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要想拿得出手,首先要做到“品牌至上”。
就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我们现在是有产品出去,
却没有品牌,品牌要形成文化符号。其次是实现规模效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形成规模,有体系、成系统,
才能占领市场,收获效益。
文化品牌,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世界现代经济经历了20世纪初的产品推销时代、三四十年代的市场营销时代以及60年代开始的品牌营销时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外知名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知名品牌是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也是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利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高度重视本国知名品牌的培育、塑造和保护,否则,经济全球化就会演变为经济殖民化。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品牌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基本上所有的行业都需要进行品牌塑造与传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其经济发展过程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那么自然这个产业中的企业和产品也需要进行品牌建设。
而且,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延展空间,更容易找到产品与消费者精神需求上的结合点,更适合建立品牌文化,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亲密的关系。
文化品牌,更具个性
文化品牌出发点和普通的商业品牌不同。
普通商业品牌注重如何发掘和构建品牌的文化内蕴,而文化品牌则要进一步实现文化创新,并设法使创新文化与原生文化融合,以推动文化产品、文化项目的完善与发展。
文化品牌不仅具有商业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它的管理难度更大。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在发展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限定性,当社会已经前行,而文化完全可能还在按照它既有的惯性运作一段时间。如何在运作中协调这二者的步伐,使之与时代、社会同步,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文化品牌的缘起与普通商业品牌有所区别。
普通商业品牌往往是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为了实现这种目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良的服务,从而构建品牌乃至品牌文化。文化品牌的发生则有两种途径,一种和普通商业品牌的途径相一致,另外一种是先有了一个文化概念,然后再将之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
这个文化概念的内核,有可能来自于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为主线的文化活动,也就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以及对外交流中创造出文化产品,衍生出文化品牌;或者来自于文化名人、名校、名社、名院、乃至历史文化名胜的影响力;或者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历史传承,等等。因此,文化品牌更多的缘自于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这种文化的张扬与发展。
文化品牌更注重创意,是创造与梦想的产物。
它比普通商业品牌更加注重性格与个性色彩,强调感情的投入,同时激发出更多的联想与想像,借助于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焕然不同的、如梦如幻的世界。这也就是迪斯尼、梦工厂、哈利波特之所以让人们如醉如痴、入迷如幻的原因,也是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保障。
结合自身,建立品牌
打造文化企业品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没有品牌文化企业的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就只能是“小而散”或“大而不强”。可以重点采用大集团带动的战略,以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为骨干,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初步形成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品牌文化产业集团。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促进生产要素聚集。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出发,制定地域文化品牌发展规划,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文化品牌建设格局。着重打造当地较为有特色的部分文化产品。
打造新兴产业品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在推进图书报刊、广播影视、艺术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集中力量突破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品牌塑造的方法途径很多,各地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选择或创新独特的方式塑造品牌、维护品牌。除了基本的广告宣传之外,应当着力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品牌形象战略,使得文化品牌创造成为一切行为的根本宗旨。
(以上图片均为刘晔本人拍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