,深思熟虑,恪守正法,不归属任何范畴。”“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躁动,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灭寂躁动,痛苦就不再产生。、“知道躁动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因此,比丘摒弃躁动,遏制诸行,不贪求,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有所依赖的人躁动,这是第一重观;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这是第二重观。’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有所依赖的人摄取这种存在或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知道这种危险,知道依赖之物中的大恐怖,比丘不依赖,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无色比有色①更平静,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比无色更平静,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一些众生有色,一些众生无色,他们不懂得灭寂,必定走向再生。、“知道色,坚定地站在无色中,在灭寂中获得解脱,这样的人抛弃死亡。”“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①色(rūpa)泛指物质现象。真实,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虚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虚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真实,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请看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因为他们认为这样那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幻无常。、“圣人真正懂得涅磐不虚妄,他们洞悉真实,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有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快乐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是痛苦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是痛苦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是快乐的,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据说,只要色、声、味、香和触这一切东西存在,它们便是可爱的,迷人的,令人渴望。、“神界和人界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快乐,而当这些东西消失时,便认为是痛苦。、“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别人认为快乐,圣人认为痛苦;别人认为痛苦,圣人认为快乐。请看,这事难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有遮蔽便阴暗,看不见便黑暗;圣人无遮蔽,看得见便光明。那些无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边。、“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世尊说了这些。众比丘满怀喜悦,对世尊说的话感到满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六十比丘的思想无所执着,摆脱烦恼。第四品八颂经第一章爱欲经、他追求爱欲,心满意足,肯定感到高兴,因为实现了凡人的愿望。、如果他满怀渴望,追求爱欲,却未能如愿,他就感到痛苦,犹如利箭穿身,、避开爱欲,犹如不踩蛇头,这样的有识之士克服世上的这种执着。、他贪求种种爱欲:田地、财产、金子、牛、马、仆人、妇女、亲属;、这些脆弱的东西摆布他,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他,犹如河水涌入漏船。、因此,有识之士应该永远避开爱欲;摒弃它们,舀出船中漏水,越过河水,到达彼岸。第二章洞窟八颂经、一个生活在洞窟①里的人有许多遮蔽,沉溺在愚痴中;这样的人远远没有达到超脱,因为在这世上,爱欲是很难摒弃的。、听凭愿望,执着生存的快乐,寻求未来或过去的爱欲,贪恋今日和往昔的爱欲,这样的人很难获得解脱,因为解脱不能依靠别人。①洞窟(guha)指身体。、贪求,迷恋,沉醉于爱欲,吝啬,邪恶,这样的人陷入痛苦时,悲叹道:“我们死后,将成为什么?”、因此,让世人学会知道什么是世上的邪恶,让他不要行恶,因为智者说道:人生是短暂的。、我看到世上贪恋生存的人战战兢兢;这些可怜的人面临死亡嘟嘟哝哝,不能摆脱对生存的贪恋。、我看到世上贪恋生存的人战战兢兢,犹如水流枯竭的鱼儿。看到这种情形,那就不要执着自我,不要执着生存。、智者应该排除对两极的渴望,彻底理解诸触,没有贪欲,不做自己谴责的事,不受所见所闻污染。、越过水流,不受执着污染,牟尼应该彻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游荡,不贪恋这世和彼世。第三章邪恶八颂经、思想邪恶的人争辩,思想纯真的人也争辩,而牟尼不参与发生的争辩,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碍。、一个受欲望支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人,怎么会放弃自己的见解呢?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怎么理解就怎么说。、未经询问便向别人赞扬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认为这种自我吹嘘的人不高尚。、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智者认为这样的比丘高尚。、他的观点是人为的、臆想的、偏颇的、污秽的,无论他怎样自以为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信奉某种观点后,便难以摆脱。人们考察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因此,人们在种种信奉中,抛弃或接受某种观点。、纯洁者在这世上不接受关于各种存在的人为观点;他摒弃虚妄和骄傲,无所执着,还会依凭什么行动呢?、执着种种观点便会导致争论,但依凭什么与无所执着的人争论呢?因为他既不接受,也不拒绝,在这世上涤除一切观点。第四章纯洁八颂、“我看见纯洁者、优秀者、健康者,由于所见,人得到净化。”持有这种观点,并认为至高无上,便无依靠知识,寻找纯洁者。、如果所见能使人净化,或者知识能使人摆脱痛苦,那么有贪爱的人便可通过其他途径达①到净化,因为按照他的这种观点,只能得出这种结论。、不执着所见、所闻、德行、所想和善恶,抛①意思是不必通过八正道。弃一切所得,在这世上无所作为,这样的婆罗门不认为能通过别的途径达到净化。、有些人抛弃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种;他们追随欲望,不能超越执着,抓住这个,舍弃那个,就像猴子抓住这根树枝,舍弃那根树枝。、一个人遵奉戒行,执着名想,便会陷入种种事情,而充满智慧、具有知识的智者理解万物,不会陷入种种事情。、对万事万物,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想,都不怀敌意;在这世上,有谁能改变这样一位目光远大、公开游荡的人?、他们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也不自称“无比纯洁”;他们斩断执着的束缚,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贪求。、克服罪恶,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没有任何执着,这样的婆罗门不迷恋贪欲,不沾染贪欲,对今世和彼世都不执着第五章至高八颂经、在这世上,一个执着观点的人总把自己的观点说成至高无上,而把别人的观点说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摆脱争论。、他在所见、所闻、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他执着其中,把其他一切视为低劣。、智者说:这是一种束缚,由于这种束缚而把其他一切视为低劣。因此,比丘不执着所见、所闻、所想和德行戒行。、在这世上,不要用知识或德行戒行制造观点,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等同,也不要认为自己低于别人或高于别人。、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派团体,甚至也不采纳任何观点。、不渴求两极,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种种存在,在考察万物后,毫无执着。、对于世上所见、所闻、所想毫无人为的名想;这世上,有谁能改变这样一位不采纳任何观点的婆罗门?、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这样的婆罗门走向彼岸,不再返回。第六章衰老经、生命确实短暂,不到一百岁,就要死去,即使能活得更长,最后仍会衰老而死。、人们总为自己喜爱之物悲伤,因为占有之物不会永恒;认识到存在之物总要消亡,不要居家。、人认为“这是我的”,但还是随死亡而消失;认识到这一点,虔诚的智者不会崇拜自我。、正如醒着的人看不见梦中相遇的情景,人也看不见亡故的亲人。、凡是看到和听说的人,都有一个称呼他的名字;一旦这个人死去,只留下他的名字。、贪恋自己喜爱之物的人,不能摆脱忧愁、悲伤和贪婪,因此,牟尼们摒弃执着,四处游荡,寻求宁静。、人们认为比丘毫无执着,四处游荡,经常独处隐居,不在世上显现自己,这是正确的。、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赖,既不喜欢,也不厌恶,悲伤和贪婪沾不上他,犹如水珠沾不上树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莲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见、所闻、所想。、纯洁者不考虑所见、所闻、所想;他不愿意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净化,因为他既不激动,也不冷漠。第七章提舍弥勒经、可尊敬的提舍弥勒说道:“世尊,请你说说沉缅淫欲的害处,听了你的教诲,我们将学习隐居。”、世尊说道:“弥勒啊!沉缅淫欲的人忘却教诲,以错误的方式生活,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他原先独自游荡,现在沉缅淫欲,人们称这样的人为凡夫俗子,犹如一辆失控的车子。、“他原先享有的荣誉和名声丧失殆尽;看到这种情形,他应该学会放弃淫欲。、“受意愿控制的人,修禅时像个不幸者;这样的人听到别人的骂声,就会生气。、“受别人话语的挑动,他会动刀动枪;这样的人贪得无厌,沉醉于谎言。、“被称为智者的人,坚持独自游荡;即使让他性交,他也会像傻瓜那样感到为难。、“牟尼认识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危险,独自游荡,坚持不懈,不沉缅淫欲。“应该学会隐居,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为,但也不要由此认为自己最优秀,即使己接近涅磐。“一无所有,四处游荡,不渴求淫欲,越过水流,这样的牟尼受到贪恋爱欲的人们妒羡。第八章波修罗经、人们总是说自己的教义纯洁,其他的教义不纯洁;信奉什么便说什么好,各自确认各自的真理。、他们喜欢争论,热衷集会,互相指称对方是傻瓜;他们依据各自的教义进行争论,自称是能人,渴望获得赞扬。、在集会上,热衷争论,希望受到赞扬,害怕辩论失败;一旦遭到驳斥,便忿忿不平,挑剔对方,怒冲冲责备对方。、评判团宣布他的论点己被驳倒;由于辩论失败,他哀叹,忧伤,痛哭道:“他战胜了我。”、在沙门中出现这些争论,在这些争论中有胜有败,看到这种情形,应该回避争论;博得几声赞扬,没有多大意义。、在集会上振振有词,博得赞扬,他便笑容满面,趾高气扬,如愿以偿,达到目的。、骄傲是失败之母,而他依然趾高气扬,夸夸其谈,看到这种情形,应该回避争论,因为智者认为纯洁不靠争论。、正象国王供养的英雄呐喊着,渴望与对手较量,英雄啊,你到论敌那里去吧!这里不存在过去那样的争斗。