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国际CSA联盟联合主席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社会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挑战》。时值中国有机三十周年,我也想回顾一下社会生态农业CSA这十年左右所走过的历程。
以上照片拍于年左右,最左边的这位女士叫艾丽斯,是美国特别有名的一位大厨。她因何出名呢?一个是她影响了奥巴马夫人在白宫种菜,另一个是她还帮助很多大学改变了它们的菜单。比如耶鲁大学,现在整个食堂的菜单里有10%到20%是完全采用当地有机小农的食材,这些很多都是艾丽斯在参与推动。
10年前,她来北京参加中美文化论坛,当时她想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办一场全有机晚宴,想找一只有机鸭子。她认为,北京是以北京烤鸭著名的地方,应该有很多质量很好的鸭子。我们帮她找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北京没有找到有机鸭子。最终在浙江找到了,她说不要屠宰、不要处理,要把活鸭子运过来。
年,我在巴西参加的大会上再次见到这位艾丽斯女士时,她还在跟我抱怨说:“我想做一次有机餐,连只有机的鸭子都没有”。我跟她说:“你8年前来中国的时候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至少目前来说,你需要任何的有机食材我们基本上在北京都可以找到了,如果北京找不到的在我们社会生态农业网络里也可以找到。”
这就说明,十年前我们刚开始推动这种以小农为主体的,以社会化参与为内容的模式时,确实包括产品、服务和很多内容都不完善,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这张照片是我年去荷兰,荷兰政府邀请八个国家的八位代表去参观他们的农业,但是在第一天晚上的欢迎晚宴中,我们并没有去很高大上的餐厅,而是去了这家餐厅。这一家餐厅有什么特点呢?
一进到这个餐厅里,它有一排数字,上面写着,右上角是千克,左上角是两个英文单词RESCUEDFOOD,这个餐厅的名字叫剩食餐厅。
在这个餐厅里吃到的所有菜,都是它拯救回来的,在哪里拯救的呢?就是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超市、一些农贸市场,它和他们签订了合约。一些快要过期的,但是还没有坏掉的食物,或是一些丑陋的长得不好看的蔬菜,这个餐厅就把它拯救回来,变成餐桌上的美食。
而实际上在这个餐厅吃饭的时候,你并不会感觉你在吃剩的饭菜。这个餐厅在荷兰海牙很火爆,他们经常做一些比较高规格的接待。其实它应对的是当下全球重要的食物体系的问题——食物浪费。
我手中拿的这瓶啤酒是用土豆做的啤酒。
这个餐厅的经营理念中,传递给消费者:其实有很多不好看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加工成美食。包括这个土豆,可能很多人不会买了,或者说它就要被浪费了。
前两周,我去北京一个很著名的超市,晚上九点它快要关门时我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大量的新鲜食物真的是没有坏,却全部被扔到了一个黑色塑料袋里。
我们分析十年来国内的三农领域政策,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我们从过去偏重城市化为主的方向,逐渐演进为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的方向。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生产问题,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生产不足,而是各个领域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很多各级政府也在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滞销的问题,到底会出现在怎样规模的农业生产主体中?过去的小农户,会出现滞销吗?现在的滞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各级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朝它认为正确的产业方向发展。
中国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实际上产销是非常不匹配的。在消费端我们没有组织化的消费主体,中间的流通是相对成规模相对成熟的,但是我们前端的生产主体是非常分散、没有组织的。这就是为何一边我们生产的产品已经过剩卖不出去了,然而政府还在主导继续生产。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去我们很重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从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逐渐提出小农户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还是一个主体。
所以,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政策中,不能把小农排斥到农业政策设计和农业的整体方向之外;所以小农经济,如何与现代化结合,其实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这个也是CSA联盟目前主要组织的一个主体。
这十年来,可以从国际的食物体系问题的变化中看到,目前在全球讨论最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是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比如在珠海的一个CSA农场,这几年经常会连续遇到台风的问题,这些都是极端天气给农业带来的一个影响。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可能会越来越频发,因此作为农业生产端来讲,我们需要更多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