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4369.html
近年来,水城县按照省委和市委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要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以“三变”改革为引领、特色产业为根基、农业园区为带动、股份合作为纽带,通过打造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为主的“凉都三宝”,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建立“自然禀赋+适度规模+市场导向”的产业遴选机制,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水城县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坡陡谷深,耕地零散破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持完好,野生猕猴桃、野生刺梨和野生富硒古树茶资源丰富。
用好自然禀赋优势。全县充分利用“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优势和“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环境优势,充分依托境内猕猴桃(果皮光滑、果肉红心、果香醇厚、口感鲜嫩甜美,糖分比其他地区的高3个百分点,酸度低1—2个百分点,钙锌钾镁含量分别较其他地区的高出54.21%、53.27%、41.85%、16.39%;比国内其他地区提前成熟30天以上,价格可卖到国内同类产品3倍以上)、刺梨(与其他地区相比果实更饱满、食用口感更纯、鲜果出汁率最高可达65%,高出其他地区10—15个百分点)、茶叶(香高馥郁、鲜爽醇厚,属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茶叶水浸物、氨基酸和茶多酚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采摘时间平均在2月10日左右,年第一锅“早春茶”生产时间为1月13日,同等气候条件下,春茶开园比省内其他茶区早10至15天,比江浙一带早20至25天)的产品品质优势和市场比较优势,遴选确定猕猴桃、刺梨、茶叶作为主导优势产业来进行谋篇布局,大力发展。
坚持适度规模发展。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优势,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海拔米以下区域发展了10.2万亩猕猴桃,占全省面积的23%;海拔—米区域发展8.6万亩富硒茶,占全省面积1.14%;海拔米以上区域发展39.6万亩刺梨,占全省面积22.5%,建成了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百里刺梨产业长廊等产业集群。全县形成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12个,1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1个,为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产品市场导向。大宗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对接大宗市场,小宗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对接零星市场,在上海、广州、重庆、大连等城市开设旗舰店、专营店。“弥你红”红心猕猴桃鲜果产品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指定果品,成为贵州出口俄罗斯的“第一金果”,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水城春”早春茶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获第四届亚太品茗赛“国际金奖”。“初好”牌刺梨原液、果脯、饮料、含片等正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广为市场青睐。
建立“经营主体+农业园区+科研站所”的联合推进机制,坚持走一体化发展之路
按照“一个组织机构抓管理、一个平台公司抓产销、一个科研团队抓技术”的工作机制,推进“凉都三宝”持续健康、一体发展。
提高服务集成化。专门成立东部、中部、南部3个园区管委会,分别负责三大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分别明确由3家政府平台公司牵头发展,从土地平整、苗木采购、田间种植、管护抚育、采摘收购、销售储存等方面统一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同步规划设立3个产业科研所,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在新品研发、示范推广、新技术转化应用、病虫防治、贮藏保鲜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建成猕猴桃产学研基地2个、科技示范园1个,种质资源圃1个、试验站1个、储备资源50余份,建成刺梨产业示范园1个、茶叶示范基地1个,建成集果园物联网、大数据、综合服务、经营服务等板块为一体的水城农业云平台。县级财政每年还配套预算特色农业保险补贴万元,建立风险准备金万元,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防控机制,年三大产业投保面积36.66万亩。
提高产业链条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建成吨以上的冷链物流中心3个,总库容达2万吨以上。建成具备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的精深加工中心和全省最先进的万吨猕猴桃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建成规模刺梨精深加工企业1家,年产12万吨的刺梨产品生产线。建成茶叶标准化加工厂8个,年产量达吨。多个系列产品通过ISO、HACCP、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体系认证,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创建基地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提高农民组织化。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围绕三大产业引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企业60家,培育发展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懂市场、合作社懂农民、农民懂土地的优势,通过“三变”股份纽带,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与千山万水的产业基地、千变万化的社会市场紧密对接起来、有效组织起来,参与产业种植、管护和经营。全县猕猴桃产业共带动3.41万户12.67万人、刺梨产业带动3.73万户农户16.22万人、茶叶产业带动1.24万户4.3万余人入股参与产业发展。
建立“保底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走共享化发展之路
通过“三变”改革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协同向“凉都三宝”集聚,激励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保障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更好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上的增值收益。
土地流转保增收。以政府平台公司牵头,村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与农户签订合同,产业未见效前按时足额兑现农户保底收益,农户土地租赁费按照区域或耕地质量每亩—元不等,每五年按60%—80%递增。
基地务工稳增收。龙头企业、合作社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发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熟练生产技能,参与产业管护经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获得稳定的务工收益。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园区的贫困户李如明,过去靠种植玉米为生,因贫困一直找不到对象,他将3亩土地流转给贵州润永恒公司公司种植猕猴桃,并在公司参加基地网格管理,如今,他每年仅在家门口获得务工收入就达3.6万元,实现了脱贫,并经人介绍找到了伴侣。
入股分红促增收。推动各类资源活化入股、资产量化入股、资金整合入股、产权流动入股,通过协商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猕猴桃产业主要按3:4:3、茶叶产业按5:4.2:0.8,刺梨产业按4:4:2设置股比,并全面落实“三变”改革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让农户扮演好股东的角色,参与到产业链上,更好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年入股农户和贫困户户均收益分别为元、元,全县村集体经济积累平均达到59.7万元。水城县以“3+3”模式打造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共建共享的产业联合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目前,全县粮经比由年40∶60调整为年31:69,贫困发生率从年28.86%下降到1.5%,森林覆盖率由年的43.13%提高到62.5%。
水城县委宣传部外宣中心
李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定珲
编辑屠琪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