、那些人持有观点,进行争论,声称“这就真理”。你与他们去争论吧!因为在这里,即使你挑起争论,也没有对手。、这些人不怀敌意,四处游荡,不以这种观点反对那种观点。在这世上,他们不把某种东西视为至高。波修罗啊!在他们身上,你能捞到什么呢?、你陷入思辨,脑子里考虑着各种观点,即使与圣洁者相交,也不可能与他同行。第九章摩根提耶经、“纵然见了贪爱、厌弃和贪欲①,也毫无淫欲,何况这个充满污秽的东西②,我甚至不愿用脚碰①贪爱、厌弃和贪欲(Ta?hā、Arati和Rāga)指摩罗的三个女儿。②指摩罗提耶的女儿。它一下。”、“如果你连这样一个为众多国王追逐的女宝都不要,那你说说你的观点、德行戒行、生活和再生。”、世尊说道:“摩根提耶啊!我要说的是:我考察万事万物,不予采纳;我观察各种观点,不予采纳;我识别和看到内在的宁静。”、摩根提耶说道:“牟尼啊!你说你不采纳那些人为的观点,那么,智者们如何解释‘内在的宁静’的含义?”、世尊说道:“摩根提耶啊!智者认为纯洁不靠所见、所闻、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无所见、无所闻、无所知、无德行戒行;抛开这些,不予采纳,宁静,独立,不贪恋存在。”、摩根提耶说道:“如果说纯洁不靠所见、所闻、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无所见、无所闻、无所知和无德行戒行,我认为这是糊涂观念,因为有些人就是靠所见而获得纯洁。”、世尊说道:“摩根提耶啊!探询和依赖所见,在采纳中走向痴迷;你对‘内在的宁静’一无所知,因此称它为糊涂观念。、“考虑自己等同于、优于或低于别人,就会由此发生争执;不考虑自己等同于或优于别人,便会在这三种情况下都能动于衷。、“不考虑自己与别人等同与否,这样的婆罗门怎么会争辩‘这是真理’,或者与谁去争辩‘这是谬误’?他会与谁发生争论呢?、“出家游行,不在村中与人相识,摆脱爱欲,无所渴求,这样的牟尼不会与人争论。、“让高尚的人在这世上四处游荡,不要听取和争论那些己被摒弃的东西;犹如有刺的莲花不为泥水污染,倡导平静、无所贪恋的牟尼不为爱欲和尘世污染。、“智者不因所见和所想而骄傲,因为他不是依靠这些而成为智者;他也不受行为和所闻引导,不陷入任何执着。、“摆脱名想的人没有束缚,通过智慧获得解脱的人没有痴迷,而那些执着名想和所见的人在这世上四处游荡,扰乱他人。”第十章毁灭以前经、“具有什么看法和什么德行,才能称为平静的人?我问你,乔达摩啊!请说说这种最优秀的人。”、世尊说道:“在身体毁灭以前就己摆脱贪爱,不执着开头和结尾,也不考虑中间,他不崇拜任何事物。、“不忿怒,不恐惧,不吹嘘,不作恶,不骄傲,说话机智,这样的牟尼确实控制了言语。、“不期望未来,不悲伤过去,无视诸触,不受任何观点引导。、“不执着,不欺骗,不贪婪,不妒忌,不鲁莽,不轻视他人,也不毁谤他人。、“不贪恋享受,不狂妄,温文尔雅,聪明睿智,不轻信,不厌弃他人。、“不为企求什么而学习,不为得不到什么而生气,不为贪爱而受阻,也不贪恋美味。、“超然,有思想,不傲慢,不考虑自己在这世上等同于、优于或低于别人。、“独立不羁,无所依赖,理解万物,不贪恋存在或不存在。、“不追求爱欲,没有束缚,越过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平静者。、“他没有儿子、牲畜、田地和财产;他既无所得,也无所弃。、“世俗之人以及沙门和婆罗门对他说的话,并非他所推崇,因此,他无动于衷。、“不贪婪,不妒忌,不说自己等同于、优于或低于别人,这样的牟尼摆脱劫波,不进入劫波。、“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第十一章争论经、“请你说说,许多争吵、争论以及悲哀、忧伤和妒忌来源于何处?许多骄傲、狂妄以及毁谤来源于何处?”、“许多争吵、争论、悲哀、忧伤、妒忌、骄傲、狂妄和毁谤来源于所爱;争吵和争论与妒忌相连,伴随争论产生毁谤。”、“在这世上,所爱来源于何处?或者说世上流行的占有来源于何处?人对未来怀有的愿望和目标来源于何处?”、“在这世上,所爱来源于欲念,或者说世上流行的占有来源于欲念。人对未来怀有的愿望和目标来源于欲念”、“在这世上,欲念来源于何处?许多抉择来源于何处?许多忿怒、谎言和疑惑来源于何处?或者说沙门所说的种种事物来源于何处?”、人们在这世上声称快乐和不快乐,欲念由此产生;看到诸色的消失和产生,世上的人作出抉择。、“忿怒、谎言和疑惑,这些事物也是二重的①;让疑惑者理解沙门说的种种事物,在知识之路上学习。”、“快乐和不快乐来源于何处?没有什么,就没有它们?请告诉我,‘消失和产生’这一观念的来源?”、“快乐和不快乐来源于诸触;没有诸触,就没有它们。我告诉你,这是‘消失和产生’这一观念的来源。”、“在这世上,诸触来源于何处?执着产生于①意思是说,这些东西也产生于快乐和不快乐。何处?没有什么,就没有自私?没有什么,就没有诸触?”、“诸触来源于名色,执着产生于愿望,没有愿望,就没有自私,没有诸色,就没有诸触。”、“人怎样使诸色不存在?或者说怎样使快乐和痛苦不存在?请告诉我,怎样使它们不存在?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他没有意识名想,没有无意识名想,没有无名想,没有不存在名想,对于这样的人,诸色不存在,因为种种虚幻的标志来源于名想。”、“我们所问的,你都作了回答。我们还要问个问题,请你回答:世上一些智者告诉我们说最高的是心灵纯洁,是否还有另外的说法?”、“世上一些智者说最高的是心灵纯洁,他们之中还有些智者说是灭寂,同时有些智者说是毫无执着。、“懂得了这些,懂得了什么是依赖,牟尼摆脱依赖,不参与争论,不陷入各种存在。”第十二章小集积经、“各种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进行争论,都自称能人,说道:‘只有这样理解,才懂得正法;与这相违背,那就不完善。’、“这样,他们陷入争论,声称对方是愚者、外行,那么,他们中的哪种学说正确呢?因为他们全都自称是能人。、“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说法,便是愚者、畜牲、傻瓜,那么,所有人都是愚者、傻瓜,因为所有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观点能使人净化,成为智慧纯洁者、能人、有识之士,那么,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傻瓜,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不说‘这个正确’,愚者互相之间才这么说。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因此指称别人为愚者。”、“一些人说‘这是真实的、正确的。’另一些人说:‘这是虚妄的、错误的。’这样便出现分歧,进行争论。为什么沙门意见不一呢?”、“因为真实只有一种,没有第二种;人们懂得这一点,就不会争论。但他们各自宣扬各自的真实,因此沙门意见不一。”、“为什么那些争论者自称能人,宣扬不同的真实?是相传有许多不同的真实,还是他们抱有自己的思辨?”、“没有许多不同的真实;在这世上,除了名想,没有永恒的事物。在各种观点中运用思辨,便会提出真实和虚妄的二重法。、“依据所见、所闻、德行戒行和所想蔑视别人,依据抉择嘲笑别人,说别人是愚者,外行。、“既然他称别人为愚者,也就认为自己是能人。既然他认为自己是能人,也就蔑视别人,而这样说话。、“他因观点而忘乎所以,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用思想灌顶的国王,因为自己的观点如此完美。、“如果称别人为傻瓜,自己也就成为傻瓜;如果自己成为精通知识的智者,那么,沙门中便没有一个傻瓜。、“外道受尘世贪欲的影响,他们反复说:‘持有与此不同说法的人不纯洁,不完美。’、“外道固执己见,声称自己的观点坚实,反复说:‘唯独这里有纯洁,在其他说法中没有纯洁。’、“他声称自己的观点坚实,认为别人是愚者;他说别人是愚者,不纯洁,这样,他自己挑起争论。、“一个人坚持抉择,以自己为标准,便会陷入世间的争论,而抛弃一切抉择,就不会参与世间的争论第十三章大集积经、“一些人坚持观点,争辩道:‘这是真实。’这样,他们或者受到谴责,或者受到赞扬。”、“我说,争论的两种结果都微不足道,不能带来平静。看到这种情形,不要参与争论,应该在没有争论的地方寻求平静。、“智者不倾向任何渊源不同的观点;他无所执着,不采纳所见、所闻、怎么会执着这些观点呢?、“崇尚德行的人们说道:‘自我控制能达到纯洁。’他们严格遵奉戒行,心想:‘让我们在这世上学会纯洁。’这些人渴望生存,自称能人。、“他渴望在这世上获得纯洁,如果他的德行戒行失败,他的事业受挫,便惴惴不安,长吁短叹,就像离家经商的人丢失了商队。、“抛弃一切德行戒行,抛弃受谴责和不受谴责的行为,不企求纯洁和不纯洁,不贪恋,不执着,平静地游荡。、“他们依靠苦行,或者任何令人厌恶的行为,依靠所见、所闻、所想,为了纯洁哀号悲鸣,没有摆脱对各种存在的贪爱。、“有渴望的人为臆想的事物长吁短叹,惴惴不安,而对超脱生死的人来说,有什么会使他们惴惴不安,长吁短叹?”、“一些人称道的最高之法,另一些人认为是低劣之法。那么,他们中的哪种说法正确?因为所有的人都自称能人。、“人们认为自己的说法完美,别人的说法欠妥,这样便出现分歧,引起争论,都说自己的观点正确。”、“如果受到别人指责的说法是低劣的,那么,没有哪个人的说法是高明的,因为每个人都声称自己的说法牢靠,虽人的说法低劣。、“他们怎样赞扬自己的追求,便怎样推崇自己的说法;一切争论都是如此,因为他们的纯洁各不相同。、“婆罗门不受别人引导;他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超越争论,不崇尚任何观点。、“‘我知道,我看见,正是如此。’有的人依靠观点达到纯洁。即使他已经看见,又能怎样?他已经偏离正路①,却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达到纯洁。、“观察者会看见名色,看见名色,就会知道它们;随他细细观察或粗粗观察,能人不认为这样能达到纯洁。、“信奉教条的人不会带来清洁,他推崇臆想的观点,声称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纯洁,他看到的仅此而己。、“婆罗门不进入时间和数目②,不追随观点,不亲近知识;他理解蔬各种观点,尽管别人采纳,他视若无睹。、“牟尼抛弃尘世束缚;出现争论,不追随一方;别人不平静,他平静;别人采纳观点,他不采纳。、“他抛弃旧烦恼,不添新烦恼,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轮子摆脱观点,成为智者,不执着世界,不自怨自艾。、“他对万事万物,对任何所见、所闻、所想①意思是偏离八正道。②意思是摆脱轮回。不用设防,卸下重负,获得解脱,这样的牟尼没有渴求,不再属于时间。”世尊这样说道。第十四章迅速经、“你是太阳的亲属,伟大的仙人,我要问你关于隐居和寂静之道。比丘怎样才能认识它而获得解脱,不执着世上任何东西?”、世尊说道:“他应该根除一切虚妄的名称,说什么‘我是思想家’,摒弃任何内在的贪爱,经常学习,富有思想。、“他应该理解一切内在和外在的事物,但不要因此骄傲,因为这还不是善人所说的解脱。、“他不要因此认为自己高于、低于或等同于别人;即使别人再三询问,也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考虑。、“比丘应该内心平静,而不应该从其他任何地方寻找平静;对于内心平静的人来说,既无所得,也无所失。、“像大海深处没有波涛,寂然不动,比丘没有欲望,寂然不动;他应该在任何地方都不骄傲。”、“视野开阔的人啊!你已经阐明这种排除危险的亲证之法,现在请说说吉祥之路——波罗提木叉①和禅定。”、世尊说道:“不要流露贪婪的眼光,不要听取村民的闲谈,不要垂涎美味,不要觊觎世上的一切。、“在任何地方,比丘不应该为诸触而悲伤,不应该渴望生存,不应该面对恐怖颤抖。、“得到米饭、饮料、硬食和衣服,不应该贮藏;没有得到,也不应该烦恼。、“应该修禅,不要散漫,不要作恶,不要懈怠,比丘应该安静地入座和入睡。、“不应该贪睡,应该保持清醒,精力充沛,应该抛弃懒惰、虚妄、嬉笑、娱乐、淫欲和装饰。、“不应该采用阿闼婆吠陀②、梦兆、面相和星相,我的信奉者不应该参与鸟兽鸣声术③、不要实施怀孕术和医术。、“比丘不应该因受谴责而发抖,因受赞扬而得意;他应该摒弃贪欲、忿怒、诽谤和妒忌。、“比丘不应该从事买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骂人,不应该在村里发怒,不应该有所企求而与人谈话。、“比丘不应该自吹自擂,不应该胡言乱语,不应该学会骄横,不应该挑起争论。①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a)是律藏中的解脱戒。②阿闼婆吠陀(āthabba?aveda)是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之一,主要涉及巫术和咒语。③根据鸟兽鸣声判断吉凶征兆。、“不应该堕入欺诳,不应该故意作恶,不应该根据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轻视别人。、“从嚼舌的沙门那里听到许多闲言闲语,不要恼怒,不要用严厉的语言回敬他们,因为善人不与人为敌。、“知道了这种正法,有思想的比丘应该经常观察和学习这种正法;理解了解脱就是平静,应该努力遵行乔达摩的教诲。、“因为他是不可征服的征服者,看到非传统的亲证之法,所以,应该始终勤奋努力,尊敬和学习乔达摩的教诲。”世尊这样说道。第十五章执杖经、“请看人们互相争斗,从执杖中产生恐怖,我将按照我的感受来说明这种苦恼。、“看到人们像浅水池塘里的鱼一样乱蹦乱跳,看到他们互相倾扎,恐怖涌上我的心头。