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
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
养老产业回顾
19快速复制是否可行?
现在市场上有三种战略和策略,绝对实力者的全国布局大战略,一般实力者的区域龙头中战略,小机构的单体经营务实小策略。三种策略是与其自身资金资源定位密不可分的,更确切一点说目前是资金决定发展布局。但有钱复制是否就一定成功?复制的前提是什么?
1、试验模式的成功。一个项目摸成熟了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才有可能做第二个。
2、有大资金支持。靠机构自身赚了钱再扩张几乎是天方夜潭,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
3、需要有稳定的人才队伍。要扩张必须有团队,最起码要找到院长?没有强大的培训体系何以复制?人在哪里?
中国养老的不可复制性。
1、每个项目都有独特的背景。当年拿地的特殊价格特殊条件是很难复制的,也不是你想有就会有的,如今的地价敢做养老吗?
2、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资源。医院顺利牵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养老资源配置,不论外部还是内部都需要有渠道和关系。
3、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从建筑设计到运营营销,到市场特征本地文化都有巨大差异,北上广项目到了二三线就会失灵。
因此,依赖政府关系获取优惠地块及医疗资源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也不是真正的市场化,不要认为別人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尤其目前反腐大势中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贵阳我亲自参与的一个项目从拿地至今已换了三任区长无法动工?养老产业会不会出现麦当劳和肯德基?很多老板都在想这个问题,都在急迫期待这样的结果。可以肯定的回答,短期内不可能,中长期可想象。
1、养老行业本身与麦肯商业模式不同,无法流程化标准化生产线式操作。
2、麦肯发展历史证明了不是短期可实现的,至少10-20的真功夫。
3、麦肯模式是诞生在一个市场机制成熟商业环境完善的背景下和国度里,中国还需要有多少年才能有此市场大环境?
4、麦肯模式是基于精细化的测算实算,精细化的客户分析市场分析,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而产生的,精细化是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做支撑的。中国目前野蛮式开荒何谈精细化?除了复制目标还要再加上快速?这是一个慢节奏慢市场的产业,你想快速,顶层设计跟不上,运营团队跟不上,核心技术跟不上,市场营销跟不上,外部资源跟不上,百姓认知跟不上,何以快得了?老板在天上飞,团队在地上爬?这种搭配真的看起来不怎么和谐。
其实,复制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是基因。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复制,或没有将企业文化植入到员工脑中的复制,不但项目可能走样,原本树立的企业品牌和形象也可能毁于一旦。中国有多少复制成功的?有多少复制失败的?有多少复制走样的?看看英智,看看汇晨,看看天津龙福宫,再看看北京太阳城,上海亲和源,一切结论便很清晰。走稳了才能跑道理其实很简单,没学会走路就想跑摔倒自然难免。在胎儿中或刚出生就想再怀一个更是难上加难。复制有可能,快速有风险。
养老产业回顾
20今后的路该如何走?
在刚刚结束的张家港中房协老年住区会议上,台上嘉宾每人用最后一句话寄语养老产业发展,我的一句想明白了再干,亲和源华总接下来的一句干了就明白了。这也许是当下以及今后对养老产业发展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我能够理解华总所代表的一类人的观点,不干,你怎么知道行不行?只有干了,才知道行不行?实践出真知。我对此观点高度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干,用什么样的代价干,干的结果会如何,能产生哪些正面或负面影响?能否达到企业目标甚至国家目标?是必须经过认真研究和深思熟虑的,盲目干将带来极大风险甚至灾难性后果。
纵观已上马养老项目,由于前期项目定位有问题,后面市场用脚投票,几十亿砸进去血本无归进退两难的有。由于项目反向操作,规划设计缺乏运营指导,导致后期无法使用或增加成本,盈利遥遥无期的有。由于缺乏留人顶层设计,招人走人天天上演,走马灯式的团队不断闹人荒,项目难以维济的有。由于产品服务初始设计不符合基本商业逻辑,盈利模式不成立,项目永远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的有。凡此种种,都印证了没想明白就干的可怕后果。更有甚者,一个体验中心几千万砸进去,老板看了不满意,拆了重盖?同一个老板,按照她的喜好帖的壁纸,第二天过来看了又说不好看,撕了重帖?这种有钱就任性的案例在业内应该不是少数。
