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

摘 要: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和总人口减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引发劳动力供给不足以及成本上升,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将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可能,并据此唱衰中国。不可否认,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是否是当前经济发展当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值得商榷。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社会趋势,多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老龄化进程,且老龄化将成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难以摆脱的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各国试图通过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制度创新,将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作为重要抓手,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劳动力

一、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马尔萨斯是最早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在人口论中,将人口经济问题归结为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考虑资本具有再生性的问题。随后西方国家纷纷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剑桥增长模型、生命周期假说、人口红利理论等都不同程度描述了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年,经济学家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首次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并证明了产出(Y)取决于资本(K)、劳动(L)和技术发展水平(A)。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也表明,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决定。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G)、有保证的增长率(GW)和自然增长率(GN)相等。该模型认为,人口增长通过影响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增长率提高,则人均资本增加量减少。这些理论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就是认为老龄化会引起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应数量减少。假定生产力不变,生产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二是老龄化的发展导致一个国家储蓄率降低,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另外,老龄化伴随而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公共部门的储蓄、投资平衡恶化,也会降低国家整体的储蓄率,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三是医疗费用及年金制度等和社保相关的国民负担率的上升使家庭及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降低,这将导致劳动积极性和投资积极性降低,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另外,财政、社会保障制度环境恶化以及代际差距扩大,也将降低这些制度的可持续性。

这些理论均是从劳动力数量供给的角度研究了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但缺乏对劳动力供给结构以及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忽视了人口就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质量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即使劳动力供给量本身减少,只要生产力提高的程度更高,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以及通过创新改善资本投资效率等措施就能弥补劳动力人口减少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验

不可否认,人口老龄化及总人口减少短期看直接影响劳动力数量的供应,中期看影响社会抚养比,加重社保支出负担,由此得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减少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际上,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从一个更为长期的角度去研究。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不同,数据证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即人口增长率不能左右人均GDP的增长率。

(一)人口老龄化和GDP增长几乎不具相关性

日本年至年间50余年的历史数据显示,GDP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见图1)。从总体来看,有些时期人口增加了而GDP没有相应的增长,有些时期人口没有增加反而经济却取得了一定增长,所以说人口增长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率的决定要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速的下滑。典型如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该时期日本GDP年均增长10%左右,而同时期人口增长率仅为1%左右。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前提是,在生产力增长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年龄人口增长越快GDP增长越快。但由于生产力增长率的震动幅度往往远大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震动幅度,因此,GDP增长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提高率而非人口数量,即便进入老龄化社会,生产年龄人口减少,只要存在技术进步,经济仍能够维持增长。

图1日本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制作而成。

生产函数的变量包括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只是三个变量的其中之一,认为人口和经济增长几乎不相关也是基于另外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大的原因考虑。即使人口年均减少1%,只要存在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就可以由弥补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增长率的损失。

如果按照老龄化及总人口减少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这种思维推断,则会得出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综合国力下降的结论,但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日本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原因是日本低生产力部门还滞留有较多资源,有较大改善空间,通过结构性改革促使资源从低生产力部门向高生产力部门的转移可以弱化因人口减少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而不是人口政策。即便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成功,而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亦没有太大帮助。

不仅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几乎不相关,从OECD国家的历史数据来看,人口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也几乎不相关。从OECD国家过去40余年中人口平均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的散布图来看,两者之间也几乎不存在相关性。如图2所示,瑞典年均人口增长率不足0.4%,而人均GDP增长率达2%。不仅如此,甚至有些国家在人口增长率为负值的情况下人均GDP仍能维持年均5%以上的增长率,如爱沙尼亚。

图2OECD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OECDHealthStatistics。

(二)就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会有利于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即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只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相应调整,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如英国、法国,两国老龄化进程较为相似,20世纪60年代均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并于年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左右(法国11.%,英国11.%),年时达到14%左右(法国13.92%,英国14.52%),但两国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法国在年代初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20.1%,远高于英国,随后逐渐下降,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至12%,英国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已经较很低,仅为3.6%,年进一步降至2.9%,总体和年相比差别不大。而从经济增速来看,法国年至年年均经济增速为6%左右,英国同期经济年均增速仅有3%左右。

(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世界上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老龄化的国家很多,人口老龄化会引起财政负担加重、社保负担、消费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国家已通过或正试图通过结构性改革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现经济转型与增长。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是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英国也面临劳动力不足、养老金支付困难等问题。在长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后,英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采取了延迟退休、社区卫生服务养老、利用国际移民等措施,较为成功地应对了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起点较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但仍取得了年均10%的经济增长。目前日本为了应对老龄化,也正在进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韩国也是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到年韩国将成为世界继日本之后第二大人口老龄化国家,为应对这一问题,韩国政府采取了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包括扩大研发投入比重,增加研发人员比重,注重人才培训与教育等。总而言之,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大多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为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相结合的生产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三、启示与借鉴

中国经济经历过年均10%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但近年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从经济总量来说,目前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而人均GDP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据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进行未富先老的阶段,随着老龄化的蔓延,人口红利的消失,必然会对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有巨大影响。这种观点看似合理,实际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忽视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其他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的区别,即人口本身的产就业结构、以及生产率、资本等各方面要素的特点。

人口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人口问题需要包括移民政策、户籍政策、社保政策、医疗政策、计生政策等诸多政策。另外,人口政策具有长期性,短期内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本身的政策枚不胜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本身的,包括鼓励生育的政策及移民政策等。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包括推迟退休年龄在内的养老金改革及医疗健康改革等。中国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对此不做重点论述,重点从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一)以城镇化改革促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但相比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仍有约6亿多人口聚集在农村,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也有2亿多。整个国家出现城市劳动力不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整体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依然巨大,可以通过推行城镇化改革,包括消除户籍等体制障碍、改革社保跨区域流动措施、完善促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安排,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维持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通过城镇化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降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将改变劳动力需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随着技术进步的推移,大量机器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在一些低端技术、劳动密集型领域。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也正在加快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计划进程。中国目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说人口进入老龄化,生产年龄人口将减少,但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今后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将减少,因此,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无需被夸大。

(三)促进劳动力就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可以提高GDP增长率。从韩国的产业结构来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韩国政府致力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以摆脱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新的增长动力。中国老龄化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就业结构存在根本差异。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的比重还不高。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突破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较大。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至60%之间,而中国年才达到40%左右,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未来中国第三产业扩张的空间很大,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变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四)通过提升人力资本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内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逻辑必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人的知识、灵感、创意等。通过教育、培训等,提高劳动力素质。前文已经提到,城镇化以及产就业结构的布局可以解决劳动力数量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劳动力质量不高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相关产业的职业教育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推动劳动者技能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相同步,尤其对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二是继续扩大中等教育的普及面,提高中等教育质量。中国目前产业技术工人学历水平比发达国家仍然偏低,在中国25-34岁的年轻人中,高中学历比例仅为39%,仍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82%)。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发展,目前研发人员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研发投入与美国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在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率方面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中国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资源使用效率都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升受过科技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以及质量,通过科教文卫体、信息金融等服务提升人力资本和产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要素。人口政策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因此,人口政策应注重和科技、文化、教育政策的协同性原则,联动作用,发挥合力。

撰稿:景婉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来源:《财政科学》年12期

赞赏

长按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z/12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