、“世界毫无价值,四方动荡不定;我想为自己找个住处,却找不见一处无人居住。、“看到众生互相争斗,我的厌恶产生。我看见一支难以看见的、射进人心的箭。、“被这支箭射中的人四处乱跑,而拔去了这支箭,他就不再奔波,坐定下来。、“不要陷入世上的种种束缚,看透了爱欲之后,应该自己学会涅磐。、“牟尼应该诚实,不骄傲,不欺骗,不毁谤,不忿怒,克服贪婪和自私。、“向往涅磐的人应该克服昏睡、懒惰和迟钝,不应该懈怠,不应该傲慢。、“不要堕入欺诳,不要贪恋诸色,应该认清骄傲,在生活中戒绝暴力。、“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事物,不应该依附虚空。、“我称贪欲为洪水;我称摄取为渴求,感官对象是虚构的,爱欲的泥潭难以逾越。、“不背离真理,站在高处,这样的牟尼、婆罗门抛弃一切,被称为‘平静’。、“他是智者,精通知识,理解正法,无所依赖;他在世上行为正直,不妒忌任何人。、“他克服爱欲,越过世上难以越过的束缚;他不悲伤,不贪婪,斩断水流,独立不羁。、“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不贪恋任何名色,不为不存在而悲伤,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私心,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他不鲁莽,不贪婪,不渴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问我怎样才是坚定的人,我提供这个有益的答案。、“没有欲望,理解一切,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因果;他无须努力,在任何地方都看到平静。、“牟尼不考虑自己等同于、低于或高于别人,他平静,摆脱贪欲,既无所取,也无所弃。”世尊这样说道。第十六章舍利弗经、可尊敬的舍利弗说道:“我过去从未见到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位妙言大师,他从兜率天①下凡来作导师。、“我位明眼者向神界和人界表明,他驱散了一切黑暗,独自游荡,获得快乐。、“我带着世间许多受束缚之人的问题来到佛陀这里,他是一位独立无羁、正直无欺、下凡人间的导师。、“厌世的比丘喜欢隐居,生活在树根旁、坟场中或山洞里。、“诸如此类地方,多么恐怖!而比丘在这种僻静之处不应该战栗发抖。、“走向永恒的比丘在这世上面临多少恐怖!而他应该在僻远之处克服这些恐怖。①兜率天(Tusita)是欲界六天之一。据佛教传说,佛陀前生的最后一生再生在兜率天,经众神请求,从兜率天下凡为释迦族王子。、“精进努力的比丘怎样说话,怎样乞食,怎样修持德行戒行?、“聪明睿智,富有思想,专心致志,这样的人学习什么,才能像银匠清除银哭的污垢一样,清除自己的污垢?、世尊说道:“舍利弗啊!如果厌世的人喜欢隐居,渴望依法获得彻底觉醒,那么,我将按照我的理解向你解释这种快乐。、“聪明的、有思想的、行为规矩的比丘,不应该畏惧五种恐怖:蚊、蝇、蛇、与人接触和四足兽。、“他不应该畏惧外道,即使发现他们对自己有很大威胁;他追求至善,应该进而克服其他各种恐惧。、“他遭受疾病和饥饿,他应该忍受寒冷和酷热;他遭受各种磨难,作为出家人,应该精进努力。、“他不应该偷盗,不应该说谎;他应该仁慈地对待弱者和强者;他应该觉察内心的冲动,把它们视作摩罗的同伙,加以驱逐。、“他不应该受忿怒和骄傲控制,而应该根除它们;他应该真正凌驾于可爱和不可爱之上。、“他应该崇尚智慧,喜欢善行,消除那些恐怖,他在僻静的居处应该克服不满,克服四件忧虑之事:、“我将吃什么?我将在哪儿吃?昨晚睡得实在不舒服,今晚在哪儿睡?出家游荡的修行者应该克服这些忧虑。、“他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食物和衣服,应该懂得在这世上要知足,对这些东西要保持警觉,在村中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即使受到怠慢,也不说粗话。、“他应该目不斜视,足不踌躇,修习禅定,高度清醒;他应该达到超然,凝思静虑,斩断疑惑和恶行。、“他应该成为有思想的人,即使受到责难,也高高兴兴;他应该在修行的同伴中,铲除精神障碍;他说话应该合适,不要过分,也不要计较别人怎么说。、“他应该有思想,学会排除这世上的五尘①,克服对色、声、味、香、触的贪恋。、“比丘应该有思想,排除对这五尘的渴求,获得精神解脱,然后他将适时地思考正法,一心一意,驱除黑暗。”①五尘(Pa?caraja)指由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境界,即:色、声、香、味、触。第五品彼岸道品第一章引子、一位精通颂诗的婆罗门,渴望一无所有,从憍萨罗一座美丽的城市来到南方。、在邻近阿罗迦①的阿萨迦②地区,他住在瞿达婆利③河岸,靠捡拾和果子为生。、河岸附近有个大村庄,他把从那里获得的收入,举行了一次大祭。、祭祀完毕,他回到净修林,回到那里时,来了另一位婆罗门。、他双脚红肿,唇焦口燥,牙齿污秽,满头尘土,走近巴婆利,乞求五百钱。、巴婆利看到他,请他坐下,向他问好,然后说道:、“凡我有的布施之物,我都己经赐予他人,原谅我,婆罗门!我没有五百钱。”、“我向你乞求,如果你不给的话,那么在第七天,你的头将裂成七瓣。”①巴利文:Alaka。②巴利文:Asslaka。③巴利文:Godhavarī。、这骗子发出这样一个可怕的咒语,巴婆利听后,忧心忡忡。、他不思饮食,日益消瘦,忧愁之箭扎在心中,在这种心境下,他无法乐在禅定。、看到巴婆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仁慈的神灵走近他,说道:、“他不知道头是什么,只是个骗子,想要钱财;他不懂什么是头和头裂。”、“尊敬的神灵,如果你知道,那么,我向你求教,请告诉我什么是头和头裂。”、“我也不知道。我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有胜利者明了什么是头和头裂。”、“那么,在这大地之内,谁知道什么是头和头裂?请告诉我,神灵啊!”、“这位世界的导师从迦毗罗卫城出家。他是乌迦格王的后代,释迦族的儿子,光彩熠熠。、“婆罗门啊!他是正等觉,精通万物,获得一切知识的力量,洞悉万物,灭寂万物,灭寂生存因素,达到解脱。、“他是佛陀,世尊,明眼者,在这世上教诲正法,你去询问他,他会为你解答。”、“听到‘正等觉’这个称号,巴婆利精神振奋,他的忧愁减少,喜悦增长。、巴婆利兴高彩烈,激动地询问神灵:“这位世界庇护者住在哪一国?哪个城?哪个村?我们能去那里向这位正等觉、人中魁首致敬吗?”、“这位胜利者、大智者、广智者住在憍萨罗国京城舍卫城;这位释迦族的儿子、人中之牛,没有重负,没有烦恼,通晓什么是头裂。”、于是,巴婆利召集精通颂诗的婆罗门弟子,说道:“来吧,青年人,我要告诉你们一些话,请听我说。、“一位在这世上难以相遇的人,今天出现了。他以正等觉闻名于世,快去舍卫城,请教这位人中魁首。”、“我们看到他时,怎么知道他是佛陀呢?婆罗门啊!我们不知道,请告诉我们怎样能认出他。”0、“在颂诗中,逐一讲述了三十二大人相。1、“那些身上具有大人相的人,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而没有第三种。2、“如果他过在家人生活,他将征服这个大地;不依靠权杖,不依靠武器,而是依靠正法进行统治。3、“如果他离家过出家人生活,他便成为驱除蔽障的正等觉,无与伦比的阿罗汉。4、“你们心里默默问他我的出身、族姓、特征、颂诗、学生以及什么是头和头裂。5、“如果他是目无蔽障的佛陀,你们心里默问,他也会开口回答。”6、十六位婆罗门弟子听了巴婆利的话。他们是阿耆多①、①巴利文:Ajita。提舍弥勒①、布那迦②、弥德古③、7、陀多迦④、乌波湿婆⑤、南德⑥、海摩迦⑦、两位都提耶⑧和迦波⑨、阇多迦尼⑩智者、8、跋陀罗弗达?、乌德耶?、波婆罗?婆罗门、摩伽罗阇?智者和宾吉耶?大仙。9、他们都是乐于禅定的修禅者,散发着前生功德的芳香,在世上享有盛名,每人都有一批学生。0、他们向巴婆利致敬,施右巡礼;他们头束发髻,身穿兽皮,朝北方出发。1、他们先到阿罗迦的波提达那?,然后经过摩希萨帝?、优禅尼?、瞿那陀?、①巴利文:Tissametteyya。②巴利文:Pu??aka。③巴利文:Mettagū。④巴利文:Dhotaka。⑤巴利文:Upasiva。⑥巴利文:Nanda。⑦巴利文:Hemaka。⑧巴利文:Todeyya。⑨巴利文:Kappa。⑩巴利文:Jatuk??ī。?巴利文:Bhadrāvudha。?巴利文:Udaya。?巴利文:Posāla。?巴利文:Mogharāja。?巴利文:Pingiya。?巴利文:Pati??hāna。?巴利文:Māhissatī。?巴利文:Ujjenī。?巴利文:Gonaddhā。吠地萨①、婆那萨诃耶②,2、又经过侨赏弥③、娑盖多④、城中之冠舍卫城、塞多维耶⑤、迦毗罗卫⑥、鸠希那罗⑦城,3、又经过巴婆?、薄迦城?、吠舍离?、摩揭陀城,到达美丽可爱的石寺?。4、犹如口渴者盼望凉水,商人盼望营利,炎热者盼望树荫,他们快步登山。5、这时,世尊正在僧团中向众比丘说法,犹如林中的狮子发出吼声。6、阿耆多看到这位正等觉像没有光线的太阳?,像十五的圆月。7、他看到他身上具备所有大人相,便高兴地站在一旁,心里默问道:8、“请说说这位婆罗门的出身、族姓、特征,请说说他对颂诗的精通程度;他教多少学生?”9、“他有一百二十岁,族姓巴婆利,身上有三①巴利文:Vedisā。②巴利文:Vanasavhaya。③巴利文:Kosambī。④巴利文:Sāketa。⑤巴利文:Setavya。⑥巴利文:Kapilavatthu。⑦巴利文:Kusināra。?巴利文:Pāvā。?巴利文:Bhoga。?巴利文:Vesālī。?巴利文:Pāsā?akacetiya。?意思是和煦的太阳。个特征,精通三吠陀。0、“他精通看相、历史传说、语法和礼仪,教五百学生;他精通自己的教义。”1、“请详细说说巴婆利的身体特征。人中之魁首啊!不要使我们存有怀疑,铲除贪欲的人啊!”2、“他们知道,他的舌头能覆盖面孔,眉间有白毛,阴藏隐秘,青年人啊!”3、没有听到他问任何问题,却听到他回答问题,所有的人兴奋激动,双手合十,思忖道:4、“无论是谁,天神、梵天、因陀罗或苏阇波提①,在心里默默提问,他就会回答谁的问题。”5、“巴婆利询问什么是头和头裂,世尊啊!请你解释这个问题。请驱除我们的疑惑,仙人啊!”6、“你们要知道,头是无知,能使头裂的是知识以及信仰、思想、禅定、决心和精进努力。7、于是,这位青年万分高兴。他控制住自己,偏覆左肩,行触足礼:“可尊敬的人啊!巴婆利婆罗门及其众弟子们满心欢喜,向你行触足礼,明眼者啊!”9、“愿巴婆利婆罗门及其众弟子幸福,愿你也幸福!祝你长寿,青年人啊!0、“巴婆利、你和所有的人,都有一次提问的机会,想问什么就问什么。”1、得到正等觉的允诺,阿耆多坐在那里,双①苏阇波提(Sujampati)是因陀罗的名字。手合十,向如来问了第一个问题。第二章阿耆多问2、可尊敬的阿耆多问道:“世界被什么遮蔽?它为何不发光?你称什么为污垢?什么是它的大恐怖?”3、世尊说道:“阿耆多啊!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我称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4、可尊敬的阿耆多问道:“欲流横溢,怎样堵住?请告诉我抑制欲流,凭什么阻挡欲流?”5、世尊说道:“阿耆多啊!思想堵住世上的欲流;我告诉你抑制欲流,凭智慧阻挡欲流。”6、可尊敬的阿耆多说道:“智慧和思想,世尊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怎样灭除名色?”7、“阿耆多啊!我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怎样彻底灭除名色?只要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8、“我问你,世上那些考察万物的人,那些学生,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你是智者,请告诉我,可尊敬的人啊!”9、“比丘不应该贪恋爱欲,应该心境平静,精通万物,富有思想,四处游荡。”第三章提舍弥勒问0、可尊敬的提舍弥勒说道:“在这世上,谁是知足者?谁没有躁动?谁懂得两极,理解中间而不执着?①你称谁为伟人?谁在这世上克服了贪欲?”1、世尊说道:“弥勒啊!弃绝爱欲,摆脱贪欲,始终富有思想,宁静安乐,这样的比丘没有躁动。2、“他懂得两极,理解中间而不执着;我称他为伟人;他克服了世上贪欲。”第四章布那迦问3、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你没有欲望,知根悉底,我来求教问题。根据什么,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4、世尊说道:“布那迦啊!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们执着老年,盼望与世长存,所以举行祭祀。”5、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世尊啊!他们积极行走在祭祀之路上,能超越生和老吗?可尊敬的人啊!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①两极指生死,中间指现世。6、世尊说道:“布那迦啊!他们盼望,他们赞美,他们渴求,他们祭祀;他们由于有所获得而渴望爱欲,热衷祭祀,贪恋生存,我说他们不能超越生和老。”7、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如果他们热衷祭祀,不能通过祭祀超越生和老,那么,可尊敬的人啊!