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提出要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这份重要文件给老龄产业迎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老龄产业是一个涉及行业众多、特殊性较强、外部关联性较强、受制约因素较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老年群体又属于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一些关系到老龄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更需要一种“冷”思考。本文在分析老龄产业内涵和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就市场需求、市场供给、政府定位这三个涉及老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关于老龄产业的内涵和性质问题
?
目前,老龄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事业和产业的边界不清,导致老龄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混合状态中,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这是对“老龄产业”的内涵、性质及定位认识不清、界定不明所造成的。因此,在明确定义“老龄产业”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如下问题。
(一)“老龄产业”提法的特殊性
在对老龄产业进行界定的时候,既要看到它与传统产业部门的不同,也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其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老龄产业”的提法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科学的,因为事实上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的产业体系。
(二)老龄产业的内涵
从内涵来看,老龄产业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这已经取得了普遍共识。但对于老龄产业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已有的观点并不统一,主要包括:
(1)狭义的第三产业观点。即认为老龄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劳务服务为主,从行业性质看老龄产业属于服务业”(张智敏等,)。
(2)广义的一、二、三产观点。即认为老龄产业是一个以满足老年群体各种需求的综合产业体系。(汪雁,),即一产、二产、三产中涉及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均属于老龄产业。
(3)在广义老龄产业的内容上,再把老年人作为生产者的行业内容也增加进来,即认为老龄产业不仅包括老年消费品市场、为老服务市场,还包括老年人劳动力市场(张文范,;顾鉴塘,;汪雁,)。
因此,社会上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是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都可以使用的,只有一部分产品和服务是以老年群体为主要消费者的,后一部分才是老龄产业真正涵盖的内容。
(三)老龄产业的性质
从性质来看,对于老龄产业究竟是事业性还是产业性,究竟是福利性还是盈利性,一直存在争论。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两大观点:
(1)坚持老龄产业的市场性和盈利性,即老龄产业必须符合“产业”的经济性、市场性和盈利性的特点,认为凡是进入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就要遵循市场规律来进行经济活动,即使与某一产业的主体具有某种明显的相似性,也不能成为该产业的主体。老龄产业即使是微利,也必须保证其盈利性的市场特点。
(2)老龄产业兼具福利性和市场性,认为利润并不是老龄产业追求的唯一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进而实现盈利的市场价值才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最终目的。因此,老龄产业是一个具有经济和福利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集群,至少在一定时期内,老龄产业会呈现出市场性和福利性并存的特点。
笔者认为,从“产业”的定义和属性来看,市场性是其鲜明特征。老龄产业中的一部分产品和服务确实是为老年群体中的特殊人群服务的,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等,主要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服务,要求较高,利润较低,具有特殊性,需要政府给予必要扶持。这种扶持既可以直接对企业,也可以对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老年人,但笔者认为,这些并不影响对老龄产业整体市场性的属性判断。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一是发展老龄事业,二是发展老龄产业。如果说发展老龄事业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那么发展老龄产业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提供社会化产业化的产品和服务。老龄产业在我国还是个新兴的产业领域。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再加上老年群体的消费习惯比较保守、消费能力不足等原因,整体上老龄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其发展与成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我们在发展老龄产业的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到的。
三、关于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问题
现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老龄产业发展慢、不景气,很多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城市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市场经济发展30多年的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笔者认为,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市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认识不清、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潜在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需求判断就盲目发展,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一)可能整体高估了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
关于我国老年人的消费潜力,目前的预测普遍采用标准消费人的方法,即把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作为标准消费人,然后按一定比例把儿童和老年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通过计算出标准消费人的平均消费水平,来预测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但从已有的几种预测来看,预测的结果差异巨大。-年间,对于中国老年人消费潜力的预测可谓大相径庭,最低水平是在年达到19.67万亿,最高水平则是在年达到.56万亿。
对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预测,不能笼统分析,因为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偏于保守。因此,在对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进行预测时,必须综合考虑、细分群体,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研究和测算。
以对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床位预测为例,未来我国城市老年人当中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将由年的万人增长到年的万人,但如果以此来推断未来我国城市失能老年人所需要的床位数是万张,显然是高估了。因为即使在这些失能老年人当中,也仅有11.3%的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如果再考虑收入水平、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城市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床位数的需求量显然并不如预测中的那么大。
(二)重视高收入老年群体,低估普通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
目前老龄产业,特别是在老龄服务业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普遍走“高端”路线,市场开发和服务定位以高收入老年群体为主,这反映出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因为高收入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更强,需求也更旺盛,并且老龄产业本身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投入高端老龄服务市场更能确保一个较好的回报预期。但从市场发展的前景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才是未来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消费力量,特别是城市中等收入老年群体。
一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是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城市蓝皮书》统计,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经达到2.3亿人,约占城市人口的37%。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分别达到46%和38%。随着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增加,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在年达到6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较高、支付能力较强,是大众消费的主体。
二是从老龄产业发展的市场人口基础来看,老年人当中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而且他们对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年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自评经济状况“很宽裕”的仅占1.3%,绝大部分的老年人(61.7%)属于“大致够用”的经济状况,并且他们对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的需求比例更高(见表2)。
(三)重视满足“基本需求”,忽视“刚性需求”
相对于家政、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来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刚性需求”对老年群体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产品特性,需求量最旺盛。根据Gruenberg和Kramer关于老年残障期扩张模式的判断,医疗护理以及提前预防会延长患病人口和功能缺损人口的寿命,导致功能缺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从而使老年人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许多实证研究也都表明中国老年人口的残障期正在不断扩张。在快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对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的需求将日益突出。但从目前老龄产业的发展来看,家政、生活类服务发展较快,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满足老年人刚性需求的服务和产品发展滞后。
根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的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有11.4%的以提供“护理康复服务”为主,入住老年人当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了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年人只占了30.3%(见表3、表4)。也就是说,很多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养老服务“刚性需求”尚未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和回应。
四、关于老龄产业的市场供给问题
在寻找老龄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时,很多研究者都根治白癜风的方法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