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成为我国第三大食用菌品种产业发展

                    

  

  正在此间召开的“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上,相关农业专家表示,黑木耳已成为中国继平菇、香菇后的第三大食用菌品种,年中国黑木耳消费量预计万吨。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国,但目前我国黑木耳产业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需要从全产业链视角补齐薄弱环节,夯实产业基础,锻造现代产业体系。据悉,此次论坛以“未来农业发展的安全引领”为主题,来自发改委、农业部、中科院的权威人士及数百名中外农业企业高管参加了此次论坛。

  我国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受技术、资源、气候、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很多国家难以发展黑木耳人工栽培产业。目前,黑木耳实现大规模商品化栽培的只有中国、日本等个别国家,而我国是黑木耳最大的出口国和消费国。

  年我国黑木耳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万吨和万吨,经过几年的稳步快速发展,年分别达到.7万吨和万吨。我国黑木耳出口量远超进口量,在世界黑木耳贸易额中遥遥领先,占据重要地位。年实现黑木耳出口量3.26万吨,同年进口量仅3.73吨。

  黑木耳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是极佳的医疗保健品。虽然目前总体消费量仍很低,但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国外消费量最大的是日本,近20年黑木耳消费增长了倍,而韩国、东南亚及我国港澳台需求量也很大。黑木耳有时处于有价无货的状态。

  世界人均占有黑木耳每人每年不足10g,按美国人每人每天吃5g即能延年益寿的提法,目前,世界黑木耳年产总量仅能供应两天。所以,国际市场需求相当大,黑木耳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据预测,未来五年我国黑木耳产业将维持稳定快速发展,年中国黑木耳消费量预计万吨,年将达到万吨。

  我国黑木耳优势产区主要包括东北林区黑木耳优势区、华中华东丘陵平原黑木耳优势区和东南黑木耳优势产区,产量较大的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山东、陕西、浙江、等。其中,东北产区黑木耳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仅黑龙江省东宁县黑木耳产量就占了全国总产量的20%,全省的40%。在产业政策、气候环境、经济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各产区生产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黑木耳栽培的生产原料以农林废弃物为主,生产用地与粮食作物没有冲突,忙闲时间与其他主要农作物的耕作收获期也相互间隔补充,同时也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是农林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黑木耳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

  黑木耳栽培具备较稳定的综合效益。由于栽培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提高,黑木耳栽培生产风险低,不易产生欠产欠收现象。同时由于黑木耳产品均以干品储藏、运输和销售,可长途运输和长时间储存,有利于边远山区栽培生产和抵御市场波动的影响。黑木耳栽培生产综合效益的稳定性受到从业者欢迎,因此在诸多食用菌品种中受到青睐,产业规模稳定上升。另一方面,随着东北地区秋季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一年两季的生产模式也为产业规模扩大提供了更多可能。

  黑木耳生产经历了天然野生、原木砍花、段木接种和代料栽培四个阶段,目前代料栽培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据初步统计,目前段木栽培生产规模约3亿袋,年产量不到总产量的10%。由于黑木耳代料栽培具有诸多段木栽培不可比拟的优点,段木栽培规模将日渐缩小并逐步转为代料栽培,这一转变将进一步促进黑木耳栽培生产规模的扩大。

  黑木耳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转型升级

  中国作为黑木耳的源产地,在知识产权、优良菌种、生产利用、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占据一定优势,但许多方面还需改进和提升,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原料供应不足,成本持续提高。黑木耳的培植原材料主要是锯末,以阔叶硬杂树木屑为主,例如柞树和桦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允许砍伐的木材数量逐年减少,所以黑木耳栽培原料也渐渐开始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同时,随着世界各国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许多国家开始提高木材出口关税,我国主要黑木耳产区进口木材数量也逐渐减少,一些木材加工企业的效益锐减,锯末供应量明显减少。

  黑木耳产业前景广阔,但是我国黑木耳技术研发科研单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新技术研发过程较缓慢,科技推广率相对较低。没有强大的专业科研队伍,现有的技术研发力量,与产业规模极不相称。

  许多产区可以说没有专门的食用菌研究机构,优质菌种研究和木耳系列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木耳研究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更缺乏高级研究人才和科研专项经费,技术推广的基层技术力量也严重缺乏。新的栽培技术在老产区推广缓慢滞后,种植农户掌握的栽培技术不统一、不规范、不全面,生产管理粗放,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木耳的产量与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农户收益及产业发展。

  二是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黑木耳加工业不同于其它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只是刚刚处于原料的初加工阶段,以烘干等粗加工为主要方式,加工链条较短,经济效益较差。