在这神界和人界,谁能超越生和老?可尊敬的人啊!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8、世尊说道:“布那迦啊!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第五章弥德古问9、可尊敬的弥德古说道:“我认为你知识渊博,心灵完美。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世上各色各样的痛苦产生于何处?”0、世尊说道:“弥德古啊!你问我关于痛苦的产生,我将按照我的理解回答你,世上各色各样的痛苦产生于生存因素。1、“无知的蠢人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明了痛苦产生的原因,不会执着生存因素。”2、“你对我们有问必答,我要问你另一个问题。请告诉我:智者如何越过生、老、忧愁和悲伤的水流?请你解答,牟尼啊!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3、世尊说道:“弥德古啊!我将向你解释这个前所未闻的法门,知道了这个法门,就会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4、“大仙啊!我乐于听取这个无上法门,知道了这个法门,就会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5、世尊说道:“弥德古啊!不要喜欢和执着你所知道的上下左右和中间的任何东西,不要结识存在。6、“这样生活的比丘富有思想,勤奋努力,四处游荡,抛弃自私,抛弃生、老、忧愁和悲伤,就会在这世上成为智者,脱离痛苦。”7、“大仙的话对摒弃生存因素作了透彻说明,乔达摩啊,我听了喜欢。世尊确实摆脱了痛苦,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8、“牟尼啊!经常受你教诲的人,肯定会脱离痛苦。因此,我来向你致敬,高尚的人啊!但愿世尊不断赐我教诲。”9、“知识渊博,无所执着;不沉溺爱欲,这样的婆罗门确实能越过水流,达到彼岸,没有障碍,没有疑惑。0、“他是世上的智者,知识渊博,摆脱对各种生存的执着,没有贪爱,没有烦恼,没有欲望,我说这样的人越过生与老。”第六章陀多迦问1、可尊敬的陀多迦说道:“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我渴望你的言词,大仙啊,听了你的言词,就能自己学会涅磐。”2、世尊说道:“陀多迦啊!你努力吧。世上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从这里听了我的言词,就能自己学会涅磐。”3、“在这神界和人界,我看到婆罗门无所执着地生活。洞察一切的人啊!我向你致敬。释迦啊!请把我从疑惑中解脱出来。4、“我无法去解脱这世上任何有疑惑的人,陀多迦啊!如果你学会这个无上法门,就能越过水流。”5、“你怜悯我,教给我吧,梵天啊!我懂得了这个寂静法门,就能像空气一样无所阻碍,在这世上平静地、无拘无束地游荡。”6、世尊说道:“陀多迦啊!我将向你解释这种前所未闻的寂静,懂得了这种寂静,就能平静地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7、“我喜欢这种无上的寂静,懂得了这种寂静,就能平静地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8、世尊说道:“陀多迦啊!理解你所知道的上下左右和中间的任何东西都是世上的束缚,不要贪恋各种生存。”第七章乌波湿婆问9、可尊敬的乌波湿婆说道:“释迦啊!我独自一人,没有依靠,不能越过这大水流。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告诉我依靠什么越过水流。”0、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不渴望任何东西,富有思想,依靠一无所有越过水流;抛弃爱欲,摆脱疑惑,日夜追求灭寂贪爱。”1、可尊敬的乌波湿婆说道:“摆脱对一切爱欲的贪恋,抛弃任何东西,依靠一无所有,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这样的人将停留在那里,不再前进①了吗?”2、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摆脱对一切爱欲的贪恋,抛弃任何东西,依靠一无所有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这样的人将停留在那里,不再前进。”3、“如果他停留在那里许多年,不再前进,洞察一切的人啊!如果他在那里达到平静,获得解脱,这种人的识是否还存在?”4、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已经消失,无以命名,牟尼摆脱了名和身,已经消失,无以命名。”5、“他是消失了,还是不存在,还是永远健康地存在?请向我解释,牟尼啊!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6、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这样的人消失后,形量不存在,人们谈论他的依据不存在;当一切现象消失时,一切谈论方式②也消失。”第八章南德问①指不再轮回。②谈论方式(Vādapatha)指确定事物的标志和特征。7、可尊敬的南德说道:“人们说世上有牟尼,你对此如何看?他们称有知识的人,还是称遵行某种生活方式的人为牟尼?”8、“世上智者不依据观点、学问和知识称某人为牟尼;无设防,无烦恼,无欲望,我称这样的人为牟尼。”9、可尊敬的南德说道:“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世尊啊!在世上这样生活的人能越过生和老吗?我问你,可尊敬的人啊!请告诉我,世尊啊!”0、世尊说道:“南德啊!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我说在世上这样生活的人是不能越过生和老。”1、可尊敬的南德说道:“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牟尼啊!如果你说他们不能越过水流,那么,在这神界和人界,谁能越过生和老呢?我问你,可尊敬的人啊!请告诉我,世尊啊!”2、世尊说道:“南德啊!我不是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都受生和老包围。在这世上,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抛弃其他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贪恼,我说这样的人能越过水流。”3、“大仙的话对抛弃生存因素作了透彻说明,我听了喜欢。乔达摩啊!在这世上,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抛弃其他各种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烦恼,我说这样的人能越过水流。”第九章海摩迦问4、可尊敬的海摩迦说道:“过去有些人向我解释乔达摩之前的教义,说是‘从前如此,现在也将如此。’所有这些传统说法全然增加我的疑惑。5、“我不喜欢这些说法,请告诉我铲除贪爱的法门。牟尼啊!懂了这个法门,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逾越过世上的执着。”6、“摒弃对世上所见、所闻、所想、诸识和可爱的诸色的贪恋,海摩迦啊!这便是不灭的涅磐境界。7、“懂得了这个法门,他们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在这世上永远安乐平静,越过世上的执着。”第十章都提耶问8、可尊敬的都提耶说道:“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了疑惑,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解脱?”9、世尊说道:“都提耶啊!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了疑惑,这样的人没有别样的解脱。”0、“他是没有欲望,还是有渴望?他是具有智慧,还是正在获得智慧?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向我解释。释迦啊!让我知道什么是牟尼。”1、“他没有欲望,没有渴望;他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在获得智慧。你要知道,都提耶啊!他不执着爱欲和存在,一无所有,这样的人是牟尼。”第十一章迦波问2、可尊敬的迦波说道:“请你为受老和死控制的人们指出屹立在水流中和无比恐怖的洪水中的岛屿,可尊敬的人啊!请你告诉我这个岛屿,以便我不再受苦。”3、世尊说道:“迦波啊!我为受老和死控制的人们指出屹立在水流中和无比恐怖的洪水中的岛屿,迦波啊!4、“一无所有,一无所取,这个岛屿独一无二,我称它为涅磐,灭寂老和死。5、“懂得了这一点,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在这世上安乐平静,不陷入摩罗的控制,不成为摩罗的同伴。”第十二章阇多迦尼问6、可尊敬的阇多迦尼说道:“听说你是一位不贪恋爱欲、越过水流的英雄,我来向你这位清净者求教。请告诉我平静的境界,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如实告诉我,世尊啊!7、“世尊克服了爱欲,四处游荡,犹如太阳用光芒照亮大地。大智者啊!请把这个法门教给我这个智慧浅薄的人,让我知道怎样在这世抛弃生和老。”8、世尊说道:“阇多迦尼啊!摒弃对爱欲的贪恋,以弃世为安乐,既无所取,也无所弃。9、“消灭过去之事,排除将来之事,也不执着现在之事,便能平静地生活。1、“彻底摒弃对名色的贪恋,婆罗门啊!没有任何导致陷入摩罗控制的烦恼。”第十三章拔陀罗弗达问1、可尊敬的跋陀罗弗达说道:“你抛弃家庭,斩断贪爱,摆脱欲望,摒弃快乐,越过水流,获得解脱,脱离劫波,具有妙智,我向你求教。听了你这位圣人的教诲后,人们将离开这里。1、“人们从各国汇集这里,渴望听取你的言词,英雄啊!请你告诉他们,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1、世尊说道:“跋陀罗弗达啊!彻底摆脱上下,左右和中间的摄取欲望,因为谁在世上摄取,谁就会受到摩罗跟踪。1“因此,懂得了这一点,有思想的比丘认为人执着摄取就是执着死亡领域,就不会在一切世上摄取任何东西。”第十四章乌德耶问1、可尊敬的乌德耶说道:“你涤除尘垢,坐而修禅,完成责任,没有烦恼,精通万物,我带着问题而来,请告诉我怎样凭智慧获得解脱和铲除无知。”1、世尊说道:“乌德耶啊!抛弃对爱欲的渴求和失望,克服懒惰,戒绝恶行。1、“思想超然,达到纯洁,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诉你,这就是凭借智慧获得解脱和铲除无知。”1、“什么是世界的束缚?怎样考察它?抛弃什么,才是人们所说的涅磐?”1、“欢喜是世界的束缚;通过思维考察它,抛弃贪爱便是人们所说的涅磐。”1、“富有思想,四处游荡,这样的人怎样灭寂诸识?我们前来问您?聆听您的教诲。”1、“富有思想,四处游荡,这样的人不喜欢内在和外在的诸受,这样,就能灭寂诸识。”第十五章波娑罗问2、可尊敬的波娑罗说道:“你显示过去,没有欲望,铲除疑惑,精通万物,我带着问题来问你。3、“己知过去色,抛弃一切身,视内在和外在为一无所有,我询问你有关这种人的知识,释迦啊,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人?”4、世尊说道:“波娑罗啊!如来知道诸识的一切状况,知道这种人立足解脱,以解脱为终极目的。5、“知道欢喜的束缚因一无所有而消失,理解一切,洞察一切,这就是有关完美的婆罗门的知识。”第十六章摩伽罗阇问6、可尊敬的摩伽罗阇说道:“我己经两次问过释迦这个问题,但这位明眼者没有解答。我听说只要问第三次,圣仙吧便会解答。1、“有这世和彼世,有梵界和神界,我不知道著名的乔达摩的观点。1、“我带着问题来问洞悉至善的人:一个人怎样看待世界,死神才不会找到他?”1、“视世界为空无,摩伽罗阇啊!永远富有思想,摒弃自我的观点,这样就能越过死神;死神找不到这样看待世界的人。”第十七章宾吉耶问1、可尊敬的宾吉耶说道:“我年迈体衰,形容憔悴,耳聋眼花,不要让我糊里糊涂死去,请告诉我这个法门,我知道后,能在这世摆脱生和老。”1、世尊说道:“宾吉耶啊!看到世人懒惰懈怠,受害于诸色,受苦于诸色,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诸色,不再再生。”1、“四面、四角和上下,共有十方,在这十方世界中,你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想,无所不知。请告诉我这个法门,我知道后,能在这世摆脱生和老。”1、“看到世人受贪爱摆布,受衰老折磨,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贪爱,不再再生。”第十八章彼岸道经世尊住在摩揭陀石寺,十六个婆罗门弟子轮流提出问题,他一一作了解答。如果懂得每个问题的要义,懂得正法,遵循正法,他就能到达老和死的彼岸。这些正法导向彼岸,因此,这个法门被称作“彼岸道”。