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受损严重的服务业会快速反弹,但制造

一些朋友来信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说,凡参考了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的讨论者都很乐观,认为经济会像非典时期一样,短暂下挫快速拉升,消费领域还会有一轮报复式反弹,然后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理由是:

疫情会被快速控制住。2月份之内拐点(新增和疑似新增都不再出现)就会出现,半年内疫苗就能上市;疫情之下,人们会发现北上广深始终是北上广深,医疗资源充沛,地产经济会重启;政策面的放开和刺激,会重演“放水”,让房价上涨带动经济增长。

故,乐观者鼓吹“大负面=大机会”,有心者甚至发出“把那些让你卖房和买黄金避险的人统统拉黑”的号召。

然而时殊事异,年的非典与年的新冠,终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非典爆发于春运之后,人员流动频率低,疫情扩散相对容易控制;非典时期,交通运输能力弱,疫情发展相对较慢;非典时期,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很低;非典时期的中国处在一场世纪大增涨的起点,彼时刚加入WTO,人口红利开始释放,房地产也作为经济支柱被提出……年出口增速30%。新冠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是长期的经济增速下滑。国际环境遇冷、人口老龄化加速、金融去杠杆和贸易占轮番冲击、泡沫高悬的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策略难以为继……年出口增速才0.5%。新冠时期,我Guo已建成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经济系统。

概括:非典是上坡路上的坎,新冠是下坡路上的坑。新冠影响更大,互联网经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影响。

既然不可同日而语,非典时期的数据有没有参考意义?

熟悉我的盆友都知道我喜欢翻历史。但看历史的人若只是图它会“重演”无异于刻舟求剑。

我看历史始终是在看人,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这句话是我的口头禅),现在的人和17年前的人甚至年前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

人类的悲欢虽然不共通,但是引起悲欢的事物大体差不多。

非典的参考意义在哪?在于人们应对突发疫情与“隔离”的表现大差不差。

毫无疑问,疫情对经济肯定是负反馈。

依赖人口流动、聚集的服务业是重灾区。餐饮、娱乐、旅游、交运……哀鸿遍野,哭嚎得也最凶。

实际上,第三产业的死活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餐饮、娱乐、旅游、交运、理发等服务型消费是社会消费中的刚需,疫情过去之后,市场就会迅速恢复,甚至还会有一轮数量可观的报复式增长。

看下图,起初,“隔离”会使人们处于“低欲望”的消费状态,严重抑制消费。

随着疫情结束,消费市场迅速恢复,人们被压抑的情绪集中迸发,一轮报复式的增长应运而生。

但并非各个消费行业都能雨露均沾,因为这里研究的是人性,跟人的情绪相关的产业才会有大机会,比如餐饮、酒店、旅游、娱乐。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钟南山院士宣布疫情结束,允许大家出门嗨皮,被压抑久了的消费需求就会在瞬间井喷,届时的场面肯定很好看。

我敢肯定的是新增出来的反弹爆款除了上述享受型消费以外,一定会有网红集散地和打卡点,因为装逼也是刚需,网红们早就被憋得饥渴难耐了。

抗疫过程中,各路老板纷纷声泪俱下地表态:“即使借钱也要发给员工发工资。”不禁让人觉得资本家也挺和蔼可亲的,差点就给他们感动中国了。

但除了枯燥无聊的朱一旦,谁当老板我都不服,任性使我头脑清醒。

事实上,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仅局限在“隔离”期,而疫情是一定会结束的,只要人员、经验都在,复起是分分钟的事。

西贝倒了,自然有东贝、北贝站出来;老乡鸡嗝屁了,故乡鸡、他乡鸡就会占据市场;海底捞咽气,湖底捞、河底捞随时准备亮相。所以西贝那2万员工根本不用担心失业,因为市场对这个行业的需求是持续的。

需要担心的是因举债扩张而摊薄了现金流的老板们,一旦续不上成为失信人,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在疫情后大吃特吃了。

所以别对他们借钱发工资的手段感恩戴德,都是他们该做的。

综上,第三产业虽然在抗疫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但是疫后恢复迅速,且能获得反弹增长的机会,只不过就是换谁当老板的问题而已。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隔离”不仅使消费压缩在低欲望状态,也延迟了返工,“封城”又使物资流动受限。

但是对经济冲击最严重的并非是“停产”,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转移。

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是世界工厂与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突然爆出的新冠疫情会使其他国家意识到备用供应链重要性——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是以,从年便开始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会变得越来越快且越来越广泛。像出口产业中的服装生产、机械零配件生产、电子代工、化工原材料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在“停产”中损失巨大,返工后也会因逐渐损失订单而生存艰难。

