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连云港宿迁三市产业格局

白癜风的治愈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57873.html
淮安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淮安城市概况

城市简介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境内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与扬州等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淮安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资源

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截至年末,全市耕地面积47.24万公顷。淮安市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矿产资源有金湖县、洪泽县的石油和天然气,洪泽县老子山的地热。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有盱眙县的凹凸棒石黏土、玄武岩、白云岩,淮安区、清浦区、淮阴区的岩盐,洪泽县、淮阴区的芒硝等。

淮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之间的过渡气候带,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饲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淮安市盛产优质稻麦、棉花、油料、林木、水果、畜禽、鱼虾、鳖蟹、珍珠等。至年末,淮安市成功申创“盱眙龙虾”、“淮安大米”、“淮安黑猪”、“淮安红椒”、“金湖大米”、“淮安黄瓜”、“洪泽湖螃蟹”等一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城市定位

淮安跳出苏北,融入苏中,对接南京都市圈,构建宁淮城市群。虽然淮安位于苏北,但在经济上淮安不能把自己当成苏北城市,从上半年省内各市的经济数据来看,苏北片区徐州、盐城两市面积、人口较多,体量较大,淮安短时间内在GDP总量上追赶不易,但较之连云港、宿迁,淮安领先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人均数据这一块,淮安各项主要指标基本位于苏北五市的前列,同时与苏中片区的泰州,以及苏南的镇江两市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十三五期间,淮安应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势头,努力追赶泰、镇两市,力争在十三五末、十四五初能够赶上镇江的GDP总量,进入苏中经济版块,并争取在十四五末能够赶上泰州的GDP总量,达到省内中等水平。

城市规划

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年,淮安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0:41.8:4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1%,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

人口规模

人口总量小幅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其中男性.89万人,女性.4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0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4%。人口出生率10.20‰,死亡率7.50‰,人口自然增长率2.70‰。

总结:淮安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湖生态旅游城市。淮安并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淮安将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安康、宜居、文明新淮安”时代要求,把握淮安发展的新常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中心强化、交通引导、福祉提升、特色引领、绿色发展的路径,将淮安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包容城市、特色魅力城市和生态韧性城市。

淮安市产业格局

一、淮安市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年第4号公告,公布了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其中淮安2家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名列其中。

淮安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年,年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30万人,管辖面积平方公里,多次获评“江苏省先进开发区”。淮安市是大陆唯一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连续第五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3+2”产业进一步集聚,年,五大产业完成应税开票亿元,同比增长50%。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82.54亿元,同比增长%;装备制造产业60.05亿元,同比增长12.9%;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59.85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方面,重点打造了以敏实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以卧龙电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以晟德药业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IT、以台玻为代表的盐化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3+2”现代产业加速集聚。

吸引了日韩、港台、欧美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兴业,累计集聚富士康、台玻、敏实、晟德药业、卧龙电气、明基、膳魔师、阿里巴巴、搜狐、浙大网新、京永自行车等各类企业余家(其中台企余家),成为江北知名的台资集聚高地,也是江苏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核心区。服务业方面,开发区发挥自身优势,重点打造四个特色产业:以淮安掼蛋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华润苏果、普洛斯、宇培、新地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以麦德龙、大润发、亿丰时代广场、建滔商业广场、仕泰隆、博德五金、锦绣国际装饰城为代表的综合商贸,以西游记主题乐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

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淮安市区东北部,前身为淮阴经济开发区,年开始建设,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安高新区区位优势明显,航空、航道、高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汇集,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九通一平”面积33.4平方公里,辖5个产业园、1个乡、4个村。

建区以来,淮安高新区紧紧围绕“建设苏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江苏省区域开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以“一区五园”、产城融合战略布局为总抓手,坚持存量培育和增量招引双轮驱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中高端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核心的三大主导产业,以食品加工、机电科技、盐硝加工为主体的三大传统产业,先后引进德科码半导体、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益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富强新材料等超百亿级项目,双汇食品、德瑞加数控机床、伊弗特精密零部件等一批行业内知名企业,截止年底,累计进驻企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百亿级“智”造基地正在加速形成。近年来,淮安高新区相继荣获“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江苏省科技创业园”、“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淮安省级开发区有6个,分别是:江苏淮安工业园区、江苏淮安清河经济开发区、江苏洪泽经济开发区、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江苏金湖经济开发区。