1、阿耆多、提舍弥勒、布那迦、弥德古、陀多迦、乌波湿婆、南德、海摩迦。5、两位都提耶迦波、阇多迦尼智者、跋陀罗弗达、乌德耶、波娑罗婆罗门、摩伽罗阇和宾吉耶大仙。1、他们来到品行完美的仙人佛陀那里,来到无上佛陀那里,询问精妙的问题。1、佛陀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如实的解答;牟尼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这些婆罗门满意。8、他们对明眼者、太阳的亲属佛陀感到满意,在这位智慧优秀的人身旁过梵行生活。1、他们按照佛陀对每个问题的教诲生活,从此岸走向彼岸。0、遵行这条无上之路,便能从此岸走向彼岸;这是导向彼岸的道路,因此,称为“彼岸道”。1、可尊敬的宾吉耶说道:“我将赞颂彼岸道;这位无垢者、广智者、清净者、无欲者、庇护者,洞察什么,教诲什么,有什么必要说谎?2、他摒弃污垢和痴迷,摆脱骄傲和虚妄,嗨!我将称颂他的美妙言词。3、“梵天啊!我侍奉这位被称作‘真理’的佛陀,他驱除黑暗,洞察一切,理解世界,越过一切存在,没有烦恼,摆脱一切痛苦。1、“犹如鸟儿离开灌木丛,定居在果实累累的树林,我也离开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像天鹅到达大湖。5、“过去有些人向我解释乔达摩之前的教义,说是‘从前如此,现在也将如此。’所有这些传统说法全然增加我的疑惑。1、“唯独他驱除黑暗,出身高贵,光彩熠熠,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7、“他教给我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1、“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宾吉耶啊!你离开他片刻吗?9、“他教给你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0、“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婆罗门啊!我片刻也不离开他。1、“他教给我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2、“我日日夜夜勤奋努力,用我的心,如同用我的眼看着他,在崇敬中度过夜晚,因此,我认为我没有离开他。3、“我的信仰、喜悦、思想和意念都离不开乔达摩的教诲;这位大智者走到哪里,我便在哪里向他致敬。4、“一旦我年迈体衰,我的身体到不了他那里,我的思想也永远努力到他那里,婆罗门啊!因这我的心与他相连。5、“我陷入泥潭,战栗发抖,从这个岛爬上那个岛,然后见到这位越过水流、没有烦恼的正等觉。”6、“正如婆迦利①、跋陀罗弗达、阿罗维乔达摩②摆脱信仰,你也摆脱信仰吧!宾吉耶啊!你将走向死亡领域的彼岸。”1、“听了牟尼的言词,我非常高兴;正等觉揭开遮蔽,排除障碍,充满智慧。1、“他理解一切天神,知道一切事物;他是导师,解答有疑惑的人提出的问题。1、“我肯定会达到那个不可战胜、不可动摇、①巴利文:Vakkali。②巴利文:ālavi-Gotama。无与伦比的境界。在那里,我将没有疑惑,你要记住,我是个思想坚定的。”《经集》主要词汇译名表akāla非时aki?cana一无所有、无所执著akku??ha贬责akkha赌博agāra在家人agiha出家游荡者、无家的aggika拜火者aggihutta火祭、侍奉祭火aghavin痛苦的achambhin无畏惧的ajeyya不可战胜的ajjhattacintin思想深邃的ajjhattasanti内在的宁静ajjhenakujja虚伪a?jali双手合十a??a知识A?a?a阿吒吒地狱A??a折磨,伤心a??ha-puggala八补特伽罗atikkanta克服,逾越atiga摆脱atitula无与伦比的atimāna骄傲,狂妄,傲慢ativatta摆脱atta自我;得到的,所接受的,采纳的。attagarahin自责的attada??a暴虐的attamana愉快的,兴高采烈的attha事义atthakāmin仁慈的athika渴求adāna吝啬adu??ha无辜的anagāriya出家人anaga?a无罪者anattha无益之事ananuvajja无可指责的anapekkhin不渴求的anabhijjhita无欲望的anariya低贱者anavajja清白的,正确的,不受谴责的anavassuta不怀欲望的anassāvin不贪恋的anasana饥饿Anathapi??ika给孤独园anādara无礼的anāvila纯洁,平静,没有烦恼anāsakatta斋戒,禁食anigha没有烦恼ani??hurin不鲁莽anukampin怜悯的anugiddha贪欲anuggaha不执着,不采纳anujivita生活anu??āta公认的anuttara无上的,最高的anuddhata不骄傲anupāda无所取anumodamana智者anupādāna无所执着,无所贪求anuyutta沉溺anuvidita觉察者anūsaya偏执,烦恼anūpalitta不沾污anokasāri出家人aneja摒弃欲望,无欲望,无欲者anelamuga聪明anomapa??a智慧高超anottāpin胆大妄为antarāya不祥之兆,灾难,危险andhakāra黑暗anna食物apāya地狱apāra此岸apāhata驳斥apihālu不贪婪apekha爱怜appagabbha谦虚,不鲁莽,不骄傲appa?igha毫无怨忿appamatta精进努力的,勤奋的appamāda精进,勤勉Ababa阿婆婆地狱Abbuda水泡地狱abhūtavādin说谎者abhikamkhamāna渴望abhikkanta奇妙的abhigīta吟诵abhichanna遮蔽abhinibbutatta心境平静abhiratta喜欢abhilepana污垢abhisajjana谩骂amata永恒的,不朽的amama不自私的amogha落空,徒然ayogu?铁球ayosamku铁棒ara??a森林arati;Arati厌恶;烦恼(摩罗的第二支军队)Arati厌弃(摩罗的第二个女儿)arahant阿罗汉ariya圣人ariyasacca圣谛alasa懈怠的,懒惰的alika谎言,虚妄之语avajāta卑贱者avajja谴责,错误avajjha不可侵犯的avada??u小气的avadāniya吝啬的avikatthin不吹嘘的avijja无知avihimsa仁慈asatta无所执着的,不染的asanta恶人asapatta不抱敌意的asampadu??ha高尚的asāra毫无价值asāratta不溺爱Asipattavana刀叶林地狱asura阿修罗Asska阿萨迦(地名)assamedha马祭assāda快乐Ahaha阿诃诃地狱ahita不幸者A?aka阿罗迦(地名)ākkhara文字学ājava摄取ājīvika正命外道ātanka疾病ātappa努力ādana执着,摄取ādim原因ādiccabandhu太阳亲属(佛陀称号)ādinava危险ānīsamsa利益ābhiru怯懦(摩罗第六支军队)āmacca同事āmagandha荤腥āya收入āyatana感觉对象āyāga供奉对象āyus生命āraddhaviriya竭力,精进努力ārambha发起āramma?a感觉对象ālaya欲望āvasatha房子、居室āvāha娶媳妇āsa欲望,贪求āsava烦恼āhāra食物icchā愿望,渴望i?jita躁动,冲动i?a借债itihāsa历史,传说学iddhi神力Inda因陀罗indakhila因陀罗柱iriyanā行为,行为方式isisattama无上仙人issā猜忌ujjugata正直u??a-bhamukantara眉间白毫u??ati骄傲utupasevana顺应节气utrasta恐惧,担惊受怕udagga精神振奋的,高兴的uddhana灶unha热upakkama办法upakkilesa污点upa??hāna侍奉upadhi生存因素,执着,获取upānahin怀有敌意的upanissita依赖upapatti再生Uppalaka优钵罗地狱upasama平静upasampada具足戒upātipanna沉溺upadāna执着,贪求,摄取upāyāsa烦恼upāsaka优婆塞,居士upekhā无忧无乐,超然upostha斋戒日uppāda凶兆uyyuta作恶的usuyyā妒忌ussada骄傲,傲慢ūmi波涛ekaja一次生者ekodi专心致志,一心一意e?aka羊羔okamjaha抛弃家庭okkhitta-cakkhu目不斜视ogha水流otāra机会ora此岸oraka平庸之辈kakkassa粗鲁的kaccha腋下ka??ha木头Ka?ha黑家伙(摩罗的称号)Ka??asota耳孔Kata??uta感恩的katthita自吹自擂的katha?katha疑虑kadariya贪婪,吝啬kapa?a不幸者Kapilavatthu迦毗罗卫城kappa劫波kamkha疑惑,惶惑,怀疑kamma业karu?a怜悯kalaha争论,争吵kalyāna善行,品行高尚kasāva堕落kasira烦恼kassaka农民kākola乌鸦kāma爱欲,欲乐,淫欲,感官快乐kāmakāma贪恋爱欲,感官欲望kāmagu?a感官享乐kāmasa??ā欲念kāya身kāsāyavattha黄色袈裟kiccha悲惨的,可怜的ki?cikkha小利,小财,不值钱的kitti声誉kibbisakāri作恶kilesa污染kisa消瘦羸弱kī?蛆kukkuca恶行,恶习ku?hārī斧Kumuda白莲地狱kulala兀鹰kusala精通,通达者,能人,智者kuhana虚伪ke?ubhāna礼仪学kevalin完美的,达到圆满的ko?i俱胝kodha忿怒,怒气kopa忿怒,生气kovida智者kovilāra俱毗陀罗树kosa宝藏Kosala憍萨罗国kosohita-vatthaguyha阴藏隐秘khaya灭寂,摒弃,毁灭khara粗鲁kharājina穿粗皮衣khattiya刹帝利khantī忍耐,承受khi??a娱乐,游戏khitta抛撒khī?a铲除,灭寂khīla思想障碍,阻碍,柱子khuda饥饿khudda卑贱,小Khuppipāsa饥渴(摩罗的第三支军队)khura剃刀khetta领域,福地khettajina战胜领域者khema平静,宁静ga?acariya教派导师ga?in有信徒的gantha束缚gandha香,香膏gabbhakara?a怀孕术gamana去gambhirapa??a智慧深邃者garahita谴责ga?a钓钩gaha??ha在家人gahapatiratana司库宝gāthā偈颂gā?a村庄gārava恭敬giddha贪婪的,贪恋的,贪求的gutta-indariya调伏感官gocara乞食,吃食地Gotama乔达摩(佛陀称号)gotta族姓,家族Godhāvarī瞿达婆利河gharāvāsa在家生活的Cakkavattin转轮王Cakkhumant明眼者Catuvīsatakkhara二十四音节Ca??āla旃陀罗Cara?a善行,德行cāga慷慨citta思想,心cittasibbana华盖cīra长久cīvara袈裟cuta失败的cuti消亡cetas心,思想cetovimutti思想的解脱codita挑动,刺激cha六cha-abhi?hāna六大罪chadda障碍,遮蔽chadana伪装chanda渴望,欲念,渴求chandasa韵律china斩断的chedana宰割jacca出生的ja?ā束发ja?ila苦行者janapada城市jappā噜嗦jappa欲望Jambusa??a赡部果园jarā衰老jalla身上涂灰jāgariyā清醒jataveda火jāti生,种姓jāla罗网jigucchita厌恶的jutimat有光辉的Jetavana逝多林jhāna禅jhāyin修禅者?ā?a智慧,知识nata闻名的?āti亲戚?hitata思想坚定的takka疑惑,思辨ta??ula大米ta?hā贪爱,贪欲,贪恋Ta?hā贪欲(摩罗的第四支军队)Ta?hā贪爱(摩罗的第一个女儿)Tathāgata如来(佛陀的称号)tapas苦行tama黑暗tamdi懒惰tikiccha医术tittha外道,异教titthakara教派创建者ti??a越过tipad三音步tiriya平面,左右,地平处tividha-ya??asampada三重祭祀tuccha虚妄的tumhībhāva沉默Tusi兜率天tūla棉花telapajjota油灯tevijja三吠陀thambha固执,愚执thīna懒惰,迟钝Thīnamiddha昏沉(摩罗第五支军队)theyya贼,偷盗dakkhina布施da??a棍棒damappatta自制damasa忍耐daratha恐惧dassana真谛,洞察力dahara年轻的,娇嫩的dānapati施主dāruna鲁莽的dija两次生者di??hi观点,见解di??hivisūka所见所闻di??hisūka论争ditthisuta人中魁首,人中之最dibba神圣的diva白天dukkha痛苦dukkhanirodha痛苦的灭寂dukkhanirodhagāminī灭寂痛苦的道路dukkhasamudaya痛苦的产生dugga艰难的duggati地狱du??ha卑下的dubbhāsita恶语durāsada难以接近的durabhisambhava难以成功的dussa?gaha难以相处devatā神灵desita教诲domana烦恼dosa忿怒,仇恨,过失deyyadhamma布施之物dhamma正法,法门,法,事物,万物dhammacakka法轮dhammacariya恪守正法dhammarāja法王dhammassāmi法主dhiti坚定dhīra睿智,坚定,智者dhuravat有耐心的dhona纯洁者nakkhatta星宿,星相naggiya裸体的natthikadi??hi虚无学nanthi套索nandana快乐Namuci那摩支(摩罗的别称)namo敬礼nala?ama??ala前额nahātaka纯洁者nahuta那由陀(数量单位)nāga大象,无罪者,高尚者nātha庇护者nāmarupa名色nāva船nāsikasota鼻孔nikati欺骗niketa家,居室nikkārupa冷酷nikkamin摒弃爱欲的nikkujjita摔倒的nikkuha不欺骗的niga??ha裸形外道nigama城镇nigghātana铲除nighāti失败nicca永恒的nijjhapaya专心致志ni??ha目标nidāna原因,根源niddara摆脱恐惧niddā嗜睡,昏睡nindā谩骂,贬损nipaka聪明的,睿智的nipu?a精妙的nippipāsa不渴求nibbāna涅槃nibbuti寂静之乐,解脱,平静nimmakkha不虚伪的niyata自制的Nirabbuda水泡裂地狱niraya地狱nirāsa无欲的,无贪求的,不渴求的nirāsaya摒弃欲望的,无所企求的nirūpadhi没有执着的,排除生存因素的nirodha灭寂nillolupa不贪婪nivāta谦恭,谦逊nivissavadī信奉教条者nivuta遮蔽,包围nivuttakesa剃去头发的nivesana居处,执着,信奉nisamkhiti业果nisamsa希望,期望nissaya依赖nissita执着的,依靠的,信奉的nissinna坐nihīna渺小的nīcakula出身低贱的nīcamana谦恭nīvarana障碍Nera?jara尼连禅河nhātaka洁净者pakappita臆想的,人为的pakkhandin鲁莽唐突的pagabbha胆大妄为的paccaya供养pajja路pa?canivara?a五盖pa?caraja五尘pa??