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兰溪市志》
兰溪市位于钱塘江中部。市境东南邻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西南接龙游县,西北毗连建德市,东北与浦江县、义乌市交界。北至省会杭州市径距千米,距金华市20.5千米。地理位置北纬29°01′20″~29°27′30″,东经°13′30″~°53′50″。东西长67.5千米,南北宽38.5千米,土地面积平方千米。清光绪《兰溪县志》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洵不诬也。”自古有“八省通衢”之称。
建置沿革 兰溪古属越地。唐咸亨五年(),析金华县西三河戍地始建兰溪县,为上县,属婺州。因县西兰阴山下有溪,崖岸多兰茝,故水名兰溪,县又以水名。大历十三年(),升为紧县。宋熙宁六年()升为望县。元元贞元年()升为属州(不辖县的州)。明洪武三年(),复为县,均属金华府。民国元年(),兰溪定为一等县。民国3年(),设金华道,道尹驻兰溪。民国22年()9月,置兰溪实验县。民国23年()8月,设兰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撤实验县复为普通县,兰溪区改称第四专区,专区驻地迁金华。
年5月6日,兰溪解放。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兰溪撤县建市(县级)。经过年撤区扩镇并乡和年行政区划调整,年,辖兰江、云山、上华、永昌、赤溪、女埠6个街道办事处,游埠、诸葛、黄店、香溪、马涧、梅江6个镇,灵洞、柏社和水亭畲族3个乡;共有19个社区,个村。全市有22.69万户、65.97万人。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为人∕平方千米。市内居民多数属汉族,次为畲族,尚有人口很少的苗、回、蒙、满、彝、藏、高山、布依、赫哲、达斡尔等族。
自然环境市境地处金衢盆地北部边缘,地质学上称为“绍兴—江山深断裂带”,地层展布相当齐全。地质构造属浙江西部扬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带诸暨衢州拗陷。板块构造属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境域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稳定地区。
市境地貌属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山地丘陵平方千米,盆地平原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市境江河皆属钱塘江水系。衢江自西向东、金华江自东向西流入兰溪市区汇成兰江。境内衢江长23.3千米,金华江长12.4千米,兰江长22.5千米。衢、婺、兰三江在市境有13条一级支流,其中集雨面积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游埠溪、赤溪、马达溪、甘溪、梅溪,俗称“五溪”。兰江流域面积.5
平方千米,其中“三江口”以上平方千米。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9.94亿立方米,人均立方米;过境水量多年平均亿立方米,人均2.6万立方米。
市境气候属东亚副热带季风区,兼具盆地气候和垂直分布特征,温暖湿润,春早秋短冬夏长,夏秋高温,冬春偏寒,梅雨伏旱明显,7月~9月受台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水.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蒸发量.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无霜期天。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灾害相对频繁。除水灾旱灾外,尚有风雹等气象灾害、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生物灾害等。
市境土壤总面积12.1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92.94%。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其中红壤、岩性土各占土地面积的28%,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水稻土约占土地面积的4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市境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区植被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全市林业用地6.98万公顷,有林地5.50万公顷;年,活立木蓄积量.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含柑橘、茶叶、桑)49.48%。
市境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处于浙东与浙西之间的过渡地带,与两者皆不相同。已开采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石煤、原煤、石灰石、磷、黏土和砂石等。
经济总量年,兰溪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全市生产总值万元,人均全市生产总值65元,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万元、.6万元、万元,所占比重为84.64∶8.04∶7.32。年,工农业总产值16.09亿元,全市生产总值8.73亿元,人均全市生产总值元,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7亿元、3.84亿元、1.52亿元,所占比重为38.59∶43.95∶17.46。年,工农业总产值.79亿元,全市生产总值88.27亿元,人均全市生产总值元,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57亿元、51.86亿元、26.83亿元,所占比重为10.8∶58.8∶30.4。
