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41019/4497438.html
降气法,是主要针对气机上逆的治疗。但气机上逆有虚有实,虚证在于肾精亏虚引起的虚阳上亢,实证在于邪气闭阻经脉,上焦浮阳不能下潜。但病情总是纯实纯虚少见,而虚实错杂者为多,比如痰湿阻滞化热,热扰上焦,治疗时就不能单纯以化痰为治,因为肾为一身气化之根,痰之生多责之于肾,所以治疗这种阳气上浮,就要标本兼治,治标以清化热毒,治本以固肾纳阳,这样阳气才能下潜,如单纯攻痰为治,反更伤元气,影响气化。
*1.理气降逆法
气机郁滞而见气机上逆者,见胸胁满痛、胀痛走窜、腹脘痞胀等症状。这多由吵架生闷气所致。
处方: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
方解:处方中膻中是八会穴的气会,主一身之气机,中脘穴在任脉上,主运中和胃,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脾胃升降受阻,中脘和足三里相配,能调运升降,理气畅中;内关为心包经之络,通阴维脉,有宣畅上焦和中焦的作用。
用针全用泄法,取穴的先后次序,以先取膻中,使气机疏畅开,再取内关,再取中脘,最后取足三里。如见气机上逆明显足三里用强泻,特别是见口有酸味的情况,更要强泻。口中有酸味是胃中反酸的表现,这是中焦运化不利造成的?口中有苦味是运化不利有食滞,并且化热,所以酸和苦都是中焦?不运,不外是酸没化热而苦已化热。临床上常见患者描述早上起来口苦,这是阳虚不运,夜里属阴,晚上睡觉后,人的胃蠕动下?降,造成食滞于胃而化热,治以运中消食,稍辅清热,针灸可以此取穴。有人认为强泻会晕针,只要在中脘得气留针的前提下,足三里强泻不会见晕针的情况,因为中脘不仅有运中和胃的功效,还有很好的固摄元气的作用。?
加减:如气郁化火,见眩晕(或头两侧胀晕)加行间以泄肝热;胸胁胀痛很严重,加肺俞,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之气机得宣(治郁在于中焦的脾胃和肺,不在于肝。从中药来看针对肝的疏泄用药,疏肝是用枳壳、香附等理气药,而泄肝则用柴胡、麻黄,苏叶等宣肺的风药,所以治郁在肺不在肝,而有热上冲在于肝);体虚之人加气海,膻中别名上气海,是宗气之海,气海是下气海,为生气之海,上下气海配合使用,补能升举,泄能降逆,为调理气机升降的要穴。
*2.逐瘀降逆
瘀血内闭会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而化热,比如外伤会发高热,现代西医理解为内感染,但如果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也会见人发狂,这就是瘀血化热的表现,治疗在于逐瘀泄热,逐瘀和化瘀不同,逐是直接把瘀滞物排出到身体之外,而化瘀则是在体内慢慢地消。
处方:膈俞、血海、三阴交、行间。
方解:膈俞是八会穴的血会,用泻可以调气行滞活血祛瘀;血海为血(脾统血)归聚之海;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处,肝主血、脾统血,一个三阴交就可以泄血,因为又交汇于肾,肾主藏精,所以三阴交用泻则泻,用补则补,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行间是肝经荥穴。井是泉眼,荥是小水流之意,有清肝散瘀、息风镇惊的效果。
