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news/a_6126358.html
胰腺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属“腹痛”“黄疸”“症瘕”“积聚”等证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软坚消症及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较满意疗效。有人报道,用中医药治疗42例中、晚期胰腺癌,其1年生存率为90.5%,2年生存率为50%,5年生存率为4.5%。此外,应用中药外治法还能明显缓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应小,疗效亦优于西药止痛剂。中医学对胰腺的认识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脾长掩一尺,掩太仓。”《十四经发挥》也有:“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于脊之第十一椎。”其实都是对于胰腺的描写。到清代,随着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对胰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写到:“津管一物,……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右,幽门之左,……,接小肠”,“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然而,中医对胰腺癌的病症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早在《黄帝内经》及以后的历代医籍中都有所记载和描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所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还根据五脏不同,分为五种积,其中“脾之积为痞气”,在胃脘部,覆大如盘,可以出现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与胰腺癌有所相似。此外,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说:“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也云:“有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食积、死血、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有怒气伤肝木来克土,有伤劳倦、血虚、气虚则运化自迟,皆能作痛。”以上论述指出了胰脲癌的发病可能与饮食失节、七情不遂、寒温失调、诸般内伤等因素有关。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情志郁怒,肝郁气滞,致气机不畅,脾湿郁困,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日久成毒,积结成癌;
2)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过嗜肥甘,致脾失运化,湿热内生,阻滞气血,积久化毒,瘀结形成本病;
3)寒温失常,调摄失宜,宿毒内热壅滞,气郁血瘀,湿毒瘀结,耗血伤阴,致症瘕积聚内生。
总之,胰腺癌的形成,在病因上与情志、饮食关系最为密切,在病机上主要表现为湿热、痰结、血瘀相互搏结,影响气机的畅达,而形成癌肿。在病位上与肝、胆、脾等脏腑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时也会因宿毒内热,血热妄行,形成心脾实热的病机。在胰腺癌的病程中,初起多表现为实证,而中、晚期则以虚实相夹,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甚至可以表现为以虚象为主。因此,对胰腺癌的治疗,要在全面审视病症病机的基础上,予以选方立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临床表现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癌肿初起的部位,癌肿引起的梗阻情况,胰腺被破坏的程度以及有无转移癌等。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腰背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腹内肿块、发热等。
(1)腹痛:约3/4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现腹上区不适及隐痛。胰体及胰尾癌的病例几乎都有腹痛,且出现较早。痛在开始时多数较轻,仅表现为上腹不适感,以后逐渐加重。痛的典型部位在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前胸及肩胛放射。疼痛的性质早期常为定位不清的钝痛或隐痛,继而可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常在仰卧位及夜间加剧,而俯卧、坐、立、前倾位及行走时可减轻。这在胰体、胰尾癌时尤为典型。
(2)体重减轻:约90%的患者有迅速而明显的体重减轻,其中部分病例可不伴有黄疸或腹痛,在一段时间内,消瘦是唯一症状。因此,对不明原因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者,特别是对40岁以上的男性,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晚期患者则常出现恶病质状态。
(3)黄疸:约70%左右的患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通常在胰头癌中黄疸多见,早期胰头、胰尾癌多无黄疸,到晚期因癌肿侵及胰头或转移到肝脏、胆管、淋巴结等部位,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黄疸一经出现往往进行性加深,个别病例亦有暂时减轻或消退现象。
(4)共他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有:
1)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油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若癌肿侵及胃肠,也可出现呕血或黑便。
2)发热:多数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低热,如伴发胆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
3)腹部包块:胰腺癌的中、晚期可在腹上区扪及包块,其块物可能是肿大的胆囊、肝脏或是癌肿本身。
4)精神症状:不少患者可出现焦虑、失眠、精神抑郁等。中医对胰腺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湿、热、痰、瘀相互搏结,阻滞气血,积邪成毒,聚而为病。在病机证型上主要有湿热淤阻、气血瘀滞、阴虚毒热和气血虚亏等,若经过放疗、化疗,还可能有阴虚气弱的表现。
(1)药物治疗
基本证侯冶疗
1)湿热郁阻证。
主证:脘腹胀闷,时或疼痛,口苦纳呆,身目俱黄,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赤,消瘦,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滑。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菌陈15~30g,薰苡仁15g,郁金10g,黄芩10g,生大黄6~10g(后下),虎杖10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0g,神曲10g,半枝莲30g,木香10g,栀子10g,白毛藤30g。
