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刻,文化创意更须用实力说话中

本报记者柳森

近来,本市各种规模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展览等)迎来了一拨“复演”“复展”小高峰。市民们积蓄已久的观演、观展热情持续释放。许是有了时间的沉淀,重启后的艺术氛围让很多人流连忘返。

然而,在整个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类文化空间、文化活动的运营并不容易,在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无虞之余,也面临着各种成本压力。

英国在全球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其在文创产业孵化与助推上的经验常被后来者效仿。非常时刻,他们应对得如何?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刚从英国访学归来不久。她的观察与思考颇予人以启示。

疫情对文创产业的冲击比想象中大

解放周一:今年,大家都在说,世界被一个微小的病毒改变了。年初到今年10月,你正好在英国,旁观了他们整个文化产业界应对疫情的情况。在你看来,疫情对英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大吗?

曹祎遐:今年,疫情对整个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冲击非常大。原因无外乎是这些产业有赖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当大家囿于健康安全考虑,必须保持社交距离时,当面互动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在第一时间被叫停的。这一点真的是寰球同此凉热,英国也不能幸免。

坦白来说,英国文化产业因疫情受到的影响比我们国内大得多。一来,他们的文化产业早已步入成熟期,相关产业链要比我们国内的长,因而波及面非常大。二则,当疫情发生时,公共政策层面一般都会认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第一、第二产业,等经济、社会稳定了,才开始对第三产业予以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6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