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由此来看,脾胃可谓是生命之本,也是健康之本。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
对于胃病的治疗,中西医不大一样。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
西医治疗大多因病选药,按病施治,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
中医治疗则是整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补虚扶正,治病求本。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千年古方治疗,胃酸、胃胀、胃痛……
胃酸、胃胀、胃痛——困扰老中青三代人的“大杀器”!
中医千年古方治胃病,胃酸、胃胀、胃痛,对症下药疗效好!
胃胀吃完东西不能消化,胃里边发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胃病。提示引起胃胀的原因有很多!
胃胀不适有灵方,和剂局方二陈汤!解决这种类型的胃胀,您可以尝试二陈汤
二陈汤
二陈汤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因为主药半夏、陈皮药性越陈越好,所以取名二陈汤。
陈皮有和胃、理气化痰的作用;半夏是治胃良药,有化痰、温胃、散结的功效,这两味药同时还兼具祛胃寒的作用;茯苓、甘草能够健脾益气,四味药搭配起来既能够去除病因,又能温养脾胃。
胃痛
常见的胃痛有两种:寒重型胃痛和热重型胃痛,需要区别对待。
寒重型胃痛
良附丸
良附丸可以做成药丸,现在药店也有中成药,也可以用高良姜、香附煎汤药喝。
高良姜有温胃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胃寒气滞导致的疼;香附辛香走窜,有行气的作用,是疏肝的首选药物,但是孕妇慎用!
“姜”入药有学问
高良姜针对胃寒气滞导致的疼;生姜偏于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干姜也称作老姜能够温脾胃,主要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拉肚子。
热重型胃痛,胃痛的时候胃部有灼热感。鱼生热,肉生痰,肉食吃多了,人体会生热、生痰,痰热互结是导致胃热疼痛的根源。
热重型胃痛
小陷胸汤
黄连,尤其是鸡爪黄连清胃火效果非常好;半夏能够和胃化痰;瓜蒌既能够清火,又能够化痰,还有散结的作用。
胃酸胃酸是因为胃里有热,酸出于肝、走于胃,想治疗反酸需要清胃火。针对此情况,中医推荐左金丸。
左金丸之自制抑酸代茶饮
左金丸是治反酸烧心的良方,也可制成抑酸代茶饮来缓解胃酸症状,是金元时期朱丹溪的药方,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黄连能够清胃热;吴茱萸用来反佐黄连清胃火的作用,防止黄连太过寒凉,对胃造成刺激。
总结:
千年古方治胃病!
胃胀可用二陈汤;
胃痛分情况对待:
寒重型胃疼推荐良附丸
热重型胃疼推荐小陷胸汤
反酸烧心请用左金丸!
按摩穴位治疗1、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和食管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在胃的中部,肚脐上4寸处,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主治脾胃疾病,对于促进胃的蠕动,治疗胃脘痛、、泛酸等都有较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3、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肚脐上寸处,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对应人体的小肠。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因此掌握着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权,对于食物在胃里下不去导致的食谷不化、、、呕吐以及胃炎、、、、肠炎等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导致的胃病、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平时工作累了,或晚上吃完饭看电视时,都可以用手轻轻按摩腹部的上中下三脘穴,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对于冬季防治胃部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用在这3个穴位处进行热敷,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的的经验是管得住嘴,迈得开腿。现在吃得少是为了将来吃得好!
《漳州健康频道》
小儿久咳,治疗八法……,“肝郁气滞”黄褐斑,个处方,疏肝活血,排肝毒祛褐斑!,乱来的儿童养生,正在摧毁孩子的健康和未来!,中医降压:优势PK误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四十不补,五十受苦!补阳气大法在这终身服用的药,一定不是治病的药,而是治出新病,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