农业 兰溪是传统农业地区,农、林、牧、副、渔业俱全。耕地面积2.87万公顷。粮食作物以稻、麦、玉米、番薯为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0.86万吨,年23.69万吨,年35.45万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91万吨。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花生、甘蔗、大青豆、茶叶、蚕桑以及杨梅、青枣、柿子、枇杷、柑橘等。传统名产金丝琥珀蜜枣,明代曾列为贡品;大青豆为浙江“四大名豆”之一,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颇负盛名;兰溪毛峰茶是浙江名茶之一;兰溪花猪头小、皮薄、肉细,是腌制“金华火腿”上乘原料。
改革开放给兰溪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05亿元,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由58.3%降为45.4%。以杨梅、枇杷为主的水果业,蜜蜂、蛋鸭为主的养殖业,兰溪小萝卜为主的蔬菜业,淡水珍珠为主的水产业,兰花为主的花卉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年,全市果园面积0.91万公顷,杨梅产量吨,50里杨梅长廊粗具规模;枇杷产量吨,葡萄产量吨。蔬菜面积0.56万公顷,重点发展高山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蛋鸭存栏数万羽,产蛋1.75万吨。蜜蜂13.5万群,产蜜吨、皇浆吨,产量居全省第三位。水产品总产量1.37万吨,淡水珍珠产量居全省第二,金华市第一。生猪饲养量50.28万头,出栏30.06万头。6.89万公顷林地中封山育林公顷,除大量松、杉外,还有杂木、油桐、乌桕、板栗、毛竹、银杏、樟等20多种林木。全市成立农村各类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49家,拥有社员人。其中,上华街道养鸭协会是农业部确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有会员人,鸭铺个,存圈蛋鸭85万羽,规模名列全省前茅。已注册农产品商标只,其中“穆坞”枇杷、“下蒋坞”杨梅和“余粮山”大红柿3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金华市著名商标。
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金华市级5家。为农业服务的“农民之家”拥有种子、水果、林业、水产等11个服务专柜。
年~年,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07亿元,建成东风、芝堰、城头、高潮等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座,山塘水库座,总蓄水量1.7亿立方米。建成沿江机埠7处,装机容量2.03万千瓦。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6%。年末,完成1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20片,长83.7千米;完成2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8片,长65.2千米;基本形成“三江”防洪体系,可保护农田8.27千公顷、城乡人口23.32万人。
工业唐宋至清代,境内造船、酿酒、制瓷、医药、食品、纺织、制造诸行业发达。民国3年(),开办祥和皂厂,开近代化学工业之先声,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次于武汉)。民国4年(),瀫明电灯公司创立,开金衢地区近代电力工业之先河。其后,相继开办和济昌铜铁工厂、锦记玻璃厂等上百家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尽管自民国27年()1月至29年()连续3年遭受日机45次轰炸,但据民国29年()统计,仍有较大工厂25家,总资本额85.85万元,从业人员人。民国31年()5月,日军占领兰溪县城,工厂和作坊倒闭余家,多人失业。民国3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厂稍有恢复。随之物价飞涨,金融混乱,工厂又纷纷歇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2%。之后,国家陆续投资建设兰江冶炼厂、电缆厂、棉纺厂、纺机厂、农药厂、化肥厂等一批企业,国有资产存量为全省县(市)前列,兰溪迅速成为浙江中西部重要工业城市。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0.1%。
