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宽带中国、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20项重大工程。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进一步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图也随之变得越发清晰明朗。《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作为一个传统冶金老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审时度势,凭借60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多年形成的工程技术实力和经验,快速延伸转化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新优势,率先设立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水环境六大技术研究院,成立国内首家管廊专业化公司,设立国内首支千亿级城市综合管廊产业基金,大举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美丽乡村、规划与咨询、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发力,全力抢抓新兴产业市场机遇,抢占制高点,做新兴产业的领跑者。
跨界新兴产业,助力转型升级
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中冶集团承担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是构筑新中国“钢筋铁骨”的奠基者,占国内冶金市场90%以上份额、占全球60%以上份额;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也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
然而,面对当前宏观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共和国钢铁工业建设的长子,中冶集团要想实现转型绝非易事。年,中冶集团原有四大板块的业务定位已远远不能承担企业的发展重任,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去产能形势越发严峻,中冶集团高瞻远瞩,结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提出了“四梁八柱”的综合性业务体系。年以来,中冶集团站在组建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承担更多国家责任和使命的新高度,又适时提出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新定位,并在冶金建设、基本建设、新兴产业三大领域对应发力,各个击破。
在8月30日召开的中国中冶中期业绩沟通会上,《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了稳中有进,同比增长11.2%。业绩新动能强劲增长,新签合同额.4亿元,同比增长37.8%,其中,新签非冶金工程合同额占新签工程合同比例为89.8%。对此,中冶集团总经理张兆祥表示,这份成绩来自于多年来冶金建设领域的技术经验积淀,“为开拓新兴产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实现稳增长的中流砥柱,如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央企提质增效的主要抓手之一。然而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体量的中央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实力,没有准备,没有方法,就盲目地选择跨领域发展则等同于转型失败。中冶集团凭借着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和完善的业务布局优势,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央企业全面跨界新兴产业提供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由中冶集团总承包建设的珠海横琴岛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由中冶集团设计承建的横琴地下综合管廊
做好“良心工程”——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日夜担负着输送介质、能量和传输信息的功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多年前,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中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如今重温这一名言,仍然感觉字字如金。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财力有限、无序开发等原因,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地下管线事故多发,最终导致“天天挖沟、天天修路”。截至年底,全国市政管线已超万多公里,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4.5倍,并每年平均约以10万公里的速度增长。此外,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城市道路被“开膛破肚”、“马路拉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亿元,“各个部门各自养着系统内的施工队,一个项目下来动辄上百万,单位利益十分可观,国家经济损失巨大。”业内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说。
年,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全面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住建部提出,年综合管廊的建设目标是开工建设公里,推出具备开工条件的个城市、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亿元;财政部、住建部在年确定第一批10个试点城市之后,又于年确定了第二批15个城市。
为了更好地抓住综合管廊国家城市建设“第三战略”全面启动的难得机遇,有效发挥统筹中冶集团管廊业务科技创新资源,年10月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为:建立综合管廊领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综合管廊技术的标准化,参与国家、地方的规范、标准编制;整合内外资源,集中力量突破管廊领域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培养优秀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实现管廊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开发管廊与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集成技术。
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郝勇兵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称,中冶集团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宝钢建设过程中,便借鉴与引用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日本新日铁合作,在全国率先引进并兴建了大型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以供工业生产专用。时隔近40年,这条长约15公里煤油气、电力等危险介质管线依然密布在厂区地下城内,见证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中冶集团开创了新中国综合管廊的建设先河,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先天优势。在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前,中冶集团综合管廊施工长度已累计达到公里、单项最长里程33.4公里,被国家住建部及业内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虽然目前与欧美、台湾、新加坡等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我们在研发、施工、运维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一套体系,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以PPP+EPCO模式为主的一站式服务是中冶集团的强项。”
据郝勇兵透露,针对各地政府推动综合管廊建设最为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