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珠海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部署实施六大攻坚行动,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会后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市即将实施的“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据了解,“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包括1个实施方案、5个十条试行措施、3个考评方案),紧紧围绕珠海“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系统梳理了全市产业定位、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实施路径。
发布会上,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介绍了《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详细情况,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市招商署主任刘高路、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李腾东、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笑东先后就相关政策措施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闵云童主持发布会。
六大行动助力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其中,《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珠海将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到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4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低于30%;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上市企业超过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家。
产业布局上,珠海将着重打造东西部两大“引擎”,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其中,东部片区以高新区后环为先导区打造未来科技城,对标深圳高新区,集聚高密度创新要素、打造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高品位产城融合典范,以新技术、新产业打造新引擎、新高地。西部片区以广东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富山工业园二围片区为起步区,重点对标苏州工业园,加快整备可连片开发产业用地,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全市各个产业园区聚焦各自主导产业,“一园一策”打造低碳化、智慧化、集约化、特色化园区,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据介绍,《方案》共提出了“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强核赋能”“要素保障”“服务流程再造”六大行动,细分17项具体措施,所提的一系列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措施,力度前所未有,不少政策举措为珠海首次实施。
在招商引资方面,首创提出建立“企业管家”服务体系,首次明确本地增资扩产项目与市外引进项目享有同等待遇;在推动项目落地方面,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和“双容双承诺”的标准化落地制度,并进一步深化并联审批,逐步实现“一站式”代办服务;在涉企服务方面,设立“企业不能办”兜底窗口,以柔性监管方式避免简单“以罚代管”,进一步完善“政企通”“政策雷达”等信息化工具,试点建立“阳光代办”机制。
李丛山表示,为确保“产业第一”政策落地,我市按照1年亿、5年不少于亿的标准,实施园区配套倍翻计划,解决当前园区配套滞后的问题;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首年熟地整备不少于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未来5年内多渠道统筹投入产业发展基金不少于亿元,“四位一体”普惠金融风险准备金逐步提升至1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和支持我市产业发展。
分类施策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有何亮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创新十条”最大的亮点是“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根据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
“创新十条”从创新主体、创新链条、创新要素、创新生态4个方面,围绕创新企业、孵化载体、创新平台、科技攻关、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交流合作、创新生态等创新全链条出台了十条干货措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要提出最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首先是补齐短板。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补齐创新链条上的“空白”,出台多项新举措。在“硬件”上,支持未来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异地创新中心等建设;在“软件”上,对技术交易收入、创新券、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等给予相应补助。
其次是提质增效。突出“产业第一”导向,调整孵化载体资助条件和创新平台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促进产业发展情况给予补助,引导为产业发展作更大贡献。支持园区建设共性创新平台,引导创新主体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第三是引导转型。对现有扶持方式重构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建设产业链型孵化器,引导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新”,推动国有政策性创投基金改革,创新揭榜攻关等科研项目组织形式,形成更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新模式。
第四是流程再造。以提高工作效能及服务效率、提升各类创新主体认同度及获得感为目标,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实施全流程“一网通办”;在项目资金管理程序上应减尽减,对研发补助、认定奖励等免申即享;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监督检查、容错纠错等机制,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王雷介绍说,“十三五”期间,珠海高企存量从年的家跃升为年的家,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超39%,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高企的培育支持力度,持续设立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通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创新型(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链条联动培育机制,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
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
现场媒体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