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第三季度)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进行,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近万人次,此次论坛聚焦“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增长极重构”,知名经济学家陈文玲、肖金成、曹文炼、毛振华、张可云等人联合解析。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也同步发布。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副书记,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年第三季度)。他指出,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和优化,要求发挥优势,分类施策,重构增长极体系,避免资源错配,释放创新活力。优势、老化和新兴三类增长极发展态势状况、面临问题与挑战各不相同,因而增强优势增长极、振兴老化增长极和扶持新兴增长极应该采取因区而异的对策。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十四五”时期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下,重视国内大循环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这一战略基点的空间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聚焦“穷堵老”。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构建以雄安新区等为代表的世界级增长极。

张可云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并助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且一些新经济增长态势较好,但投资和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中国经济增长空间动能的主要问题在于沿海地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落后地区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其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增长极辐射带动范围有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需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挖掘出新的增长极。

对此,张可云解释说,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及增长动能变动比较明显,而且增长极明显分化为三类,即优势增长极、新兴增长极与老化增长极。在产业结构层面,来自工业产业结构优势的旧动能先后被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新兴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新动能替代。对于大部分省市区而言,工业的区域竞争优势才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只有极少数省市区依托金融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势超过工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将旧动能彻底转变为第三产业内高端产业释放的新动能。在区域产业结构层面,四大板块的优势增长极或新兴增长极有一个突出特点,即第三产业已取代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势,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不足以弥补第二产业结构劣势,并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绝大部分优势增长极或新兴增长极的驱动力来自第二产业传统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只有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极少数优势增长极,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为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着力开发、培育来自第三产业内高端产业的新动能,还要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内工业的传统动能,增强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城市群是中国人口和经济增长主要空间。其中,五个国家级城市群的聚集水平远高于区域和地方城市群;空间联系方面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显著;内部一体化在各城市群相差不大。交通网络尤其是高铁建设突飞猛进使城市群成员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人口将继续向主要城市群聚集,这些城市群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城市群之间差距明显缩小,中西部快速成长的城市群有助于重塑中国区域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支撑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思路是:一方面要推进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应分别从区域管理的方式手段、制度安排、现实抓手和结果评估等诸多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和优化,要求发挥优势,分类施策,重构增长极体系,避免资源错配,释放创新活力。优势、老化和新兴三类增长极发展态势状况、面临问题与挑战各不相同,因而增强优势增长极、振兴老化增长极和扶持新兴增长极应该采取因区而异的对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3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