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30日电题:《曹远征:全球巨大不确定性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定位?》
作者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
再通胀和再增长预期引发巨大不确定性
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从年年初疫情暴发以后,疫情对经济金融发挥边际引领作用,不仅引领经济表现,同时引领经济政策。当疫情蔓延、经济下行时,需要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就要进一步放松。如果疫情严重,政策放松程度则会大幅度提升;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实现复苏,政策就会退坡,这是基本的逻辑。
观察年的经济形势,这个逻辑可以得以体现。年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下行的趋势,经济政策都是放松的。年开始,如果疫情缓解,经济表现回升,宽松政策就会陆续退出。年的核心问题是宽松政策如何退出,经济表现如何恢复。
年和年的经济形势是典型的“镜像结构”。这个现象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年一季度的中国经济下行是最大的,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上行预计在两位数以上。1、2月份的经济表现数据很有亮点。
这个逻辑如今正经历着重大的考验。世界疫情蔓延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和想象,进一步引起经济的恐慌。年四季度人们发现疫情并不能如我们想象的在短期内消失,尤其是美国最为典型。疫情扩散是增长的,疫情恐怕还会持续,经济也会延续年的态势,经济增长“镜像结构”的周期可能会延长。
以美国为例,年疫情严重的时候,美国财政开支是极大的,到目前为止疫情支出占其GDP的30%,而且是纾困性政策,如对家庭部门的补助。这也造成另外一种现象,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很高,美国的家庭收入下降很少,低收入居民的储蓄率还在上升之中。市场在担心,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实现复工复产复市,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业消费领域开放,居民是不是把多余的储蓄用在消费,会不会出现再通胀。再通胀可能超过美国设立的2%通货膨胀目标,利率将大幅度抬升,从而引起市场的“再通胀交易”。核心观察指标就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在上行。大量的国债交易开始出现,资金进入国债市场。由于包括国债在内的债券市场是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冲,债券交易活跃,股市就不活跃,股市进一步下跌。美国股市的下跌具有传导性,2月中旬以后A股、香港股市也在下跌,这可以称之为“再通胀交易”。
问题的关键还不仅仅在于此。我们注意到疫情很可能在年上半年就被控制住,下半年经济会高速反弹。正因为这样的预期,投资会实现增长,拉动全球大宗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大宗商品是经济复苏的先行指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开始进入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然后再进入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当前的经济复苏速度比原先预期得更快,于是金融市场便会出现动荡和变化。
如今这种再通胀交易已经开始出现,这种交易是预期指引的,再通胀、再增长的预期不是现实增长,但预期已经开始出现。如果这种交易继续下去,通胀跟着上升,增长随之加快,这会不会改变过去全球市场的逻辑?会不会迫使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基于新的变化而转向,进而打破原先市场理解的政策逻辑?这是市场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