江苏淮安工业园,是年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享有市级审批权限。为了加快淮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培育淮安新的增长板块,淮安市委、市政府于年9月对原园区区划进行了拓展和调整,新拓展面积58平方公里。拓展区域位于淮安市区南部,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宁连一级公路东侧,紧邻宁淮高速、京沪高速、宿淮盐高速,淮安市区景观大道淮海南路纵贯园区,园区周边规划配套建设苏北灌溉总渠万吨码头、大运河集装箱港口、宁淮铁路火车站。园区将依托闽商、浙商、台商、欧美、央企五大引资平台,围绕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光伏电子、节能环保五大产业方向,按照“高、大、名、外、绿”五大选资要求,深化产业链招商,积极打造工业新城,形成淮安经济新的增长板块。

二、淮安市产业结构

淮安需要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加速推进转型升级,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推进“4+3”现代服务业加速突破,推动“4+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形成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落实《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实施重大项目引领、规模企业培育、制造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四大工程,推行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发展,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到年,实现工业产值过万亿,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过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番,总体上步入工业化后期,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1)盐化新材料产业。以高端、绿色、循环、集约为发展导向,重点发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和生物化工。到年,盐化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达到亿元,建成国内知名盐化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

2)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国际化六化同步发展为主线,促进特钢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逐步形成特钢原材料-机械零部件-装备整机的产业链体系。到年,特钢及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亿元,建成国内知名的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电子信息产业。以终端化、多样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信息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应用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五大产业链,促进信息终端制造与电子元器件产业协同发展。到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制造业集聚区和中国声谷。

4)食品产业。以服务中高端消费市场为核心,以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为基础,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四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保健功能产品和宠物食品新兴产业。到年,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到亿元,建成长三角食品产业重要基地和苏北区域健康食品产业精深加工制造、检测认证高地。

5)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重点突破、结构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两大产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到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建成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和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

6)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产业。到年,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建成省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推进“4+3”现代服务业加速突破

着力完善“4+3”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群,加速构筑布局合理、规模适当、配套齐全的苏北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全面打响游在淮安、购在淮安、食在淮安、学在淮安、医在淮安、居在淮安“六在淮安”品牌。到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

1)物流。抢抓机场、铁路、公路、航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到年,形成“一区、十园、九中心、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体系,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

2)金融。建设淮安金融中心,成为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业发展载体,打造苏北区域金融中心。到年,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分别达40家、55家、40家。实现30家境内外挂牌和上市企业,企业发债等其它各类直接融资余额新增亿元。

3)旅游。建设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叫响“游在淮安”品牌。积极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设,构建淮安旅游服务核心功能区。到年,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业实现收入超亿元,接待游客人数达4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

4)商贸。大力发展现货与电子交易、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区域商贸集散中心。到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培育年销售过亿元的零售企业30家左右,过亿元市场15个左右。

5)电子商务。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亿元;网络商品交易额突破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0%。

6)健康养生。打造长三角北部滨湖休闲养生谷,面向华东地区的养生文化体验目的地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辉映的乐活健康之城。到年,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健康养生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90%以上,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5%以上。

7)文化创意。打造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创意之城。着力挖掘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淮安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加快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工业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与产业融合。到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建成省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3-4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1个。

三)推动“4+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大力实施优势农产品主导、农业产业化带动、科教兴农、绿色农产品行动和农业机械化支撑等行动,推进“4+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保障,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优质稻米。做强优势稻米基地。到年,建成优质稻米基地万亩,建成以白马湖、洪泽湖等湖泊周边区域为主的优质稻米核心基地万亩,绿色大米、有机稻米基地分别达到50万亩、1万亩,使用“淮安大米”品牌标识的大米年销量突破10亿斤。

2)高效园艺。建设区域优势园艺基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根本,着力构建普及年亩产纯效益0元、扩大1万元、示范5万元、探索10万元的高效园艺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园艺基地建设。到年,高效园艺面积扩大到万亩,年亩均纯效益1万元以上的高效园艺面积力争突破万亩。

