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说第19篇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

点击后,再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置顶,方便查找

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肝经、脾经、三焦经。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香附传说:从前有个姑娘叫索索,天生丽质,心地善良。有一年,古砀郡大旱,十月无雨,百草皆枯。索索迫于生计嫁到故黄河边的一个茅庄,不料这里正闹瘟疫,大人小孩胸闷腹痛,自从索索嫁来以后,丈夫安然无恙,问索索,索索也不知,丈夫隐约感到,索索身上有股香气,断定这是驱疫的奥秘,于是便让索索外出给众人治病,不几天,全村人又都露出了笑脸。     庄户人家闲着没事的时候,就扯起索索看病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索索丈夫耳朵里,竟成这样的话:“……索索每到一家,就脱去衣服,让大人小孩围过来闻……”丈夫虽有拯救乡亲之心,但决不容这种方式,于是两人常闹别扭。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夹的夜晚,丈夫下了毒手把索索害死了。名声不好的女人是不能入棺的,秫秸一捆埋到河边。不几天,就在索索的坟上长出几缕小草,窄窄的叶,挺挺的茎,蜂也围,蝶也绕,有人说:索索风流,死后也招小虫子。丈夫听后,挖地三尺,把尸骨深埋。可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又冒出,依然招蜂引蝶,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于是人们后悔了:索索死的冤屈,千万不要再挖了,将来万一再闹心口痛,说不定这草能治病……   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子,可当地人仍叫它索索草。可惜的是要想用它理气止痛,必挖出其身,三个根球一个比一个深。

香附入药,首见于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距今约有年历史。《名医别录》中只有“莎草”之名,也未提及用草用根,后人皆以根入药,并名为“香附子”而逐渐忘却了“莎草”之名。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合而称之“莎草香附子”。该药异名较多,亦颇有趣。古人常以莎草茎做草鞋,也有做成笠蓑,而笠与蓑皆“贱夫所须也”,故又有“夫须”之名。莎草之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所以称为“香附子”。上古之时还谓之雀头香,传说魏文帝曾派使者到吴国求取雀头香,就是这种香附子。由于莎草的叶酷似三棱和巴戟,又生于湿地,故有“水三棱”与“水巴戟”之称。莎草属一年生的宿根草,海滨尤多,所以又名“滨菅”。在《记事珠》中,还赠以“抱灵居士”的雅号。

1.概说香附

香附分布很广,历史上曾以广东的三水、横江为最,而今主产鲁与浙,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均佳,其特点是个大,色棕褐,质坚实,香气浓。

早在南北朝时,陶弘景就指出:香附“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后人还认为香附有益寿之功。曾有俞通奉者,年五十一,遇铁甕城申某,传授一方,名“交感丹”,即香附子与茯神为丸,单服此方半年,并学习“秘固溯流之术,其效不可殚述。”结果是“老犹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终”,因此而“普示群生,同登寿域”。香附到底有无“益气”和“益寿”之功,历代医家是有异议的。

元代朱丹溪说过:“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韩懋认为:“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非矣。”名医张山雷也指出:“凡辛温气药,飙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有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持相反意见亦不乏其人。元代王好古曾说:“香附,多用亦能走气。”明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指出:“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清代黄宫绣还说:“气香多燥,阴虚气薄者禁用。”当今之时,临床医家鲜有当作益气之药而常用者,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均忌服。

2.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明代韩懋,字天爵,号飞霞道人,有两张名方,即“黄鹤丹”与“青囊丸”,临证之际,“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效”。所以,当时很多人索求其方而不得。据传,黄鹤丹乃“铢衣翁在黄鹤楼所授之方”,青囊丸是“邵应节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之方”。

前者用香附1斤,黄连半斤,为末水糊丸,后者用香附1斤,乌药5两3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丸。香附倍黄连,香能辛通,苦以降逆,泛治气滞诸病,通降气机,则一身之气通泰而安和。香附倍乌药,行气而宽中。所以历代医家均以香附治气分之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张山雷亦说:“香附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甚至还说香附“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这只是夸大香附治气之功,而绝非男子不宜用香附之意。

另有一说常为今人所忽视。宋代以前的许多外科名家,创立了香附去腐消肿的立论,指导临床,颇有效验。如陈自明曾经指出:“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得香之味,则气血流行。”曾孚先亦说:“凡痈疽疮疡,皆因气滞血凝而致,宜服诸香药,引气通血。”陈正节也认为:“大凡疽疾,多因怒气而得,但服香附子药,进食宽气大有效也。”所以,外科名方“独圣散”,就只有香附子一味,疮疡初作,便以此药入茶饮之为妙。其理论依据正是“疮疡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外科精要》)。

3.现代研究发现

挥发油及醇提取物对大鼠有显著的镇痛和解热作用。有松弛平滑肌和雌激素样作用,有抗炎、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还有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离体脂肪组织的分解;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和细胞凋亡作用。含挥发油约1%,油中含有多种倍半萜及其氧化物,还含有少量单萜化合物和考布松等。另含α-香附酮、β-蒎烯、丁香烯、桉叶素、香附子烯、香附醇、胡萝卜苷、β-谷固醇、大黄素甲醚等成分。气虚无滞者慎服;阴虚、血热者禁服。①治偏正头痛:川芎60克,香附(炒)克。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②治吐血:香附(去毛)克,甘草(锉,炙)3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6克,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香草汤)③治鼻衄:香附(为末),妇人发(烧灰),研匀,汤调方寸匕服。(《卫生易简方》)④治尿血:香附、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全生指迷方》)⑤安胎:香附(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3克。(《中藏经》铁罩散)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推荐阅读:

中药传说:第18篇能救太子的太子参!

中药传说:17|杏仁:最古老的止咳药

中药传说:16

鱼腥草——清热解毒的利器

中药传说:15

川芎——血中之气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4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