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跳动的浪花,但朔州回望过去五年,既有坦途顺境,也有荆棘坎坷,更有迎难而上的智慧和魄力,过去五年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转型之路,在曲折征程中求索,在困难逆境中前行,在创新奋进中突破,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朔州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挑战中攻坚克难,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惠民生,全市经济整体呈现出困中有为、难中有进、缓中趋稳的运行态势。
应县白马石大唐风力发电项目
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亿元,是“十一五”的近2倍,年均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亿元,是“十一五”的3.2倍,年均增长2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分别达到元和元,年均以9.4%和12.9%的速度递增,超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
劣质煤综合应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全年地区经济总量构成看,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从年的6∶56.6∶37.4调整为年的6.2∶45.1∶4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并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大产业。从工业经济内部构成看,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为73.8%,降低3.4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6%,提升了2个百分点;煤、电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4%,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非煤电行业比重达到12.6%,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五大基地”蓬勃崛起
近年来,朔州市把打造全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日用陶瓷生产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作为攻坚目标,全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
朔州市是国务院规划的全国20个地级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合能源基地。煤炭、电力是朔州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市煤矿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煤炭生产、洗选、外运能力位居全省第一;电力发展势头迅猛,已并网发电和在建的电厂总装机规模达到.9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万千瓦,近三年新开工建设和并网发电的装机规模占到建市以来电源点建设总装机规模的60%以上,蒙西至天津南、晋北到江苏南京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正在加快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亿吨级煤炭、千万千瓦级电力”的综合能源基地已经形成。
年,国家工信部传来一声春雷,朔州正式被批准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市委、市政府抓住机会迅速出台了《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了30条地方性政策,明确了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主攻方向。同时,与国内16所高等院所建立起联系合作关系,尤其是和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固废资源化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年消化工业固废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4%,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实验室工作照
朔州陶土资源丰厚,发展陶瓷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朔州各陶瓷生产企业加快了艺术设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不断增强产业转型的示范带动性,全市陶瓷产业稳步发展,已拥有70家企业条生产线,产能达到18.5亿件,成为国内较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几年的长足发展,朔州生产的陶瓷产品不仅受到全国客商的追捧和好评,在全国日用瓷展览中还多次荣获国家一级产品设计、产品展销大奖。
陶瓷生产车间
发展生态畜牧是朔州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朔州市按照“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战略,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宗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奶牛存栏可达18.5万头、羊饲养量可达万只、生猪饲养量可达83万头、鸡饲养量可达万只,全市已建成规模养殖园区和规模场个,全市畜产品和饲草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40多家,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超过70%,真正走出一条“立草为业、以草促牧、草畜结合、以牧富民”的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新路。
现代化的金沙滩羔羊肉加工车间
近年来,朔州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稳定农民就业、稳定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领头雁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工程,通过抓龙头带基地、联农户闯市场、兴产业促经济,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朔州特色的发展道路,呈现出龙头企业门类齐全、原料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目前,朔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组织已发展到个,其中加工带动型企业个,全市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五项指标持续保持全省第一,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
转型综改扎实推进
近年来,朔州市高度重视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通过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包括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全国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地区等在内的试点身份分别落户朔州。不仅如此,经过大刀阔斧的行政审批改革,朔州市市本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99项,行政审批项目数量为全省较低水平。
燕麦生产车间
八大工业园区是朔州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朔州市探索建立了“政府下放事权,减少审批层级,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管委权力”的园区管理体制,开展了园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一批大中小微企业在园区里迅速成长。同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朔州为八个工业园区设立了八个园区管理委员会,其中,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机制,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的固废旧物资研发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计划重大技术课题。
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事关“三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朔州积极探索推行“产权入股、规模经营、村社合一、整村推进”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权益分散、择优集中、一村多社、村社分离等小、散、低、乱的状况。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朔州市探索形成了合作社+土地流转+一村一品+资金互助+基层组织“4+1”的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朔州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委托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创新生态治理利益连接分配方式,不仅吸收民间资本用于造林绿化和苗木生产培育,全市二百多万亩森林还与保险公司签保,与此同时,朔州市积极推进污染防控体系建设,全市辖区内工业污染源和区域面源污染实现了网格化分级管理。
这五年,是奋斗的五年,是拼搏的五年,朔州以辉煌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交出了一幅精彩的答卷,透过这幅答卷的背后,我们似乎清晰地看到了未来朔州发展的脉络,在“十二五”的蝶变里,瞭望“十三五”……
(文/卢琳)
朔州新闻网:把朔州介绍给世界!
商务合作、技术支持:15331202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