血瘀极易化热,临床上很常见,如妇女月经内闭不出,或跌仆外伤,脑溢血中风等,不外是瘀血的部位不同,疾病所表达的形式也不同而已。但瘀血内阻的气机不降,有见化热,也有见不化热的。比如同样是月经不下行,张三瘀血没化热仅见小腹胀痛、胃脘痞腻,而李四瘀血化热则见心烦狂躁,彻夜不眠。
加减:血阻于脑,加百会,因百会内络于脑,用泻法可以行瘀通络,但要强泻才行,如见有神昏且发热不退,再加内庭、水沟(俗名人中)刺血,以泻阳明和督脉之热,使内热速泻,快速缓解病情,保命为上;如瘀血阻于腰,可独取委中刺血、拔罐,瘀血阻于肺加肺俞;瘀血阻于心加心俞、内关;瘀血阻于胃加胃俞;瘀血阻于肝加肝俞;瘀血阻于大肠加大肠俞;瘀血阻于子宫加归来、中极。人体背部膀胱经上的腧穴对对应的脏腑有直接的治疗作用,这些俞穴很有意思,如治疗肝癌肝痛的患者,嘱患者的家属给患者时不时地按摩三阴交、行间、肝俞3个穴?位,配合中药服用,止痛效果非常好,患者到死也不会有多大的痛苦。但因为瘀血为有余之邪,所以用针上得用泻。月经不外排?的情况,可在行经之时用泄法,使瘀血随着月经外排,而化热明显的可与中药承气汤加活血平肝药合用,促使大便下泄,以速去热邪,特别是对于脑中风的急救。
*3.宣肺降逆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稍有不慎则肺气宣肃失司而使肺气上逆,治疗在于宣肺降逆。对于肺气失宣,最常见的莫过于外感病,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的感冒都会使肺气失宣而气机上逆。但因为病邪的属性不同,治疗也不同。风寒的宣肺在于温散,而风热的宣肺在于清宣。
处方:大椎、风门、后溪、肺俞(用于风寒外感);大椎、鱼际、合谷、曲池(用于风热外感)
方解:受寒则伤阳,后溪通于督脉,大椎是督脉上诸阳之会的大穴,所以用大椎伍后溪,用来振奋阳气,温而散之;风门又称热府,为足太阳和督脉之会,是风寒入侵的门户;取肺俞以宣肺止逆。诸穴配合有很好的温用散外寒宣通肺气的效果。如果不会针灸的人,可用手把大椎、风门、肺俞这一片区域涂点风油精进行用力揉搓到发红发烫,或可用电吹风吹,使局部发热感觉皮下有小虫子爬行一样的感觉,对于治疗风寒外感的肺气上逆,效果很好,操作也方便。但如果风寒闭表已见发热,并且热势较高,则要去后溪,加针曲池,因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肺和大肠互为表里,通大肠之气,可以疏通肺气,针泻曲池、大椎可使郁热很快的宣散。如郁热上扰见头痛,则泻合谷、风池。
外感风热,因热为阳邪,所以病情的发热快速,治疗在于清宣,所以直接用鱼际、合谷、风池相配合,使肺和大肠同时疏泻,再配合大椎,亦用泻法,使郁热速泻而肺气得以宣肃。但病邪有强有弱,如果热邪较重,并见咽痛,可在少商穴点刺出血;如见肺热咳血、鼻衄,可针孔最。热郁于肺,多见大肠气机不通而便秘,可针天枢或大横,但也可直接用开塞露肛门外用,使内热随大便外排,从而肺气得以恢复正常的宣肃。
*4.肃肺降逆
肺主气,主宣肃,肺气的宣和肃是成正比的,这全赖肺气的充足,肺失宣会影响肺气的肃降,但也有些患者因肺气耗散太过,造成肺气失敛,比如一些久咳患者,就是肺气耗散太过使肺气不降;有久病伤肾,肾之气根失固而使气机上逆而影响肺的肃降功能;有肝气上逆影响的肺气不降;有脾失健运内生痰湿,痰阻气逆等不同。
处方:肺俞、肾俞、关元、太溪(用于肺肾两虚);肺俞、鱼?际、关元、太溪(用于肺热气逆);肺俞、鱼际、太冲、三阴交?(用于肝热肺逆);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用于脾虚痰阻的肺逆)?
