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合伙做事也好,人际交往也好,都应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与高者为伍,与德者同行,必得善果!感悟:心存至善,你的人生必有一块祥云!
——习近平
中国人怎么过中秋,大家耳熟能详了。今天,带各位看看世界各国如何过中秋节吧!
日本人中秋吃米团子
日本人过中秋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江米做的“团子”,称为“月见团子”。这种外皮用糯米面制成,里面包裹栗子、芋头等馅料的江米团酷似放大版的汤圆,是日本独有的“赏月食品”。日本中秋节另外一大特色是过“十三夜”。“十三夜”也称“栗名月”或者“豆名月”,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着栗子、大豆等食品,与家人一起欣赏晚秋的月色。
缅甸:大张灯火通宵看电影
缅甸的中秋叫光明节, 缅甸人在8月的“月圆日”要大张灯火,以庆祝“光明节”的光临。节日之夜,万家灯火,亮若白昼,到处是“不夜城乡”。天上皓月,地上明灯,照耀缅甸一片光明。缅王每年亲自主持庆祝活动。国王还要在卫队和文武百官簇拥下,出宫观灯并举行盛大施舍。各地还要通宵达旦放电影、演出话剧、木偶戏、跳舞唱歌,佛塔内还有大规模的布施斋饭等活动,好不热闹。
斯里兰卡人中秋听讲经
中秋节,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是按佛历习俗流传的,每月当月亮团圆时,就要过一次佳节,当然以中秋的“月圆节”最隆重。“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越南人中秋听“阿贵”
越南人也在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节日由孩子“当家”。当晚,孩子们会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手拉树根,被带上月宫受罚。到了晚上彩灯齐放。传说曾经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害人,有人为除害用纸扎了鲤鱼灯镇住了此妖。因此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泰国人供奉“八洞神仙”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每当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既然是过节,美食当然少不了月饼,当地还有榴莲味的月饼。泰国人在中秋节必吃柚子,因为中秋节前后正好是柚子上市的季节,柚子又大又圆,也象征“团圆”。
韩国人去长辈家拜祖先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一般少则三天,多则一周。中秋节要祭祖,韩国人最关心的就是“祭祀供桌”的价钱。供桌上的供品非常丰盛。以4口之家为标准,摆祭祀供桌费用大概是14万韩元。此外,韩国人长尊制度比较严格,每年的中秋,人们要合家团圆,要和辈分最高的家人一起过节,然后全家人都回去祭祖、扫墓。
韩国有为中秋节特别制作的食品——松糕。这其实就是年糕的一种,其做法是,用水将米面和好,包上芝麻、小豆、芸豆、栗子等馅,做成半月模样或贝壳模样,放在松树针叶上蒸熟后,在其表面涂一层香油即可,形状有点像水饺。可以切成片、四角形或菱形。松糕入口糯软,口味香甜,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深受韩国人民喜爱。
中秋节,全家人还会围在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上艳丽的传统服饰,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
柬埔寨人:给孩子嘴里塞扁米
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会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有的采鲜花,有的挖木薯熬汤,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欢乐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进托盘,将托盘放在房前一张大席子上,静待明月东升。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马来西亚人过中秋要提灯笼
中秋节时,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些地方会举行提灯笼游行庆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非常热闹。和我国一样,中秋节前各地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也铺天盖地。
伊朗中秋以品尝果实为乐
伊朗人称中秋节为“麦赫尔干节”。这一天是伊朗太阳历的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六天才结束。当地时间年10月24日,伊历中秋节Mehrgan即将来临之际,阿富汗农民在展示他的商品。伊历中秋节是继伊历新年“诺鲁兹”Nowruz之后最大的伊朗节日之一,是自古代宗教米特拉教沿袭下来的节日。