  黑木耳被誉为“含铁食品之冠”,其含铁量是牛奶的倍,含钙量是稻米的60-80倍,维生素B2是米、面的10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干黑木耳蛋白质含量占干品的16%,有“素中之荤”之称。但是,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黑木耳深加工严重滞后,缺少拳头产品和主打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缺少龙头企业。黑木耳菌种繁多,良莠不齐,菌农选种自由度大,区域主栽品种难定。多数黑木耳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高产优质潜力不大;由于黑木耳的生产缺乏整体规划,制菌时间相对集中,燃料消耗较大;黑木耳相关的加工企业加工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建立标准化生产加工制度和现代化质量管理制度的企业较少,品牌培育难度增大。

  我国黑木耳产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尤其产区的人才来源相对匮乏;目前,黑木耳生产主要是以家庭副业为主的农业小生产形式开展,经营理念落后、技术过时,无法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不但发展缓慢,也无法提高自身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

  目前,黑木耳相关的龙头企业很少,多数企业规模小,缺乏资金支持,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规模小的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易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设备条件较差、生产集中度低,黑木耳年产量低;因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一些环节还依靠手工操作,灭菌技术落后,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因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分散,产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了黑木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黑木耳产业的资金管理、良种繁育、技术创新、生产管理、质量安全、信息传递等各类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其中,商品流通体系是黑木耳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黑木耳生产的快速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催生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但是黑木耳商品流通体系整体还不够健全,不少黑木耳主产县没有专业的食用菌市场,仅有的也缺乏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存在着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监管不严格、商户自律性不够等问题。虽然黑木耳营销公司不少,但经营规模都不大,产品也较单一,没有知名品牌,严重影响了黑木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形象和竞争力。

  黑木耳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黑木耳产业化是解决黑木耳产业发展中各个问题的关键,而界定黑木耳产业化发展程度还需要进一步量化的指标。具体应从三方面构建产业化发展框架:

  一是量化考核。首先要有市场化指标。市场化指标反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生成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市场化指标主要包括: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半径、农产品加工综合增值率。

  其次要有规模指标。规模指标能准确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高低,同时能够防止农业产业化经营分部趋同,从而造成投资分散、效益低下、市场配置效果不佳,是反映产业化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主要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专业合作社规模。

  另外还要有效益指标。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效益,效益指标可以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人均年纯收入。

  二是提高原料供应能力和利用率,积极拓展可用原料范围。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针对木材加工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过程的监督的优化,提高木材资源利用率,减少锯末流失,从源头保护好黑木耳的生产原材料。

  大力营造速生丰产菇木林,降低黑木耳栽培对天然阔叶林的消耗。保护好珍贵的天然阔叶林资源,积极发动和协同各部门,努力缓解黑木耳生产原料的紧缺,有效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在原木贸易方面,尽量从国外进口木材,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努力拓展新的合作模式,拓展原料供应渠道;努力开发、积极推广替代料和废弃料的利用技术,并尽力扩大黑木耳的栽培原料范围。

  三是加大金融、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改善农业基地交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投入等。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通过适当放宽对农业企业贷款的担保抵押条件,利率适当的优惠政策,强化其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并扩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刚性供给。

  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加深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种植大户的联系,实现技术研发、推广与市场的对接,加大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新设备、新技术的测试与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用先进科技改造农业,构建切合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产学研结合机制。

  四是培育知识型人才,加大深加工企业投入力度。积极研究国内外消费者针对黑木耳的产品需求特点,研究和培育适合黑木耳深加工产业的知识型人才,挖掘产业链的价值洼地,丰富产品种类,将黑木耳从传统的干菜,变身为不同物理性状、不同功能、不同食用方式的产品;同时,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拓宽市场空间,对于重点产品领域,可给与相应补贴,全方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和涉足的领域,可积极招商引资,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吸引外商来投资建厂,积极拓宽深加工产品领域的发展空间。

  五是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黑木耳产业,加快黑木耳产业化进程。积极投入建设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致力于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黑木耳及其相关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才能创立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品牌文化,树立更深厚的品牌形象,通过规模和品牌效应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利用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力度,择优扶植现有的领先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围绕黑木耳深加工方向,开发更高端的新产品,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为企业开通更多的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打开企业发展的上升空间。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吸收优秀人才,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加强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提高行业吸引力,最终建立更大更好的平台,实现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实现多部门协同工作,促进产业和谐发展。黑木耳从制菌到生产,到采收晾晒,筛选加工,再到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把控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要实现最终的产业规模效益,为农户和企业创造良好的收益,就需要不断强化相关部门职能,加强各部门协调和沟通,完善黑木耳市场环境,构建良性竞争氛围,服务于技术研究、信息提供、质量检测与监督、商品流通服务、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全方位的产业运转过程,解决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产业链各阶段各个环节的运作效能,最终实现黑木耳产业的和谐发展。   

  









































早泄能治好不 怎样算早泄
养生保健注意脸部5大健康警报需警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csdscy/4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