方解:肺俞穴是治疗肺系一个重要的俞穴,特别是对于内伤病的治疗,更为重要,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所以对于肺气失肃,主要以取肺俞为主穴,虚用补法,实用泻法。肺有热,加鱼际以宣散肺之郁热;下元不固以肾俞、关元、太溪以固养下元;肝热以太冲、三阴交以养阴降阳;有痰用脾俞、足三里、丰隆运中化痰。肝热犯肺的治疗,热势不重,用上法多能应付,如果热势严重,可直泻阳明胃经的内庭用刺血泻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明之热极易和肝阳相合为患,如温热病的肝风内动,说白了就是阳明过热造成的结果,治疗不在于平肝,而在于直泄阳明之热。
*5.清心降逆
心主火,以心烦失眠、口舌糜烂、心闷气喘等为症状的心热气逆临床上很常见。对于心热气逆,主要以热为主,多由熬夜,过食辛辣、愤怒等因素造成。心过热则阳气不能下潜,造成心肾失交,所以清心降逆,要上清心,下养肾,中医汤药上有名方“交泰丸”。
处方:心俞、肾俞、通里、三阴交。
方解:心为阳,肾为阴,心阳要下潜肾则不寒,肾阴要上承于心方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交通、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处方中心俞、肾俞相配合为用,针法上心俞用泻法可以清心泄火、肾俞用补法可以养水涵阴,则可使心肾相交;通里为心之络穴,别走小肠,心和小肠互为表里,心阳之下潜,全赖小肠的降泄,泻通里,可使心火下泄;三阴交滋养降火,利水通淋,能导热下行。
加减:如心火炽盛太过见口舌糜烂严重,可于少冲点刺出血,直泄心火,加增疗效。肺为五脏之华盖,心热易影响肺,如并见肺热,可加泻尺泽、鱼际。如因肝热而心热,可泄行间太冲。
对于心热气逆的治疗,很多人见热治热,少了肾水的涵养,多以泄热后伤肾气。针灸方面治疗内脏系统疾病的医师不多,医院里的针灸科,大多主要以治疗关节经络疼痛为主。但汤药方面的治疗,常见的处方是黄芩、黄连、黄柏、生栀子等一路寒凉为治,治疗期间病家见一剂而病情马上缓解,以为神方,其实只要把肾气固养,下降之火气能归潜于肾,这是治本之道。
*6.运中降逆
临床上常见一种舌象是舌尖降红无苔有芒刺,舌的中部和根部则是颜色偏淡而苔白腻,症状上见腹脘痞胀、嗳气等中焦失运
的表现,天气稍冷则畏寒,天气稍热则恶热心烦。这种三焦不和,治疗上应取其中。?
处方:内关、中脘、足三里、照海。?
方解:内关穴是心包经之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玉龙赋》载“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症赋》载“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取内关用泻法,能清上焦之热,运通?气机;中脘可直接作用于胃腑,与足三里配合可运中下气降逆;?照海为肾经上的腧穴,是阴跷脉交会穴,有补肾化湿的作用。胃气的降,赖于脾气的升,而脾的升又赖以肾气为原动力。用上述穴治疗一切脾胃病,效果确切。针刺手法上,内关都用泻或平补,而中脘和足三里,食滞明显用泻,有寒用灸,虚则用补。
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病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气血两虚、脾胃失运。治疗病情较重的患者时,攻病则元气不支,补益则祛邪不利,常常处于进退两难之地。于是借鉴“三焦不和取其中的思想,治病以运中为主,有邪时则疏散,渐渐地使五脏平衡三焦通利,病亦愈。此法应用于临床,颇能应手。
