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大学专业

最近正是高考前后,这里我就高考专业选择的话题和大家聊聊,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考研党。

当然了,我不是专业搞咨询的,我主要聊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我觉得这些内容甚至要比具体的学科介绍还要重要。

尤其是大家对各学科都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觉得学啥都一样的情况下。

我大概会谈论下面这四点内容:

1.关于专业的重要性和前辈的经验教训。

2.具体选择专业的参考因素。

3.时间滞后性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4.对某专业有兴趣情况下的考量。

下面细说。

=====================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专业远胜于学校。

除非学校的档次差的特别多,否则以现在的情况,降两个档次换一个热门专业是肯定值得的。

现实也反映了这个道理,同一个学校的热门专业和天坑专业现在能相差五十分左右,甚至更多。

我高考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吧,那时候大家对专业的重要性非常模糊,好专业和差专业也就差二十分上下吧。

很多人就是听哪个专业高大上,听家长说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听老师说上好学校服从调剂,看哪个专业在这个学校的排名靠前,就报考对应专业了。

至于现在,大家都知道金融计算机电子三件套,知道中文法学好考公务员,知道师范类医学类是中后期,知道生化环材是天坑了。

当然,这种专业好坏是相对的,因为劳动收入远不及资本收入,以及人口红利下内卷的关系,现在所有专业都有劝退的趋势,这也是我开始思考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的原因。

不过在暂时不能改变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咱们还是得“矮子里拔高个”不是。

其实这里暗含了大众重要的思想觉醒:

只有就业好的专业,才是真正的好专业!!!

我高考的那个时候,无数小镇做题家都报了材料机械之类的理工科专业,那时候的计算机有抬头的趋势,但没有现在这么火爆,属于第二梯队。

那个时候材料机械之类的专业分数奇高无比,一些的材料机械是国内排在前几的王牌专业,很多人牺牲了至少几十分分数,报考了这些学校的材料机械类专业。

到现在大家发现,学校和院系的排名和自己没啥关系,绝大部分博士都没法留在学术界,市场经济企业讲究效率,年纪大了肝不动自己就得乖乖离开职场,越老越吃香成了空话,工厂再也不是从前的工厂,无产阶级也不再是曾经的无产阶级。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学了天坑专业进入社会的人,对天坑专业的批判特别激烈,甚至有点过头。

他们可能拿着当年高考能进北邮计算机或者两财一贸金融的分数,去了某王牌材料学院,比其他学生费了更多精力认真学习,牺牲所有社交和兴趣爱好,研究生被导师压榨,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干的昏天灰地……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并不是美好的未来,而是离市中心好几十公里的偏僻工厂,封闭的工作环境,每天十几小时甚至昼夜颠倒的超高强度工作,偏僻郊区都得拿命供房贷的工资,领导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职场PUA……

换做是任何人,都会形成强烈的反社会人格,因为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哄骗下的牺牲品,本来他们很优秀,能过更好的生活。

同样的,这些人也成为了对抗既得利益者的先行军,如果未来八小时工作制落实,分配改善的话,你该感谢他们。

====================

结束偏情绪化的吐槽后,咱们说回正题。

大家现在已经知道,就业好坏才是选择专业的标准,但是大家并不能分清,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需要一些具体的参考依据。

在一个高度完善,分配无序不受约束的市场经济中,我总结的主要是以下原则:

1.靠近第三产业的专业;

2.靠近体制内的专业;

3.未来有可能脱离工作独立创收的专业;

这主要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以及咱们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关。

经济规律很好理解,资本无序扩张的市场经济下,第三产业就是赚的多,农业和工业就是赚不到钱,特别累,工作环境还封闭甚至很差。

同样天天加班,咱怎么也得找个赚的多干的体面的工作加班不是。

所以如果你是大学生,优先加入归类为第三产业的行业企业,避开农业和制造业,肯定错不了。

至于脱离工作创收,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市场经济高度重视效率,你很难高强度地把工作一直坚持到退休,中年危机的传说也由此而来。

