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3日,在都匀市召开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湄潭荣膺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殊荣;
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湄潭县荣获“年度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称号,并再次入选全国个重点产茶县,排名全国第二位。
一连的殊荣后面,是湄潭人多年来围绕茶产业不断耕耘取得的成果,让我们来看看湄潭在茶产业上发展的历程。
湄潭,这座有着云贵小江南之称的中国西部小城,从上世纪末开始,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书写了中国茶界的传奇。荣膺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有业内人士说完全就是实至名归,毫无争议。
可以这样说,湄潭茶产业现在不仅在贵州,甚至在全国茶界已颇有名气。湄潭因茶而富,因茶扬名,也因茶进入了国内外人的视野。
年,湄潭茶园面积达56万亩,茶叶企业家,茶业综合产值达50亿,茶叶品牌和市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三届县委书记“接力”一片绿叶湄潭是中国名茶之乡,云贵高原上的小江南,位处盛产茶叶的古夷州境地,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著名的茶乡。
年,国民政府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进行茶叶生产出口以换枪换炮充实前方抗战之需。这不仅为古老的茶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掀开了贵州乃至中国近代茶叶生产的新篇章。
湄潭茶产业为何越做越大,成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引领着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外,还与历届县委书记薪火相传,功不可没。在贵州茶叶第一县的现代茶产业发展历程中,湄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实施名茶“精品工程”,全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
三位县委书记犹如三个接力队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一届接着一届,为了同一片叶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任湄潭县委书记黄天俊经过深入调研,认为湄潭产茶历史悠久,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永兴万亩农垦茶场、贵州茶科所在湄潭等优势,提出了依靠优势,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实现以茶富民的目标。
湄潭率先成立了县茶叶事业局,主要负责抓全县的茶叶生产,建立湄潭“西南茶城”茶叶专业市场,方便茶农、茶商进行市场交易;在全省召开了遵义(湄潭)茶叶博览会,邀请国内茶界专家和国内茶叶企业、茶商出席会议,开启了贵州历史上茶事活动的先河;特别是引资修建了天下第一茶壶,这一地标性建筑,进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些措施不仅使全县茶园面积扩展5万亩,更是加快了湄潭与外地的交流合作,吸引了国内茶商前来投资,经销洽谈。
年底,新任县委书记田刚更是没有懈怠,明确提出了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田刚书记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经10年努力,湄潭茶园面积由5多万亩发展到30万余亩,茶叶加工企业由几十家发展到多家,茶农总收入由一亿多增加到十多亿元。湄潭茶农的钱包鼓起来了,湄潭民居修缮一新靓起来了,茶产业推动湄潭茶农步入了小康生活的快车道。
年,继任县委书记魏在平把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又一个高度,提出了坚持规模扩张和市场开拓一起抓,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育一起上,人才、资金、技术一起推动,使政府、企业、茶农抓茶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更是达到了空前高度。
三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今天的湄潭在贵州茶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湄潭的无性系扦插育苗技术、深沟种茶技术、芽茶加工技术等引领了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年,全县茶叶产量达3.57万吨,产值25.4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到45.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9.7%、15.4%、16.8%;投产茶园亩均产值近元,茶产业综合效益位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这是茶产业发展的重大转折。
大胆创新,湄潭敢于一马当先湄潭茶产业从小到大、由单一绿茶到红茶、黑茶及茶叶衍生产品开发,从特色农业到绿色工业,再到茶旅一体化全面发展与三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历届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分不开。
事实上,湄潭获得省政府授予的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殊荣,并非完全是靠种植面积、产量和众多的茶叶企业等取胜,在其它如渠道开拓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湄潭同样走在贵州其它产茶县的前列。
从年开始,湄潭每年均出台一部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特别是每年拿出资金万元扶持茶产业,这在当时仅有2亿元年财政收入的湄潭无疑是一大手笔。
俗话说,有付出总会有收获,湄潭在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品牌打造方面的探索创新。年,湄潭开始申请注册“湄潭翠芽”地方公共品牌茶商标,年,该商标正式获批,随后,“湄潭翠芽”成为贵州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茶叶品牌。