年开始,兰溪县在小型企业放开搞活、简政放权、推行厂长负责制、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工效总挂”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8%;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占71.93%。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工业与城乡集体工业的比重大体相当。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词:“全面推广兰溪经验。”年11月,国家经委在兰溪召开完善经济责任制、搞活企业内部分配会议,向全国推广“兰溪经验”。年,兰溪市经委所属57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5亿元,创利税1.07亿元;全市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年,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县(市)前10位,预算内国有工业产值和利润名列全省前茅。年12月,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股票异地上市公司。年11月,设立浙江省兰溪经济开发区。年起,国家实施国有、集体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的重大战略。全市国有企业、二轻及乡镇集体企业采取破产、嫁接、转让、股份制、拍卖等形式向“民营化”方向发展,建立起新经济组织。年,兰溪经济开发区基本开发完成。年,开发区累计引进投资40.13亿元、工业制造企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9家,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0家,外来投资企业82家;年税收万元以上的企业2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9.71亿元,销售收入39.05亿元,出口交货值6.7亿元,财政收入万元。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经济成分比重占88.43%。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9家。逐步形成医药、纺织、冶金、建材、化工、印刷、食品等支柱行业。有名牌产品只,其中中国名牌1只(浙江省双灯家纺有限公司的双灯牌系列毛巾)、省级名牌85只、金华市名牌只。著名商标43只,其中省级18只、金华市级25只。
商贸服务业市境历来以商埠著称。宋代,城市相当繁华,南宋杨万里诗“人争趋夜市”、“舍此二更天”,可资证明。明万历《兰溪县志》载:“远而业商者,或广、或闽、或川、或沛、或苏杭、或两京,以舟以载者比比也。近而业贾者,或货食盐、或米谷、或材木、或酒醋、或鱼肉、或布帛杂物,肆而居者藉藉也。”记述了明中期兰溪商业之盛况。清代,商埠更加繁荣。民国15年~16年(~),兰溪有各种店铺家。民国18年(),兰溪商业年交易额为银圆万元,是金华府治的3倍。民国22年(),《中国实业志》将兰溪列为浙江七大商埠之一。民国24年(),兰溪实验县调查统计,当时已有商店家,从业人员人,总资本万元,总营业额达8万元,捐税总额9.42万元。支撑兰溪市场繁荣的主要是粮油、绸布、南北特产和中药材4个行业。
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国营贸易公司、供销合作社,对私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私合营商业企业和合作商业企业。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和合作商业占主导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出现大量乡镇商业企业和个体商业户,形成国营商店、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工厂自销门市部、乡镇商业、个体商业户并存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和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新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个私经济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年底,有饮食、旅馆、照相、理发、浴室等7个自然行业,31家单位,从业人员人。年,全市经营住宿餐饮业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万元;经营居民生活服务业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万元。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0亿元;有国营企业、供销合作社和集体、个体商业共家;新建城东市场、黄大仙商场等10余幢商贸大楼;有商品交易市场4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4.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4亿元。
兰溪历来为金衢地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南宋,包括兰溪嵩山窑在内的婺州窑瓷器外销日本、南洋。元代,金衢各县所产茶叶多由兰溪储运,转口宁波、杭州、上海口岸,外销高丽、日本、南洋诸国。明正德十一年(),兰溪桐油输出欧洲。清同治二年(),省厘金局在兰溪设厘局总办,开设上卡、中卡、下卡,征收厘金,年收入约6万银圆,占全省厘金总收入的3%。清光绪初期(),诸葛锵在上海、广州、香港开设“祥源庄”,经营兰溪等内地中成药和中药材出口以及洋广药材进口业务。八年(),兰溪桐油输出美国。十三年(),包括“兰熏”在内的金华火腿远销欧美和南洋。清末至民国时期,先后有美孚、亚细亚、德士古、大和等美、英、德、俄公司在兰溪设立金衢地区经营机构,经营煤油、颜料、香烟、肥料等商品。民国20年~25年(~),兰溪每年出口籼米30万担、活猪4万头、火腿10万只、鸡蛋10万篓、蜜枣桶、桕油0担、大青豆5万担、鸭蛋3万篓。民国28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兰溪设立分办事处。是年6月9日,总计交运各种茶叶5.6万箱。民国5年()出口桐油22万吨,每吨美元。