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教育本身没有好坏,只有方式和内容有区别;主要的判断方法是看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人的发展有无帮助是否合适。
研究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使人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劳动是人类的起源,也是教育的渊源,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劳动既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教育活动是为了,让每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劳动”和“教育”需要紧密的结合。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所以学校进行劳动教育会影响更广泛,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的作用
劳动对于人的影响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而教育劳动起源论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这一观点说明了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即使教育的产生成为必要,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劳动”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为人的发展服务,是指劳动的观念、劳动中产生的思维方式、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这些都可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可以操作实现的,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其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手、脑的配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统筹;前一次的劳动经验会对以后的劳动有帮助。
因此,劳动教育对人产生的是一种全面的影响,不是某一次或偶尔的影响,是一种持续性很强的,是能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有一项关于劳动教育研究,他们对波士顿地区名少年儿童作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爱干家务活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活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是1:10。
此外,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这一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劳动教育对于人发展的影响是持久且全面的。我们可以从智商、情商、逆境商、道德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劳动教育的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对“智商”提升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前人改造自然经验和知识来获得。
对于这些间接经验的获得,除了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必要的劳动实践、生产实习,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有益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有益于扩大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的。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智商越高越好。“爱因斯坦的大脑”比平常人开发得多一点,就让他成就无人能及。所以我们也追求高的“智商”,“大脑的开发”,在教育上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或是社会,都会以“智商”的高低来看衡量一个孩子。
见面就是夸孩子“真聪明”,这就是对家长最好的恭维。我们追求一种高的“智商”,但是我们学校教育同时在做的是什么呢?
开设很多的课程,给学生讲解的知识量,信息量的增多。不停的累积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储备,希望所有的量的积累,有一天终会发生理想中的“质变”。
当今世界,各科的知识都在不断的进行细分,以方便学习和分类,所以“知识”很多,而我们学校学习的方法相对是固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几十年的学校工作使我确信,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
这个教育信念是他多年的观察得来。现在也有很多关于“手”和“脑”依赖关系的一些科学基础研究。都在证明“手”和“脑”是一起发展的,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动手”能力的提升。智力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而是几种能力的集合。
劳动教育对于“情商”提升的作用
情商的提升需要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乐观开放。积极接受、思想开放,便能有更开放的心态。情商在儿童时期形成,青少年时期开始逐渐成型,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儿童时期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氛围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家庭的重视和家庭环境的营造,是给孩子的情商第一课。
学校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最常活动的环境,对于孩子情商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戈尔曼的说法,心理性或诱导性的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生亲身体验所学习的内容。
体验学习主要是个人及人际互动中发生的感觉,包括“生活技能”、“社会与情感课程”或者“劳动技能”等等。情绪的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劳动有复杂的程序,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艰辛。一个人能否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需要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学会发现自身的不完善之处。及时的生活技能锻炼能使学生脚踏实地,乐观的接受现实的挑战。
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检验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学会在团体中相互合作和友好相处,只有在集体中,共同合作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战胜羞怯的心理。在共同的劳动中让学生学会待人平等、真诚。
真正的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和理解。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商。劳动对于情商的作用,来自劳动程之中,与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例如,如今很发达的第三产业,需要和服务的对象进行很多的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反复劳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天然的锻炼“情商”手段。劳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可能产生对自己肯定的情绪体验和审美体验等,对于获得乐观、愉悦情绪有重要作用。
劳动就是把这些或喜悦、或伤感的情绪,内化到人的情感之中,从而提升情商。
劳动教育对逆境商的提升作用
在逆境商的测试中,主要考察这几个关键因素——“控制、延伸、归属和忍耐。”
控制指逆境出现时,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控能力;延伸是指对问题影响的评估;归属是指逆境出现时的原因分析能力,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是否有能力改善;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及对个人影响持续的时间长短。
针对这四点来看,劳动教育对于逆境商提升的作用。首先,想锻炼出高的逆境商,需要学习“等待”,也就是锻炼忍耐力。一个漫长的劳动作业,想要完成必须得等待,让学生明白等待也是走向成功的方式。
让学生学习手工或者种植植物,都能让他们更直接的体会到“等待”,和慢慢的习惯。现在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什么都要求“快”,“快餐”、“快节奏”、“快捷”等等。
让人很浮躁,慢慢的磨灭了人的忍耐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工劳动、或者观察植物的生长等,这些直接的劳动来锻炼“忍耐力”。
第二,需要的是做事的恒心,善始善终。例如种植,从播种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就能锻炼学生的恒心。从一些小的手工作业的成功和失败中,慢慢锻炼对逆境的控制能力。
失败之后怎么处理,懂得承担责任,并能够对这件事做出评估,有正确的认识。这就是通过简单的劳动或种植对逆境商的锻炼。看似简单但是必需通过,亲身体验这样一种劳动的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自信”。一个劳动作业的成功,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会持续很久的,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说劳动教育对于逆境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做出一种荣辱不惊、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面对逆境态度是重要的。锻炼方法是让孩子学习通过自我安慰、自我解释的方法脱离困境,不单单是被动接受。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应从“行”开始的”动手过后就会面多两个结果一是成功或是失败。
在面对失败的态度上,孩子去掉独生子女特有的“我最大,不能说我不是的”心理,并接受失败能总结经验,在困境中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逐步提高自身的逆境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