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完

根据要求,现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和《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两个规划。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看,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能够实现或基本实现。

(一)《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主要涉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推进文化艺术创作事业全面繁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有效建立、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7项目标任务。目前来看,除省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外,各项任务要求和指标,基本能够完成。

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出台《陕西省公共文化服保障条例》。以基层为重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目前陕西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家,覆盖率96%;文化馆家,覆盖率%;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个,覆盖率98.44%;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覆盖率96.94%,年底,乡镇(街道)、村(社区)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通过持续举办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荟文化惠生活”陕西文旅惠民演出季、农民工诗歌朗诵会等品牌性、示范性活动,带动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整体提升和全面提高。依托陕西文旅惠民平台发放惠民券、惠民卡,截至年底,全省共发放文旅惠民卡近6万张。新冠疫情期间,持续提供丰富的线上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发挥示范区(项目)带动作用,全省共有56个文化先进县、4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8个示范项目。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成陕西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库等项目近60个,资源总量约TB。

二是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绩显著。新创剧目部(目标任务部),话剧《麻醉师》、歌剧《苏武牧》、话剧《柳青》等3部作品获“文华大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预期1-2部);创作多件(目标任务件)各类群众文艺作品,《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丝路欢歌》等3部获“群星奖”,圆满完成预期任务(预期2-3部)。实施文艺繁荣工程,话剧《平凡的世界》、秦腔《项链》、话剧《长安第二碗》多部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重点扶持剧目和重点创作剧目。

三是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加强。新增省级非遗名录80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9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3家。抓好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建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以“文化遗产日”为抓手,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命名52个单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51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开展古籍普查登记,编写《陕西省公共图书馆古籍登记目录》《陕西古籍名录》《中华古籍总目·陕西分卷》,组织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开展古籍保护传统技艺展示与体验活动。

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省本级共示范培训基层各类文化人才余人次;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为“三区”选派文化工作者余名,通过挂职锻炼、外送进修等方式培养培训文化工作者近千名;积极拓展文化人才培养途径,在陕西师范大学设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陆续将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戏曲职业技术学院申请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研培计划”实施高校,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余人。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是文化市场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加大文化市场指导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在向自贸试验区一次性下放9项省级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原文化部向陕西省下放了自贸区内设立外资经营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和娱乐场所三项审批事项。完成省级执法机构组建和职能整合,推动项服务事项网上办结。加强监管政策制定,出台陕西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和文明旅游单位创建活动,推出惠民便民措施项。严密组织假日旅游市场监管、导游等级考试、星级饭店复核和首批星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常态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监管水平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

六是对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通过参与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开展“欢乐春节”活动、推广“国风秦韵”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等,共组织、策划62批1余人次赴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日本等五大洲40余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成功举办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由第一届3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第六届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到写入中央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等重要文件,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规模效应不断扩大,品牌价值日益提升。

七是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省3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已初步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全省共有97个县级文化馆和9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建成总分馆制,并加快推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特色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完善考核评价、实施专项资金引导、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方面,扶持转制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二)《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拟定的旅游业主要发展目标是“四个翻一翻”,即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就业总量、旅游投资总额比年翻一番。截止年,“四个翻一翻”目标基本实现。

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20%左右的较高速度增长,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止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和%。新增3家5A级景区、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1个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评定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是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连续举办六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累计吸引了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国内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的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参会,实现了全覆盖。

三是文旅产业融合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打造了青木川镇等31个文化旅游名镇,营盘镇等9个运动休闲小镇,杨凌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张裕瑞纳葡萄酒庄等工业旅游基地成为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产品。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广告会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动漫、现代娱乐等新兴业态不断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涌现出“一网知陕西、一机游三秦”陕西旅游网、骏途网、丝路商旅、行游天下等旅游服务平台,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

四是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相继打造沿黄公路旅游带、汉唐帝陵旅游带等旅游集聚带,形成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特色旅游板块格局。西安、宝鸡、杨凌示范区以及华阴等旅游集散中心建成运营;大荔、黄陵、石泉、宁陕、商南等着力完善全域旅游标识体系,依托高速、国道等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区。“厕所革命”持续高质量推进,截止年底,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座。智慧旅游积极推进,全省4A级以上景区游客聚集区全部实现WIFI覆盖。