这种情况下,学习从事一个能开辟副业或自由职业的专业行业就非常有必要,特别是现在斜杠青年,灵活就业的话题越来越热,大部分人都会想办法开辟第二战场找后路。

比如你学计算机写代码,离开职场你可以独立开发,你学心理学法学,你可以开咨询师律所,干互联网运营后,你可以自己搞自媒体。

反之,如果你选择了传统理工科,从事了制造业,你的工作技能高度依赖设备和产线,离开职场你啥都做不了。

当然,以现如今制造业的紧缺性而言,如果选择在工厂苦熬,我觉得工作到四五十岁还是没啥问题的,无非就是幸福感问题。

城市发展规律的问题,咱们得具体说道说道。

作为集权制的社会,城市建设必然是以机关为中心,呈放射状建设的。

所以咱们国家的城市架构,从市中心向外扩展,基本满足这样的配置:

城市的最中心,是政府机关,也就是公务员的工作单位。

市中心一般是市直机关,区域中心一般是区机关或者管委会机关。

个别地方为了促进新城区建设,会把政府机关搬到高新区中心附近,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新的市中心,老的市中心则只保留文化旅游和商业功能。

然后是为政府机关提供工作开展和生活服务的派出机构和配套设施。

也就是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垄断国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一般来说,名胜古迹和商场也在这个位置。

机关和这些单位,位于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主城区,环绕在市中心几公里范围内,附近的小区住宅也是为这些人提供的。

因为在核心主城区,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非常齐全,生活也非常方便,房价虽然贵但是值这个钱,抢手且不会掉价。

这也是为什么,体制内人群的幸福感,人均寿命,子女教育素质等普遍偏高,国内各个名校中,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来自体制内家庭,这个比例远超体制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再往外是高新区经开区等新城区的中心,也就是写字楼聚集的地方。

第三产业的企业,例如互联网,设计,广告,文娱服务等,包括给机关单位做外包的第三方企业,基本都在这一带活动。

由于这附近有太多劳动者聚集,而且这些企业工作强度都偏大,员工为了幸福感只能买在附近,否则就要承受过高的通勤负担。

所以新城区的住宅普遍房价偏高,光谷乃至光谷东,天府新区等全国各地高新区的房价,大概率能追赶甚至超过当地主城区核心地段的房价,这是供需失衡导致的,并不是这些地方的房子真的很好。

与此同时,这里距离机关所在的主城区已经有一定的距离,这注定从这里开始,配套设施会严重跟不上,人均基础资源严重不足。

住在这附近的话,你大概率要为孩子教育发愁,入学需要排队和审核父母条件,医院可能要跑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开外的地方。

人均基础资源的不足,导致打工人的孩子长大后的综合素质大概率不如自己,造成严重的中产焦虑,成为我国“鸡娃”现象的主要原因。

再往外是第二产业聚集地,也就是工厂聚集的地方。

同时,这里也是城市高速扩张表现最明显的地方,工地,机场也在这附近。

其实到高新区经开区的中心,距离一座城市的市中心已经有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距离了。

而工厂一般在高新区经开区的偏远郊区地带,距离市中心很可能有几十公里远了,这里是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等传统理工科人才的工作地点。

工厂一般也代表城市最边缘的地带,距离最近的偏僻小区也得几公里远,医院,也没有商业综合体之类的东西,生活幸福感很低很低。

即使愿意接受数小时通勤的代价,你的收入大概率难以支持在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购房,只能选择住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者直接住在工厂宿舍里。

工厂周边大多是城乡结合地带,有很多农村,他们未来会是城市扩张的潜在拆迁户,城市边缘的很多住宅小区,一般也是优先安置回迁户所用。

再往外,就是城市扩张的提前探索了。

比如地质探索,地理测绘,农业林业种植,矿产石油资源勘探开采。

这里是农林地矿油的天下,除了一望无际的原野丘陵高山,啥都没有。

对于这类人来说,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不需要工资,反正也没地方花(滑稽)

所以说,如果你想有更好的工作体验,为自己的幸福感,以及家庭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考虑,你就应该瞄准那些未来从事体制内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去。