印度中秋节叫“明月节”
月圆之夜,年轻妇女头顶五个重叠的泥水罐站在骆驼背上,慢慢地爬上沙丘,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年年中秋,年年赏月。对月当空,你会想什么?月下泼墨,古人说什么?赏月之前,先来读月。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与古代社会中,国家层面的帝王祭月和民间层面的农民秋报,息息相关:
帝王在秋天祭月,与春分祭日、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一样,以实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以表达人对自然的敬畏;
而在民间,农民于丰收季节以一年劳动所得的农业成绩来“秋报”,既是感谢和上报天知,又是进行收获时节的全民庆祝、享受成果,这正是农耕文明在社会生活风俗方面的一种反射。
而从神话和传说角度来谈中秋节的由来,也很有意思:
神话故事中说,后羿射日立下大功之后,西王母赐给后裔长生不老药,后裔将药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而嫦娥却在后裔外出时自己吃下了长生不老药,于是身体飘飘欲仙、飞离地面、飞入月宫当中。传说“嫦娥奔月”的这一天正处在农历八月十五,于是每当这一天来临,后羿以及广大百姓,都在地面上望月遥思。
再有就是,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梦游月宫,大感美轮美奂,于是民间百姓也仿照皇帝,开始了以月亮为庆贺对象的中秋节。
之所以这个故事是讲唐玄宗梦游月宫、而不是其他朝代的风流皇帝,是因为作为正式的节日,中秋节是在唐初年间固定下来的,而后兴盛于宋,至明清时代,逐渐成为了除春节之外最为隆重的年度节庆。
(二)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年中的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且,与春节相似的是,这两个传统节日,都在呼唤团圆,都在渴盼团聚。
但是分析之下,就会发现,这两个节日里的团圆之意又有不同:
在春节,举家围坐、游子归乡,一年一度的“春运”就是出于人们不顾一切要回家团圆的心意才产生,因此,在这个节日里,“回家”是无一例外的主题。
而处在仲秋时分的中秋节,却往往是人们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月圆而人不圆的节日,所以,与春节在实际意义上的团圆相比,属于中秋节团圆愿望之下的节日主题,是“思念”。
(三)中秋节的月文化
中秋节的思念,又体现为“月下思”。古往今来那么多怀人、思乡、望故国的中秋诗词,都是在月下完成的:比如苏轼就把他中秋词的首句思念寄托给了月亮,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如豪情似李白,也被月亮唤起了思乡之情,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文化本身,也具有月亮文化的阴性属性。中国人爱月,而不崇拜日神、不崇拜阿波罗太阳神般那种绝对的力量,因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就是呈现出一种涵容的、中和的、贵柔的文明特征,就像月,是如水的隽永、是包容的柔性。老子智慧说“柔弱胜刚强”,因而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依然鲜活有力的古文明的一种重要原因。
所以,月,是中国文化里的母题。中国人对待月亮的情感和西方人常常认为满月之夜是阴森恐怖之夜、是传说中狼人和吸血鬼出没之夜不同,月在中国文化里,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等所有关乎美好的意象,而满月,是这种美好意象的极致体现。
但一年里的满月有十二次,为什么特别歌颂八月份的圆月呢?
其实,一年里有两次圆月都是中国人重视的:
首先是正月十五的圆月,那是年轮进入到新一年之后、第一次望见月圆的日子,代表着一年开篇的第一回圆满。于是,这个日子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
然而上元节,虽然是人们因月圆才庆贺的节日,但是在这一天,月却并不是节日的主角。此时,人们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游街约会,而月,只是热闹人间之上远远的一道背景,它守护着人间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悬月高空,静默不语。
比如,看著名的元夕词,欧阳修写的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只是作为喜庆欢会里一笔带过的一幅背景画,它绝不是诗人要重点描述的对象。
再如,更著名的元夕词是辛弃疾写下的,尤为出名的一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遗憾的是,这词道尽了上元夜那么多的繁华热烈、车水马龙,说“东风夜放花千树”、说“宝马雕车香满路”,但是通篇都没有一个“月”字出现。
这恰恰说明:上元节、圆月夜的主角,是人,不是月。此时的热闹都在人间,月亮安然地淡成一道背景,不去打扰人世喧嚣。
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夜,情况便截然不同了,月,成为了这个节日里绝对的主角。