民国28年(),复兴商业公司浙江分公司设立兰溪储运处,专营中美桐油贸易,金衢各县桐油皆由兰溪运销。民国29年(),兰溪有桐油商号28家,仓库14所。共和国成立初期,市境有火腿、金丝琥珀蜜枣、桕油、桐油、大青豆等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年,兰溪县对外贸易公司建立后,大力扶持出口商品基地,毛巾、制药、纺织、农药、自行车曲柄链轮、皮革服装等出口商品遍及五大洲6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万元,其中纺织品类出口交货值万元。年,自行车配件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15%。年,全市有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进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13亿美元,连续4年实现高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8万美元。
城乡建设年,兰溪城区面积约1.5平方千米,人口约2万人。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年,建成区面积扩至4平方千米,人口5.2万。年,第一轮《兰溪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年,溪西新区开始建设,开辟全长2千米、宽24米的丹溪大道,同老城劳动路相连接。兰溪市党政中心、报社、电业大楼、电信大楼、商业大厦、供销大厦、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一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年初,老城改造启动,先后拓宽人民路、劳动路、延安路、黄大仙路等;新建兰江大厦、山江大厦等;复建西门城楼、能仁塔;重建朱家码头城楼、望江阁、天妃宫(阁);修复告天台、古城墙、古牌坊、古码头等。年以后,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兰江大桥加宽工程、城市引水工程、南门大桥、图书馆、城北新客站、火车站休闲广场、和平公园、滨江公园、青湖公园、府前广场、体育中心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厕、垃圾池、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按照“保护、弘扬、发展、创新”的理念保存义乌会馆、宁波会馆、绍兴会馆、蔡氏民居等一批古建筑。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5.22平方千米,绿化覆盖面积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1平方米。开通公交线路9条,城市公交车57辆,出租车辆。旧时,村镇建设无规划,不少村庄房舍稠密,朝向杂乱,道路坑洼,厕秽无序,居所简陋。年,成立县乡镇建设管理站,职司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和指导。年,有70%以上村制订农村建设初步规划。年和年,前后两次修编农村建设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游埠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诸葛、永昌、马涧为金华市级中心镇。年,兰溪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年,有经市政府批准农村建设规划的
村个,及游埠、诸葛、黄店、香溪、马涧镇5个建制镇。用地面积公顷,人口5.23万人,住房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3.84平方米。年以后至年,全市个自然村累计建
房面积.76万平方米,人均新建住房21.29平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吨,供水管道长68千米,供水率%;建设道路63千米、桥梁22座、防洪堤22千米、排水管20千米,路灯盏。绿化面积3l公顷,公共绿地11公顷,园林13公顷,公园2个、面积2公顷,人均绿地2.1平方米。是年,经市政府考核,全市有75个村环境整治合格。殿下应村、杨青桥村、后陆村、诸葛村、洞源村为省级小康示范村,游埠村、檀树村、菰塘畈等8个村为金华市全面小康示范村。
交通邮电南宋,兰溪为通闽广之要道、浙中交通枢纽。元代商业经济发展,交通更趋繁忙。明代,商埠水路航线有6条:兰溪至杭州、上海;兰溪至金华、义乌;兰溪至金华、永康;兰溪至衢州、常山;兰溪至衢州、江山;兰溪至建德、屯溪。民国元年(),钱江轮船公司开辟兰溪至杭州间的机轮航线,经营两地客货运业务,顺水单程6小时。民国19年(),《浙江航政之概况》载,兰溪“篷船停泊,常有数千”。年,兰溪拥有船舶艘、吨位,航线16条。水路客货运量分别为0.78万人次、2.09万吨。至年,水路客货运量分别达70.43万人次、9.56万吨。此后,公路不断延伸,水路运输衰减。年,有兰杭货运航线1条,航道达五级标准;有船舶艘、载重吨,年运输量万吨,为年运输量的32倍;货物周转量万吨千米,为年的7.4倍。兰溪港仍为省内五个内河港口之一。民国21年()6月,衢州至兰溪公路通车。至民国23年(),金华至兰溪线、兰溪至寿昌线、横山支线建成完工。年后,建设和改造国道兰溪段、46和47省道兰溪段,横山大桥、黄湓大桥等。公路密度为56.31千米∕百平方千米。杭(州)金(华)衢(州)高速公路从兰溪境内经过,分别在沈村、游埠设互通口。年,兰溪市有公路条,全长.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条,长14.7千米;国道1条,长30.9千米;省道4条,长78.1千米,县道15条,长.1千米;乡道77条,长.9千米;专用线5条,长4.1千米。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路基等级提升.5千米,路面浇筑.8千米。有公路桥座,总长.7延米;公路隧道1处,长米。民国21年()3月,金(华)兰(溪)铁路建成通车,民国31年()6月被侵华日军拆除铁轨,民国36年()4月重建铺轨恢复客货运。年11月,全长56.2千米的兰溪至铜官铁路开始修建,翌年9月27日全线铺轨完成;年3月,兰江铁路大桥建成后正式营运;后铁路延伸到建德岭后,与金兰支线合称金岭线。宋代,兰溪设有兰皋驿。元代,设兰江水站。明洪武初,设兰溪驿,后改名瀫水驿。清光绪九年(),兰溪设电报局,为全省首批。民国9年(),兰溪兴办长途电话。民国16年(),省电话局在兰溪设第四分局,民国18年(),设兰溪长途电话局。民国19年(),设兰溪城