3)规模畜禽。打造畜禽产业发展集群。坚持以优品种、调结构为先导,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加快养殖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重点培育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主体,努力打造“淮安黑猪”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牌。到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80%,创建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5个、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个。

4)特色水产。做强特色水产,促进生态循环。全面开发地方种质资源,推进生态健康、科技高效的养殖模式,形成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三业”融合协调发展。到年,龙虾、河蟹养殖面积达60万亩,特种鱼类养殖面积达1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达到26%,建成千亩以上水产养殖示范基地40个,新增农业部健康示范养殖场40个、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2个。

5)休闲观光农业。围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等主题进行差异化布局,着力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新农庄。建设一批现代农业观光精品园、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升级版农家乐,策划一批休闲农业节庆和游乐活动,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品牌。到年,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主体个。

淮安现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4+2”优势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实现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8%,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盱眙凹土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4+3”特色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7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1”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培育,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获批6家国字号农业载体,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国地级市第一,农业综合机械化和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跃居苏北首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十三五”期间,淮安需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充分发掘交通枢纽、绿色生态、文化吸引、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着力提升交通支撑力、城市带动力、产业竞争力、文化引领力,不断增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辐射力。

连云港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连云港城市概况

城市简介

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北部,山东丘陵与苏北平原结合部。东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省临沂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和宿迁市毗邻,南与江苏省淮安市和盐城市相连,北与山东省日照市接壤。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花果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东海水晶享誉全球,拥有江苏省大面积滨海湿地、海洋滩涂,境内通榆运河、生态渔业发达,自古以来就享有“鱼米之乡”之称。

交通区位

连云港位于南北过渡和陆海过渡的交汇点,泛淮海都市圈,是国际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桥头堡,具有海运、陆运相结合的优势。

道路:已形成海、河、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具备较强的物流承载和运输能力。铁路连云港有连云港东站、连云港站、东海县站3个客运站。境内铁路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

铁路: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等,规划有临连铁路、连宿蚌铁路、合连高速铁路。

航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连云港中云国际机场(在建)

自然资源

东海县水晶储量、品位居中国之首,是中国最大的硅产业基地和水晶工艺品、硅微粉、碳化硅等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国家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水晶之都”称号。

历史文化

《西游记》描绘的花果山、幽似“桃源仙境”的宿城、南云台山的“玉兰花王”、渔湾龙潭瀑布、四季如汤的“东海温泉”,构成了神奇的旅游假区。孔子登山望海、秦始皇两次来巡以及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吴承恩、李汝珍、吴敬梓、林则徐、刘觉民、朱自清、刘田依、汤永、孙宝林、刘继青、孙中山等文人高士、诗家骚客的遗迹常使人流连忘返。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比上年增加.39亿元,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增长4.5%。

人口规模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人口.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1万人,增长0.3%。年末常住人口.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增长0.04%。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7万人,增长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总结:连云港曾经为典型资源型城市,近几年已成功转型为工业型城市,位处陆桥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等重要位置,土地、水域资源丰富,海岸类型齐全,随着东陇海铁路的运营及连云港港口的开发,结构调整继续加快第三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的局面,未来将进一步放大江苏沿海开发的综合效应,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连云港产业格局

“十二五”以来,连云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竞争力局全国前列,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至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力量。

年,连云港市三产占比为11.9:44.7:43.4,产业从资源生产型和农业今年转型为工业占主要位置,从近7年走势看,第一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平稳上升,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调高。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连云港市东部城区,是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规划管理面积平方公里。区内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还有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具有承接各类项目的一流平台。

连云港开发区具备建设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现代临港工业基地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集聚的得天独厚条件。开发区区位交通优越,物流便捷通畅,发展空间广阔,潜力无限。开发区毗邻国家主枢纽港连云港港,距4D级连云港民航机场仅20公里,陇海铁路、连盐铁路穿区而过,对外公路交通已全面实现高速化。区内拥有大量可直接用于项目建设的转产盐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临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加快项目集群集聚。目前,区内已集聚中国建材等世界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央企投资兴业,形成了抗肿瘤新药、风电装备、汽车零部件、高端电子、油脂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新医药产业