ā智慧pa??āvimutti智慧的解脱Pa?igijjha秃鹫Pa?igha忌恨,仇恨Pa?icchada隐瞒Pa?icchanna隐蔽的Pa?ibaddha受缚的Pa?ibhānavant聪明睿智的Pa?ivāta逆风Pa?isallāna隐居Pa?idhi渴求Pa??ita智者paticcasamuppāda因缘,缘起说patinandita令人高兴的patissata富有思想的patta钵pattin得到的patthita渴求的padaka吠陀读法Paduma莲花地狱padosa卑劣的padhāna精进努力panūdita驱除papa?ca迷津papa?casa?kha虚妄的名称,虚幻的标志pabbajja出家pabbajita出家人pabhedāna语音学pamatta懈怠的pamattabandhu懒惰的亲友(摩罗的别称)pamāda懈怠,懒惰pamutta摆脱的pamu?ha沉醉pamucana解脱pamodita高兴的paradhammika外道paramattha至善parābhava毁灭parikkhina灭寂pariggaha财物parittapa??a智慧浅薄的,缺少智慧的parittasa悲伤parideva悲叹,悲伤,忧虑parinayakaratana将领宝paripunnamānin自满的paribbājaka游方僧paribhāvita陶冶parilāha痛苦parivesena分发食物parisā集会parissaya危险,恐怖,险阻pareta控制的palāpa嚼舌多嘴pavattār导师pavāda争论pavitakka思辨paviveka隐居pasannacitta虔诚,心境平静pasa?sā赞扬,赞美pasu牲畜pasuta迷恋的,执着的pahūtajivha广长舌头pahitatta精进努力的pahīna摆脱的pahūtapa??a大智者,充满智慧的pāgabbhiya骄横pā?abhūta有生命者pā?upeta终生pātimokkha波罗提木叉(解脱戒),戒律pāpa罪过pāpiccha邪念pāpimant摩罗的别称pāpasila品行恶劣的pāmujja快乐pāra彼岸pāragū精通Pārichatta波利质多树Pāsa?aka-cetiya石寺pāsāda善意pa??a饭团pitara祖先pitāmahayuga血统pitta胆汁pipāsā渴piya可爱的,亲近的,所爱的pi?aka脓疱pīti快乐,喜悦pu??a功德pu??apekkha渴望功德的Pu??arika芬陀利地狱puthujja渊源不同的puthujjana普通人,世俗人puthuvacana嚼舌的punabbhava再生purakkhata尊敬的,推崇的pūjā尊敬pekhā渴望pema友情pesala仁慈的,品行端正的pesu?a诽谤,毁谤pessika仆人pharusa粗暴phassa触bandhana束缚,桎梏,捆bahiddhā外部的bahusacca学问渊博的bahussata学问渊博的bālāna愚者Buddha佛陀Buddhase??ha无上佛陀brahmacariya梵行brahmaloka梵界brāhma?a婆罗门bhaku?i傲慢Bhagavant世尊(佛陀称号)bhatta吃饭bhaya危险,恐怖,疑惧bhava生存bhavābhava各种存在bhavūpapatti再生bhāvitatta自我完美的,思想成熟的bhikkhu比丘bhūta众生bhunaha杀生者bhurimedhasa广智者,智慧广博者bherava恐怖,惊恐bhoga财富bhojana食物,器皿bhojarāja诸侯Makkha-thambha虚伪自私(摩罗第八支军队)mamku生气,忿忿不平maggajina胜道maggajīva命道maggadusin污道maggadesaka示道ma?gala吉祥ma?gala-samuhata吉兆Maccu死神macchamamsa鱼肉maccharī妒忌的,自私的,贪婪的majjapa饮酒majjha中等的matta??u节食mada迷醉,迷妄maddava温和manas思想manta颂诗manda蠢人mamāyika自私的,私心的,自己所属的mala污垢mara?a死mahāpurisalakkha?a大人相mahāpphala大功果mahābbhaya大恐怖mahālābha营利mahāsāla富裕māna傲气,骄傲,趾高气扬mānava青年māyā虚妄,欺诳Māra摩罗,摩mārābhibhu降服摩罗者micchaladdha不正当的获得mitahāra节食middha糊涂missita沾污mukhadugga口出恶言者muga哑巴mucchā愚痴mutimat经验丰富的,有思想的muditā忻悦mudu和蔼的muddha头muni牟尼,圣人mundaka削发者musāvāda谎言mū?ha迷路的mettā仁慈methuna淫欲,交媾medhaga争论,争斗medhāvin聪明的,睿智的monapatha智慧之路mosa虚妄moha痴迷,愚痴yakkha夜叉,心灵(哲学术语)ya??a祭祀,祭供yatatta自我控制的yasassin著名的,享有声誉的yācayoga乐于施舍的yājayoga热衷祭祀的yāna车yoga束缚yogakkhema解脱yodhājīva战士rākkhasa罗刹raja污垢,尘垢rati喜乐ratti夜晚rathesabha御者之主rasa味rāga贪欲,贪爱,爱欲,贪求Rāga贪欲(摩罗的第三个女儿)rājadūta御史Rāhu罗睺ru??a哭泣rusita怠慢,刺激rupa色,美丽roga疾病rosaka暴躁lakkha?a相,特征linga特征Lumbineyya蓝毗尼ludda残忍的lukhasa粗暴的loka世界lokāyata顺世论lobha贪欲,占有,贪婪lomahamsa恐惧lola贪婪lohita血液vaggagata外道宗师vaggasārin追随宗派,追随一派vaggu可爱的va?cana欺诈va?ibbaka行乞者va??āroha肤色漂亮的vata戒行vatta品行vattha衣服vatthu原因vada??u慷慨大度vadha杀,鞭打vanatha欲念vanijja经商vambhayita被指责的varatta皮索varapa??a聪明,智慧优秀者vasala无种姓者,卑下低劣者vāc语言,话vācābhilāpa胡说vāda争辩,争论,学说vādasīla能言善辩vādin论师vāyasa乌鸦vikāppa考虑vikālabhojana非时夜食viggāhika争论vicakkha?a智者,有见识者Vicikiccha疑惑(摩罗第七支军队)vicikicchita疑惑,怀疑vijita控制vijjā知识vi??āna识vi??ātadhamma精通正法的vi??u聪明vitakka思虑vitatha虚妄的vitta财富viddhasta毁灭的vidhūma无仇恨的vidhūpita灭除的vinicchaya抉择vinipāta恶道vinodana摒弃vipāka果报vipana错误的vippamutta解脱的,摆脱束缚的vippayoga离别vibha?ga区分vibhava消失,死vibhūsana??hāna繁华之地vibhūta虚伪者,过去vimala纯洁无暇,无垢者vimutta解脱的vimokkha解脱viya?jana标志viyāpanna崩溃viraja不染尘垢的,涤除尘垢的virata戒绝的,厌弃的virāga无欲viriya勤奋,勇力,精力旺盛,精进virūta鸟兽鸣叫术virupa丑陋的vivatta排除,揭开vivāda争论vivāha嫁女儿vivitta隐居的viveka辨别,隐居visattikā执着,贪欲visalla没有痛苦,没有烦恼visā?a牛角visuddha纯洁visenibhūta不用设防的vihāra寺庙,住处vihārin品行,状况vihesā伤害vīnā琵琶vīvadāta净化的,纯洁的vutti行为,举止vuddha年长的vūpaka??ha隐居Vetara?i吠多罗地狱vedagu精通知识,知识渊博vedanā受veyyākara?a语法vera仇恨veviccha贪欲vessa吠舍vesiyā妓女vyappatha语言,说话vyārudha倾轧的,争斗的samyojana桎梏,束缚samsagga交往samsaya疑惑samsāra轮回sa?ha文雅sakka释迦sakkayadi??hi灵魂说,有身说sakkāra崇敬sakkhi亲证samkappa思想sa?kilesa污垢,罪孽sa?khata臆想的sa?khaya灭寂sa?khā归属,命名sa?khāra行sanga束缚,执着sangaha爱护sangāma战斗samgha僧团sacca真理,真话,诚实sajjhāya吟诵sa??ā想,名想sa??āvimokkha名想解脱sa?ha诡诈sati意念,思想satīmant富有思想,深思sattha商队satthāra老师satthudanvaya传承人sadda声,声音saddhā信仰saddhi?cara同伴santa善人,平静santapada寂静境界santi平静santu??hi知足santusita知足者santhava亲近,与人相识samdi??hika现世的,可见的sapa??a智者sappitela酥油sabhā聚会sama??āta闻名的sama?a沙门samatha安宁samaya灭寂samādhi禅定samānabhāva一视同仁samāhitatta凝思静虑的samantācakkhu洞察一切者samitāvin平静的samuggahīta采纳的samuppanna产生的samuppilava蹦跳的sampajāna聪明的,睿智的sampanna具有的,平静samparāya下世sampha愚蠢的sambuddha正等觉sambodhi最高觉醒,最高智慧sambhava产生sammasita洞察sammāsambuddha三藐三佛陀,正等觉sammuti观点sammū?ha愚者sayanāsana住处,床椅sayampabhā自光天神sara?a保护,皈依salla利箭sallakatta外科医生sallahukavutti俭朴Sahassama??alachatta千轮华盖sāta快乐的sādhu幸运的sādhusammata敬仰sārathi上乘御夫sārambha争执,抱怨Sāriputta舍利弗sālohita族人sāvaka学生,弟子,佛徒Sāvatthī舍卫国Sāvitthī萨维蒂韵律sigāla豺sippa技能高超sita执着,依附sibbanī贪欲siloka荣誉siva快乐sīta冷的,平静的sīmanta受束缚的sīla德行sīlabbata戒规礼仪,德行戒行sīlavata德行戒行sīha狮子sukhin快乐的Sugata善逝(佛陀称号)sugga天国suci纯洁suci??a善行su??a空无suta知识sudanta控制sudda首陀罗suddha纯洁,纯洁者supa?ihita控制supine梦兆subhāsita妙语,善于辞令sumedha妙智,聪明sura酒suva??ada??acāmara金柄拂suvatthi幸福susamāhita调伏,镇定自若susikkhita富有教养的sūcaka造谣诽谤sūjū诚恳se??ha最优秀的semha粘液,痰液seritā自由soka悲哀,忧伤,忧愁sokhya幸福Sogandhika水莲地狱So?a狗sota水流,欲流sottiya学者,智者sopāka贱民somanassa喜悦soracca柔顺,和善sorata仁慈者sovacassatā文雅sneha爱念hassa嘲笑hita利益hira??a金子hirī羞耻,谦逊hīna低劣的huta祭品hutin供奉《经集》浅析郭良鋆《经集》是巴利文三藏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跋婆罗(Bhabra)敕令中规定必须学习的经文内,就有三部与《经集》的一些章节等同:《牟尼偈》(Munigatha)等同于《经集》中的《牟尼经》(第一品第十二章)、《牟尼经》(Mauneyasutra)等同于《经集》中的《那罗迦经》(第三品第十一章)。《乌波帝萨问经》(Upatisyaprasna)等同于《经集》中的《舍利弗经》(第四品第十六章)。当然《经集》中也有少数经文是晚出的。尽管内含经文的产生年代参差不齐,整个《经集》从语言到内容还是自成一体的。它主要涉及的是佛陀的伦理观,而不是关于教义的抽象思辨。