再一个就是川普一定会借题发挥,引诱制造业回到美国,至少是离开中国。

贸易争端问题似乎是谈妥了,但实际上只是川普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而已。因为川普需要贸易站的“阶段性胜利”来作为业绩向选民邀功,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稳定友好的国际环境来为“转型升级”争取空间,所以就配合了他的表演。

但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及我Guo产业升级失败才符合美帝的利益,所以贸易上的冲突只是表象,对高端制造产业的争夺才是本质。

本质问题没有落听,冲突就会一直持续。

疫情发生后,美国商务部长口不择言把真心话给说了出来——病毒会加速制造业流回美国。

对于这种腹黑言论,我也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他说的是真的。一旦那些需要配套的供应系统(比如基建)也完成转移,这种损失几乎是不可逆的。

而产业外移的后果是什么呢?

是损失大量国际订单,出口制造业产能下降,从业者失业,出口这辆马车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消失……

阻止这一切发生的方法又是什么?

要么我们能制造出无可替代的产品,要么我们能生产出成本最低的产品。

前者需要技术迭代。

后者需要人口红利和生活成本的降低。

然而要命的是生活成本一定会在疫后急剧升高!

“停产”和“封城”所造成的物资供应缺口因为生产周期的问题,短期内是难以补齐的,比较明显的就是生猪和家禽(参考非典前后物价的变动情况)。

年我们经历过苹果和猪肉的涨价,同样的痛苦年还会再来更严重的一波,即使决策者公开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我也同意不会出现通胀的说法,因为我压根就不认为此时的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很明显是“停产”和“封城”造成供给缺口所推动的。

综上,别看第三产业哭得最凶,但市场仍在,恢复最快;第二产业的损失不可逆,失业率增加;农产品领域的缺口会造成至少一个季度的生活成本上涨。

从股市投机的角度看(重点来了):

1)疫情中第三产业坑最大,是抄底良机。看跌最多的影视行业中,院线的问题可能会大一点,因为疫情结束后,反弹的消费大多是“肉体享受”类的,“精神享受”类的消费反弹较慢。

但影视发行和制作板块就得另当别论。很简单的逻辑——只要人在,文化市场就在。

特别是在韩国电影《寄生虫》大丰收的背景下,我国决策者想必会尝试放松封禁。韩国总统文在寅有言:“《寄生虫》是用韩国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而不是暴露韩国社会的阴暗。”

这尼玛才是大国执政者该有的胸襟!

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题材丰富,又有14亿人的庞大市场加持,一定可以孕育出比肩《寄生虫》的优秀作品。

前提是——上头别瞎管。

2)去年猪周期中,猪肉涨价让一波农畜企业水涨船高,今年农产品价格走强已经是逻辑中的必然了。所以禽肉、猪肉等概念依然会飞一波。

3)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法国、南美、伊朗先后因经济问题引发骚乱;美帝袭杀伊朗军官,在中东制造祸端;澳洲先大火后大水;北非和印度爆发严重蝗灾;再就是让人惶惶不安的新冠疫情……所以长周期看,避险资产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有产阶层的欢迎。

4)医药板块在疫情爆发初期确实逆势上涨了一波,但在疫情结束之后快速补跌。除了口罩等储备物资外,其他医药物资大都会过剩成为库存,特别是那些所谓的“预防”或“抑制”病毒类的药物,比如双黄连,屯得多的卖不掉,自己吃,那玩意儿又有毒,只能认亏。

我在文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总结年经济得失时讲到:历史上的经济问题归结起来其实是一个问题——财富过度集中。

财富集中在社会中的表现是“流动性分层”,我们常听到“货币超发”,市场上应该到处都是泛滥的钱才对,为何还动不动就要央行输血来“补充流动性”?

万亿的M2,每一分都是有主的,这些钱并没有凭空消失,只是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未参与流通。

与财富向顶层集中同时发生的是中下层消费群体逐渐丧失购买力。财富集中是根本问题,但现代经济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均是信贷宽松,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于是经济问题便由“财富集中”内核变成了“债务累积”的表象。

然而当消费杠杆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

需求不再增长→投资边际收益降至0→生产不再增长→收入不再增长→由于杠杆利息的存在,人们压缩消费还债→需求下降→投资规模缩减→去产能→收入下降→进入通缩螺旋……

这个过程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钱荒”与“流动性紧缩”,反应在个体身上就是现金流存续的问题。

与年非典时期不同的是,我们在过去十几年的飞速增长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使得流动性越来越脆弱,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处在朝不保夕的边缘。

一句话概括就是“垂死病中惊坐起,苟延残喘又一年!”