以打造“中国健康港”为目标,重点突破新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三大板块,同时发展医药包装、药用辅料、制药装备三大配套产业。其中,新医药板块优先发展化学创新药、生物医药、中成药;医疗器械板块优先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同时兼顾医用耗材、康复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器械。

新材料产业园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膜和电子信息材料三个方向的国内先进材料研发、生产和下游应用。其中,高性能纤维优先发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

临港装备

重点发展海工装备、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动力电池及储能装备、新能源交通装备等产业,联动发展仓储物流装备、船舶配套、岸电系统、船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致力打造打造江苏沿海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国家级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售后维修、跨境电商、检测和研发等六大功能。

总结:根据十三五规划指引连云港在此期间加强港、产、城联动发展,促进临港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产业等七大产业,以“生态、智慧、健康、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海滨特色,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海滨城市。

宿迁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宿迁城市概况

城市简介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

城市定位与规模

(一)城市定位: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幸福田园城市。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规划期末市域常住人口约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化水平约7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万人。

2、用地规模

(1)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年城乡建设用地不得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范围,强化全域范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逐步降低人均建设用地规模。

(2)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左右。

(三)城市规划

“一主三副、三轴多点”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一主,中心城区、洋河组成市域发展主中心;三副,以沭阳、泗洪、泗阳县城为市域城乡空间发展副中心;三轴,宿淮城镇发展轴、宿连城镇发展轴、宿宁城镇发展轴;多点,位于市域三条发展轴线以外的重点镇和特色镇。

◆铁路交通:

徐宿淮盐铁路、合宿新铁路、宁宿城际铁路、宿连铁路、新长铁路、宿淮铁路。

◆航空交通:

在大兴镇东侧选址基地型通用机场1处,在沭阳、泗阳以及泗洪选址3处小型通用机场。同时,开通与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以及淮安涟水机场联系的公路客运专线,线路由徐宿淮盐铁路宿迁站枢纽出发通过高速公路直达机场。医院、重点学校(操场)、城市核心商务区、体育场等设立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对重要建筑物和米及以上高层建筑,视需要设立直升机临时起降点。

◆客运枢纽:

中心城区、沭阳县城、泗阳县城和泗洪县城分别设置1处主要的综合型客运枢纽,重点考虑公路客运枢纽和铁路客运枢纽之间的衔接。

自然资源

全市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耕地1.17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宿迁是优质农副产品产区,也是著名的“杨树之乡”,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蚕茧、木材、花卉、食用菌等,所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万立方米,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12%。沭阳县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花卉苗木品种繁多。

宿迁是闻名中外的“水产之乡”,水域面积余万亩,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盛产螃蟹、银鱼、青虾等50多种水产品。泗洪县还被原国家农牧渔业部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

宿迁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藏储量较大,目前已经发现、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建筑用砂、石英砂、蓝晶石、磷矿、陶土矿、混合土、矿泉水以及地热资源等,有待探明矿种有金刚石、金矿、铜、钢矿石、云母、水晶等。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6.8%,比全省增速快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7.3%。人均GDP达元,按平均汇率达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9:46.5:4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1.8个百分点。

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52万户,户籍总人口.26万人。常住人口为.59万人,比上年增加1.13万人,增长0.2%,连续九年平稳增长。分年龄结构看,少儿(0-14岁).38万人,占比21.0%,比上年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劳动力人口(15-64岁).18万人,占比67.6%,比上年占比回落1.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56.03万人,占比11.4%,比上年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出生率13.8%,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6.6%。全市城镇化率60.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总结:宿迁是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门户城市,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宿迁被评为年中国新兴城市排行榜第三位和年中国百强城市。宿迁也是中国优秀旅游都会,境内有项王故里、乾隆行宫、洪泽湖湿地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还有骆马湖、中国杨树博物馆、苏北花卉示范园等著名旅游景点,宿迁照样中国名酒洋河、双沟的诞生地,号称中国酒都。

宿迁产业格局

宿迁正处在从“追赶型”发展转向“内涵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快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标识,为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宿迁市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年第4号公告,公布了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其中南通3家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名列其中。

