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西医名称,简称为“功血”,中医称这个病为“崩漏”。对于西医来说,这个病是个比较麻烦的病,治疗的过程中要用到“刮宫”或者“大量激素刺激止血”等手段。我们知道,刮宫的话对子宫伤害很大,大剂量激素刺激对内分泌会很有影响,因此我是强烈反对这个病用西医治疗的。
“中医治疗妇科病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是我一贯的看法。这种看法并非因为我是从事中医的,所以说中医的好话,而是对中西医治疗妇科病的优劣经过三十多年的比较认识得来的。当然,在这里可以将这个话题暂且放下,我们还是来说一说中医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的方法。
什么叫崩漏?
崩漏,中医病名。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上面提过,这个病中医称它为“崩漏”,崩漏虽然常常同时并提,但崩和漏却是两种不同的症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崩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也就是说,“崩”就是经来血量特多而急猛,形若山崩洪水下泻,病情危急,必须急治,一般称作“血崩”或者“崩中”。“漏”与此相反,其来势缓慢,出血量少,连续不断,像屋檐漏水,所以又称它为“漏下”。崩漏可以互相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衰,也可变作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可能变成崩。
崩和漏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是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其主要机理是由冲任损伤,不能固摄、制约经血所致。崩漏证在临床上可分为血热、血淤、气虚、肾虚和郁怒五大类,这五类里面又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治疗方面,初宜止血以塞其流,中宜清血以澄其源,终宜补血以复其旧。
一、血热崩漏
血热崩漏又分为实热和虚热
实热多因为素体热盛,又喜食辛辣肥甘助热之品,热入血分,或肝郁化火,热灼阴液,血失所藏而致。症见:阴道骤然大量下血,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粘稠或夹有血块、面赤气粗、心烦口渴喜饮,尿赤便燥,舌红绛,苔黄或燥,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止血。
用药:清热九炭饮
生地炭,地楡炭,莲黄炭,测柏炭,血楡炭,芥穗炭,炒当归,黄苓炭,棕榈炭,益母草。
虚热多因素体气虚血弱,气不摄血,症见:出血淋漓量多,日久不净色鲜红或淡红,日哺潮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烦躁不宁,口干少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
用药:坤宁汤
熟地,炒白芍,炒当归,元参,芥穗炭,黄苓炭,益母草,阿胶珠,旱莲草,女贞子。
二、血淤崩漏
血淤崩漏或由气滞血瘀,或因寒凝血聚,而使血结胞宫,淤血停滞,新血不能归经,则离经之血妄行。症见:突然下血量多,色暗紫,夹有淤血块,少腹疼痛,牵及两腰之间,拒按,脚软头晕,胸闷气逆;淤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涩有力,治宜活血逐瘀。
方药:桃红失笑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蒲黄炭,灵脂。
三、气虚崩漏
气虚崩漏多因素体不足,或劳思伤脾耗气,脾虚不摄,气血虚弱,中气下陷,气不摄血,冲任不固所致。症见:突然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浅淡而质清稀,面色白或虚浮,身倦怠,气短懒言,心虚烦,纳呆便溏,舌胖嫰有齿痕,苔薄白润腻,脉缓而无力,治宜益气摄血。
方药:固气汤
炙黄芪,熟地,白芍,当归,党参,升麻,阿胶(烊化),炒艾叶,白术。
四、肾虚崩漏
肾虚崩漏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多因素体肾气不足,或因早婚、房劳、多产伤肾,以致肾失封藏,冲任不固所致。其中,
肾阳虚症见:出血量多而色淡白,淋漓不断,面色白淡,神疲倦怠,畏寒肢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白苔薄,脉沉细弱,右尺尤甚,治宜温阳固肾。
方药:桂鹿地黄汤
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萸,山药,炮附子,枸杞,菟丝子,当归,芥穗炭,血余炭。
肾阴虚症见:出血量多而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足跟作痛,舌红苔薄,口干舌燥,脉细数无力,治宜滋阴补肾。
方药:二胶地黄汤
鹿角胶(烊化),龟板胶(烊化),生地、熟地,山药,山萸,旱莲草,女贞子,牛膝。
五、郁怒血崩
郁怒伤肝,致令肝不藏血而致崩漏,此症多发生在经期,偶因大怒伤肝,致令经血大下,血色鲜红,兼见肋间涨满,怒气不息,舌红唇紫或苍白,苔薄白,脉弦急,治宜开郁止血。
方药:疏肝止血汤
柴胡,白芍,白术,丹皮,生地,芥穗炭,当归,三七粉,炙草,香附。
备注:机体和病症往往是复杂的,请勿乱用药,需找专业的中医辨证后对症下药方可奏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