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史研读:产业分类的方法和特点,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首先是一个宏观概念,因此在进入具体的部门结构分析之前,需要首先说明一下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即社会产业结构。
1.产业分类法
产业结构分析,一般从产业分类开始。目前对产业的分类,大致有四种方法:
(1)两部类划分法。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按这种划分法,进而还可分为若干分部类。由于这种划分方法着眼于社会产品的最终用途,因此对揭示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划分方法还不足以说明产业结构,它只说明社会生产的发展大体上应该维持怎样的比例,并未解决社会生产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问题。
(2)农轻重划分法。这是就社会生产的几个主要产业部门进行分类。这种划分方法的长处是,容易抓住主要矛盾,轮廓比较清晰分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两部类划分法相衔接。在一定历史阶段,农业和轻工业基本用于生产消费资料,重工业主要用于生产生产资料。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划分方法是很不完善的。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的交通运输、信息工程和包罗甚广服务业,无法从中体现出来。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轻重的划分同两大部类脱节的现象也愈益严重。同一产品多种使用价值的被发现。综合利用的发展,同一企业不再单独生产一种产品而是生产多种产品,农轻重各个部门提供的产品既可用于生产资料,又可用于消费资料的交叉情况也日渐增加,结果农轻重本身的界限也愈加模糊。因此,这种划分法还需要加以改造。
(3)三次产业划分法。这种划分法一般是把整个产业分为三类: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有时也包括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交通运输、电力、煤气、石油、冶金、纺织、食品、造纸、印刷等;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业、电信业、情报业,以及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公共行政等。这种划分方法的长处是:第一,它和人类的需求结构变化趋向基本一致;第二,它和产业发展的历史程序及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也有缺欠;第一、第三类产业的界限具有不确定性,比如采掘业,有时划归第一产业,有时划归第二产业;第二,三次产业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带有庸俗成分。国外几乎把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行业都划归第三产业,经常混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限。这种划分方法很长期不易被我们接受,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4)生产要素密集型划分法。这种划分法是根据生产的几个要素,即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的集约化程度所做的产业分类,一般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有时也称土地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这种划分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各国的资源特点,实行有效配置,以便发挥一国或地区的资源优势,也易于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的互相替代关系。生产函数理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对于确定目标函数,增进经济效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方法也有缺欠,主要是有些笼统,不便于进行经营活动分析,也不便于安排各种产业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能是分析产业结构的一种辅助方法。由此看来,四种产业分类方法各有短长,各有用处。
问题在于怎样综合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确定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在理论上,我们都熟知两部类划分法,并详尽地考察过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正如列宁所说,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有I(o+m)对IIc的关系。各种产业分类法,并不能代替或取消两部类划分法,而是使之走向具体化、实际化。有人认为各自是抵消关系,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普遍真理,但它又不直接等同于实际。
不然,为什么我们在不断地论述了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之后,仍然会存在比例失调呢?为什么在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年代,仍有许多生产资料,如电力、煤炭、运输能力等,仍感发展不足呢?不可否认,我们现实的生产活动,是按部门进行的,经过这些名目繁多的生产部门,最后才形成各种产品。因此产业结构的分类对产品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二者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写道:“生产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又说:“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的生产部门,综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生产部门。”由此看来,社会生产的每个部类又都包含一些大的生产部门。从产品结构进入产业结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不要理论的抽象,同时也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一般方法论上。我国理论界一直讨论着的两大部类和农轻重的关系,就是为了试图解决这个矛盾。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首先,可以把农轻重的划分和产业的次级划分联结起来,确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比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第二产业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第三产业指广义服务业。其次,再把整个产业结构体系和两大部类衔接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两大部类中的每个部类(第I部类和第II部类),都包括三次产业的内容。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确定出各类产业中的数量比重。
然后,通过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把产业结构集中起来,或者通过部门间平衡表或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二者的一致关系,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互相照应。最后,两大部类既然要和产业结构联结,就要反映现代生产的特点。因此,不能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应并入两大部类。我们可以把I部类称作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务部类,把第Ⅱ部类称作消费资料和消费劳务部类,以此比较完整地建立起产业结构和产品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确定了以上三个基本原则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统一起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结合,是寻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因为产业结构只有符合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才能使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协调。反过来说。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只有具体融合到产业结构中去,才能使再生产原理落到实处。
2.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趋势分析包括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比重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它是按历史顺序逐步上升的。其中虽然也有跳跃和渐进过程的中断,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总是按一定的规律演进的。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
第二,在第一产业提供剩余产品的基础上,形成轻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结构。例如英国工业化起步的羊毛纺织业,从16世纪、17世纪直到18世纪,几乎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后来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珍妮纺织机,以后又由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又如美国从19世纪初产业革命开始,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多年时间。轻工业的比重一直高于重工业。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