宿迁拥有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沐阳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沭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第一家县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年1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宿迁中心城市南部,距市政府仅1.5公里,是全市最主要的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高地,也是宿迁中心城市的重要板块、现代化的“南部新城”。开发区为一位来区投资客商提供“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电、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中国饮料行业排名第一的娃哈哈集团、中国乳品行业排名第一的蒙牛集团、中国果汁行业排名第一的汇源集团、“中国饼干大王”嘉士利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汇聚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全球领先的泰源光电、亚洲塑料包装行业排名第一的金田塑业等高新技术企业领衔新兴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汇集了亚洲纺织行业排名第一的恒力集团、中国织带行业排名第一的三鼎集团、中国出口服装行业排名第一的晨风集团等企业。

沐阳经济开发区,创建于年8月,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沭阳县城东部新区总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已实现“九通一平”,已吸纳从业人员13.8万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项目集中效应明显,配套能力较强,发展势头强劲。年底荣登“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并跃入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水平“第一版块”,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致力于推进纺织服装、林木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升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配产业的发展层次,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

宿迁省级开发区有3个,分别是:江苏宿城经济开发区、江苏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

二、宿迁市产业结构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5%;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规模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5.18%。产业结构进一步化。到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0亿元以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6%。

一)提高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力争达到亿元规模。以生物医药为突破口,推进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新型疫苗与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药平稳较快发展,鼓励企业获得一批化学新药证书,通过仿创结合争取一批化学原料药通过美国、欧盟等认证。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引导企业开发一批药效机理清晰、质量标准完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成药新品种。鼓励企业研发生产MRI等医用影像设备、高通量分子诊断等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术中影像和骨科植入物等先进医疗设备,形成一批位居全国同行业前沿的高性能医疗器械。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深入推进口岸药品检验机构建设,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引导企业深化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的综合集成,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力争达到亿元规模。引导重点船企加快提升主力船型设计制造能力及配套设备装船率,研究掌握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减少船舶压载水等设计新技术,推动船舶产业向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海工装备转型。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积极开发海洋钻井平台、超大型海洋油气储备中转与供给站、海洋泊链等海洋海工装备。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船舶用发动机、电子控制、通讯导航等核心部件,提高本土化配套能力。放大海军诞生地的资源优势,引导船企努力拓展军船市场。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力争达到亿元规模。鼓励企业着力攻克高显色LED、蓄热式节能工业燃气炉等关键装备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引导企业突破新一代光伏、大规模储能、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等产业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光伏发电组件、智能电网集成设备、风电核电用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全力招引落户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推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二)提高三大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化工产业,重点推进转型升级。围绕打造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目标,突出精细化、特色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以炼化、氟化工、氯碱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油衍生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长增粗产品链,不断提升产品精细化率。在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快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实现生产、管理、控制、节能一体化。开展化工行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70%左右、化工园区(集中区)对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贡献率提高到80%以上。

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延伸、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食品,全力推进脱水蔬菜生产、植物油加工、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制造、啤酒及啤酒麦芽生产、奶制品加工、银杏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订单式生产、客户关系管理、零库存管理、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降低产成品库存。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提高粮油食品信息管理和质量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兴化及沿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引导企业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提高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层次

高端装备产业。突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专用装备等重点领域,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的水平。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特种加工机床等。着力招引一批机器人龙头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用

RV减速机研发与应用,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部件)的突破。增材制造鼓励发展依据三维CAD设计数据,采用离散材料制造实体物件的技术设备。高端专用装备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现代农业、工程建筑等领域,重点发展专用装备及配套零部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专用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集成电路重点引进培育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片式元件、超导滤波器、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新型有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以及新型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立体显示器件等。信息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穿戴式智能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等。

新材料产业。围绕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前沿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速钢、工模具钢、各种兼具高强高韧特点的高品质不锈钢材料,加快拓展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发展稀土永磁材料、镍基合金、锑阻燃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主要发展高性能复合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含氟高端材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等。推进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潮流、互联网经济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和技术服务。鼓励企业重点开发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高端软件。支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支持开发面向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系统仿真及图形技术,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娱乐、数字互动、数字媒体、移动支付、社区网络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制造业大数据、健康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服务,推进制造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储存、云安全、云物联业务。把电子商务作为变革传统流通格局、创新新型商业模式、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撬动杠杆,鼓励“互联网+进出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2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