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总的来说,是喘出了两口气,倒吸了两口气。
喘出的第一口气是经济增长的速度,6.7%,比一季度的表现要好。
喘出的第二口气是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3.4%,比上年提高了13.2%。
这表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说明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的压力稍稍有了缓解。
6月份的服务业PMI为52.7,较5月份上涨1.5,结束此前连续两个月的下滑,也创出11个月来的新高。
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在趋稳,产业转型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倒吸了两口气,第一口气是民间投资。
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9%,但是民间投资只有2.8%,比1-5月份回炉了1.1个百分点。这个数据下滑得厉害。比如以民间资金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今年上半年数据下滑了7%。
如果企业家朋友们不敢投资了,那么各位中国经济还有未来吗?
第二个倒吸一口气的仍然是外贸。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11万亿人民币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其中出口下降了2.1%,进口下降4.7%。根据有关外贸专家的预测,今年3季度的数据仍然好不到哪里去。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经济逐渐趋稳,产业转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民间投资的信心不足,外贸仍然处在一个下滑的通道中。这是我对昨天国家统计局数据的一个基本的解读。
今年下半年、明年中国到底会怎么样呢?好不到哪儿去也坏不到哪儿去。
中国经济从长波段来看的话,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十字路口。他由两个基本的特点所构成。
第一个特点叫做通货紧缩。今天中国包括全世界在内,都处在一个通货紧缩时期。满街都是东西,都没有人要。为什么会通货紧缩呢?是因为开始于年代的信息化革命,到今天它对几乎所有产业的冲击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为什么会需求不足呢?是因为技术革命在今天处在一个苦闷期。
在硅谷包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汽车在实验,还没有走到消费市场里。所以从实验室到大众市场中间有一个产业苦闷期。汽车行业处在产业苦闷期,医疗行业处在产业苦闷期,服装行业、食品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在一个产业苦闷期。所以通货紧缩在今天是一个全球性的景象。
当一个国家,或者几乎所有的国家的产业没有办法靠技术革命来推动,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命地印钞票。所以从美国开始到中国、到日本、到欧盟、俄罗斯,所有的国家都在抓紧印钱。过去的三年,美元相对比较坚挺。各个国家的货币兑美元都出现了20%到40%的大幅度的贬值。但人民币相对比较坚挺,全球的经济就靠美国人和中国人撑着的。但是人民币到今天兑美元也处在相对贬值的状态。这就是通货紧缩,是一个全球性的景象,未来5年内很难被改变。
我们该怎么办呢?除了印钱以外,中国经济跟各国相比一个最大的福利——供需错配。
中国今天出现了一批新型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他们愿意为好的功能、好的服务来买单。他们需要一个好的马桶盖,需要一个好的电饭煲,需要一个好的奶粉、菜刀、保温杯、眼药水。但是他认为说在中国区市场我找不到这些东西。这也是近两年海淘会如此发达的原因。
其实当大家愿意为好产品买单的时候,好企业的福音就到了。
中央政府终于发现,供需错配是中国产业转型的一个重大的福利点。所以我们提出叫供给策改革。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产品生产端进行一个大规模的落后产能的淘汰,扶植优质的企业,扶植那些能够应对消费升级、应对那个数以亿计的现在新出现的中产阶级消费的服务。这个景象只有中国有。
通货紧缩造成所有的原来的成功者、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原有的企业模式遭到了重大的挫伤。另外一方面,创业企业生生不息地在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景象。我们所有的苦恼、苦闷和创新的希望,都在这个矛盾点上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五到七分钟的时间,是一首半歌的长度,是一站地铁的长度,是两只红灯的长度,也是一个Plank的长度。每天清晨,我们将在声音中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