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主要地理名词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球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哈雷彗星76年)、流星体(陨星:陨石、陨铁、石铁陨星)
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光年
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等
八颗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卡戎、UB等
太阳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光球(太阳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11年)
磁暴、极光
专题2专题3不做要求略
专题4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恒星日(自转周期)、太阳日(太阳东升西落周期,24小时)
角速度、线速度
经纬网(经线、纬线)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日界线(自然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转偏向力(水平运动,对大气运动、洋流、河流的影响)
地球公转(近日点、远日点)
恒星年(公转周期)、回归年(直射点回归周期)
黄赤交角(23°26′)
节气(24个,二分二至、清明)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昼弧、夜弧与昼半球、夜半球
极昼、极夜
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等)
季节(天文、传统、气候统计)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软流层(圈)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洋脊、裂谷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
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纵波、横波)
震级、烈度
地震带
地震预报
海啸
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与火山带
地热、温泉
专题6岩石与矿物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侵入岩:结晶好,如花岗岩,分布:华山、衡山、普陀山
喷出岩:多气孔,如玄武岩,分布:大洋底部几乎全部、印度的徳干高原
沉积岩:有层理,常保存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煤等
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变质,颗粒定向排列,有片理,如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等
太湖石
化石
化学元素、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等)
专题7(外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河流地貌:峡谷、曲流、冲击平原与三角洲
曲流(河曲):凹岸(受侵蚀,水深,建港)、凸岸(泥沙易堆积,水浅)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喀斯特(如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等)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等)、海积地貌(如沙滩、沙洲、沙堤等)
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积地貌(如沙漠、黄土、沙丘等)
雅丹地貌(新疆等干旱地区,风力侵蚀而成)与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等湿润地区,红色砂岩,流水侵蚀而成)
黄土地貌:流水侵蚀而成,千沟万壑,如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
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形类型(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部位(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盆地或洼地)
地貌与经济建设: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水汽、尘埃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专题9行星风系
气压、风
热力环流
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
行星风系(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行星风系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副高控制,终年炎热干旱)、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有明显的干、湿季)、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专题10季风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印度低压切断副高形成夏威夷高压,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阿留申低压,盛行来自高纬内陆的干冷西北风,寒冷干燥
南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高温多雨,出现雨季;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出现旱季
季风与气候:(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与农业: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于水稻种植
季风与气象灾害: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南涝北旱。强大的冬季风易带来寒潮、低温冷害及华北的春旱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
天气系统: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锋面
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带来狂风、暴雨、巨浪等灾害
台风源地、台风预报
寒潮:形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南下,带来大幅降温、大风、雨雪
伏旱: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梅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控制,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天气
梅雨与农业:正常的梅雨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短梅”或“空梅”易造成旱灾;“长梅”易带来涝灾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海水倒灌
《京都议定书》
酸雨
臭氧洞
城市热岛、城市雨岛第四篇水环境
专题13水循环
水体类型:海洋水、冰川、河水等
水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河水补给与径流变化
雨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我国东部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夏汛),西北地区河流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凌汛:中高纬地区,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如黄河的河套段和山东境内的河口段
专题14珍贵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南水北调
水危机(表现、原因、对策)
水质型缺水
专题15海洋
洋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行星风系与风海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厄尔尼若现象、拉尼娜现象
海洋权益
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
第五篇人口
专题16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变动: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发展历程(4个阶段):工业化之前的低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的高增长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的增长率下降阶段、后工业化时期的低增长阶段
人口爆炸
人口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年龄构成: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人口(15-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
各年龄段比重大说明什么?
人口性别比
人口金字塔(能表示出年龄和性别构成):增长型、稳定型、缩减型
人口老龄化(7%)、人口严重老龄化(10%):(原因)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高、社会保障好导致生育观念改变等
人口压力:少年儿童比重大(占20%以上),人口增长快
人口政策
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马寅初和《新人口论》
上海人口增长:机械增长高(大量外来人口流入)、自然增长慢(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妇老农业”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密度
世界4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
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首要因素)、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历史因素
我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人口迁移: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其它如生态移民(P26)、工程建设移民等
“民工潮”(农民进城务工现象)
菲佣
人口容量:(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确定一个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重要意义。
专题18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包含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城市根本特征:(人口和产业等)集聚
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从市中心往郊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地价:(影响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中央商务区(CBD)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影响因素)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所处的自然条件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等级越高,则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香港、新加坡等
我国城市等级划分:6级
世界六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专题21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出现城市群;4、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1、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2、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3、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4、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5、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郊区化
逆城市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的结果。
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卫星城镇
“烂心树”与“烂皮树”
生态城市第七篇产业区位与分布
产业:生产事业,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产业区位:产业的空间位置(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消费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灌溉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如我国的新疆的绿洲农业、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等
江南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适宜水稻种植
温室技术:促进寒冷地区发展农业
滴灌技术:促进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
冷藏保鲜技术:扩大生鲜农产品销售市场
农产品基地(交通便捷地区适宜发展)
美国的农业带(地域专门化的表现):乳畜带、玉米带、小麦区、棉花带等
乳畜带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学技术等)
农业区位的变化:自然条件可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可变性大
农业地域类型:水田农业、旱作农业、牧场畜牧业、游牧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等
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季风气候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单产高。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北美东部、西欧、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地中海型农业:地中海海气候区,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小麦、大麦等冬季作物,夏季种抗旱耐热的油橄榄、葡萄和柑橘等经济作物。
热带种植园农业:亚、非、拉的热带地区,专业种植一种或几种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天然橡胶、可可等),商品率高
城郊农业:适应城市市场需要,主要生产蔬菜、乳肉、禽蛋、花卉等。品种多,商品率高,布局呈环状(近郊:生产附加值高的蔬菜、花卉、奶牛等)。从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经济、生态、观光、休闲等多功能发展,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等。观光、休闲:南汇桃花节、奉贤菜花节、崇明野菜节等
现代农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环保等特点。如孙桥现代农业园区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工业区位条件:矿产资源、能源、环境、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地价等
宝钢的区位条件:(市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需求市场巨大;(交通)地处长江入海口,水运十分便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临长江,取水方便,对城区污染少等
原料主导型工业: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能源主导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市场主导型工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劳动力主导型工业:纺织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技术主导型工业:电子工业、飞机制造、精密仪表制造业
工业区位的变化:资源等传统因素影响力减弱;科技、市场、人才等区位因素影响力增强。
世界主要工业区:北美工业区(最发达)、西欧工业区(起步最早)、东欧工业区(资源密集型重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临海布局,加工贸易型)、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新兴)
美国“锈带”的振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科技、人才、信息、环境、交通、通讯等因素影响力强(著名集聚地: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剑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北京中关村等)
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航空、高速等现代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高新企业集聚,市场巨大等
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主要部门:商业、金融业、运输业、旅游业、物流业等
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服务、航运、贸易、科技服务等
第三产业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
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以徐家汇市级商业中心为例理解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P92)
国际贸易:国家之间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高附加值、低附加值)
贸易壁垒:技术、绿色(环保)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贸易集团:欧盟(EU)、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
现代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海洋运输等
洋山深水港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比例,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高。(避免雷同,与本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产业转移:如纺织业“候鸟”)
专题25专题26专题27不做要求略第九篇地理信息技术(3S)
遥感(RS):眼睛、观察、照相,提供影像(如航空像片、卫星图片)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定位(经度、纬度、海拔),3颗定静止、4颗运动
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地理空间数据,软件,分析、表达(图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