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专题
作者:徐枫
责任编辑:徐辉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年第6期
提要
美国电影在商业电影体系外,对实验和艺术电影保持敏感性,随时准备吸纳新的人才、方法甚至思路,使自己不断更新扩展,造就其百年繁荣。而法国电影在失去工业霸主地位后,用艺术和文化优势替代工业优势,同时促进工业发展;“二战”后这种方法成为自觉的国家工程策略。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的“电影支持账户”,尤其是“收入预支”制度,成为同时扶持法国电影工业和全球艺术电影,扩散国家影响力的有效机制。中国电影面对着全球商业片市场、欧洲艺术电影市场和本土市场,可以好莱坞与法国当代电影体系为参照,寻找自己的道路和模式。
关键词:电影工业实验电影艺术电影电影支持账户收入预支三个市场
一、好莱坞对实验与艺术电影的吸纳
电影作为19世纪末的科技发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中迅速成为工商业媒介。因此,商业电影的范畴是最早出现的,它以金融资本为后盾,以工业化制作为特征,以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为体系,以迎合观众口味的类型为依据,以高水准的职业人员为保障,以明星为招揽观众的形象。在具备电影工业的不同西方国家,这个体系完善程度有异,但基本框架类似。
电影工业的首个帝国是法国,直到“一战”后美国才成为全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一般而言,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是市场调节的,观众需要什么,电影产业就制作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好莱坞与实验和艺术电影传统的关系很薄弱。但是我们对美国电影史做一个考察,会发现好莱坞电影与实验和艺术电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可分成三个时代。
1.20世纪20—40年代欧洲先锋派对好莱坞的影响
我们经常将电影分为三类:商业电影、实验电影与艺术电影。这种分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电影的产业和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且它们各自的定义与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商业电影中电影表现形式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众求新的心理期待推动的),电影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发生了矛盾(格里菲斯可谓典型范例),就在这时实验电影产生了。20年代是实验电影(其时为“欧洲电影先锋派”)的黄金时代,将电影作为表达方式,对电影媒介特性和艺术潜力进行探索,是实验电影的总体特征。而电影俱乐部、电影艺术杂志、实验影院、知识分子观众群(所谓小众)成了实验电影的体系支撑。从此之后,商业电影与实验电影之间的对话从未间断。20年代不同国家的先锋电影,根本性地改观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进而电影工业的方法、类型和创作人员都大幅度更新。好莱坞在此过程中,可谓受良多(表1)。
以上表格列举了一部分从20年代到40年代(以20—30年代为主,40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延续),从其他国家进入好莱坞的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