八月十五这一晚的圆月,是一年十二个月里最美的一次月圆,此时,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正是花好月圆的佳节,人们看着这样一轮完美到了极致的满月,内心震撼不已,由此也开始思慕起了自身的圆满。于是,便引发了“月下思”。
月下的思念,又进而分为思念人、思念家、思念国:
思念人,是思念烙印时光中的美好之人;
思念家,是思念乡愁泛起时的美好家风;
思念国,是思念文化基因里的家国情怀。
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当拂过人心怀的时候,便拂动起内心深处的柔情,拂动起生命里所有美好的牵念。
(四)中秋节的月下思——思念人
思念人,是思念那些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在悠悠如水的月光下,有个人的身影会穿云破雾显现出来。
最早的月下思人,要数《诗经》里一首《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是说,这月光是如此皎洁,那佳人是如此婀娜,我心中是如此牵念!——月下思人的文学模式,就此开启,从而蔓延到了后世的文学里。
最广为流传的中秋思人诗句,是张九龄写下的: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中最有名气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最有美感的是最后一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当诗人不能与远方的有情人相聚时,他整夜不眠起相思、披衣独立月色中,由于怜惜月色的美丽,便吹灭烛火,让月光盈室、作陪孤独。而他感觉此时此景是如此之美,于是多想把这月色与千里之外的有情人分享,多想把这月光作为礼物迢迢寄送给心上人。——大概只有情到深处,才会似这般对生活处处都细致入微、希望与对方分享时时刻刻吧。而把月光作为礼物,捧在手中、存在心上、诉说给远方,这样的心意,也使得离别之苦充满柔情之意、充盈诗意之趣。
诗句最后说,既然独立风宵再久都不能拉近一点点与心上人的距离,那么还是回到睡寝中,权且梦中一会吧。
十五的月亮,还有一首清诗讲述的思念分外深入人心: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三五月”,就是“十五的月”,在这一天的圆月下,有一位伤心人,靠幽幽箫声迢递思念,靠彻夜遥望独对相思。
“银汉红墙入望遥”,银汉,是用银河来指代神话中不能超越的距离,所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红墙,是用宫门来指代现实中不可逾越的距离,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在这种巨大而绝望的距离当中,诗人的相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蚕茧一般抽丝剥茧,诗人的心伤如“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的芭蕉一般剥落不尽,只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杯酒不停地醉解离愁。
如此星辰如此夜,几回形销,几回独伴月。
另外,李白虽着意打造自己高歌醉饮、快意江湖的侠者形象,但是也深深理解秋思幽深、闺怨女子的心情: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他写,一位宫中女子,在秋夜中独立玉阶良久良久。露水泛起,湿了鞋袜,夜色深沉,冷了心台。富贵的生活,水晶帘如此华丽精美,而秋月下的人,孤独心如此苍凉幽怨。
月下思人,就如同是在体尝心上一道唯美的伤痕,那思念越深,那伤就越浓,然而还是忍不住要去频频触碰这道痛里带甜的伤,让伤口不得痊愈,让思念不得停歇,让月光不得不笼袖叹息。
(五)中秋节的月下思——思念家
思念家,是思念记忆里那一座永恒的故土家园,是思念成长中镌刻于生命中的那些家风传承、家训谆谆、家书缱绻。
李白是一位行走在诗歌中的浪子,他并非汉民族中原人,所以乡土意识其实并不浓厚,常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豪情万千。但是他一旦偶然要表达思家之意,就一击即中人心灵深处,比如只简单通过抬头、低头两个动作,就深深勾勒出了属于全体中国人千古不变的思乡形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他作为一介文人,还深切懂得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一首出塞诗,是在描写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他们在“长风几万里”的边关苦寒之地,思念后方留守家中的妻子们;而最后一句诗“高楼当此夜”,是瞬间从玉门关外的苍茫转回了高楼望月的关内,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一样,切换到了后方家园里妻子们的一缕柔情倩影、一抹忧愁思虑、一夜相思对月。
其实,每一场战争、每一种守卫、每一个家国,都是靠前方与后方的共同坚守,才能获得家国思念的完胜。
在前方阵地,将士在坚守战场、保卫家国;
在后方内地,妇女在坚守家园、经营家庭。
只有前后方的共同坚守,才是家与国的共同胜利,也才能赢得漫长思念、苍凉等待之后,最终的圆满收场。
《关山月》中描写的边关戍士,他们在怀乡思家,更在卫国保家。