加减:中焦失运的气逆病情很多,常见的是胃气上逆的呕吐。但脾胃虚则生痰湿,痰湿阻则血瘀失畅,从而见痰瘀互结而化热,热性上扬造成上焦见热,中下两焦见寒,治疗上要仔细区别三焦的寒热虚实问题,如上焦热象已很明显,可加鱼际、尺泽?以清泻肺热;心热明显可加通里、神门,或可直接对心经和肺经的井穴刺血以泄热。《理虚元鉴》中说“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陪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如见上焦有热就过用寒凉,常常是病没治好,脾胃更损,有些慢性炎症患者找中医治病,往往是病没好而脾胃先损,就是用药过于寒凉的结果。如果患者病情很复杂,可针药结合使用。用药上相对要尽可能的平和,但有余之邪则可用针攻之。
*7.平肝降逆
《黄帝内经》中提及人过四十肾气(阴气)只有一半,现在社会节奏快,大量的媒体信息冲击着人的传统思维,很多人已经迷失,于是有的寄情于麻将、游戏等娱乐,有些人为一点蝇头小利无底线地索取;有人浪迹于声色场所,如此使人的肾气快速地消耗。肾为一身元气之根,肝寄相火,为肾之门户,为一身阳气升发的萌发点。如果肾精足则肝不升发太过,肾精亏则肝火无以制约而见阳气暴亢,从而气机向上冲逆,病情轻则见高血压、失眠等疾,重则中风脑溢血而亡。治疗之要在于平肝降逆,使气归潜于肾。
处方:风池、太冲、三阴交、太溪。
方解:风池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会,太冲为肝经之原穴,两穴合用,针用泻法,可以起到清肝胆之风火。对于肝气上逆的治疗,很多人不会去取头部的风池穴(除非见头痛才取风池,考虑的还是以局部治疗为主),而是只用下肢的太冲、行间等穴为治。要知人体三焦是一个整体,上焦的疏散有利于气机的下行(如水肿病用麻黄宣通肺气一样),另外《黄帝内经》中说“火郁发之”,风池有很好的“散火”效果,如果用中药的效果来理解腧穴,风池就类似于菊花清疏而能凉肝,太冲类似于天麻平肝而又有润养,行间类似于地龙之类平肝而能通脉,大敦刺血泄火就类似于大黄。三阴交为肝、肾、脾三阴之会,太溪为肾之原穴,针而补之可以滋肾水以养肝,使阳气得潜而风火得息。
加减:如肝阳过亢见气血上逆的中风,可于大敦、内庭刺血,使火邪直泻于下,以解脑部的压力;如见痰阻闭窍?,针水沟、丰隆、阴陵泉。?肝气上逆总是虚证,虽说临床表现以气血上逆之大实,但因为肾元大虚才造成此症发生。
*8.固肾降逆?
肾气不足会造成肝气上逆,肾气不足是本,肝阳上逆是标,?但临床治病讲究标本缓急之要。肝气上逆很明显,自然急则治标,?以降肝之气逆为主,辅以涵养下元为辅;但下元不足为本,而气机上逆不是很严重,治疗上则以固养下元为主。治病如果主次不分,难以愈病。
处方: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
方解: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不足,固摄无力,膀胱失约见尿频、遗尿;精关不固见遗精、滑精;带脉失约,任脉(肾主生殖,任脉起于胞中,所以任脉亦主肾)不固则带下清稀。这些看起来是气机下陷的表现,但肾虚之人,气根不固,动则出现气?喘的气机上逆表现,特别是老人或体弱者,下见气机不固,上见气机上逆,这是常见的事,治疗以固养肾元为核心。选穴上的肾俞,肾俞为肾之本穴,温而补之,可以补益肾气;关元为气之关隘,气海为生气之海,亦用温灸补之(对于气海、关元亦可以用细针补法,针粗为泻,针细为补),使肾气足而固;再加三阴交以疏导肝、脾、肾三脏的气机,上浮之气就得以潜藏。三阴交这个腧穴,有类似于怀牛膝的作用,能降,有一定的通利作用,但不耗伤精气。固养肾精之要,能用纯补者少,观六味、八味丸之补肾,都有丹皮、茯苓、泽泻以反制补益药中,针灸亦然。?肾虚,因气化不利,所以多见痰湿阻滞,特别是一些妇科慢性炎症,虽以肾气亏虚为主证,但小腹中又有湿热存在,所以虽见虚,以不灸为好。时下国家扶持中医,于是大街上各类养生馆齐出,用针恐怕难以掌握,于是艾灸馆很多,有很多慢性盆腔炎,患者因误灸使火毒内攻,反而加重病情,使病情变得很复杂,这已不是个案。所以对于有慢性炎症的患者,虽见肾虚,还是用针为好。
加减:肾虚多与脾虚并见,有中焦失运,加足三里;尿频急,加中极以泄邪热;有更年期见潮热盗汗,加内关、阴郄以清心泻火、坚阴敛汗;虚阳上浮见咽痛,加照海益阴润咽;虚阳上扰心神而失眠,加内关、神门清心安神。