然而“隔离”期间,很多企业支出一分不能少,收入却一分也没有,现金流还维持个屁?只能关张大吉!

下坡路上,最怕有人推你一把,疫情对经济最严重的杀伤正是使债务问题提前暴露。

那么为了应对经济上的“雪上加霜”,货币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宽松进行“放水”刺激呢?如果“放水”房价是不是又要涨一波呢?

第一,如果能刺激,早干嘛去了?

第二,但凡宣称自己懂投资的人一定知道我国房价上涨实质是货币现象。货币扩张,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汇率扛得住,第二是杠杆加得动。

前面说过,疫情会使第二产业失业率增加,你觉得居民杠杆还加得动么?具体逻辑请见知乎专栏《简单经济学》中的文章《房价怎么还不跌?》。“负债经济学”的哲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的冲击。起初,人们以为自己下个月的收入一定可以cover掉贷款,现在晓得了,下个月不一定有收入,你说他还愿意加杠杆吗?前面还说了产业链会发生转移。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出口增速会进一步降低,而由“停产”所造成的物资缺口必须通过进口来补足,此消彼长之下,外储承压,RMB汇率风险加大。

不要动不动就觉得政策会刺激、会放水,决策者也需要依据经济规律来制定策略,不然你当那些宏观智囊们都是吃干饭的么?

当然了,由于财政上的缺口仍需要通过卖地来补足,所以各城市“抢人”和“放松限制”的政策确实会层出不穷,但这和“放水刺激”完全是两码事。

第三,在居民杠杆和企业债务风险危如累卵的时刻,继续加杠杆筑高风险,和直接给川普送人头有什么区别?

川普最有效的打击手段根本不是什么关税大棒,也非调查搞技术封锁,而是踢爆泡沫直接“做空”中国。如此,根本不用什么减税吸引,外资会瞬间就会马不停蹄地奔向美帝的怀抱,同时,华尔街的大鳄们打着“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旗帜趁机杀入,扫荡廉价资产。

这招他们已经玩得相当熟练了,俄罗斯、东南亚、日韩、南美都经历过。

第四,要辩证地看待“涨价”,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涨价有一个根本逻辑是人们的收入和预期收入增加,消费(or提前消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造成供不应求,于是涨价。这种情形的涨价是健康的,因为人们的收入在增加,有一种资本家吃肉,群众喝汤的普天同庆的效果。

BUT,供给端短缺造成涨价与失业率增加同时发生的时候,社会动荡的风险就会增大,回忆一下前不久智利因公共交通涨了3毛钱就闹上街头的事,还有伊朗因油价上涨而造成的动乱……

决策者制定政策不能拍脑袋,同样的,我们看待问题也不能想当然。

第五,有人说“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北上广依然是北上广,医疗资源富”,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ta怎么看不到人口密度越高,疫情扩散就越快的现象呢?

事实上,在决策者的长远考虑中,城市越大,生育率越低。也就是说,在关系到民族存续的问题上,大城市不能再大了,只有区域协同发展、平衡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人类历史中,不乏一些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轨迹的黑天鹅事件,比如黑死病、世界大战等。但即使是震惊世界的,虽然短期内华尔街损失巨大,但论对经济的影响,我们讨论的更多的还是当时的互联网泡沫。

上世纪20年代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几乎感染了全世界1/3的人口,造成了1亿人的死亡,无疑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最惨烈的一场瘟疫(参见《死亡史诗丨瘟疫大流行》),然而论起对经济与时局的影响,经济学家们也从未将之与10多年后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所以像新冠这种小角色几乎不可能阻碍中国人变富变强。疫情平息之后,人们的经济活动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恢复原样,不必太悲观。

正因为在实现富强的道路上赚钱机会过了这村还有那店,我们才要愈加谨慎,因为“钱是赚不完的,但是能亏完”。

富强之路注定不平坦,偶尔踏空错过机会其实没什么,一旦踩中大坑,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吃肉了。

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来说,核心竞争力永远是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第三产业再红火,金融市场再热闹,也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相关文章:

死亡史诗丨瘟疫大流行年经济问题得失的总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社长有点野

我们一起揭开生活周围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z/13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