这些专业可以确保你在市中心办公室里,或者市郊的经开区高新区中心写字楼里工作。

法学医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电子金融经济学,有的专业可能学起来同样很辛苦,但它足以让你以相对较高的幸福感姿态,获得并长时间维持中产阶级的地位,甚至有机会成为既得利益者。

而选择传统理工科的你,就得拿着相对较低的工资,接受高强度压迫,去偏僻郊区封闭的工厂,甚至去大山沟子里一辈子跟野草野鸡打交道了。

这个真相显然是和宣传完全相反的,某些砖家和机构,在刻意劝人进厂的同时,自己可以作为既得利益者从中获利,这驱使他们说出劝人进厂的话。

当然,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

选择这些专业和获得这些工作是不对等的,在大家都向往这些工作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冷门学科的人拼命转行抢饭碗的情况下。

互联网大厂动辄好几轮笔试面试,公务员几十几百人只招录一个,都是典型的道理。

这一点对某些文科专业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你选择了一些文科专业,却没能从体制内和某些大厂产品运营岗上岸的话,你最后大概率要去各行各业做HR,或者选择工厂的职能岗,和传统理工科人士一起进厂了。

当然了,工厂职能岗大部分时间是可以早九晚五的,不用像宫酱们那样深夜才下班。

相比之下,即使是锂电厂半导体厂,只要简历没有硬伤,想进厂当工人工程师很简单,工地也是年年缺人。

这也是很多老人提到的传统理工科“好找工作”的意思,老人主要担心的是别饿死,但是现如今人们无须担心温饱问题,在对幸福感的追求下,工厂工地自然没人爱去,即使某些工厂的待遇并不差。

从这里的探讨中,你也能发现,计算机现在近乎是一个无敌的专业!!!

计算机需求量大,薪资待遇高,虽然加班很多,但工作强度远小于工厂工地,你还有外企,银行科技岗等相对不累的路线可供选择。

工作地点上,互联网作为第三产业,至少可以确保你在市郊新城区的写字楼里办公,想去市中心溜达一圈,无非就是二三十分钟地铁公交滴滴的事。

而在考公考编上,计算机也是理工科里最容易的专业。

这样一个选择多样,需求量大,钱途幸福感都可兼顾的专业不要太好,即使计算机已经高度内卷,我仍然认为计算机是最好的专业之一,甚至在其他热门专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连之一都没有。

======================

专业选择是有滞后性的,人们不能确保自己现在选择的专业,在自己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后,仍然能保持热度。

如果你加入社会时行业进入下滑周期,就会出现“四九入国军”的结果。

特别在咱们国家“人口红利”的加持下,每当出现一个热门行业,马上就会有大量企业和就业人员蜂拥而入,过不了多久,企业相互之间破产兼并,行业稳定乃至衰退,从业者工作体验迅速下滑,热门专业也随之陷入天坑。

以前的机械设计建筑设计,中间的通讯,后来的土木工程,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和地产,包括未来的芯片设计,都是类似的情况。

像我高考的时候,土木很火,设计院待遇也还行,地产公司更是香饽饽,结果现在,工地成了牛马,设计院破鼓万人捶,地产危机大地震。

那么这时候,如何才能避免选到未来会成为天坑的专业呢?

我们只需要参考这个专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行业需求即可。

只要社会对某个行业的需求量长期都足够大,这个行业又属于第三产业,工作地点和体验又尚可,即使未来行业下滑,也就是90分下滑到60分回归正常的情况,不会出现90分下滑到30分天坑的问题。

以计算机为例,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长期大趋势,在咱们这一代人老去前,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这注定计算机拉到十年二十年的长期都大概率不会受到冷落,短期就更是好专业了。

另一个例子则是芯片设计,作为支撑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芯片设计现在也在野蛮生长的状态,不过即使未来回落,数字化的庞大需求,第三产业的分类,注定芯片设计的待遇和工作体验仍然会位于绝大部分行业之上。