年,当地的盛兴公司开始申请注册“遵义红”红茶商标。年,湄潭县茶叶协会和盛兴公司正式获得“遵义红”商标。自此,在这两大品牌的带动下,湄潭的茶产业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翻开了新的篇章。
据了解,湄潭目前有茶叶集散市场3个,占地亩的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市场,有多家茶叶企业和茶叶经销商在这里入驻。未来,当地会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另外,湄潭还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品牌专卖店,旗舰店和批发部共家,当地的兰馨、栗香等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网站均开设了专卖店。
为做大做强当地茶产业,自年以来,还连续在高速公路旁投放广告宣传湄潭茶叶品牌,且每年的广告额不低于0万元,年当地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投入宣传费超过万元。除此之外,湄潭每年还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举办的茶博会,借此机会大力开拓省外市场。
在茶文化方面,湄潭建设了里生态茶园长廊、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象山茶文化公园、贵州生态茶文化博物馆中心馆等知名文化旅游景点。全县还有各种不同档次的茶楼多家,“客来敬茶”更成为当地人的一种待客礼仪。
因茶而兴湄潭茶产业链在不断延伸由于政府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奉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现如今,茶已经成为湄潭的一张城市名片。
湄潭茶产业链在不断延伸,当地先后开发出了茶多酚速溶茶粉、茶籽油、茶香酒、茶树花、茶足爽、茶多酚胶囊等近20种深加工产品。与此同时,湄潭还大力开展茶旅一体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休闲避暑、会务接待、民居风情观赏、茶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水上娱乐等茶乡旅游体验。
湄潭茶从曾经给他人做嫁衣,到如今扬眉吐气站立起来并形成产业体系,其质的蜕变还带来了湄潭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当年,节衣缩食吃不饱穿不暖;看今朝,衣丰粮足住别墅开宝马。”今天湄潭的一些农村,相当多的家庭已经有了小轿车住上了小洋楼,有百万存款的家庭比比皆是,这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湄潭的核桃坝、田家沟、随阳山等多个依靠茶产业发展建设起来的新农村尤为典型。走在这些乡村的公路上,满眼皆是翠绿而又一眼望不到头的茶园,其背后,是由小青瓦、雕花窗、红柱子等构建而成的极具特色的一排排黔北民居建筑,村子里面还修建了健身设施、运动场等。青山绿水间,这里俨然就是现代都市小区的格局。今天的湄潭无疑让人艳羡,现在城市坊间流传着一句话:“走,到湄潭当农民去!”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作为当地人的骄傲和自豪。
据了解,年,湄潭农民人均收入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了84.8%,而茶叶收入就占到农民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
着眼当下湄潭将下一盘很大的棋经过近20年坚持不懈的大力发展,湄潭茶产业走到今天无疑是成功的,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太多太多的头衔。作为贵州茶业发展的排头兵,湄潭肩上承载着贵州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使命。
尽管目前已成绩斐然,但荣膺贵州省茶产业第一县对湄潭而言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按照湄潭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茶产业发展的“”大战略,摘取中国茶业第一县的桂冠,才是湄潭的最终目标。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排名第一的是福建安溪,其今年面积为60万亩,而同期的湄潭面积为56万亩。按照湄潭茶叶的发展速度,在明年超过福建安溪,取代其茶叶种植面积上的老大地位是非常可能的。
当然,湄潭要摘取的并不仅是这个茶叶种植面积上的第一,如荣膺“贵州茶业第一县”一样,湄潭要夺取的,是茶产业全方面的综合桂冠。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魏在平指出,湄潭接下来需继续在产量、效益、品牌、市场销售、机采率等全方面发力。同时,魏在平还要求相关涉茶部门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重点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基地建设、加工升级、市场拓展等重要问题。
正所谓一个人即使头顶再多的光环也会存在瑕疵,换言之,湄潭茶仍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其真正走向世界的路还很漫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湄潭茶在国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仍然还不够强大。
湄潭茶产业与省外著名产茶县相比,还存在品牌不响、市场不宽、机采率低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全县广大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建议献策,拿出具体的举措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美好的憧憬终归还需从现实一步步做起,诚如县委书记魏在平所言,由于“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如今早已名声在外,坊间于是时不时会冒出来这两个牌子的假冒产品,此举让当地的茶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保住湄潭茶的品牌影响力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俗话说:打造一个牌子比登天还难,但要毁掉一个牌子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在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