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政治学霸必学多彩的消费知识

高考总复习:多彩的消费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全面认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注意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除收入和物价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观念、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都对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影响。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使居民“有更多钱花”、“有钱更敢花”、“有钱花得舒心”,与之相对应的有效措施是①促进就业②提高恩格尔系数③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④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A.④—③—①B.①—③—④C.①—④—③D.②—④—③解析:增加就业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故能使居民“有更多的钱花”;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可以让消费者减少养老的后顾之忧,降低过高的存款率增加当前消费,故能使消费者“有钱更敢花”;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提高商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而能使消费者“有钱花得更舒心”。故C正确。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导致消费者将更多的钱用于食物消费,不利于老百姓多花钱、敢花钱。答案:C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表注: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问题: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解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材料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作答表格题时,要求对表格元素(标题、表体、注等)充分分析,从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设问的要求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本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从表格中分析出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答案: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②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2.消费的类型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论出我国(   )   ①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   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   ③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   ④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的绝对值减少,故①错误。表格明显没有出口相关的内容,故②不是能从表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意味着服务行业的用工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劳动者要加强服务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行业与劳务消费需求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增加劳务消费。故③④正确。答案:D。3.消费结构(1)含义: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可以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图4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A.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B、物质消费将让位于精神消费C、享受资料消费的重要性降低D、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比增长解析: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生存资料所占消费比重不断减小,发展资料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意味着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完善,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此A答案正确,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答案:A右表为市民袁先生家年的开支清单。据此可算出恩格尔系数约为A.27%        B.42%C.38%D.32%解析:首先知道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而家庭用于购买股票、债券及进行储蓄的投资并不计入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故袁先生家的恩格尔系数为:4/(4+1.6+2.3+1.7)×%≈42%。答案:B考点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提醒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是不正确的。除了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外,对从众和求异心理都应辩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2.理智的消费行为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而过于紧缩的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把艰苦奋斗作为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④低碳生活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等都是一些消费行为,这些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①正确;②的消费理念是错误的,不能超前消费;题干材料中的消费习惯属于绿色消费,因此③正确;④是对低碳经济的错误理解,低碳经济会促使人们科学消费,不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低碳生活要有正确的认识。答案:B。3.关于消费认识的几个误区(1)坚持适度消费,就是不能超前消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坚持适度消费就是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经济实力出发,防止超前消费,同时,又要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消费需求,防止消费滞后。(2)倡导贷款消费,实质上就是鼓励超前消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贷消费与超前消费虽然都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不能简单认为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信贷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自己未来经济收入及偿还能力基础上的适度超前消费;而超前消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或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消费。(3)崇尚节俭,就是限制消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节俭是我们的美德,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也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崇尚节俭与适度消费是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js/17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