它反映的是原始佛教的状况,是僧团组织形成以前,佛教徒独自隐居修道的宗教生活。《经集》为研究原始佛教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经集》的语言是典型的“巴利经典偈颂语言”。这样,作为诗体文学,它在佛教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小乘佛教国家中,它是仅次于《法句经》而被佛教徒广为传诵的。因此,对《经集》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下面试对《经集》作一浅析。一、《经集》的编定《经集》内含的经文大多数是相当古老的,但作为一部经典编定成集则是较晚的。《经集》这一经名的巴利文原文是Suttanipāta,可直译为《经篇》。“篇”(巴利文nipāta)这个词是在巴利文经典编订分类时使用的一个术语,属于较晚的语言阶段。它一般是指一部庞大的经典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就由二十二“篇”组成,每“篇”中包括数目不等的本生故事。《经集》使用“篇”这个词作经名,表明它的编定时间不可能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再则,在其他巴利文经典中,经常出现一些与《经集》中相对应的偈颂章节。例如,《经集》第三品《大品》中的《赛罗经》、《婆塞特经》和《中尼迦耶》的第九十二、九十八部经从标题到内容完全相同;《经集》第二品《小品》中的《大吉祥经》、《宝经》以及第一品《蛇品》中的《仁慈经》都逐字逐句地出现在《小尼迦耶》的《小诵》中。在《杂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律藏》中也经常出现《经集》中的一些偈颂。但它们都没有注明这些偈颂源自《经集》。而且,在其他巴利文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也只是《经集》包含的经文篇名,如《八颂经品》和《彼岸道品》,而不是《经集》这一书名。直至在较晚的巴利文非经典作品《弥兰陀问经》中,才第一次提到《经集》这一书名,可见,《经集》的编定是较晚的。此外,在大量的巴利文佛经注释文献中,有一部最古老的注释《义释》(Nidesa)。在巴利文经典中以注释身份被列入经典行列的为数不多,《义释》注释了《经集》中最重要的几部经:《八颂经品》、《彼岸道经》和《犀牛角经》。这一情况表明两点:一是《经集》中的《八颂经品》、《彼岸道经》和《犀牛角经》是属于相当古老的经文;二是当《义释》编订时,还没有出现以《经集》名字命名的经文集子,因为在《义释》中没有提到《经集》这样的经文集子。这也就是说,《经集》的编定必定晚于《义释》,不可能属于很古老的时期。总之,《经集》的内含经文是相当古老的,而它的编定则属于较晚的时期。二、《经集》诸品及其内容《经集》分为五品,七十二章,总共有1颂诗。五品分别是《蛇品》(Uraga-Vagga),共十二章,第1——颂诗;《小品》(Culla-Vagga),共十四章,第——颂诗;《大品》(Mahā-Vagga),共十二章,第——颂诗;《八颂经品》(Atthaka-Vagga)共十六章,第-颂诗;《彼岸道品》(Pārāyana-Vagga),共十八章,第-1颂诗①第一品《蛇品》是以它的第一章《蛇经》的经名命名的。佛典中常有以第一颂诗的第一个词来命名的经文。就是在《经集》中,也还有同样的情况,①本文依据的巴利文《经集》是D.安德逊(D.Andersen)和H.史密斯(H.Smith)的校勘本,巴利圣典协会,。如《犀牛角经》、《船经》、《箭经》等。《蛇品》中的十二部经都比较古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牟尼类经”、“田园歌谣类经”、“夜叉类经”。《蛇经》(I.1)、《犀牛角经》(I.3)、《牟尼经》(I.12)属于牟尼类经。这三部经都是讲述比丘、牟尼的品行,反映佛教最早阶段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蛇经》和《犀牛角经》不仅主题相同,而且经名都取自动物,以动物的某种习性比喻出家人的离群索居生活。《蛇经》中重复出现的迭句是“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它喻示隐居的比丘就像蛇蜕去衰老的皮,摆脱今世和来世的束缚。《犀牛角经》中出现的一个类似迭句是:“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这部经陈述了人应该像犀牛角一样孤独地生活的诸种理由,其中之一是“人与人交往为谋私利,不谋私利的朋友今日难得,谋私利的人不纯洁”,因而“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第75颂)《牟尼经》主要是描述牟尼的特征,并给牟尼下了个定义:“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而在家人纵然可以“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第颂)所以,“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第颂)在印度,出家隐居并不起始于佛教。婆罗门教规定的人生四阶段就有一个“林栖期”(即出家隐居林中),在佛教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已经存在一个沙门(即出家人)阶层,他们并不都是属于佛教的。《蛇品》中的这三部经则是充满佛教气息,讲述的是追求隐居生活的佛教出家人。那时,还没有僧团组织,佛教徒出家是为了寻求僻静之地独自隐居修身。《蛇品》中的《特尼耶经》(I.2)和《耕者婆罗豆婆遮经》(I.4)属于田园歌谣类经。《特尼耶经》记述的是牧人特尼耶和佛陀的对话。特尼耶夸耀自己的世俗生活:“我已煮熟米饭,挤好牛奶,与我的家庭一起住在摩喜河岸。我的房子有遮蔽,火儿已点燃。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第18颂)而佛陀则赞美自己的宗教信仰:“我没有忿怒,没有思想障碍,我在摩喜河岸住上一夜。我的房子没有遮蔽,火儿已熄灭。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下雨吧!神啊!”(第19颂)他们俩人轮流念诵,最后,特尼耶接受了佛陀的教诲,皈依佛陀。末了,邪恶的摩罗前来干扰,发表世俗之见:“有子者享受有子的快乐,有牛者享受有牛之乐。”(第33颂)佛陀驳斥道:“有子者为子忧虑,有牛者为牛忧虑,因为执著是人的忧虑,没有执著就没有忧虑。”(第34颂)《耕者婆罗豆婆遮经》是农夫婆罗豆婆遮与佛陀的对话。佛陀巧妙地运用比喻向婆罗豆婆遮说法:“信仰是种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轭和犁,谦逊是犁把,思想是辕轭,意念是我的犁头和刺棒。控制身体,言语谨慎,饮食有节,我以真话作砍刀,柔顺是我的解脱。”(第77-78颂)最后,婆罗豆婆遮皈依佛陀。这两部经在整个《经集》中是很别致的,因为佛陀的对话者是普通的牧人和农夫。这在整个佛典中也不多见。它可以说明佛教最初的信徒不少是下层百姓。《蛇品》中的《雪山夜叉经》(I.9)、《林主夜叉经》(I.10)以及第二部《小品》中的《针毛夜叉经》(II.5)属于夜叉类经。经文内容都是夜叉向佛陀询问问题,只是雪山夜叉带了乐山夜叉来到佛陀那里时,是以友善的态度发问的,而林主夜叉和针毛夜叉则以恐吓威胁的方式询问佛陀。这三部经都是宣说佛法的对话歌谣。但说法的语言清晰简易,没有沾染玄学色彩。夜叉故事在印度屡见不鲜,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夜叉吃人的故事,一类是夜叉抓人要挟财物的故事,还有一类是夜叉皈依宗教的故事。佛经中的夜叉故事也大致如此。《经集》中的这三部夜叉经文都是讲夜叉皈依佛陀的故事。《经集》第二品《小品》和第三品《大品》中的经文有古老的,也有晚出的,涉及的内容也较广,大致可分为:一、通俗性经文,二、说教性经文,三、解释性经文,四、传记性经文。第一品《蛇品》中的有些经文也可以归入这几类中,一并叙述。通俗性经文主要讲述佛教的伦理实践,即道德品质的修冶,其中佛教的宗教意识并不很强烈,所以,它们常常超越佛教徒的圈子,也在普通民众中传诵,具有通俗流行的特点。这些经文不仅为佛教徒,也为世俗之人提供了有益的道德教诫。例如,《羞耻经》(II.3)是一部交友格言诗,教导不要结交那种口称“我是朋友,但从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人为朋友(第颂)。《船经》(II.8)教导从师要从高师,因为低能的老师“正如一个落水者,他自己只能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中随波沉浮,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渡过河去呢?”(第颂)而追随一位高明的老师,正如“登上了一条备有桨和舵的坚固的船,他技术高明,经验丰富,能载运其他许多人过河”(第颂)这部经显然反映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是以人师的形象出现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所以它劝人追随佛陀那样高明的老师。《起来经》(II.10)劝人精进努力;《妙语经》(III.3)劝人说善良的、和悦的、真实的和合法的话语。至于《法行经》(II.6)、《戒行经》(II.9)、《罗睺罗经》(II.11)、《毁灭经》(I.6)和《荤腥经》(II.2)等提供的几乎都是以高尚的伦理实践为基础的世俗教诲,仿佛是为世俗人树立处世的价值标准。特别是《毁灭经》,它谴责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邪恶行为:不赡养父母、沉湎女色、嗜酒、赌博、吝啬、狂妄等等,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一个人毁灭的原因。《仁慈经》(I.8)的主题是“仁慈”。婆罗门教也提倡这个概念,但佛教对它作了进一步发展,主张不仅不能伤害和虐杀众生,而且要怜悯和保护众生,“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第颂)“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让他们快乐!”(第颂)《大吉祥经》(II.4)中的“吉祥”(Mangala)一词借自婆罗门教。这词原意是“吉祥的预兆”,而原始佛教是否认“凶吉预兆”的,所以在这里“吉祥”的实际含义是“至福”。这种至福既是世俗的,如“侍奉父母,爱护妻儿,做事有条不紊,这是最高的吉祥。”(第颂)又是宗教的,如“苦行,梵行,洞悉圣谛,实现涅槃,这是最高的吉祥。”(第颂)《宝经》(II.1)是一部祈求护佑的经文。这部经的突出特点是崇尚“三宝”——佛、法、僧。“三宝”地位的确立意味着佛教发展到了崇拜佛陀、佛法和僧团的阶段,因而这部经是晚出的。“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佛陀致敬,但愿获得幸福。”(第颂)这类偈颂在《经集》中是绝无仅有的。《大吉祥经》、《仁慈经》和《宝经》这三部通俗性经文长期以来已成为上座部佛教礼仪念诵经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利文经典《小诵》中就收入了这三部经。①说教性经文主要是讲述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如法经》(II.4)主要讲述八戒。《箭经》(III.8)和《胜经》(I.11)主要讲述生命无常,贪欲是痛苦的根源。《拘迦利耶经》(III.10)讲述业报轮回,作恶者将坠入地狱受各种酷刑的煎熬。《两重观经》(III.12)用缘起说解释痛苦的产生。这部经也是晚出的。总的来说,《经集》中这类说教性经文简易浅显,没有深奥的思辨。解释性经文是指佛教徒用佛教观点解释婆罗门教中的一些术语或定义。这类经文是早期佛教中特有的。《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经》(III.4)和《摩伽经》(III.5)都是解释向什么人祭祀会有结果。佛陀是反对杀生祭祀的,而这部经利用“祭祀”这词来宣说佛教自己的教义,即向人施舍,而不是向神供①这三部经在斯里兰卡至今仍是每逢佛教法事必定要念诵的经文。奉;一个想积功德的人,在祭祀时,应把祭品给这样的人:“诚实、忍耐、精通知识、恪守梵行”(第颂)《贡陀经》(I.5)。《正确游行经》(II.3)和《塞毗耶经》(III.6)都是从佛教立场出发,对佛陀时代早已存在的沙门、出家人下定义和分类。《贡陀经》把沙门分为四类:胜道者、示道者、命道者和污道者。这完全是佛教意义上的分类。在这类经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部与婆罗门和种姓问题有关的经文:《婆罗门经》(II.7)讲述婆罗门的道德品质如何败坏衰退;《无种姓者经》(I.7)和《婆塞特经》(III.9)讲述种姓的有无或高低不由出身决定,而由一个人的“业”决定。在《无种姓者经》中,佛陀说道:“不是由于出身,成为无种姓者,不是由于出身,成为婆罗门;而是由于业,成为无种姓者;由于业,成为婆罗门。”(第颂)接着,佛陀举例说:“举世闻名的摩登格是旃陀罗的儿子,是贱民。