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与城市空

本文以云霄南部片区产业发展与空间提升为例,探讨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思路。

产城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一、打造区域特色

云霄县南部片区位于漳州南部主要枢纽的位置,既要迅速融入漳州市市域工业体系大格局中协同发展,又要立足地方特色,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和职能分工。漳州市域内分布有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蓝田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常山经济开发区、诏安工业园区、古雷经济开发区等多个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云霄南部片区作为市域大工业体系下的重要一环,不仅要积极融入区域大产业格局中,更要找准自身特色,才能脱颖而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南部片区以核电站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核、储、风、光”项目集聚优势,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浪潮的推动下,率先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节能照明显示、新型储能和光伏器件、低碳环保材料等低碳和新能源产业领域,推进创新要素和资源整合,带动光电产业二次创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低碳产业创新基地。

二、优化空间布局

南部片区两镇一区现状有云陵工业区、云翔产业园区、核电配套产业园区及岱北、竹港工业区等多个工业组团。这些组团在空间上呈现分离的状态,设施上无法共享,生产与生活呈现机械式的分区。规划通过功能结构优化加强南部片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在空间上形成“两核、三轴、四片”的结构(见图1)。北面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结合云霄动车站站前片商贸服务组团,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核,也是南部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南面将陈岱镇打造为南部片区中心镇,进行城镇更新提升,形成南部片区的生活承载地。沿3条主要干道形成空间联系轴,围绕3条发展轴布局清洁能源、低碳科技、海洋特色产业等南部片区优势产业,以此形成各片区空间上的融合。在4个产业片区内分别就近布局居住、教育医疗、商服等基础配套用地,形成各个片区的生活配套组团,服务各片区,保障大部分就业人员实现就近居住,减少长距离钟摆式交通。以生活服务核心为纽带,达到生产和生活融合布局。在用地上推广用地性质兼容,功能混和,在满足科技、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多元需求。

图1南部片区空间结构图来源:中机院

三、陆海统筹

区外交通上,通过增设主城区至南部片区的交通干道,分流现状国道交通量,加强南部片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区内交通上,在强化各片区交通联系的同时,完善片区内部道路系统。通过在各个片区之间增加区间的联系通道,强化交通联系:在临港低碳产业片区与陈岱片区、常山片区之间各规划一条道路,便于快捷联系;利用陈岱镇与列屿镇间现状县道进行改造提升,改善路面与道路线型,提高通行率。由此改变原有各片区间三角形单向迂回路径,加强区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梳理各片区内部路网,进行必要的贯通和道路调整优化,完善区内道路网系统。水上交通上,保留现有山前渔港、人家村渔港及对台小额贸易码头,规划预留青径货运码头,为建设货运港创造条件。近中期主要通过研究核电站建成后重件码头的再利用,解决南部片区货运码头建设难题。将南部片区打造为兼具内连外畅的道路体系和条件完善的港口码头的产业新区,形成陆海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针对人口发展趋势和社区功能复合化需求,重点提出教育、文体、医疗、社会福利等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引导。教育设施方面,根据福建省《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修订版),按照千人指标、合适的服务半径、合理规模来完善南部片区教育配套。文体设施方面,由于列屿镇位于核电5km规划限制区,故新建设施受到制约,主要利用现状闲置建筑改造提升来满足居民文体活动场所需求;开发区和陈岱镇则通过新增文化和体育活动中心等设施来满足生活需求。对于医疗与社会福利设施方面,一方面分区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医疗与养老资源,提升养老、医疗设施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发挥南部片区核电站项目优势,发展核医疗,结合健康检测中心,布局旅游康养度假产业。在市政基础设施上,提出给排水、电力、通信基础设施提升对策,完善各片区管网系统,满足片区产业发展需求。

产城融合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研究

一、中远期有机衔接,刚弹并举

年10月自然资源部启用新“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在新的国土空间体系下,以往城乡规划大刀阔斧,东进西扩的大发展已成为过去式,城市空间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三区三线的划定是当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探索,其指标体系的确定或许仍需时间来验证。在这样的过渡形势下,城市建设既要遵循城镇开发边界,同时也需留有余地,以应对政策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有序推进。

