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对话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年全国人社工作会议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就业保持稳定。高校毕业生在数量常年高位运行且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可望实现就业水平不降低。
专家表示,当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主要是基于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红利释放、就业政策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因素。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更好地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听听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接受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答案。
产业结构调整下
中西部地区受青睐
年总体就业形势如何?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就业保持稳定。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达万人以上,超过年初确定目标。
年我国产业的区域转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什么影响?
产业的区域转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下降,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比例有明显上升。
按毕业生就业地区域和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将毕业生就业地分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西南区域经济体、中原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8个区域。
从毕业生就业地分布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地以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主,届毕业生在这三个区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3.6%、21.9%和20.3%,合计达到65.8%;其次是西南区域和中原区域,届毕业生在这两个区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2.0%和10.6%;再次是东北区域和陕甘宁青区域,届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分别为5.1%和4.6%。最后是西部生态经济区,届毕业生的就业比例最低,为1.9%。
第三产业成为吸收
毕业生就业的主体
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如何?
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最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届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按照就业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比较-届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及其变化发现,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3%左右,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
总体上,第三产业是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这符合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岗位再生能力和劳动力承载能力、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体现。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0.5%。未来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通过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
提高就业满意度和稳定性
实现高质量就业
现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一种说法叫“慢就业”,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将在毕业半年后仍处于非就业状态的毕业生统称为“慢就业者”。
积极的、有计划的、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慢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因长期找不到工作、对就业没有信心而沦为“毕剩客”是毕业生的无奈选择,也是毕业生对就业失望的真实体现。这类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无疑会给劳动力市场释放悲观信号。
因此,应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要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要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可包含就业率、就业满意情况、就业稳定情况、薪酬水平四大指标,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以把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态,同时用于就业质量的横纵向比较。其次,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要重视失业保障体系建设,让大学生无论在哪里就业都能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建立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指导机制,使毕业生在初始就业时能获得公平的工资收益,同时保证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最后,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多种手段,在就业方面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观念,引导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树立公平公正的就业观,消除就业中学校、性别、户籍、民族、年龄等方面的歧视问题。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