这才是思家之情的升华。漂泊异乡,人人都有思乡之意——然而记忆里那个温馨美好的家园,是靠边关外、风寒中将士们的背井离家才守护出来的,又是靠独自留守后方、牵挂前线战士的妇女们用勤劳隐忍经营出来的。
关山月下,男人思家,更守家;高楼月下,女人顾家,又持家——这才有了思家之情泛起时,每一个人安然怀念中的故乡花月夜。
(六)中秋节的月下思——思念国
思念国,是海外漂泊的游子对于故国,那一份割舍不断的文化认同、那一种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那一番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所以说起“乡愁”的时候,那是驻扎在人们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家园,呼唤着无论出走多远、都要停下脚步与祖国人民仰望同一轮圆月的游子。
只要精神家园还在,漂泊多远都有故国家乡;
只要文化根基不断,外出多久都有乡愁牵肠。
就像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同是一轮明月,但是属于家乡的月更明亮皎洁,属于故国的情更深入骨髓;
又像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如浮云迁徙再远,也有家国情怀扎根故土;
更像白居易说“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西北茫茫,乡关何处,东南月升,圆缺几何。
月如霜满时,“一夜征人尽望乡”;月白中庭时,“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是这样形容月下思: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在故乡格外明,人在四海皆尽望,秋思落入游子家,桂花香满故国思。
(七)中秋节的月下思——哲思
中秋节的“月下思”,不仅是“思念”,还是“思索”,体现为一种人与月之间的哲思关系。比如李商隐根据“嫦娥奔月”的传说,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首先描绘了嫦娥独坐月宫中,一夜又一夜望着暮色起落、寂寞恒久的姿态。月宫也被称作“广寒宫”,就是象征着与永恒寿命相应的、永恒清冷的代价。因此李商隐就推测说,嫦娥应当是早已后悔自己当初偷吃长生不老药的行为,虽然获得了永生,却失去了基本的幸福,从此碧海通宵清寒、从此青天彻夜孤寂。
对于这首诗不能仅看表面故事——李商隐只是以嫦娥为一个形象表达,说明着人生的一种抉择。其实,人生的每一种选择都是要有代价付出与之相对应:
如果选择了社会功利,可能就要付出家庭情感;如果选择了开始的热闹,可能就免不了后来的萧条;
相反,如果选择了安于平淡,可能又要时感生命不甘;如果选择了享受当下,可能就要荒芜后来……
那么,选择奔月的高高在上,就要付出广寒宫的高处不胜寒;而选择耕织乡土的人间温情,又会付出平凡庸碌的沉默体尝……
所以,嫦娥究竟悔不悔?嫦娥的心事只有她自己知道。——而在月下,我们叩问月宫,根本目的是在中秋,我们叩问这一年行到八月中间的时节,追问自己对于过往和未来的抉择与代价。
其实八月十五这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一次月圆,正是用它自己最为完美的一面,映照着人世间无可奈何的荒凉。所以,中秋对月,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存有一份感伤美的,也是具有一种挑战性的。此时:
月的圆满,比照着人生的遗憾;
月的完美,比照着人生的无奈;
月的圣洁,比照着人生的残酷。
而幸好,苏轼的词给了我们解脱和安慰,他的《水调歌头》里讲: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来,这样完美到骄傲的满月,也是用那么多的辛苦一夜一夜拼凑而成的、也是用那么多的缺憾一步一步辗转成圆的,这一夕的圆满,背后也有着那么多的寂寞辛酸在支撑,而且还周而复始、宿命般地,用整一月的艰难跋涉,换取这一夜的光华完满。
这也像纳兰性德的词里说: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于是,人们在皎洁月光下披尘挂露的奔波也可以释然了,于是,人们在仓皇现世里披星戴月的辛劳也可以释然了——人生旅途,就像这月缺月圆的过程,无论我们的境况,是处在如同彻夜无月的黑暗无助里、还是处在仿若一钩新月的渺茫希望里,只要我们心怀满月的理想前行,那么就是在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在朝向完美的目标进发,在距离美好的未来驶进。
那么,日子无论是否处于中秋月圆、生活无论是否正值玉宇清辉,我们都可以有满月亮堂心间,都可以有皓月当空,照亮我们的人生。
年5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宣布中国最后一个万亿级市场——通用航空产业开放。相比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低空市场,空间巨大,利润丰厚。而只有“敢为天下行,敢为天下先”的有眼光、有胆量的少数精英,才能和我们合作,共同抓住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获得成功……
欢迎加入福瑞天象航空产业、福瑞天象国际航空俱乐部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初期白癜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