在南部片区空间布局规划中,通过近期与中远期用地规划侧重的不同,保障规划刚性与发展弹性。近期规划中,主要聚焦城镇开发边界内,优化用地资源配置,引导城市功能协调,保障民生与品质。近期用地布局的重点主要是:①完善设施配套,满足本地居民与各工业组团服务需求;②旧城更新,对老城区改造提升,打通路网整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③梳理用地,腾退不符合主导功能用地类型,调整用地性质。中远期主要梳理城镇开发边界外适宜建设用地,预留战略储备用地,保障发展空间。保障策略为:①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沿疏港公路预留产业用地,为构建云霄优势核电配套产业群储备用地;同时,加强各工业组团与常山的联系,预留岱北、竹港产业园用地,做大做强云常产业片区。②保障城镇建设空间。陈岱镇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定位为县域重点镇,此次规划衔接县国空定位,为陈岱镇建设成为南部中心镇做好空间预留。

二、存量产业用地盘活

在综合分析现状产业用地开发强度、生产效益等要素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企业的不同情况,提出“改造升级、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存量用地盘活策略,提高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

2.1改造升级

主要对象:所有规上企业及符合片区产业发展定位、有一定产值效益的在产规下企业。措施建议:推动现状保留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促进转型升级。保留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规上企业,促进该类企业技改创新升级。对于与主导产业不符的现有规上企业,近期予以保留,中远期建议搬迁至其他相关发展片区。其他保留的规下企业,近期予以保留,督促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期进行生产效益考核,逐步清退低效产业地块。

2.2退二进三

主要对象:按照总体用地布局拟调出的工业地块。措施建议:以片区功能定位为导向,将部分工业企业就地转型为服务业,推进片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善设施配套和就业环境。近期“退二进三”可按以下几种情况实施:①临时改变房屋用途,对于暂未列入改造计划的地块,不改变用地性质,利用原厂房发展第三产业。②通过货币补偿方式回购,再按照用地的现行规划用途(包括商业、住宅等用途)进行公开出让。③改变用地性质,根据改造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改变用地性质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另一类为改变用地性质又进行整体改造。

图2马山片区功能结构图来源:中机院

2.3腾笼换鸟

主要对象:占据厂房资源生产停滞的僵尸企业及低产能、低产值企业。措施建议:通过“腾”,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通过“换”,引进低能耗、零污染、高效益的优质项目,提高亩均效益。选取部分典型地块作为该类型的首批试点,从而为优化开发区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亩均效益、安全等级、节能降耗提供有益方向指引。需要注意的是,腾之后的“换鸟”,建议设置准入门槛,瞄准“高税收、投资大、头部项目”,以免再一次陷入低效企业占据宝贵工业用地的尴尬困境中。

三、打造产业示范园区

通过打造产示范园区,作为示范引导,为片区内的其他企业用地提供借鉴。选取云霄经济开发区马山片区作为示范园区,提出产业与空间的规划引导。马山片区位于云霄经济开发区厦深铁路以南,马山村以西,用地面积约0.86km2,位于主要交通干道上且距离云霄站不到1km,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该片区用地情况多样,包含有已批已供、供而未动、批而未供及农用地等多种用地类型,具有典型性,适宜作为示范园区。

图3马山片区用地规划图来源:中机院

依托富佳宝项目(S-08、09地块)带动盘活周边低效用地及增量空间,重点发力预制菜、婴童食品及特色水产品精深加工赛道,规划建设集食品精深加工、工业设计、直播电商、冷链仓储、展示交易、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新业态集聚发展区(见图2),着力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现代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区。用地规划(见图3)衔接上位国空结合片区发展定位,以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导,融合物流仓储、商住混合、新型产业等用地类型。基于各地块供地情况、开发强度和产能的分析,通过“工改工”“腾笼换鸟”、提质增效等不同方式,促进示范园区的转型升级。为便于后续的落实,规划还针对各地块提出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等指标引导建议。(作者:蔡惠真)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产业规划咨询,成名于国家级新城新区规划全链咨询。专注于产业及产业园区大数据、咨询、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托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z/18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