五是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出台《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十县百村”旅游扶贫示范工程评定办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加强对旅游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采取对口支援、专业培训、宣传推介等方式,加快贫困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宝鸡市大水川“旅游+生态+扶贫”模式受到李克强总理的肯定,宁陕、岚皋、柞水、留坝等旅游脱贫模式在全国或陕西省推广,岚皋“三彩阁”、袁家村合作社、大水川景区、留坝扶贫社带动旅游扶贫经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化和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一些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标准低且未实现全覆盖。省级图书馆、文化馆扩建工程推进缓慢。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仍有空白。榆林、汉中市本级图书馆,西安市新城区、莲湖区图书馆尚在建设中;西安市“城六区”文化馆、图书馆馆舍普遍陈旧落后,碑林区图书馆尚无馆舍。目前,全省有30家图书馆未达标,其中市级馆4家、县级馆26家;23家文化馆未达标,其中市级馆4家、县级馆19家。全省9个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机构未分设,个别文化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面临机构整合的风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带来的机构撤并,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入宣传科教文卫办公室或公用事业服务站,客观上造成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严重削弱,文化阵地被挤占、挪用,文化专干缺乏,文化站功能发挥极其有限,个别文化站名存实亡。

(二)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陕西省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83.4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平方米,在全国排名第25位,西部排名第10位。年陕西省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95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51%,在全国排名第23位,西部排名第10位。人均公共藏书量在全国排名第24位,西部排名第9位。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深度不够。虽然陕西文旅融合的种类较多,但融合深度与广度均显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动漫技术在陕西省文化旅游景区的应用率仅为6.6%。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严重影响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旅游产品、工艺品、艺术作品表演等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产品。目前,文旅融合产业最多的是文化遗址游、旅游演艺等,内在的文化认知和体验比较少,缺乏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省内各区县文旅融合缺乏亮点与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品牌化不强。目前,陕西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还不匹配,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精品景区、线路还不多,缺乏知名的品牌项目、经典旅游线路,虽然拥有一批像《长恨歌》《再回》系列、《梦回》系列、《延安延安》等精品力作和大唐芙蓉园灯会、城墙灯会、城墙马拉松赛等文旅IP,但与国内同行业的先行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四川省全力打造5大旅游精品区,其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体现了旅游精品景区的龙头效应。

(五)文化资源转化效率低。作为文化大省,我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我省文化资源除了一些类别外,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不科学,对于陕西特色的题材挖掘广度、深度不够,存在传统文化资源闲置和现代文化资源浪费的情况;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封锁、条块分割导致文化资源流动不畅;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不够,很多文化产品内容重复、形式雷同,缺乏文化主旨和精神内涵等文化资源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六)文化旅游人才不足。陕西高级艺术人才、高端复合型创意型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产品流通性及高级管理型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均无法满足现阶段陕西文旅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导致文旅游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力不足。同时,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如中高级导游和外语导游数量偏少,宾馆酒店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专业技能人才不足等,都是制约陕西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陕西文化艺术精尖人才缺乏,全省艺术院团骨干人才断层问题非常严重。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政府重视程度。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重视不够,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二)管理体制。随着文化和旅游系统机构重组的相继完成,资源整合优势愈加凸显,但融合协调还存在缺陷。文化旅游景区分属于文化与旅游、宗教、国土资源、环境等不同部门管理,沟通协调存在一定困难。

(三)投入不足。一是多项文化财政投入指标处于下滑区间。年度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间,陕西省文化事业费平均增速仅为2%,远低于全国10.78%的平均增速,也低于甘肃的17%、福建的15%、浙江的11%、山西的8.6%、重庆的8%。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下滑态势,年的比重从年高峰时期的0.49%下降到0.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从11位下降到22位,在西部排名从第4位下降到第9位。二是旅游总体资金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偏低。目前,在旅游省级财政投入方面,江苏省6.5亿元、北京市6.45亿元、青海省3.3亿元、甘肃省3亿元,同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贵州省3.5亿元、山东省3.18亿元、河北省3.2亿元。陕西省财政每年安排2.6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仅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3.43亿元,也低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水平2.86亿元。从旅游专项投入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来看,我省0.05%,也低于全国各省区平均0.06%,更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0.09%。

下一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恢复振兴,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做好陕西文化和旅游工作。

责编:李一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7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