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国中国特色最优产业结构理论

中国特色最优产业结构理论

刘明国

作者简介:刘明国(-),男,贵州赤水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贵阳

一、几种产业结构理论与相关经济实践的简单回顾与比较(一)中国的重农主义思想与实践从神农氏教稼开始,重农主义一直是中国古近代执政组织执政的基本经济方略。其间,或如先秦时期商鞅将重农扩张到抑商和禁末,或如西汉后期开始对商业采取自由放任。中国古近代经济在重农主义作为基本国策的上层建筑作用下,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与繁荣,并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重农主义政策下走向强盛并最终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下,两条丝绸之路商业的繁荣为成就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汉唐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虽经南宋和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海外商业贸易,但中国古近代经济仍然没有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重农主义这一基本执政方略并没有改变。有人为中国没有率先进入以工商业为主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惋惜,这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能实现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就好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从鸦片战争后沦为殖民地开始的。这可以从英国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在-年一直是逆差、为了扭转这种经济竞争上的劣势而对中国采用大规模的罪恶的鸦片贸易乃至军事侵略的历史事实得到说明。[1][2]

(二)西方的重商主义、重工主义、重农主义思想与实践伴随着中国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入欧洲,欧洲人在思想和地理上的禁锢被打破。在十五、十六世纪,伴随西方远洋航线的开辟,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繁荣中崛起,由此在西方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商主义。但是,正如商鞅所言“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官贫,三官贫,必削”[3],法国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遭遇了经济衰退的危机——农业凋敝、农民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农产品供给不足以及物价高涨、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国家财政难以为继。由此,法国开始转向了中国推行了数千年的重农主义。至今,法国都被称为是欧洲的粮仓。由重商主义(先后又可分为重金主义和重工主义)转向了重农主义,在西方世界还有另外一个典型——号称人类历史上工业革命模范的英国。①只不过英国要比法国经历这一转变晚很多,一直到其深受农产品价格高涨、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黄金等货币资本大量外流所带来的危害多年后才开始转向。现在,英国也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之一。总之,不管是中国古近代的经济实践,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经济实践,都说明了一个很重要而又非常浅显和古老的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这个基础动摇了,国民经济是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更不要说什么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了。(三)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到了20世纪中期,尤其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流行起了一门新的经济学科——西方国家专门为第三世界国家量身定制的发展经济学,它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的道路:(1)要大力发展工业、以提高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为发展目标,最终成为诸如英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工业化国家;(2)要大力扩大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要加大人口的自由流动性;(3)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商品化。这些理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改头换面的应用。拉美国家率先实践这种新形式的重商主义,分别采用了自给型工业化(流行的称谓是“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②,结果不是引来了国际债务危机、就是导致了货币严重贬值和财政危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自给型工业化也同样遭遇了国际债务危机(前苏联逼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后来采取了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也损害了农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当代流行的工业化理论,不仅有西方重商主义的渊源,也还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增长理论的渊源。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工业化实践及其为成功战败德国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为工业化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近现代世界格局中,第三世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国防军事建设,自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忽略掉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国防军事建设与工业化的区别,忽略掉前者成立的前提,而将工业化作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不管是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还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都不能推导出以提高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为目的的工业化理论。至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理论),不过是工业化(理论)的衍生。以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为发展目的的城市化理论,其实质不过是试图为工业的不断扩张准备足够廉价的劳动力而已。农业现代化的实质,也不过是在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等非农产业后,用机械来代替劳动力、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商业化。③不管是拉美国家在20世纪的“三化”,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所进行的“三化”,都很难说是完全成功的——很难说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上述理论可以说都是片面的、非平衡的产业发展理论或产业结构理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需要有自己的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为创建中国经济学之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对国内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产业发展理论的批判我国现在流行的产业发展理论或最优产业结构理论,与上述各种产业发展理论又有所不同。它所   ①重工主义的本质仍然是重商主义,其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商业贸易以获取利润。   ②“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这个词汇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表示出它想表达的含义,而且与它在含义上相对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不匹配,所以,作者用“自给型工业化”来代替该词汇,以便于交流。   ③刘明国、贾舒宁:“论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科学性”,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第2期,第31-36页。   ④就低定价机制,详见刘明国《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⑤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结构,是指一个“低效率”的农业与“高效率”的工业同时存在的经济结构。在刘易斯的眼里,效率实指利润率。   ⑥刘明国:《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原文参考文献:[1]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70.[4][5]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6]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上卷)[M].曾启贤,万典武,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7]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8]林毅夫.新机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7.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症状有哪些
皮肤病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z/12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