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氏四兄弟的故事
——我与刘永好先生的故事
作者(左)与陈育新先生(中)、刘永好先生(右)在人民大会堂
南方希望总经理会合影,前排中为刘永好先生,后排左三为作者
刘永好:
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
1初识刘永好年3月22日,我到位于成都市青羊宫附近的成都希望有限公司驻蓉办事处(设在京川宾馆内)去面试,面试我的就是刘永好先生,也就是说,他是刘氏四兄弟中我认识最早的一个。当时,经过填表等程序之后,我被办事处主任罗修竹介绍给刘永好先生。因为办事处总共只有三间办公室,因此,他与二哥刘永行先生共用一间。我进去时他背靠窗户坐在桌前,在示意我坐下后,他让我用十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当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自我推销意识,我大致讲了一下自己的简况,只用了五分钟就说完了。之后,我递上了自己发表的作品及获奖证书,还有多页的小说《追日》手稿。他先翻了翻《追日》手稿,问是不是我写的,我说“是”。他又翻起《饲料研究》杂志,上面有我发表的一篇文章——《原料准用证制度》,他问我对原料是否熟悉,我老实说“不是太喜欢”。我看见他轻轻点了点头,知道平生第一次面试结束了。我起身时,他让我请隔壁的罗主任过来一下。不一会儿,罗主任就过来告诉我:“你已经被录取了,回去办完手续就来上班!”他还问我办手续一个月时间够不够,我没有多想就说“够了”。
没想到如此顺利,如此简单,对刘永好先生的印象也颇好,觉得他谦和、深沉、练达,这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憧憬。
老实说,我当时对前途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由于不想在原单位混了,但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计划,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跟着感觉走。我有一句“名言”:把什么都想清楚了,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是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模糊,生活将会变得单调而乏味。
2二见刘永好由于家庭和原单位的原因,我第一次在希望集团只干了几个月时间,但这期间却做了一件至今还有影响的事:创办《希望集团报》的前身——《希望饲料报》。陈育新先生曾经一再说:“你对希望集团是立了功的”,多半指的就是这件事。离开希望集团之后,我先是与宝鸡市饲料厂厂长郭大卫一起创业,后来因观念不合准备重返希望集团,信刚刚发出,陕西省饲料厂厂长王清喜又上门请我去他那里担任宣传部长并兼任《陕西饲料报》常务副主编,刚刚报到却接到了罗修竹主任情真义切的复函,希望我回去负责集团的宣传工作。与家人反复商量后,我决定还是先留在陕西干干再看,毕竟这里离家更近些,没想到一干就是整整两年半。其间虽然通过几次电话,在刘永好先生初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时还以《陕西饲料报》主编的名义发去过一份贺电(《希望饲料报》还刊登了这份贺电),但由于工作顺风顺水,我当时并没有重回希望集团的打算。但是,没想到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又意外地遇见到了刘永好先生,并因此重新回到了希望集团。
年12月26日,正值“全国饲料工业纲要”颁布十周年之际,农业部及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全国饲料办在京丰宾馆召开了一个纪念大会,并评出了全国饲料工业百强企业。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大会还组织了一场规模挺大的专场晚会。希望集团正是由于在这次会议上荣获了“全国饲料企业百强第一”才名声大振的。按说当时真正的第一应当是正大集团,但由于他们是以单个公司名义上报的,总量低于几个公司加在一起上报的希望集团。此外,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也不希望把这一荣誉让给外资企业,加上刘永好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于是,希望集团就成了“中国饲料企业百强第一”。
我担任宣传部长的陕西省饲料厂也是百强企业之一,当时厂长在日本考察,我代表陕西省饲料厂及《陕西饲料报》参加了会议。全国饲料行业五大媒体共同举办了一次饲料知识竞赛,《陕西饲料报》是其中之一。记得当时的陕西省饲料办主任杨旭对我说,外省的同行多次对他讲:“你们陕西是饲料生产小省,却是饲料宣传大省”,可见那时《陕西饲料报》在本行业的影响。
会议报到时,正好有一个小伙子穿着与我一样的风衣也在报到,随便一聊,居然是希望集团的。他说他叫刘东,是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刘永好先生在北京时就兼作他的秘书,我说我也在希望集团干过,问他是不是与刘永好先生一起来的,他用手指了指旁边沙发上正在看报纸的人,我一看正是刘永好先生,立即过去打了个招呼,见到我他也很高兴。他简单地问了问我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问了房号,我约定当晚去看他,他也愉快地答应了。当晚我没有参加大会组织的活动,专门去看望刘永好先生,我去时他刚好送走一批客人,立即回身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将我编写的两本书和一张报——一本是我的中篇小说《追日》,一本是《华秦饲料用户手册》,还有我为纪念中国饲料协会成立十周年而出的《陕西饲料报》特刊,他认真地翻了翻说:“你现在干得不错嘛!”随后他给我讲了一番希望集团的“大好形势”,并欢迎我回去看看,我说一定要抽时间再回去看看。应当说,这次谈话使我对刘永好先生的印象更深也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