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产业呼唤创意人才

中国影视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随着产业化改革的深化推进,产品生产数量、院线或播出平台建设、票房及收视表现等都展现了无限潜能;腾讯、阿里、万达等资本纷纷涌入影视行业,互联网、VR、AR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影视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有了资金和技术,人才培养日益成为影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艺考热与人才荒

“艺考热”连年不退,报考人数不断攀升,已成一种社会现象。而诸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艺术类专业在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上几乎年年榜上有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无法在本专业领域找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然而,与艺术专业就业难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兴旺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导演冯小刚曾直言,中国电影人才匮乏现象凸显,一个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可能只有五六个。这里缺的不仅仅是导演、编剧人才,还包括电影其他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人才不够用,导致中国影视产业虽然作品产量与日俱增,精品力作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整体竞争力不足。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人才短板引发的‘木桶效应’其实已经出现。一些影片技术层面达不到专业性的电影标准,以致学术界对当下中国电影‘非电影’的指责不绝于耳。从去年开始,中国电影整体性增速放缓,事实上也是人才短板‘木桶效应’的一次集中性释放和爆发。”

教育和产业脱节

当下影视行业缺乏的不是工作者,而是专业的从业人员。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指出:“不是中国高校没有培养人才。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电影学院,是世界上学电影的人最多的国家。但高校培养专业性不足,科班毕业生大都不能直接上手,还需要到实践中经过一轮重新训练,才能成才,这是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脱节。”

一边是科班出身的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另一边则是场务、灯光、美术、摄影等基础技术工种专业素养的匮乏。尹鸿感慨:“我参评的各种影视奖项中,技术类老是那几个人竞争,新一代人才千呼万唤难出来。”影视制作人刘小枫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补充说:“场务、制片、灯光等辅助性技术工人也在人才紧缺范畴之内。这些工种大多是熟人或朋友介绍的,半路出家,靠同行‘传帮带’或自学的方式成才。鉴于教育系统相关专业设置的缺失,急需有职业中专性质的学校提供这方面的基础培训。比如冯小刚正在打造的‘影视蓝翔技校’就是在弥补这个层面的缺失,这样的学校还应该再多一些。”

呼唤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

“人们谈到人才匮乏的时候,更多的是针对技术层面。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个人觉得,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很重要的还有‘创意’。”饶曙光强调,“创意性人才”即选题策划及研发型人才。一个建筑,如果整体性的创意设计和图纸有问题,单靠技术人才也无法弥补其根本缺陷,最终也不能完成一个好的建筑。所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一个也不能少。

影视行业的很多机构也意识到了创作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开设选拔项目,为人才培育提供优质土壤。比如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起主办的青葱计划、腾讯影业承办的腾讯NEXTIDEA青年影视人才选拔项目、阿里影业的A计划、贾樟柯的添翼计划、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为行业遴选创作人才,为优秀导演、演员、编剧等提供更多机会与可能。此外,许多影视公司也大胆选用新人当导演、编剧,一起来策划选题、完善故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刘小枫表示,一部影视作品要想既有艺术水准又能获得商业成功,需要工作环境里的每个人都达到专业甚至精良的水准。这考验的不仅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程度、美学素养、职业道德。他们需要开阔艺术眼界、提高认知水平、熟稔行业规则、研究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境况,判断引领未来方向。总而言之,影视业不是用来追名逐利的“神器”,没有捷径可走,从业者要正视当前的现实情况,沉下心来创作好作品。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关键词查看热门文章

爱in思谈

高能少年团

嫌疑人X

三生三世

放开我北鼻

美食类综艺

薛之谦

明星天价片酬

美女与野兽

真正男子汉

你的名字

美女与极品

咪蒙

老九门

东方卫视

湄公河行动

美人为馅

跨界喜剧王

万圣节看片指南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坑王驾到

蒙面唱将

饭局的诱惑

灵魂摆渡

神奇动物在哪里

赞赏

长按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csdscy/1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