腹痛较剧者加川楝子、元胡、莪术;恶呕重者加竹茹、半夏、陈皮;发热较重者加板蓝根、滑石;大便溏薄者生大黄减半量,或改用熟大黄。
分祈:本证主要见于胰头癌或壶腹部癌,临床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本方进行了化裁。方中茵陈、虎杖、半枝莲清热利湿化浊;大黄、黄芩、栀子、郁金清热利胆;茯苓、猪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又可健脾;木香行气疏肝,佐白术、神曲健脾消导;白毛藤加强抗癌作用。全方具有清热祛湿,利胆退黄,解毒抗癌的功效。
2)气血瘀滞证。
主证:腹上区疼痛不已,呈持续性,常累及腰背,平卧痛剧,前躬及曲腿可减轻;胸腹胀满,恶心呕吐或呃逆,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形体消瘦,腹部可扪及包块;舌质淡红、暗红或青紫,有瘀斑,舌苔薄或微腻,脉象弦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软坚。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10g,川芎10g,元胡10g,川楝子12g,桃仁10g,莪术15g,炮山甲10g,浙贝母10g,乌药10g,白屈菜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八月札10g,藤梨根30g。
伴有黄疸者加茵陈、黄芩、虎杖;胸腹满胀剧者加瓜蒌皮、木香、大腹皮;疼痛剧烈者加三棱、五灵脂、蒲黄;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谷芽;消化道出血者加仙鹤草;便秘加大黄。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胰体癌,临床以腹部疼痛为主。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腹痛是由于气血阻滞,邪气郁闭的结果,故应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邪解毒。本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丹参、桃仁、莪术、川芎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八月札、乌药行气止痛,佐浙贝母、穿山甲软坚散结,并加强通利经隧的作用;白屈菜、藤梨根则有抗胰癌功能。
3)阴虚热毒证。
主证:低热不退,消瘦神疲,口干,烦躁失眠,食少纳呆,腹部闷痛,大便干,小便黄,或有腹水,舌质鲜红或嫩红或红暗,少津,舌苔少或光,脉象弦细数或虚。
治法: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方药:一贯煎加减(《柳州医话》)。生地15g,沙参15g,玄参15g,黄芩10g,石槲10g,知母10g,金银花12g,半边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白茅根15g,天花粉15g,太子参12g,全瓜蒌12g,川楝子9g鸡内金10g。
伴气虚者加黄芪;血瘀症明显加丹参、莪术;腹部胀满者加八月札、制香附;腹水较多者加泽泻、马鞭草。
分析:本证多见于胰腺癌患者晚期或经放疗、化疗之后。癌症病久,必耗伤阴精,而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更可伤阴竭正,使患者出现阴虚津亏为主的表现。一贯煎是补肝肾之阴的常用方,在本方中生地、玄参、沙参、石槲、天花粉养阴生津益肺肾,太子参益气生津,黄芩、知母清热,金银花、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解毒,川楝疏理肝气,瓜娄皮可行气、子则润肠,鸡内金助运化消导。4)气虚湿阻证。
主证:乏力消瘦,身目发黄,色泽晦暗,脘腹闷胀,恶呕纳呆,上腹疼痛,大便溏薄,可有下肢浮肿或腹水,腹部可触及包块,舌质淡红,或有齿印,舌苔腻,脉象细濡。
治法:益气化湿,健脾软坚。
方药:五苓散加减(《伤寒论》)。熟附片9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15g,泽泻9g,猪苓15g,乌药9g,木香9g,白毛藤30g,石见穿30g,穿山甲9g,炙甘草6g,薏苡仁15g,鸡血藤15g。
体虚明显,贫血者加人参、熟地、紫河车;腹水明显者加车前子、黑自丑;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谷芽;大便溏稀者加芡实。
分析:本证多见于胰腺癌晚期,或手术后转移者。胰腺癌晚期除阴虚者外,亦多见阳气虚弱者,或黄疸日久,寒湿不化,湿毒阴邪积聚。此时,虽为症瘕之患,“然皆系阳病结于阴邪,岂有用阴药之理”?故应予温化寒湿,健脾益气,佐以解毒软坚为治。本方中以附子温助阳气,以党参、自术、黄芪、炙甘茸健脾益气,配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消水以退黄,伍乌药、木香行气,鸡血藤活血,穿山甲软坚,又合用白毛藤、石见穿等抗癌药物,共奏益气扶阳,健脾化湿,软坚消癌的功效。
并发症治疗
胰腺癌的并发症以疼痛和黄疸为多见,晚期患者还常伴发腹水。临床上在治疗胰腺癌时,对上述并发症大多在治疗主症时已经予以兼顾,但如果并发症较为明显时,可以做另外的相应处理。
1)疼痛。
①蟾酥膏: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诸药制成布质橡皮膏,外贴于疼痛部位。或者用雷允上药业的癌症止痛膏。
方中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止痛,配红花、莪术活血化瘀,并以冰片香窜为引,使药物渗透到病变部位的血管,改善肿瘤组织的微循环,溶解和破坏肿瘤组织周围和瘤内的纤维蛋自凝聚,缓解肿瘤组织对神经的刺激及压迫,使疼痛缓解。
②徐长卿:用徐长卿每次3~9g,煎汤代茶饮目艮,亦可用%徐长卿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
③针刺止痛:体针取三阴交SP6、太冲LR3、公孙SP4(均双侧)。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10分钟。耳针取交感、神门、三焦、脾(均可双侧)。中刺激,每日一次。
2)黄疸。
①虎茵金曲汤:虎杖30g,茵陈30g,金钱草30g,神曲15g,大枣30g,山楂15g,水煎ml,加白糖适量,每日分2次服。
本方虎杖、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祛黄;神曲、山楂消导利胆;大枣健脾扶正。
②活血通络汤:丹参、茵陈各30g,桃仁、红花各10g,郁金12g,穿山甲10g,虎杖15g,皂刺10g。厌油腻者加山楂,黄疸甚者加木贼、夏枯草,皮肤瘙痒加白蒺藜、秦艽。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茵陈、虎杖、郁金清热利胆退黄,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穿山甲、皂角刺通络,全方功能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既能消除黄疸,又可止痛消症。
3)腹水。
莲苓葶苈汤:半枝莲、半边莲各30g,茯苓、猪苓各15g,葶苈子10g,商陆6g,大枣30g,玄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半边莲、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水,葶苈子泄肺利水,商陆破积消水,大枣健脾扶正,玄参益肾补阴,意在补虚防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