*9.通腑降逆
腑气不通,则阳明化热,热积太过,则见狂躁、失眠诸证而出,《伤寒杂病论》的阳明病篇有很详细的论述。但本节所论,是以腑气不通见气逆为主,所以通腑和降逆并行。阳明气机不畅的气机上逆,以见咳、喘、失眠、头痛、呕逆等症为主见,治疗在于疏调气机以促腑气通降。
处方: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方解:内关疏胸腹气机,天枢疏身体中节点的气机,足三里降阳明而使气下行,三阴交为脾之要穴,可以疏理脾气。脾和胃互为表里,并为胃行津液,如脾虚则胃失津而大便难,中药上重用生白术以通便,就是健脾以使胃津得行。三阴交用于通便不多,但《医学入门》中有用三阴交通便的记载,“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妇右,以针盘转,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泻,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泻”。这里讲的是一边用针泻一边叫患者闭气鼓腹,增加腹压以排便。且三阴交有通利下行的效果。所以上述四穴,?全用泻法。如胸闷明显先针内关,得气后捻针十来下出针,再针天枢,再针足三里用强泻,一般足三里强泻后马上就要上厕所了。便后按摩下三阴加减:腑气不通见上火,加合谷以泄大肠;气逆咳嗽加鱼际?交以潜降阳气。以清宣肺气,宣通上焦以通下焦;心烦,是阳明和厥阴合热,再加太冲泄肝火。
*10.利尿降逆?
五脏功能正常则三焦通利,气化有权,二便畅通。如五脏功能失衡,则三焦不通,气化无权百病而至。如气化无权的体内水湿代谢不利,则见水湿充斥于三焦形成水肿、关格等病症,水湿内阻,虚阳上浮不能降潜者有之;水气上凌于头、凌于心者有之治疗当决水于下,使气机降潜。
处方:内关、水分、阴陵泉、照海。
方解:血水同源,水不利则为水,水肿之病,血行必不畅,这是必然之理;血为气母,血瘀则气滞,所以治水要治血和治气,不能单纯利水。先贤说内关配照海治胸之疾,内关疏理胸腹之气滞,照海振奋肾元而使气机下潜。水分和阴陵泉为治水之要穴。针刺手法上,照海用补,其他三穴用泻,特别是阴陵泉可用强泻。
加减:肺气不宣加中府、肺俞,用泻法,调水道上源;肾虚不足加肾俞、京门,用补法;肝失疏泄,如肝硬化腹水等疾病引起的水肿,加肝俞、期门;外感风寒加大、风门;外感风热加合谷、鱼际。对于治疗水气病,因何脏引起以配合相应脏腑的俞穴和募穴,能提高效果。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的一些特定穴,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主要偏于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其治疗作用在于“从阴引阳”,调整经气引邪外出。但李东垣讲得很详细“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胃之合及诸腹之募,必危”“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受天外风邪。亦有二说,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收治风寒之邪,治其脏之俞水气病,除少数患者时行外感阻闭气机外,多是元气不足气化不利为患,李东垣说治疗疾病邪从阳来,得从阳走(背俞穴),错用阴穴(腹部)会使邪气内陷(必危),这是有道理的,比如现在一位风寒外感患者,去医院里治疗,起手就用抗生素输液,无效,再求治于中医,中医起手就是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于是一个小小的外感风寒治成大病,这也是邪从阳入而错用阴药,使邪内陷。
赵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