摩登格获得了难以获得的至高荣誉,许多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去侍奉他。”(第-颂)“而有些婆罗门出身在书香门第,熟悉经典,但他们经常作恶,被人发现。在这世,他们受人鄙视;在下世,他们坠入地狱。出身并不阻碍他们坠入地狱或受人鄙视。(第-颂)在《婆塞特经》中,佛陀说道:“在这些种类的生物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种多样。”(第颂)由此,佛陀便说:“我并不根据出身或母系出身来称一个人为婆罗门,……我称一无所有、无所执著的人为婆罗门。”(第颂)这部经与《无种姓者经》一样,也明确提出:“婆罗门不由出身决定,非婆罗门也不由出身决定。”(第颂)佛陀并不一般地否认或反对种姓制度。他承认客观存在的种姓区分,但他否认种姓是由出身决定的,而认为是由“业”决定的。在佛陀这种种姓观的指引下,佛门广开,各种种姓的人都能皈依佛教,通过修行积累“善业”。佛陀对待种姓制的这种折衷态度,正与他对待神的态度一样:不承认有创造和主宰世界的大神,但也不否认诸神的存在。传记性经文主要有三部:《出家经》(III.1)、《精进经》(III.2)和《那罗迦经》(III.11)。《出家经》讲述释迦牟尼出家后,首次与频毗娑罗王会见。频婆娑罗王劝他还俗,他表示拒绝。《精进经》讲述释迦牟尼降服摩罗的故事。《那罗迦经》诗体引子部分是讲述释迦牟尼的诞生和阿私陀仙人预言他将来会成佛,正文部分是阿私陀仙人的外甥那罗迦与佛陀谈论关于出家人的品行问题。这些故事虽然有神话色彩,但简炼朴素。在巴利文三藏中没有一部完整的佛陀传记,只有这些片段的描写。它们成为后来佛典中史诗型佛陀传记的滥觞。第四品《八颂经品》是《经集》中最古老的经文。在巴利经典中,不仅有对它的专门注释——《义释》中的《大义释》,而且还时常提到这组经文。例如,巴利文《律藏·经分别》中的《苏那俱胝耳》(So?ako?ika??a)提到“可尊敬的苏那用正确的语调背诵了《八颂经品》。”①《自说颂》提到“可尊敬的苏那用正确的语调背诵了《八颂经品》的十六部经文。”②这与现存《经集》中的《八颂经品》的经文数目相同。此外,在《杂尼迦耶》(III.12)、《法句经注释》(IV.)和《增一尼迦耶注释》(I.)中也都提到《八颂经品》。在梵文佛典中也提到这组经文,但名称有些差异。例如,《天譬喻经》中的《俱胝耳譬喻》(Ko?ikar?a-Avadāna)称这些经为《义品经》(ArthavargīyāniSutrāni)。③这一品之所以称为《八颂经品》,是因为它的第二至第五章都由八颂诗组成,而第六至第十六章则是按照颂诗数目渐次递进排列的。这十六章经自身在主题、语言和韵律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与前三品相比,这一品的表达方式颇为特殊,给人以古奥艰深的感觉。但整个这一品的主题是明确的。它阐述佛陀对玄学思辨的态度:谴责无休止的玄学争论,劝诫人们不要形成和偏执某一种观点,主张摆脱物质和精神的执著,独自隐居修冶身心。这显然代表早期佛教的思想。这一品的核心经文就是第二至第五章的八颂经。第二章《窟窿八颂经》是劝人①《律藏》(Vinaya)第一卷第页,H.奥登伯格(H.Oldenberg)的校刊本,巴利圣典协会,9。②《自说颂》(Udāna)第五品《苏那长老》,P.斯丹达尔(P.Steinthal)的校刊本,巴利圣典协会。。③《天譬喻经》(Divya-Avadāna)第20则,E.B.考埃尔(E.B.Cowell)和R.A.尼尔(R.A.Neil)的校刊本,6。不要执著感官享受和贪欲;第三章《邪恶八颂经》指出牟尼必须抛弃一切玄学观点,才能变得坚定沉着;第四章《纯洁八颂经》指出依靠吉祥的预兆或苦行、誓愿等方法不能得到净化,惟有无所执著才能得到净化;第五章《至高八颂经》劝人不要执著玄学观点,避免争论。第五品《彼岸道品》也是《经集》中一部重要的经文。它包括一个诗体的引子、十六个诗体问答和一个诗文并用的结束语。这种文体在《经集》中别具一格。诗体引子讲述一个名叫巴婆利的婆罗门没能满足一个向他乞钱的婆罗门的要求,遭后者诅咒,说是七天内他的脑袋将裂成七瓣。巴婆利忧心忡忡,后来在神灵的劝导下,派遣十六个学生去向佛陀求教。这个引子很可能是后加的,因为在《义释》中没有对《彼岸道品》的这个引子作注。十六个诗体问答,即佛陀逐一回答巴婆利的十六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答已经不局限于伦理道德,而具有抽象思辨色彩,诸如苦因、涅槃、虚空等。或者可以说,这些思辨是后期佛教教义玄学化的萌芽状态。《彼岸道品》中的这十六个问答与《八颂经品》一样古老,常为其他佛典引用。例如,《杂尼迦耶》提到《阿耆多问》(Ajitamā?avapucchā),并引用了第8颂诗①,《增一尼迦耶》提到《布那迦问》(Pu??akamā.nava-Puccha),引用第8颂①《杂尼迦耶》(Samyutta-Nikāya)II,47,L.菲尔(L.Feer)的校刊本,巴利圣典协会,4。诗①。在汉译佛经《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引用的《波罗延经》即《彼岸道品》(Pārāyanavagga)②。三、《经集》与《义足经》本世纪初,斯坦因在我国新疆发现的梵文残片中,有一卷与《经集》中的部分内容相对应。这卷残片的文体是韵散杂糅,即由散文故事和偈颂组成。其中的偈颂大致相当于《八颂经品》中的第七章至第十章。据西方学者研究后认为,它们不是从现存巴利文文本翻译过来的,而是从其他方言转译的③。汉译佛经中没有《经集》,只有散见的个别经文或章节。例如,《耕者婆罗豆婆遮经》(I.4)在《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卷四中有相应的汉译;《八颂经品》也与《义足经》(支谦译)中的偈颂基本对应。《义足经》是在三世纪译成汉文的。从经名上①《增一尼迦耶》(Anguttara-Nikāya)I,,R.莫里斯(R.Morris)的校刊本,巴利圣典协会,。②参阅吕澂:《印度佛教源流略讲》第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9。③R.霍维尔(R.Hoevule):《新疆梵本经集》(TheSuttanipātainaSanskritVersionformEastTurkestan),载《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6年第-页,7年第页。看,《义足经》显然是梵文Arthapada的意译,而不是巴利文Atthakavagga(八颂经品)的意译。而且在文体上,汉译《义足经》也是韵散杂糅,与在新疆发现的梵文《经集》残片相似,散文用于讲述故事,偈颂用于总结和说教。例如,《义足经》第二章《优填王经第二》,前面是散文故事,讲述优填王带了后宫美人出城游观。在游山时,后宫美人撞见一个满头须发,身穿破衣的沙门,惊叫起来。优填王为此发怒,拔剑欲杀沙门。沙门得到山神的保护,幸免于难。他到佛陀那里,告知此事。于是,佛陀念诵了八颂诗,而巴利文《八颂经品》十六章,都是说教性的偈颂文体。而且,巴利文的偈颂并没有《义足经》中的偈颂那么多。《义足经》显然增加了一些偈颂。例如,《义足经》第一章《桀贪王经第一》有五组偈颂,而巴利文《八颂经品》第一章《爱欲经》的六首偈颂只是汉译的最后一组偈颂。同时,汉译《义足经》的每章经名与巴利文《八颂经品》也不相同。《义足经》中的各章是依散文故事题命名的,而巴利文是依偈颂内容题名的。例如,《义足经》第一章根据散文故事定名为《桀贪王经》,而巴利文《八颂经品》第一章则根据偈颂定名为《爱欲经》;《义足经》第二章经名为《优填王经》,而巴利文《八颂经品》第二章则为《窟窿八颂经》。再则,经文的排列次序,汉译和巴利文也略有差异。第九章以前的经文排列,两者相同。而汉译《义足经》第十至十六章对应于巴利文《八颂经品》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和十五章。因此,从经名、文体和经文排列次序上的差异来判断,可以说,《义足经》不是从现存巴利文《八颂经品》翻译过来的,而是从其他方言文本转译的。再进一步比较《义足经》和《八颂经品》的偈颂内容,也能发现两者既有基本相同的部分,也有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部分。例如,巴利文《八颂经品》第一章《爱欲经》与汉译《义足经》第一章《桀贪王经》中的偈颂基本相同:巴利文《爱欲经》汉译《桀贪王经》他追求爱欲,心满意足,增念随欲,已有复愿。肯定感到高兴,因为实现日增为喜,以得自在。了凡人的愿望。如果他满怀渴望,追求有贪世俗,坐贪痴人,爱欲,却未能如愿,他既亡欲愿,毒箭著身。就感到痛苦,犹如利箭穿身。他避开爱欲,犹如不踩蛇是欲当远,如附蛇头,头,这样的有识之士便克服违世所乐,当定习行禅世上的执著。他贪求种种爱欲:田地、田种珍宝,牛马养者,财产、金子、牛、马、仆坐女系欲,痴行犯身。人、妇女、亲属;这些脆弱的东西摆布他,倒羸为强,坐服甚怨,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次冥受痛,船破海中。他,犹如河水涌入漏船。因此,有识之士应该永远故说摄意,远欲勿犯,避开爱欲,摒弃它们,舀精进求度,载船至岸。出船中漏水,越过河水,到达彼岸。又如,巴利文《八颂经品》第六章《衰老经》与汉译《义足经》第六章《老少俱死经第六》中的偈颂也基本相同。然而,有些巴利文偈颂与汉译差异较大。例如,巴利文《八颂经品》第九章《摩根堤耶经》讲述摩根堤耶想把女儿嫁给佛陀,而与佛陀进行对话。汉译《义足经》第九章《摩因堤女经第九》讲述梵志摩因堤见到佛陀有金色身、三十二相,想把女儿嫁给他,便带了女儿去见佛陀。他的女儿见到佛陀,“便淫意系著佛”,而“佛知其意如火燃,佛即时说是义足经言”。虽然两者讲述的是同一件事,使用的偈颂都是十三首,但偈颂的具体内容差异较大。下面列出两者的前八首:巴利文《摩根堤耶经》汉译《摩因堤女经》纵然见了贪爱,厌弃和贪我本见邪三女,欲①也毫无淫欲,何况尚不欲著邪淫,这个充满污秽的东西②,我甚今奈何抱屎尿,至不愿用脚碰它一下。以足触尚不可。如果你连这样一个为众多我所说淫不欲,①指摩罗的三个女儿。②指摩根堤耶的女儿。国王追逐的女宝都不要,那无法行不内观,你说说你的观点,德行戒虽闻恶不受厌,行、生活和再生。内不止不计苦。我要说的是:我考察万事万见外好筋皮囊,各种物,不予采纳;我观察尊云何当受是,观点,不予采纳;我识别和内外行觉观是,看到内在的宁静。于黠边说痴行。牟尼啊!你说你不采纳那亦见闻不为黠,些人为的观点,那么,智戒行具未为净,者们如何解释“内在的宁不见闻不为痴,静”的含义?不离行自可净。智者说,纯洁不靠所见、所有是想弃莫受,闻、所知、德行戒行、也不有莫说守口行,靠无所见、无所闻、无所知、彼五恼闻见弃,无德行戒行;抛开这些,不慧戒行莫淫净。予采纳,宁静、独立、不贪恋存在。如果说纯洁不靠所见、所闻、世所见莫行痴,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无所无戒行彼想有,见、无所闻、无所知、无德行可我有坠冥法,戒行,我认为这是糊涂观念,以见可谁有净。因为有些人就是靠所见而获得纯洁。探询和依赖所见,在采纳中谛见闻尔可谓,走向痴迷;你对“内在的宁谛意取可向道,静”一无所知,因此称它为彼到彼少不想,糊涂观念。今奈何口欺尊。考虑自己等同于、优于或低等亦过亦不及,于别人,就会由此发生争执;不已著想便分别,考虑自己等同于或优于别人,便不等三当何诤,会在这三种情况下都无动于衷。悉已断不空计。上引八首偈颂,除了第一和第八首外,中间六首对应不上。这类例子还能举出若干,而更多的是在大体对应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总的说来,巴利文《八颂经品》和汉译《义足经》中的偈颂,两者后八章之间的差异多于前八章。关于巴利文《八颂经品》和汉译《义足经》的对照研究,早在本世纪初,日本著名学者姊崎正治(M.Anesaki)就已做过。他得出的结论是:“《义足经》中的偈颂与巴利文偈颂几乎完全一样。”①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夸大了两者之间的对应程度。后来的印度学家如温特尼茨和B.C.诺曼的《巴①M.姊崎正治:《汉文经集》(SuttanipātainChinese),载《巴利圣典协会杂志》(JournalofPāliTextSociety)6-7,第50页。利语文学史》(该书属J.恭达主编的大型《印度文学史》中的一卷)仍然如此。《大正大藏经》也在《义足经》的脚注上笼统地标出了与巴利文对应的偈颂序数,①而不提及其中存在的差异。由此使人联想到,我国应该重新开始重视汉译佛经与梵文、巴利文佛经的对照研究工作。这对于佛教流变史、佛经翻译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而且,对于现存汉译佛经的校勘和注释也大有裨益。汉译佛经中有不少文字滞涩、意义难解的经文(或经文中某些段落和句子),倘若能与相对应的梵文、巴利文佛经进行对照,意思就容易把握。关于这一点,从上文所举汉译《摩因堤女经》和巴利文《摩根堤耶经》两者对应的第八首偈颂,可见一斑。目前《中华大藏经》正在陆续出版,但对它的标点和重要经文的注释不知何时能提到日程上来。无庸置疑,标点和注释要以佛经文本的研究为基础。所以,作为佛经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汉译、藏译佛经与梵文、巴利文佛经的对照研究也应该在我国有系统地着手进行了。(原载于《南亚研究》7年第1期)~~《原始佛法博客》法友電腦製作(1.3.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4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