镇电话局,开通城内和集镇电话,装机容量门。民国31年(),省电话局四分局与兰溪电报局合并为电信局。民国35年(),恢复代办所22个,信柜12个。年5月,兰溪有邮政局、电信局、乡村电话所、市内电话公司等。年9月,上述机构合并为兰溪县邮电局,统一经营管理邮电通信业务。年10月,城关开通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年,长途电话进入全国自动网。年5月,无线寻呼开通。年3月,移动通信登陆兰溪。是年,电话网升级为程控电话,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长话、市话、农话一体化。年末,全市个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年,兰溪联通公司推出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兰溪电信在市区建成多个智能通信小区,电信网完成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转变。
年末,兰溪市电话交换机容量29万线,有固定电话20万户、移动电话19.7万户、小灵通用户6.2万户、公用电话1.1万户、宽带用户1.25万户,邮政在继续做好报纸发行、邮件寄投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业务。
财政金融 民国22年(),兰溪实验县始建财政预决算制度,实行统收统支。是年,收入21.17万元,支出21.16万元。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财政陷于困境。民国31年(),收入34.37万元,支出.7l万元。
共和国成立后,财政管理由统收统支、高度集中转变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等多种形式。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年,财政收入.3万元,上缴中央、省财政.2万元。年,财政收入万元,其后连续十多年,均居金华市各县首位。年,财政收入7.4万元,上缴中央、省财政万元。年,财政收入1.03亿元,成为浙江省10个“亿元县(市)”之一;至年,财政收入居金华市各县(市)首位,属全国百强县(市),年为“全国明星市”。此后,财政收入在金华市的位次逐步下降。年,财政收入9.44亿元,上缴中央、省财政为4.91亿元。
兰溪历来是金衢地区金融中心。清同治九年(),万通当铺开设。十年(),继义和、穗茂钱庄之后,先后有15家钱庄开业。旧金、衢、严三府所属各县,甚至皖南屯溪的商家均仰求兰溪之头寸(款项),钱庄信贷账面达银圆万元之巨。民国3年(),中国银行兰溪支行开业。民国4年(),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兰溪分行成立。民国12年(),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改称浙江地方银行,其兰溪分行在金华、衢州、建德、桐庐4县设办事处。民国24年(),共有当铺4家。民国29年()前后,浙江地方银行兰溪分行在方岩、汤溪、义乌、武义、宣平、浦江设办事处,在游埠、古方、佛堂、石柱、桐琴、磐安、芝英等集镇设分理处,业务覆盖整个金衢严地区。年5月6日,兰溪解放,金华军管会接管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浙江省银行在兰溪的机构和疏散来兰溪尚未开业的芜湖中央银行以及兰溪县银行,着手筹建兰溪人民银行。6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兰溪办事处。是年,存款4.9万元,贷款0.1万元。年春,万坛区上华村信用小组扩建成兰溪县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年8月,设立中国农业银行兰溪县支行。年1月,设立交通银行兰溪工作组。年,交通银行兰溪工作组改建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兰溪县办事处。年,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贷款余额万元。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兰溪县办事处升格为县支行。年,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领导与管理信用社。年,信用社进行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
年,相继建立中国银行兰溪市支行、兰溪市城市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兰溪市支行。是年,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贷款余额2.18亿元。年,各项存款余额2.34亿元、贷款余额6.10亿元。年11月,农行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兰溪市农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成立一级法人兰溪信用联社,为股份合作制金融企业。年,中国建设银行兰溪支行改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溪支行。