同样的,体制内这个咱们国家几千年不倒的就业去向,虽然也有好坏的起伏,待遇也始终不是最前列,但其抗风险属性,慢节奏生活,中等偏上的待遇,对公共管理和宏观信息的优先获取,注定其始终位于中上乘的位置,在看重幸福感和经济下行时,更是会成为一等一的香饽饽。

相比之下,曾经风光过的土木工程和机械设计建筑设计这些行业,长期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土木和房地产,其实和咱们大举基建的时代背景相关,未来随着风口散去,需求量急剧下滑,行业会迅速出现天坑化的趋势。

在确定某个现在热门的专业,长期有足够的需求空间,即使下滑也只是回归正常的情况下,我认为报考现如今热门的专业是最正确的选择。

虽然说专业和行业有其滞后性,但是咱们不能预测未来热门的专业是什么,都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还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只要大致确认某个行业未来衰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天坑化,我认为咱们就有必要去报现在热门的专业,至少咱们大概率能在毕业时摸到这个行业风口的尾巴,而不是在天坑行业累的要死又只能喝西北风。

这里我认为要注意一点:

尽量不要报考那些行业衍生出来的,高度特化的交叉专业。

如果是大类招生的话,未来分专业时,尽量选择更通用的专业为宜。

至于研究生时选择这些细分的研究方向,我觉得没有问题。

现在经常出现某个行业火爆后新成立的学院和专业,比如说人工智能专业,集成电路专业等。

单听这些名字就知道,这大概率只服务于某个特化的风口方向,一旦这个方向被太多人挤爆,风口又逐渐散去,你就得面临激烈竞争的内卷环境了。

另外,学校设置这些专业时颇有跟风的嫌疑,教学设置往往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到,成了“四不像”。

我更倾向于报考计算机院电子院内对应的更加通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学校在教育上更成熟,就业上也更有容错率一些,对于本科教育来说我觉得这么选是没错的。

至于不要报考“强基计划”这类给基础学科换牛头马面的做法,大家应该都知道,除非你极有兴趣和天赋,并且不排斥学术圈的氛围,否则不建议报考。

=====================

最后聊一聊个人兴趣志向的话题。

因为应试教育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高度特化的做题家,对于感兴趣有志向的行业基本都没什么主见,直截了当的说就报啥学啥。

而且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很可能对某专业的兴趣,只是看了一些科学家的奇闻轶事,或者看了某些慷慨激昂的大国宫酱纪录片,这不能作为喜欢一个专业的明确判断。

我前面所述的内容,适合这种中立的情况。

不过现实中,还是有个别人在认真了解具体情况后,仍然对某些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或者对某些行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志向。

另外,很多人的性格特质决定他会非常讨厌某些专业,比如有的人讨厌逻辑推导,有的人讨厌写代码等等。

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天赋一般,且你向往的专业就业出路不算差,请优先选择你向往的专业。

如果你天赋异禀,请无视专业出路,优先选择你最热爱的专业和方向。

如果你讨厌某个专业或者某种工作方式,请尽量规避这个专业和行业,即使它很热门。

这里所说的天赋异禀,指的是你的天赋远超常人,比如你嫌高中太累,高一就自学了所有高中课程,参加高考,然后轻松进了清华北大。

只有这样,你的天赋才足以支持你在任何学科都有能力坚持到成立独立课题组,独立研发部门或者单飞创业的地步。

我之所以推荐优先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是因为在面对感兴趣的专业和行业时,你会迸发热情和动力,不会在资本社会被劳动异化所困扰,后者会让你在学习和工作中得过且过,积极性低下,甚至出现抑郁的情况。

甚至如果你讨厌所学专业的话,你很可能会在大学生涯中出现抑郁之类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热门专业不止一个,生命至上,咱没必要给自己找不自在。

但这需要兼顾你的天赋和就业前景才行,如果你喜欢的是生化环材,还没有能找教职的能力和毅力的话,请乖乖优先选择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吧,这真的是为你好。

就说这些吧,算是结合个人思考,社会阅历和周边人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过这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建议大家只做参考,还是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最后预祝大家高考顺利,金榜题名,也欢迎大家分享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js/16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