再放大格局,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全球第二,但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环境的代价,资源的代价,贫富差距拉大的代价,文明的代价。失去蓝天也许还能忍受,但最昂贵的最无法忍受的是一个国家道德底线被击穿的代价?钱,成功,成为了这个社会唯一的尺度和标签。如果我们知道会是今天这样的结果,路是否还应该这样走?如果我们在设计之初能再将顶层设计想得明白一点,将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包括人口老龄化再做些深入细致的制度性研究及安排,也许今天不会突然出现养老热?如果我们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许不会带着更多的人一起致富有些预判及预防,也许今天不会出现仇富心理。如果,如果,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诫我们,不论企业还是国家,不论养老还是其它,前瞻性,预判性,预防性是降低发展成本及代价,百年可持续的重要措施,想明白再干是智者之策,勇者之谋。
过去30年我们任性,我们掠夺式开发,野蛮式发展,是因为我们还有资源,还有廉价劳动力,还有官商勾结,今后30年我们没有了?资源没有了,劳动力没有了,官商勾结没有了,不想明白怎么干?暴利时代终结,微利时代开始,高速发展终结,稳步前进开始,都要求我们想明白再干,将风险成本降到最低。不发展养老产业又能怎样?每家每户都能克服困难挺着过自己的日子,相反,掠夺式野蛮式发展养老产业,不但不能使多数百姓受益,还可能对本已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养老产业回顾
21关于养老产业标准化。
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研究全球养老产业标准化的问题,发现了一个事实,这个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鲜明的不同,其对人文要求,人性化要求,服务要求,心理要求,个性化要求,生活化要求,文化要求,尊重个人意愿,隐私,权利等方面的内涵要求都远高于其它产业,更严格的说,它的本质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因此谈标准化很难。
即便是全球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法国,多年过去了,能正式认同为标准的也廖廖无几?日本是目前养老标准颁布实施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0多个,但大多是以建筑设计适老化等硬件标准居多,利用人体工学原理,包括正常生理状态及疾病致残状态下,精细化标准化设计老年用品也是日本领先于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
欧洲标准化文件多集中在视听残障保护,公共场所标识等,而且是将老年人与残障人士包含在一起的。美澳及北欧等诸多发达国相关标准也不是很多。我在考察中曾多次与国外专家学者及一线实务者讨论此话题,他们一致的看法是这个产业很难制定标准,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太多,硬做标准也很难落实实施,没有太大的意义。
归纳各国标准化问题:
1、硬件标准化为主,并可以继续全面深化,用品标准化部分可行,智能化标准没有前例。
2、软件标准化很难,服务标准化根据用户特征,服务场所,服务内容,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效果评价等要素的不同差异很大。比如,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及机构服务内容相似,但实施方式等有很多相差,分开标准化还是整体标准化,1个标准还是3个标准?如果一个操作者一天内同时提供三种服务,应该怎样做?
3、标准制定者不是标化院为主,是一线实务者及数据统计为主。一般认为标化院只懂如何制作标准体系框架,对其内容并不了解或只知皮毛,换句话说只能提供工具或搭个框架,内容需专业人士充添。
4、标准化出台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由认识认知,到普遍认同,最终到强制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争议,需经过无数次调整修改修正后才得以最后出台,换句话说,不是在产业初期就能快速完成的。
5、标准化需要权威性。一个企业或机构可以有自己内部的标准化,但仅限于内部使用。之所以企业或机构自己做标准,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标准可参照?当无数个企业或机构内部标准出台实施后会逐渐趋于统一,形成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最终某个标准或某些标准的优化整合可能上升为国家标准。当多个国家认同及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就会诞生。从这样一种自下而上发展脉络看,一线案例及数据统计应该是标准的始发地?但最终需获得权威专家学者或机构的共同认同,以体现其科学性严谨性及权威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在参与中房协老年住区老年宜居试点工程运营体系标准化方案制定过程中,提出了用指南而非标准。我们没有足够的案例积累和数据支撑,应该留出共同探索的空间。总之,对于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尊重和敬畏之心。目前市场上想认真研究标准,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和行业组织很多,值得白癜风诱发因素治疗白癜风的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