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性质的墓被称为公墓?公墓从何而来?公墓发展至今存在哪些问题?公墓的历史地位如何?今天禾下养带大家了解一下公墓这各陌生的行业吧。
何为公墓?
公墓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葬骨灰和遗体的公共设施。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属于第三产业。
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不得占用耕地、林地,不得建在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以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
民政部是全国公墓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墓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总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县级以上各级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墓主管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公墓政策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墓建设和发展进行具体指导。
建立公益性公墓,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建立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与外国、港澳台人士合作、合资或利用外资建立经营性公墓,经同级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审核同意,报民政部批准。
公墓行业如何发展的?
丧葬习俗和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特别是陵园墓地。古代,皇帝自登基之日就有为自己修建皇陵的传统。在民间,年长老人也有为自己选定墓地、棺材(又称寿材)、寿衣的习俗,寓意为“添福,添寿”。但公墓出现是在西方列强打开我国国门之后,根据有关记载,我国公墓最早出现在澳门,专门埋葬天主教徒。
经营性公墓发展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年第一次全国殡葬改革工作会议后,各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势头强劲,殡葬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在于“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到年,全国火化量较年上升了60%。许多地方为了满足群众祭祀要求,试行了由政府划拨土地,建立了经营性公墓。
民政部年在《关于台湾同胞在大陆办理丧葬问题的通知》中首先提出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的公墓中,允许向台胞出售或预售骨灰墓穴”。同年在《民政部关于加强公墓管理的报告》中明确了“公墓可以有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年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对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进行性质区分和条件限制的表述。年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在全国开展公墓清理整顿工作。
根据公墓清理整顿有关数据统计,在全国现有公墓个,经营主体分别有国有、集体、中外合资、联营、民营等多种形式,公墓占地从几亩到几千亩不等。
公墓发展至今存在哪些问题?
1
现行的殡葬法规缺乏对经营性公墓发展的指导。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已制定二十年,对公墓建设管理阐述过于笼统,建设方向不够明确,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解决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
公墓的建立加大了土地硬化面积。原来的土葬或者没有建立公墓前,遗体或骨灰的安葬是分散,是土包形式的坟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以水泥、高档石材的墓碑和墓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坟头具有可复耕和复林的条件。而建立公墓使用了大量的硬化水泥和石材,土地硬化十分严重,加大了土地的恢复难度。
3
殡葬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推行的“厚养薄葬、环保生态葬的理念”的推行,丧事办理趋于简单化,很多守灵、守孝、丧事办理流程和习俗遭受遗弃,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