年末,市内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商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1.2亿元。全年保险费收入1.3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万元、寿险保费收入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0万元、寿险赔款万元。
人民生活共和国成立前,城镇居民粗菜淡饭,勉强度日。农村居民除地主以外,多数入不敷出,每年缺粮一两个月,更无钱读书。民国23年(),据兰溪实验县农村调查,个村共有9.51万人,识字者1.77万人;全县儿童就学率仅31.09%。
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为60%;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均生活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为5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元,恩格尔系数为4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均生活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为46.6%。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7平方米。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元,恩格尔系数为3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均生活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为32.72%。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9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7辆、电脑37台、摩托车23辆、移动电话部。17所社会福利院收养人。
教育科技市域素有兴学重教之风。宋、元两代有书院10处,著名的有范浚的宝惠书院、叶诞的瀫东书院、金履祥的仁山书院等。明、清时期有书院36所。自科举以来,兰溪共有文进士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总数居金华府第一;另有武进士12人。光绪二十八年()前,私塾遍布城乡,计所。光绪二十四年(),诏定“校以省会为高等,郡学为中等,州县为小学”,故兰溪不能办中学。民国8年(),瀫西药业界创办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是为全国第二,首创者江苏黄墙);民国10年(),开办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民国12年(),开办师范讲习所和私立维勤初级商业职业学校。一个县城同时建有5所职业学校,实属罕见。民国26年()末,全县有小学所,学生02人;中学4所,学生6人;中小学教职员人。
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年,农村开展扫盲,办冬学所,学员3.23万人。年,小学增加到所,学生2.65万人。年,全县民办小学改为公办。年,私立中学改为公办。年,创办多种形式耕读小学所,学生2.24万人。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年恢复农民业余教育。年,由省发给“基本无文盲县”证书。小学教育入学新生全部改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巩固率为99.98%,毕业率99.11%。城镇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71%。全市中学63所,在校生初中2.46万人、高中人,教职工人。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年10月,通过省“两基”验收,成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年,兰溪一中进入浙江省重点中学十强。年末,有幼儿园所,在园幼儿1.29万人;小学所,学生4.58万人;初级中学37所,学生2.88万人;普通高中9所,学生1.21万人;职高8所,学生人,少林武校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委员会邀请,代表中国参加“法国第45届民间艺术节”表演并宣传精湛的中华武术,赢得国际赞誉;聋哑学校1所,学生43人;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和市委党校各1所;年~年,累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8.35万人,毕业人,居金华市第一位。年,全市在校教职员工人;有浙江省教育强镇(乡)5个、金华市教育强镇(乡)3个。
唐初香溪窑,烧制乳浊釉瓷,釉色月白、天青,技术领先。宋初嵩山窑群专烧青绿色釉,为当时婺州窑代表窑口之一。宋熙宁九年(),江衍出资架通悦济浮桥,长66节,“材木绠铁,色色坚备”,至今仍为浙中最长浮桥。元初名医王镜潭,著有《重注标幽赋》等,至今仍为中华医学经典。
明末清初形成的“兰溪青”印染品牌,延续多年。民国3年(),设立省第二苗圃,试验、推广人工育苗造林技术。民国22年(),于新桥山背设实验农场。民国27年(),省农业改造所在游埠设原蚕种繁殖场,推广养蚕技术。民国30年(),省手工业改进所在兰溪设纺织示范场,推广手工纺织技术,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