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简单地说,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让农业不单是局限在种养业生产环节,还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如设施农业中有工业,加工体验有服务业,休闲农业中有旅游等),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利润比单纯每个产业之和要大,核心是要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一举多得的综合性举措,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目前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汇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农产品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等问题,农民增收也面临着投入要素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构建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体系,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激活城乡闲置资源、闲暇时间和闲散劳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实在在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可能会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也许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进城务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极有可能再次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使农业农村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是有机交融,不是简单结合。农村产业融合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简单“翻版”,而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其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样、链条更加延伸、边界更加模糊、经营主体更加多元、业态创新更加活跃、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工业4.0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实际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升级过程。农业农村经济1.0版本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规模农业,2.0版本是主要依靠农业机械装备的工业化、产业化农业,3.0版本是主要依靠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信息化农业,4.0版本是主要依靠农村产业融合催生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如果说农业产业化只是把产加销三个“鸡蛋”并列在一起的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把“鸡蛋”打碎重新炒出一盘新菜来。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多业态打造,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范围扩大和就业增收渠道增加。推进产业链相加,通过加工带动,让农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通过休闲旅游带动,让农业隔二连三或接二连一,向前后延伸。推进价值链相乘,通过一产的一份收入、二产增值的两份收入和三产的三倍效益。
二是多要素发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将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人力、地力、畜力、机械力和单纯依靠生产环节发挥作用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企业、企业家等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来,切实破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等现象和问题。
三是多主体培育,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要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支持休闲农业聚集村合作组织、休闲农园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集中建设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
四是多利益联结,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体系。最为关键的是要有相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搭建组织载体,创新融合模式,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产城(镇)融合型、农业内部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向农业渗透型、园区前延后展型等多种类型。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
五是多措施并举,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政策创设和落实、科技创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创建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与发改、财政、工信、国土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老少边穷”地区、加工业优势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主要依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体现“三化一体”(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和“三区互动”(农区、园区、城区互动)特点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其摆上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牵头抓,配备得力干部,真正做到责有人负、事有人干。要主动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要及时组织督导检查和实地抽查。
二要强化支持保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突出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地方补助资金,将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试点示范县(乡、村)倾斜。各地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证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检查验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措施。
三要规范政策实施。要加强实施监管,认真执行项目公示、复核和督查等制度。要按程序筛选试点示范县(乡、村)和融合发展先导区,按照有关条件和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支持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在项目遴选、建设、验收等环节严把审核关,督促项目单位按照规定使用项目资金。
四要营造舆论氛围。各级农业部门都要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微博、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潈濞佸尰闄?鍗曞斁娑查吀鍥涘繁绯栫缁忚妭鑻疯剛閽犵洂娉ㄥ皠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